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04187828398

    翻譯最基本的要求被概括為了“信 達 雅”三字,而往往比起“信達”來,“雅”似乎更多的是對於譯者的考驗。

    中文文字底蘊深厚,很多時候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尤其在兩種文化的溝通與碰撞之下,更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當然,沒碰撞好,也是會炸的。尤其是作品名稱,是整部作品的門面,就更加要命了。

    信達而不雅的作品名,就好像江湖中的隱世高人,名諱也不敢輕易直呼的那種。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名諱實在太羞恥了!

    “請千萬不要直呼我名!”“???”“太不雅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因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陸的文藝作品的翻譯大抵採取直譯,雖然有時候會有無聊之嫌,但也往往中規中矩,不過不失;而香港、臺灣因為其特殊的文化環境,導致經常會出現一些歡樂多的譯名,其中有些已經離題萬里,有的倒是遵守了“信達”原則,就是……不太雅……

    下面就是一些“信達而不雅”的作品譯名,一起看看吧:

    一、中二病晚期型

    眾所周知,日本文化在臺灣影響極大,“匠人精神”學的怎麼樣不好說,日本的第一流行病——“中二病”倒是傳染了眾多翻譯人員,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什麼叫“中二病也要做翻譯”吧:

    2001年微軟在Xbox上推出的Halo

    “照實翻譯”大陸譯名《光環》

    vs

    “中二大叔”臺灣譯名《最後一戰》

    其實本來吧,這個譯名還算是符合遊戲內容的,然而,萬萬沒想到……

    2004年Halo2出了……

    而到現在,更是已經不知道是最後多少戰了。

    臺灣翻譯: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賽車電影FAST & FURIOUS

    “照實翻譯”大陸譯名《速度與激情》

    vs

    “中二青年”臺灣譯名《玩命關頭》/香港譯名《狂野時速》

    飆車這事確實很玩命,也夠狂野。問題是——只看《玩命關頭》這四個字,完全想不到飆車啊!

    激情澎湃的The King"s Speech

    “照實翻譯”大陸譯名《國王的演講》

    vs

    “中二少年”臺灣譯名《王者之聲:宣戰時刻》vs”邪派高手”香港譯名《國王無話兒》

    “王者之聲”算是沒啥沒毛病,“宣戰”也挺激情澎湃,而且也算符合事實。

    可這溢位螢幕的中二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我滿腦子都是一副一群殺馬特圍在國王身邊,手中拎著一人多高的大劍、兩人多長的步槍準備開片的場景。

    另外,香港的翻譯們,你們應該知道“那話兒”在某些方言中指啥吧。你們這有嘲笑喬治六世“能力不行”啊,別忘了他閨女至今還在從普通人中汲取力量呢!

    至於那些翻譯成《國王的口活》的,我只能對你們投以

    二、濫用諧音型

    港臺翻譯對於“抖機靈”這一知乎固有技能也很是青睞,例如他們往往都喜歡在翻譯電影名字時使用諧音,這其中,也有不少足以令人拍案叫絕的生花妙筆,但也有一些,就怎麼看都有點……囧……

    振奮了廣大女性的Legally Blonde

    “比較雅”大陸譯名《律政俏佳人》

    vs

    “還湊合”香港譯名《律政可人兒》

    vs

    ”邪派高手”臺灣譯名《金法尤物》

    “可人兒”和“俏佳人”到底哪個更雅見仁見智,當然我個人是更喜歡“俏佳人”。至於臺灣的“邪派高手”們……blonde確實是“金髮碧眼的美女”的意思,這個翻譯確實也做到了“信達”——問題是,一部講述女性自強奮鬥的電影,卻冠之以“尤物”這個怎麼看都有些輕佻和不尊重女性的詞彙,你確定沒問題?

    2016年大熱的動畫電影Zootopia

    “比較雅”大陸譯名《瘋狂動物城》

    vs

    “哥倆好”香港譯名《優獸大都會》/臺灣譯名《動物方城市》

    這次哥倆齊齊玩諧音了,問題是,怎麼感覺都這麼彆扭呢?

