-
1 # 甲申十七年
-
2 # 故事玩家文武公
曹操受封魏王后,司馬懿被封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王子曹丕。曹丕臨終時,任命司馬懿與曹真等為其指定的儲君的輔政大臣,魏明帝曹叡走上歷史舞臺。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要職,官路順當。明帝駕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根據野史傳說記載,在高平陵事件中,司馬懿私家豢養的三千死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真相真的如此嗎?
1.死士的構成——多是無業遊民,地痞流氓。
2.死士的戰力——在兵荒馬亂,兵民比率極高的年代,沒當過兵的流民,戰鬥力基本為0。
3.三千人為什麼沒有被發現——不是隱藏的好,實在是看起來太不像個重要勢力了……
綜上所述,司馬懿政變成功是運籌帷幄的結果,三千死士參與到了其中,但是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個人不敢苟同。
-
3 # 祥子談歷史
因司馬懿主要依靠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變”中擊敗曹爽,這才奪取了曹魏的政權,從而奠定了西晉的立國基礎。
因此,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都認為這三千死士是非常厲害的,司馬懿的奪權舉動也是非常順利的。其實不然,反而是這三千死士差點遭到曹爽的府兵團滅。可想而知,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當時取勝的有多僥倖。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不防“穿越”到“高平陵政變”的現場,以探究竟。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三兄弟陪同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掃墳的機會,突然發動了“高平陵政變”。
《晉書·景帝紀》記載:“初,帝(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當時,司馬師召集散養在民間的三千死士,迅速進入洛陽城中,與司馬懿匯合後,悄悄前往城中的武庫。
但是,前往武庫途中,則必須路經曹爽府門前的唯一要道。誰知,當司馬懿率領的三千死士接近曹爽府門時,曹爽府兵迅速彎弓搭箭,對準了司馬懿及三千死士。突如其來的變故,一下驚得司馬懿和他的三千死士不敢向前一步。
無奈之下,司馬懿只好出面對著曹爽的府兵亮明身份,說自己並無惡意,只是從此經過。於是,府中家將孫謙對曹爽的老婆劉怖說:“夫人,大將軍並沒有資訊傳來,我們若是私自阻攔司馬懿,恐怕不妥。”
劉怖聽了家將的話,也認為有理,便大袖一揮,讓孫謙自行決定就好。因此,司馬懿和他的三千死士才得以順利透過。
然而,就是家將孫謙的一念之差,成就了司馬懿的人生輝煌,反而造成了曹爽三族的夷滅。
那麼,面對曹爽的府兵,三千死士為何不敢強衝呢?因為,當時的三千死士全是赤手空拳,而他們前往武庫的目的,就是為了裝備這三千死士。
可以說,當時的狀況絕對出乎了司馬懿的意料之外,就算沒有驚出他一身冷汗,也絕對驚嚇得不輕。因為,三千赤手空拳的死士根本不敢衝,一旦人員有所折損,又不能按計劃的時間趕到武庫,迎接司馬懿的將不是輝煌的人生,而是全族的覆滅。或許,當時的司馬懿只能暗道一聲僥倖了。
對此,《三國志》注引《魏晉世語》記載:“初,宣王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爽門,人逼車住。”
接著,司馬懿在親己武庫守將的配合下,拿出最好的裝備,將三千死士迅速武裝起來。
隨後,司馬懿率領這三千精兵,果斷實施了五步奪權計劃:
第一步:順勢佔據武庫,防止城中有人利用武庫裝備作亂。
第二步:控制皇宮,入永寧宮向素來與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曹爽三兄弟的罪狀,以取得政變的大義名分。
第三步:手持郭太后令,迅速控制洛陽城的四門,防止訊息洩露。
