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風浩蕩

    誤我中華的多了,崇禎是否誤我中華?魏忠賢是否誤我中華?趙佶是否誤我中華?秦檜是否誤我中華?李隆基是否誤我中華?導致李世民英年早逝的王玄策是否誤我中華?白起是否誤我中華?……歷朝歷代的亂臣賊子是否誤我中華?

    這誤我中華還是救我中華,還能按“族”論?

  • 2 # 跪射俑

    對清朝不能全盤否定,清朝康熙、雍正時期,國家治理還是不錯的。乾隆時期,本來有機會崛起,但好大喜功、保守的乾隆皇帝錯失良機。清末更是割地賠款,使中國沉淪。

    時光不能倒退,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只有汲取歷史教訓,全民努力實現"中國夢"!

  • 3 # 關東俠客

    清軍入關,主宰天下二百七十六年,是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終結的朝代。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堅船利炮開啟中國的大門,自許為天朝大國的子民,才吃驚的發現,中國已嚴重落伍,和世界差距太大。於是,把這種落伍的原因歸罪於滿清身上,而且,大清王朝是東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這種仇恨更加深了一層,出囗必言滿清誤我中華。其實,中華文明自宋朝以後,就已經走下坡路了。

    宋朝的地盤不大,但他的科技,文化,軍事,手工業,經濟等各個方面遠遠超過漢唐時期,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每年鋼鐵產量七百多萬斤,英國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才達到這個水平。四大發明在宋代己經廣泛應用和傳播。

    自宋代以後,中國的科技文化經濟手工業等長期停滯不前,同世界發展逐漸脫軌。當歐洲文藝復興,科技文化迅速發展以後,古老的中華文明已步履艱難,走向暮年。這個時候,明朝在對外關糸上,從貿易,到海禁。再到開放,走過了二百多年,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這個時期,外過傳教士和中國科學家引進了西方一些,先進科技思想和技術,但中國缺泛適於科技生存的土壤,西方的科技之花沒有在東方開放,滿清入主中原打破了這一歷史機遇。

    滿清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人沒有有治理天下的經驗,在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繼承借鑑了明朝制度,在明朝專制,特務制度之上,又實行了文字獄,在儒家看來,西方的科技是奇巧淫技之術,從思想上是排斥的,視其為洪水猛獸,這不能看做是滿清的過錯,是整個文化精英階層的悲哀。

    滿清對中華民族歷史貢獻是非常大的,在領土上,首次把中原地區,東北地區,北方草原,新疆,西藏等幾個地方統一起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各民族的認同。清朝留給後人的是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給中華民族留下保貴的發展空

    在人口方面,清初人口在一億上下,清初統治者積極恢復農業,推廣優質高產農作物,又提供了優惠農業政策,糧食產量提高了,人口呈爆炸式增長。到清朝末年,華人口達到四億五千萬人。以後幾經戰亂,華人口始終居世界首位,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清朝還是首次在國際舞臺上,把中國做為國家名字亮相,得到廣泛認可。Chinα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中國近代的貧窮落後,是幾百年歷史形成的,片面的歸罪於某個朝代,某個族群是不正確的。如今中華民族抓住了歷史機遇,一帶一路的主張,得到世界廣泛認同,每個華人都要感剄嬌傲。

  • 4 # WILLSON39

    個人認為,與其說是滿清誤了中華,倒不如說是文化誤了中華。

    客觀上來講,確實是滿清時期西方國家走上了科學的道路、工業化的道路,而滿清雖然農業生產發達,人口急劇增長,但卻沒有產業的創新發展。所以,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即便是滿清的農業經濟能夠以5%的速度在增長,但英、德、法等國家卻是以30%以上在增長的,加速度奇快,於是滿清也就自然落後了。以至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滿清就相當於是沒有參賽。

    究其原因,根本上來說是“文化”的因素。一種文化——“儒家文化”——能統治兩千多年,一方面說明了其強大的力量,但另一方面,難道世界就不會變?

