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有24個節氣,平均起來秋天有6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絡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立秋時節,江淮一帶的天氣仍十分炎熱。
根據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
秋的含義,實際上是莊稼快成熟的意思。立秋以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華南東部和西部,抗旱、防洪的任務仍然十分艱鉅。立秋後的華南,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是去的意思。處暑即暑氣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處暑,炎熱的夏季就要過去,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雨量漸少。
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在江淮地區,各年的差異很大,有的年份,處暑期間天氣的炎熱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現了俗稱的“秋老虎”天氣,正因為如此,江淮一帶地區有將處暑解釋為“處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時既要注意防暑。在北方此時晝夜溫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適時新增衣物,防止感冒。
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幹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所以提醒農民朋友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安排好田間農事。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為白露節氣。顧名思意,白露是氣溫漸涼,夜來草木上可見到白色露水的意思。
據中國古籍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從氣候規律說,白露時節,涼爽的秋風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成都、貴陽以西日平均氣溫也降到22℃以下,開始了金色的秋季。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中國大部分地區天高氣爽,雲淡風輕。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經歷風風雨雨,送走了高溫酷暑,迎來了氣候宜人的收穫季節,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雲,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白露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富饒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穫穀子、大豆和高粱,華北地區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進入全面分批採收的季節。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開始播種,華北的秋種也即將開始,應抓緊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蟲等準備工作。黃淮地區、江淮及以南地區的單季晚稻已揚花灌漿,雙季雙晚稻即將抽穗,都要抓緊目前氣溫還較高的有利時機淺水勤灌。待灌漿完成後,排水落幹,促進早熟。如遇低溫陰雨,還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秋茶正在採製,同時要注意防治葉蟬的危害。
白露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華北地區9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8月份的1/4到1/3,黃淮海流域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會出現夏秋連旱,對冬小麥的適時播種是最主要的威脅。華南和西南地區白露後卻常常秋雨綿綿,平均每2—3天就有一個雨日,四川盆地這時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時節。過多的秋雨對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穫也十分不利。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Sunny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
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溼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中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雲南、四川和貴州區域性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乾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區這時一般仍然是秋雨連綿,少數年份江淮和江南也會出現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一定的影響。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緊採收棉花,遇降溫早的年份,還可以趁氣溫不算太低時把棉花收回來。江淮及江南的單季晚稻即將成熟,雙季晚稻正在灌漿,要注意間歇灌溉,保持田間溼潤。南方稻區還要注意防禦“寒露風”的危害。華北地區要抓緊播種小麥,這時,若遇乾旱少雨的天氣應設法造墒搶墒播種,保證在霜降前後播完,切不可被動等雨導致早茬種晚麥。寒露前後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品種安排上應先播甘蘭型種,後播白菜型品種。淮河以南的綠肥播種要抓緊掃尾,已出苗的要清溝瀝水,防止澇漬。華北平原的甘薯薯塊膨大逐漸停止,這時清晨的溫在10℃以下或更低的機率逐漸增大,應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收穫,爭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則在地裡經受低溫時間過長,會因受凍而導致薯塊“硬心”,降低食用、飼用和工業用價值,也不能貯藏或作種用。
霜降
霜降節氣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可見霜降是開始見霜的意思。但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國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東部、青海南部、祁連山區、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爾泰山區、北疆西部山區、東北及內蒙東部等地年霜日都超過100天,淮河、漢水以南、青藏高原東坡以東的廣大地區均在50天以下,北緯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兩廣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天,而西雙版納、海南和臺灣南部及南海諸島則是沒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現表明地面最低溫度已達0℃以下,對農作物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為初霜,初霜愈早對作物危害愈大。中國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漸推遲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區外,最早見霜的是大興安嶺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見霜;東北大部、內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現在瀋陽、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薩一線;11月初山東半島、鄭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見霜;中國東部北緯30°左右、漢水、雲南省北緯2°左右的地區要到12月初才開始見霜;廈門、廣州到百色、思茅一帶見霜時已是新年過後的1月上旬了。
霜降時節,涼爽的秋風已吹到花城廣州。東北北部、內蒙東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土壤凍結,冬作物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華北大豆收穫,尚未下地的晚麥宜選用春性品種趕快搶種,已出苗的要查苗補種。長江流域正值冬麥播種的黃金季節。油菜一般已進入二葉期,應及時間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蟲。災區受洪水影響尚未種下去的遲油菜,可先用溼灰糞拌種,在室內催芽後播種,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晚稻成熟後抓緊收穫,以防雀害和落粒。華北地區大白菜即將收穫,要加強後期管理。
霜降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乾季,要高度重視護林防火工作。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執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迴歸年」或「太陽年」,其執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箇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
雨水: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
驚蟄: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春季過了一半,此時Sunny直射赤道上,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天氣逐漸和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裡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穀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
立夏:夏季開始,此時已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
小滿:滿指穀物籽粒飽滿,稻穀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
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
夏至: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Sunny直射北迴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小暑: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Sunny照射時間最長,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後,熱度才會逐漸升高到極點。
大暑:氣候酷熱到達高峰。
立秋: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
處暑: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的迴光返照。
白露:天氣已經轉涼,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於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
秋分: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Sunny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
寒露:此時已屆深秋,天氣轉冷,早晚所接觸到的霧氣和露水,感覺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霜降:天氣漸寒,當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
立冬:冬季開始,冬是終了,作物已收割貯藏,農事完成。
小雪:氣候寒冷,此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稱為降雪,不過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地面積雪。
冬至:嚴冬來臨,此時Sunny直射南迴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長的。
小寒:天氣相當寒冷,雖進入嚴冬但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