第四步:令司徒高柔和太僕王觀,分別接管曹羲控制的中壘、中堅兩營禁軍,以及曹訓的武衛營禁軍。雖說不一定能完全控制,卻能有效阻止這三營兵馬救援曹爽等人。
第五步:自己坐鎮洛陽,命親信將領據守洛水浮橋,以阻斷曹爽帶著皇帝曹芳返回洛陽之路。
自此,司馬懿取得了“高平陵政變”的一切主動權,蠢如“豬狗”的曹爽兄弟最終成了司馬懿“砧板上的肉”。
這些,應該就是司馬懿的三千死士衝不破曹爽府兵的阻攔的根本原因吧。
-
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在司馬懿奪權的“高平陵”中,確實發生了這樣一幕:司馬懿被曹爽府兵所阻,司馬懿本人還險些在此搭上了性命。
不過,不管是曹爽府兵在府門的阻攔,還是曹爽府兵的猶豫不決,都在司馬懿預料之中。
司馬懿對這件事的處理,盡顯其奸雄之略。
事情經過:初,宣王勒兵從闕下赴武庫,當爽門,人逼車住。爽妻怖,出至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三國志.曹爽傳》司馬懿在奔赴武庫的途中,經過曹爽府門口,雙方發生對峙。
曹爽的帳下督用箭瞄準司馬懿,在孫謙的勸阻下猶豫再三,司馬懿才“混”了過去。
看來,面對曹爽府兵的阻攔,司馬懿並沒有採取過激的武力攻擊,而是保持克制,在對方猶豫的觀察下走過去。
其實,司馬懿在曹爽府的遭遇,並非事出意外,司馬懿保持克制,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
司馬懿此行的目標武庫,比曹爽府重要得多。前文中已提到,司馬懿之所以經過曹爽門,是為了去武庫。
武庫,是比曹爽府更重要的目標。
事變前,由於司馬懿已被架空,手頭上的軍事資源十分有限。
因此,司馬懿必須集中所有資源於關鍵點,才可能以小搏大,完成翻盤。
武庫,正是可以幫助司馬懿實現力量逆轉的關鍵點,也是司馬懿起事的第一個目標。
1、控制武庫是司馬懿起事成功的前提條件。
漢、魏時期,私藏甲冑、武器是死罪。當年周亞夫的兒子私自打造甲冑,說是要給周亞夫做葬品,結果引發了周亞夫之死。
儘管司馬懿影響力很大,但也不可能大規模私藏甲冑、兵器。司馬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家底和影響力準備三千死士,卻不太可能私藏供三千死士的甲冑兵器。(曹爽也是一直監視著司馬家的)
因此,如果不能控制武庫,三千死士就只能徒手格鬥了···
2、控制武庫是控制洛陽局勢的關鍵。
禁軍已被曹爽兄弟掌握。
但是,禁軍武器平時都在武庫。禁軍將士在有執勤任務時才到武庫領兵甲。
因此,漢魏時期的京城政變,有許多是從爭奪武庫開始的。
既然司馬懿此行目標是武庫,就應當瞄準目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廝殺。
在曹爽府門口遭到阻撓,是司馬懿的主動選擇。洛陽武庫,正在魏洛陽的東北角,而曹爽府,正在武庫南。(《晉書》記載,後來楊駿居住於舊曹爽府,正在武庫南)。
司馬懿既然處心積慮許久進行政變,這一環節,是不可能漏算的。
洛陽城大,司馬懿並非沒有辦法繞路前往武庫。但是,司馬懿直接從曹爽門口過,正是他高明之處。其實,洛陽城大,東西寬六里十步,南北九里七十步,司馬懿去武庫,倒不是不能繞過去。
可是,凡事不能一廂情願。
如果司馬懿繞路而行,目標卻已暴露,讓對方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對策,(畢竟,武庫是如此緊要之處)那麼,曹爽的人與城中控制的軍隊先進入武庫(畢竟人家近水樓臺),那司馬懿就危險了。
如果要打,在曹爽府門口打,比讓對方嚴守武庫時再去進攻要有利得多!
當然,對司馬懿來說,最優的選擇,是趁敵猶豫,和平透過。
如果在此糾纏,不僅耗費資源,更浪費了寶貴的政變時間。
而如果不盡快控制武庫,繞路而行,令對方有充分的反應時間,政變也將失敗!
司馬懿的部署,吃準了曹爽的軟肋,爭取避免不必要衝突。司馬懿從府邸出發,兵分兩路:司馬師、司馬孚等人前往控制另一關鍵目標司馬門(通往宮城);司馬懿親自前往武庫。
司馬懿,雖已被架空,但畢竟是魏國的太尉,是先帝的顧命大臣,一般人要動他,還是要考慮考慮的。
如果曹爽,或者他的兄弟在府中,一場廝殺,恐怕在所難免。
但此時,曹爽兄弟全部外出,群龍無首,其他人要在未得指示的情況下動司馬懿,恐怕有些強人所難。
曹爽外出前,桓範力阻,認為即使外出,也不該兄弟三人同時外出。看來,桓範對問題看得很清楚:京城,必須至少留下一個能做主的人!