    《爐石傳說》的資料片Goblins vs Gnomes

    “照實翻譯”《地精大戰侏儒》

    vs

    “冷笑話大師”《哥哥打地地》

    地精在臺服被翻譯成哥布林,而侏儒則被翻譯為地精。所以就有了這部《哥哥打地地》。

    “哥哥打弟弟”,確實感覺很歡樂,但是作為一個冷笑話,是不是也太冷了點……

    三、汙力滔滔型

    大陸因為各方面限制的存在,在院線上映的電影,普遍片名不會太“汙”(當然《人奶魔巢》這種請選擇性遺忘),而港臺的翻譯們要是汙起來,那還真是小火車發動——汙汙汙。

    感人至深的Cinema Paradiso

    “照實翻譯”大陸譯名《天堂電影院》

    vs

    “不知所云”香港譯名《星光伴我行》

    vs

    “嘿嘿嘿”臺灣譯名《新天堂樂園》

    臺灣的譯名不知所云也就罷了,關鍵是“天堂”+“樂園”,這實在不能不讓人想起你們在金門的“軍中樂園”啊!

    (照片為筆者親手所拍)

    講述大提琴家和她姐姐的故事的Hilary and Jackie

    “堪稱經典”大陸譯名《她比煙花寂寞》

    vs

    “戀物狂魔”臺灣譯名《狂戀大提琴》

    這個……我得說,看到臺灣譯名,我完全想像不到這是講姐妹感情的故事——我唯一的感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有戀物癖……

    反戰喜劇片Pasqualino Sette bellezze

    “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翻譯成的”《七美女》

    vs

    “驚天地泣鬼神的”香港譯名《七淫七縱七美女》

    我覺得這個譯名已經是精神汙染級別的了,不過香港方面之所以會翻譯成這個模樣,也源於另一部本土港片——1970年由“紅色豔星”狄娜主演的《七擒七縱七色狼》(王晶於2007年翻拍了此片)。估計是當時的譯者看完狄娜之後,按捺不住自己洪荒之力,便有了這個令人面紅耳赤的譯名。

    不過這也體現了香港電影譯名的一大特點——非常喜歡套用本土港片的命名方式,故而“戰警”、“威龍”、“迷城”、“喋血”等詞彙也經常出現在港譯片名中。

    四、神鬼大家族

    臺灣翻譯人員對“神鬼”二字可謂是愛得深沉,雖然考慮到臺灣迷信文化盛行,甚至搞出過警察請“大師”參與破案的囧事,對怪力亂神之事偏愛也不為過。但關鍵是,很多冠之以“神鬼”的片子,根本就沒有神鬼出現啊!

    電影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照實翻譯”《加勒比海盜: 黑珍珠號的詛咒》

    vs

    “隱世高人”《神鬼奇航: 鬼盜船魔咒》

    老實說,作為一部有骷髏海盜、深海巨怪、幽靈船長出現的片子,這麼翻譯還不算多大問題。但是這是您第幾個用這倆字的譯名來著?

    諜戰片The Bourne Identity

    “相當雅”《諜影重重》

    vs

    “隱世高人”《神鬼認證》

    作為一部主打拳拳到肉、不玩花活的諜戰片,我個人認為,這部片子(以及之後的整個系列)被打上“神鬼”這個標籤,簡直是太冤枉了。

    兩大奧斯卡影帝(當然其中一個去年才撈到)的智鬥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

    “半斤”大陸譯名《我知道你是誰》

    vs

    “八兩”臺灣譯名《神鬼交鋒》

    說真的,這次兩邊真是半斤八兩,《我知道你是誰》已經不知所謂到了一定的地步,而《神鬼交鋒》,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部魔幻大片。

    當然說真的,咱老老實實翻譯成《有種來抓我》不行嘛(當然,為了致敬某位NBA巨星,我個人強烈建議翻譯為《你行你抓啊》)。

    基本沒啥人看的漫威改編電影The Punisher

    “正常人的翻譯”《懲罰者》

    vs

    “泥垢了”《神鬼制裁》

    說真的,罰叔作為漫威旗下為數不多的沒有超能力的英雄,咱能不能不把這倆字給他安上……

    注意,下面是兩岸三地風格的終極對決:

    布蘭登·弗雷澤成名大作The Mummy

    “照實翻譯”大陸譯名《木乃伊》

    vs

    “保持個性”香港譯名《盜墓迷城》/臺灣譯名《神鬼傳奇》

    我覺得《木乃伊》這部電影的陸港臺三家的翻譯是最能體現出三家特點的——大陸一以貫之的直譯,臺灣對“神鬼”二字的迷戀和香港對“迷城”這個詞的喜好。得說對這部魔幻電影來說,港譯臺譯都不算離譜,但是兩家的個性,在此盡顯無餘。