大寒:天氣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一年四季有24個節氣,平均起來秋天有6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絡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立秋時節,江淮一帶的天氣仍十分炎熱。
根據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
秋的含義,實際上是莊稼快成熟的意思。立秋以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華南東部和西部,抗旱、防洪的任務仍然十分艱鉅。立秋後的華南,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是去的意思。處暑即暑氣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處暑,炎熱的夏季就要過去,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雨量漸少。
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在江淮地區,各年的差異很大,有的年份,處暑期間天氣的炎熱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現了俗稱的“秋老虎”天氣,正因為如此,江淮一帶地區有將處暑解釋為“處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時既要注意防暑。在北方此時晝夜溫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適時新增衣物,防止感冒。
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幹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所以提醒農民朋友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安排好田間農事。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為白露節氣。顧名思意,白露是氣溫漸涼,夜來草木上可見到白色露水的意思。
據中國古籍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從氣候規律說,白露時節,涼爽的秋風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成都、貴陽以西日平均氣溫也降到22℃以下,開始了金色的秋季。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中國大部分地區天高氣爽,雲淡風輕。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經歷風風雨雨,送走了高溫酷暑,迎來了氣候宜人的收穫季節,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雲,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白露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富饒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穫穀子、大豆和高粱,華北地區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進入全面分批採收的季節。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開始播種,華北的秋種也即將開始,應抓緊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蟲等準備工作。黃淮地區、江淮及以南地區的單季晚稻已揚花灌漿,雙季雙晚稻即將抽穗,都要抓緊目前氣溫還較高的有利時機淺水勤灌。待灌漿完成後,排水落幹,促進早熟。如遇低溫陰雨,還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秋茶正在採製,同時要注意防治葉蟬的危害。
白露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華北地區9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8月份的1/4到1/3,黃淮海流域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會出現夏秋連旱,對冬小麥的適時播種是最主要的威脅。華南和西南地區白露後卻常常秋雨綿綿,平均每2—3天就有一個雨日,四川盆地這時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時節。過多的秋雨對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穫也十分不利。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Sunny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
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溼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中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雲南、四川和貴州區域性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乾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區這時一般仍然是秋雨連綿,少數年份江淮和江南也會出現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一定的影響。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緊採收棉花,遇降溫早的年份,還可以趁氣溫不算太低時把棉花收回來。江淮及江南的單季晚稻即將成熟,雙季晚稻正在灌漿,要注意間歇灌溉,保持田間溼潤。南方稻區還要注意防禦“寒露風”的危害。華北地區要抓緊播種小麥,這時,若遇乾旱少雨的天氣應設法造墒搶墒播種,保證在霜降前後播完,切不可被動等雨導致早茬種晚麥。寒露前後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品種安排上應先播甘蘭型種,後播白菜型品種。淮河以南的綠肥播種要抓緊掃尾,已出苗的要清溝瀝水,防止澇漬。華北平原的甘薯薯塊膨大逐漸停止,這時清晨的溫在10℃以下或更低的機率逐漸增大,應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收穫,爭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則在地裡經受低溫時間過長,會因受凍而導致薯塊“硬心”,降低食用、飼用和工業用價值,也不能貯藏或作種用。
霜降
霜降節氣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可見霜降是開始見霜的意思。但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國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東部、青海南部、祁連山區、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爾泰山區、北疆西部山區、東北及內蒙東部等地年霜日都超過100天,淮河、漢水以南、青藏高原東坡以東的廣大地區均在50天以下,北緯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兩廣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天,而西雙版納、海南和臺灣南部及南海諸島則是沒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現表明地面最低溫度已達0℃以下,對農作物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為初霜,初霜愈早對作物危害愈大。中國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漸推遲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區外,最早見霜的是大興安嶺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見霜;東北大部、內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現在瀋陽、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薩一線;11月初山東半島、鄭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見霜;中國東部北緯30°左右、漢水、雲南省北緯2°左右的地區要到12月初才開始見霜;廈門、廣州到百色、思茅一帶見霜時已是新年過後的1月上旬了。
霜降時節,涼爽的秋風已吹到花城廣州。東北北部、內蒙東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土壤凍結,冬作物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華北大豆收穫,尚未下地的晚麥宜選用春性品種趕快搶種,已出苗的要查苗補種。長江流域正值冬麥播種的黃金季節。油菜一般已進入二葉期,應及時間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蟲。災區受洪水影響尚未種下去的遲油菜,可先用溼灰糞拌種,在室內催芽後播種,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晚稻成熟後抓緊收穫,以防雀害和落粒。華北地區大白菜即將收穫,要加強後期管理。
霜降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乾季,要高度重視護林防火工作。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執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迴歸年」或「太陽年」,其執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箇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
雨水: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
驚蟄: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春季過了一半,此時Sunny直射赤道上,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天氣逐漸和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裡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穀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
立夏:夏季開始,此時已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
小滿:滿指穀物籽粒飽滿,稻穀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
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
夏至: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Sunny直射北迴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小暑: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Sunny照射時間最長,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後,熱度才會逐漸升高到極點。
大暑:氣候酷熱到達高峰。
立秋: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
處暑: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的迴光返照。
白露:天氣已經轉涼,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於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
秋分: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Sunny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
寒露:此時已屆深秋,天氣轉冷,早晚所接觸到的霧氣和露水,感覺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霜降:天氣漸寒,當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
立冬:冬季開始,冬是終了,作物已收割貯藏,農事完成。
小雪:氣候寒冷,此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稱為降雪,不過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地面積雪。
冬至:嚴冬來臨,此時Sunny直射南迴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長的。
小寒:天氣相當寒冷,雖進入嚴冬但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
大寒:天氣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