可惜曹爽不聽。兄弟三人全部和天子一起出去了。
曹爽府將以“天下事,未可知”而猶豫不決,正是這一惡果的直接反映。
由於對整個局勢沒有清楚的認識,只要司馬懿不攻擊曹爽府,曹爽府中無人能下決心攻擊司馬懿。
司馬懿正是吃準這一點,不惜以身犯險,以“溫和”方式過門,力圖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總的來說,司馬懿為了集中資源於最緊要處,儘可能避免在此衝突,是高明的選擇。
這場政變中,無論是對節奏的把握,還是對對方心理的控制,司馬懿都爐火純青。
曹爽府兵未能進行更多阻撓,怪不得這些府兵。畢竟,他們的職責是保衛府邸,在這種級別的政變面前出現猶豫,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曹爽不聽桓範之言,導致京城要地群龍無首,給司馬懿實現驚天奇謀的機會,實在不智!
縝密策劃,專心於目標,避免不必要的纏鬥,正是司馬懿高明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5 # 初心如舊
司馬懿養三千死士很厲害,為啥還不能突破曹爽府兵的阻攔?
這是因為 : 第一,曹爽對司馬懿懷有警惕,一直高度防範。曹爽府邸就如一座堡壘,居高臨下,修築有高大的箭樓,設施完善。第二,這裡是必經之路,當時,司馬懿帶領的人馬,是前往控制武器庫的,要是不拿下武器庫,所謂死士,赤手空拳,就是再多,也沒多大用處,真的就只能是“死士”。第三,箭樓上設定有當時的先進武器 : 強弓硬弩,發射就可以萬箭齊發,無法躲避。曹爽之所以把武器庫安置在這裡,可謂用心良苦,誰想幹大事,這地方是咽喉要道,過不去就啥事情也幹不成。
正始十年(249)的新年,天氣特別冷,西北風嗚嗚呼嘯,一直不停。據記載 : “西北大風,髮屋折樹木,昏塵蔽天”。按照慣例,新年過後,新登基的曹芳,要去高平陵祭拜先祖,曹爽一定會陪同前往,司馬懿早就有所準備。對於三千死士,應當這麼理解 : 三千隻是一個概數,不是精確統計、或編制,表示人比較多,比較可靠,自願參與政變。但“死士”不僅是上場廝殺,出死力,還包括頭腦靈活,有心機,已經打入曹爽內部,還掌握一定機密、或有實力的人物。司馬昭時滅蜀的鐘會,就是這樣的死士之一。鍾會玩弄手腕,深受曹爽信任,已經瞭解清楚 : 曹爽兄弟,將在正月初三,陪皇帝去謁陵,其路線、陪同人員、時間、有那些活動等。所以,曹爽的動向,司馬懿瞭如指掌。
正月初二晚上,司馬懿叫醒已入睡的小兒子司馬昭,告訴他明天要動手,撥給司馬昭500人馬,監視南宮與北宮,但不用攻打,只阻止裡面的人出來就行。又請來太尉蔣濟、司徒高柔、九卿之一的王觀,以及三弟司馬孚,與大兒子司馬師,幾個人商量確定了第二天動手的細節。在司馬懿確定的攻打目標中,並沒有曹爽府邸,不是這裡不重要,是因為人手有限,只能先部署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天,一切都按預想進行,但司馬懿帶隊,到達曹爽府大門附近時,在箭樓上瞭望計程車兵發現有點異常,急忙報告曹爽老婆劉氏,這女人還真不簡單,她當機立斷,來到前廳,叫來負責防衛的守督,吩咐他馬上帶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守督上樓一看,司馬懿剛剛到大門一側,守督抄起大弩,瞄準司馬懿,就要摟扳機。這弩是一種半自動兵器,注滿箭可一次連射十多發,非常厲害。這裡位置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從這裡經過的,看的很清楚,真射出去,司馬懿不死,也得重傷。這段歷史、司馬懿以至司馬師、司馬昭的命運,可能都得重新書寫。
然而,就在這守督將一擊制敵,司馬懿生死一瞬間的關鍵時刻,身後一個叫孫謙的部下,拉了守督一把,小聲提醒 : “天下事未可知也”!是啊,能笑到最後的是誰?這時還真不好說,事情作過頭,到時就沒退路了。因為當時曹爽一夥,太不像話,惹犯眾怒,部下們多少有點耳聞,誰能不想想後面的路?守督最終沒有射出,孫謙連說三次,終於把守督說的回心轉意,放下弩機,眼看著司馬懿一行,順利透過,抵達並控制了武庫。
回覆列表
什麼?這個題目沒看懂。
三千死士是司馬師偷偷佈局的,高平陵當天拿出來都嚇了司馬懿一跳。司馬懿就是用這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陽,期間加上所有朝臣的支援和守衛部隊的投誠。一句話,曹爽當時已經搞得天怒人怨,司馬懿是以四世老臣先帝託孤的擎天柱的姿態出面的,迅速的獲得了所有人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