    所以,這種落後事實上從宋朝就開始顯現,明朝開始就出現了。宋朝時,蒙古國已經能打遍亞歐無敵手,而朱熹等大儒還在積極地弘揚著儒家的思想;明代時,西方已經出現了文藝復興的各種思想,並開始征戰世界,明朝也是走出去了的,但沒有堅持走下去,又回到儒家的統治之下堅守“四書五經”。於是,宋朝被元朝覆滅了,明朝被滿清覆滅了,這是不思進取的必然結果。

    所以,即便是明朝或者是大順能夠再苟延殘喘幾百年,以堅守儒教、自高自大的形象立足於世,也總是免不了被覆滅的結果。即便是能夠存在,或許也是像印度一樣的成了列強的殖民地,而且,疆域可能比現在要小若干。

  • 5 # 騎著板凳養豬

    滿清的入關,事情總是要,追根問源,這樣才能更好的,叫我們去深刻的懂得去思考。滿人給中國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些應該是那個農民李自成,所造成的孽根。沒有這個農民的狂妄自大,沒有這個農民的鼠目寸光。吳三桂怎麼會叫滿人,進入那?我們不妨好好回憶回憶,中國的歷史。那些農民所謂的起義軍,他們也身為老百姓,但是他們在成功,或是在快要成功時,他們真正為老百姓所想了嗎?膨脹,是他們這些農民的天性,無知,更是他們的傳家寶。你相信一群農民起義,會給社會帶來,更好的文明嗎。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時,以發遮面。在自己的黃袍上寫道,闖賊!你可辱我妻妾,但你不可辱我的子民!

  • 6 # 北洋海軍炮手

    你既然都已經自問自答了,那麼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就好比你裝睡我肯定讓你繼續裝睡,不會叫醒你。

    好吧,我還是說一下吧。

    第一、奠定現代中國的雛形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觀點,大清不入關,中國變斯坦。引申一下,就是沒有大清就沒有現代中國,因為如果沒有大清開疆拓土,奠定中國歷史範圍以及中國領土主權,整合內地與邊疆區,那麼一個分散的中國在近代根本承受不了列強的衝擊,被瓜分乾淨是遲早的。你也可以這麼理解,就是亡國滅種。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下內部資料《清史鏡鑑》是怎麼說的:

    今日中國的版圖疆域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人口基數奠定於清朝,即使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民族關係等諸多方面問題也大都是由清朝演化、延伸而來的。這還是新修清史的立意,清史權威戴逸說:如果沒有康雍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就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而且那時候不統一,中國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後勢必分崩離析。

    而且,作為一個老大帝國,清帝國的結局並非像其他的老大帝國一樣分崩離析,而是將帝國的主權和法統完整的移交給了接替她的民國政府。這對於現代中國來說實在是居功至偉,因為大清透過《大清皇帝退位詔書》完成了國家權力的交接,避免了中華帝國的分崩離析,更是確立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法理基礎,其意義不亞於光榮革命。

    第二、中華民族正式開始成型

    前面說到清朝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雛形,那麼這個統一多民族到底是什麼意思?多民族這個概念很簡單,中國有大小56個民族;至於統一是什麼概念?很簡單,統一就是指中國56個兄弟民族共同組成了一個更大的群體,那就是中華民族!所以統一多民族的概念就是56個民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而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建設了我們偉大的祖國。

    因為清朝打下的地盤實在太大,除了清朝龍興的遼東以及內地之外,清朝將黑龍江流域、臺灣島、蒙古、新疆以及青藏高原龐大的邊疆區納入了帝國版圖,奠定了中國的歷史範圍:

    我們是如何處理歷史上的中國這個問題呢?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簡單的回答就是這樣。超出了這個範圍,那就不是中國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國的政權了。

    所以,在中國的歷史範圍內,多民族共存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各個民族先民共同開發了我們的祖國。而將中國各個民族統一為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最後由清朝完成。

    我們中華民族乃是聯合我們漢滿蒙回藏五個宗族組成一個整體的總名詞。我們無論屬於漢滿蒙回藏那一宗族,大家同是中華民族構成的一分子,猶如一個家庭裡面的兄弟手足,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生死榮辱更是相互關聯的。中國五千年曆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

    這是常凱申的觀點,雖然我不喜歡常公,但是常公的中華民族觀我還是非常認同的。

    第三、人口

    小時候看《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這套百科全書一共四個部分,我還記得小時候一邊看書一邊抱著字典查不認識的字,這套書歷史部分介紹清朝康乾盛世部分,開篇就有一句清朝華人口突破一億大關,至於怎麼突破的,沒說。現在透過看書以及查閱各種資料、論文,人口突破一億甚至達到四億是這麼來的。