    順便說一下,香港電影深愛的“迷城”一詞,大體對應英語中的“Xanadu”,原本指元朝的夏都——上都。而上都之所以聞名於世,還是源於著名旅行家+大忽悠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的極力渲染。故而使得“Xanadu”有了“世外桃源”、“迷霧重重之地”、“幻境”的意思。所以在講述“神秘之地”的電影譯名中加上這個詞,倒是無可厚非。

    此外,在“神鬼”之外,臺灣翻譯人員還喜歡在片名中加入“魔鬼”二字,這通常沒啥別的意思,就是為了告訴你一件事——這片子裡有施瓦辛格(當然,有時候也會是史泰龍)。

    五、不知所云型

    這一種情況就比較慘烈了——光看譯名,你完全沒法確定這作品講的是啥,而且就算看過了作品,你也多半無法理解翻譯人員的腦回路——他們到底是怎麼翻譯成這樣的?

    卡婊看家招牌/夫妻恩愛秀Resident Evil

    “比較雅”大陸譯名《生化危機》

    vs

    “你想說啥”臺灣譯名《惡靈古堡》

    看到這譯名,我想大多數人腦海中的畫面都會是飄著白衣長髮幽靈的古堡。問題是,古堡在那呢?惡靈在哪呢?的敵人明明就是萬年不變的喪屍、神出鬼沒的舔食者和皮糙肉厚的暴君啊!

    令史克威爾賠到當褲子的Final Fantasy : The Spirits Within

    “照實翻譯”大陸譯名《最終幻想:靈魂深處》

    vs

    “不知所謂”臺灣譯名《太空戰士》/香港譯名《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其實我真的很好奇,當年到底是哪位仁兄把《最終幻想》譯為《太空戰士》的。而且那港譯——如果你沒弄錯光年的定義的話,那這個滅絕的範圍——還真是略大啊。

    一代經典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照實翻譯”大陸譯名《肖申克的救贖》

    vs

    “終極慘案”臺灣譯名《刺激1995》

    當然,我覺得這才是影史上最大的翻譯慘案——“1995”和這部片子唯一的關係就是——這部片子在臺灣上映的時候是1995年!

    ——————————

    最後,附上那些兩岸三地長久以來受到廣泛稱讚的“信達雅”典範——

    GONE WITH THE WIND,譯名《亂世佳人》

    佳人於亂世中飄零,愛情與命運都變換莫測,《亂世佳人》與《飄》兩個譯名更是相映成趣,令觀眾們更對斯嘉麗心生憐愛。

    Detachment,臺譯《人間師格》

    這個譯名是臺灣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又一例項,這個典出日本作家太宰治作品《人間失格》的譯名,點出了“老師”這一職業的職業道德和信條,堪稱譯名的典範。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港譯《兩生花》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兩個同名的少女間的故事,配上這個極富韻味的片名,著實增色幾分。

    Léon,港譯《這個殺手不太冷》

    殺手本該鐵石心腸,片中的殺手也確有著硬冷高大的外表。然而故事的動人之處就是“不太冷”。直接在題目中點出,形成了視覺上的反差,而觀影后,這種反差得到了證實,也使得影片更令人感動。

    PS:當然,我們也知道,廣大觀眾對大陸電影譯名最為不滿的一點,便是美國CG電影譯名中常見的“總動員”三字。不過有一說一,其實這個字尾,最早還是要追溯到臺灣——1995年,皮克斯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長片《Toy Story》上映,該片在臺灣上映之前,譯者考慮到該片講述了一個玩具們“大家一起來”的故事,故而選用了“總動員”三字為其命名——要知道,臺灣長期處於高度戰備狀態,許多軍語已經成為了臺灣文化的一部分,“總動員”便是其中之一。而影片在大陸上映時,許是覺得這個譯名不錯,便沿用了下來——從而就成了延續了22年之久的“流毒”,這其中許多被“荼毒”的動畫電影雖然也講述了“大家一起來”的故事,但廣大觀眾們,想必實在是對這三個字審美疲勞了。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山哪些人能稱得上為頂樑柱,為何不包括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