    清朝和之前的歷朝歷代一樣,都是農業帝國,經濟生產方式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優點是穩定,因為小農經濟是一個封閉的迴圈,勞動所得只需要滿足自給自足即可,不需要依賴於商品經濟。缺點也同樣是因為小農經濟是封閉的,把人綁在土地上,使人喪失了創造、進取精神。即便是在今天依然能看到小農經濟的殘餘。所以,清朝是把小農經濟的生產力發揮到了極致。其手段也很簡單,就是鼓勵老百姓開墾荒地、廢除人頭稅(也就是攤丁入畝)、廢除士紳勳貴不上稅不納糧的特權(也就是官紳一體納糧)、解放農奴(也就是廢除明朝的依附農制度使其改僕為佃)等政策,再加上農業技術進步以及雙季稻的推廣,老百姓有了土地,收入提高,自然會有勞動積極性。

    另一個方面,清朝一反明朝控制人口流動、限制人身自由、打擊工商業的玩法,其實明朝幹這種蠢事也正常,朱重八出身小農,他只能用小農的眼光去審視整個國家,因為農業文明最忌諱的就是人口流動和工商業,所以朱重八自然要控制人口流動、打擊工商業發展,把人從動物變成植物。但是畢竟耕地是有限的,人口增加必然會有多餘的農業人口,那麼這些剩餘的農業人口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他們從事其他的行業。所以,清朝放開了對人口流動的限制並刺激工商業發展,而且清朝康熙、乾隆兩位雄主還透過蠲免以及公共工程把國庫的錢投入到市場,以貨幣的流通來刺激商品流通,從而刺激消費,進而收取商業稅。同時,清朝海外貿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清朝鼎盛年間海外貿易值達到了3600多萬兩白銀,這可以為清朝帶來幾百萬兩白銀的財政收入。而且,由於清朝還是個農業帝國,至少90%的人口屬於農業人口,所以清朝給田賦定的比較低,田賦稅率只在3%到4%這個區間,這在歷朝歷代都屬於比較低的。

    清末黃遵憲就熱情謳歌清朝薄徭輕賦:

    上稽百世以上。旁考四海以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輕賦者。

    民國一位雲南老農也正面評價了清朝田賦:

    清代田賦,徵率極輕,名雖本諸古代什一之徵,實則不及百分之五。全國田賦徵率,在比較上,三江、兩湖較重,若西南各省,實只徵至二十分之一也。雲南田賦更輕而又輕,吾家有田十畝,年僅納一兩二三錢銀,尚是包括一切附徵款項及平色票費種種陋規在內。與今之徵實、徵購、徵借等項合併其數而相較,實有霄壤之殊。

    所以,清朝人口爆炸,突破一億大關、達到四億的規模,只能有一點原因,就是清朝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當然,這是很多民族主義蛋白質不願意承認的。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從人口老齡化的角度來看,清朝康熙中期全國80歲以上的老人就達到了17萬人,其中百歲以上的老人達到了21人。這個資料並不全面,因為古代沒有現代這麼完善的戶籍系統以及行政效率,存在漏報,真實資料只能更多。同時,在清代不滿八十歲的老人已經不被視做長壽,已經不需要上報朝廷封賞,只有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才會被朝廷封賞。

    所以,清朝老百姓生活質量沒有提高,那麼哪來的這麼多長壽老人?哪來的人口老齡化?

    第四、文化發展

    這個就不想多說了,清朝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後一個繁榮期,梁啟超先生稱讚大清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清代學術概論》

    這是因為大清可能是因為少數民族的出身,統治者的胸襟足夠寬容,你只要不反清就沒事,學術上想怎麼來就怎麼來。《近代的初曙》

    這是因為明亡後明朝遺民總結明亡的教訓,認為明朝學術風氣浮誇,主張務實,並主張學術應當經世致用。明遺民的主張被清朝學者所繼承,再加上清朝對學術研究非常寬容,因此才是中國的文藝復興。出處同上

    話說我看完《近代的初曙》感覺,清朝真是思想解放的前夜。

    清朝的歷史貢獻不止這四點,我就不多說了,上面這四點已經足夠了。

    只不過,民族主義蛋白質不願意承認清朝的歷史貢獻,因為清朝皇帝不是漢族人,所以蛋白質們一遇到清朝就狂犬病發作,對清朝一頓狂咬。這也是正應了我漢族一個劣根性,死鴨子嘴硬。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軟體測試會有中年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