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軼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綿州人。他的詩歌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感情強烈奔放,想像奇偉豐富,語言清新流暢。風格雄健,可稱為屈原以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賦李花
據說李白週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後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後人笑自己沒有學問。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說:「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你母子一人給我添一句,湊合湊合。一句是『春風送暖百花開』,一句是『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想了好一陣子,說:「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等母親說罷,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父親一聽,拍手叫好,果然兒子有詩才。他越念心裡越喜歡,念著念著,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後一個白字用得真好,正說出一樹李花聖潔如雪。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謫仙人
李白初到長安,遇到秘書監賀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難》一篇呈上,賀知章邊讀邊點頭,一遍未完,已稱歎數次,最後,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說:「先生,您真是天上謫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呼喚店家換來美酒,與李白傾杯盡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賀知章的讚語具體化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賀知章是文壇元老,《蜀道難》得到他如此推許,所以,不久之後,這首詩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唐人李綽《尚書故實》記載貞元年間有一個叫陸暢的詩人,為了報答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贈,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韋皋大喜,贈羅八百匹。但事實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較之太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遠!更遑論實際上蜀道著實不易行走。因為其平淡無奇,《蜀道易》全詩未能流傳下來,這一句還是靠李綽的記載才得以倖存。
夢筆生花
據天寶遺事記載,李白年少之時,曾夢見自己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來果然天才橫溢,名聞天下。又記載李白嗜酒,不拘小節,但沉酣中所撰寫之文章,未曾錯誤;與人議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論,所以時人稱之為醉聖。除了高力士脫靴,楊國忠磨墨的有名傳說外,天寶遺事亦有記載李白曾於便殿為明皇撰詔誥,時十月大寒,筆凍莫能書寫,明皇命妃嬪數十人侍立在旁,各執筆呵之,李白再取筆書寫,可見他頗受皇帝寵信。
海上釣鰲客
據說李白曾在開元年間謁當時宰相,署名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問他:[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李白回答:[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宰相再問:[以何物為餌?]李白回答:[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果然氣勢不凡。
李白與杜甫
李白與杜甫二人詩風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樣,但是卻結為知心好友。杜甫贈送給李白的詩總計有十四首之多,可見他們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氣高,作起詩來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杜甫卻屬於苦吟一派,總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傳說李白曾寫詩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詩辛苦。詩作如下:
沉香亭醉賦《清平調》
天寶初年,正閒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書。原來,由於玉真公主、賀知章等的推薦,連當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詩名!李白喜出望外,覺得自己大展宏圖的時機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匆匆安頓好一雙兒女,便束裝進京了。
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了他。李白「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若懸河,筆不停輟」,玄宗大為歎賞,特命以七寶床賜食,並且親手為他調羹,對他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道義,何以得此!」其寵遇之厚,世所稀見。從此,李白就待詔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筆為朝廷潤色鴻業,點綴太平,偶爾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宮中侍宴時吟詩作賦,佐酒助興。
李白漸漸地對這種文學侍從的生活感到厭倦,於是經常沉飲酒肆,後來乾脆興賀知章、汝陽王李璡、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結為「八仙」之遊,縱酒狂飲,喝醉了就臥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內侍們四處尋找。杜甫曾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態,其對李白的描寫是:
這一日,李白又醉臥市上,忽覺冷水沃面,睜眼一看,宮中樂師李龜年正手持金花箋站在面前。原來,當時正值牡丹盛開,宮中興慶池東沉香亭前,玄宗親命移植的紅、紫、淺紅、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開放了。玄宗與楊妃前往賞花,李龜年照例率領著梨園弟子上前歌唱助興,誰知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便命李龜年持金箋宣賜李白,要他立進《清平調》詞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儘管醉意未消,還是援筆立就:
三詩皆既詠牡丹,又贊楊妃,卻沒想到也因這三首詩而得罪了楊貴妃。據說玄宗好幾次想給李白封官,還曾經答應給他做中書舍人,皆因楊貴妃的阻撓而作罷。
原來,李白用「可憐飛燕倚新妝」來襯托、讚美楊貴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為李白脫靴為恥的高力士卻故意在楊貴妃面前歪曲說:「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因為趙飛燕是個出身微賤,得勢後又驕縱放蕩,最後被廢自殺的女人,雖然貴為漢成帝的皇后,名聲實在太差,因此,當楊貴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這樣的女子後,十分生氣,也就多方阻撓李白的做官機會。不過,對於這段故事,後人多持懷疑的態度。
天寶三載(七四四),李白被賜金放歸,結束他的文學侍從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調》以及圍繞著這三首詩的傳奇故事,卻一直流傳到今天。
捶碎黃鶴樓
歷代文人歌詠黃鶴樓的詩篇,最著名的當數唐朝崔顥那首七律《黃鶴樓》。因為有了這首詩,詩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們是找不到登臨黃鶴樓的詩篇的。李白倒寫過「捶碎黃鶴樓」的詩句,為此還引起了一場風波。
肅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長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時遇到當時任南陵縣令的故人韋冰,兩人對飲敘舊。詩人有滿腹心事,於是即席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的「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二句,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為狂人,有些人還寫詩文來譏笑他。為此,李白又寫了《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捶碎黃鶴樓》一詩:在這首詩中,李白用詼諧的筆調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驚動你的「逸興」,作詩問罪,可是黃鶴樓已經被我捶碎,黃鶴仙人也無處棲止了。好在黃鶴可以上天向玉帝訴告,玉帝會放黃鶴歸來,黃鶴樓也會重建起來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來陪你同遊。
雖有人不信此詩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黃鶴樓」的故事卻已不脛而走。宋代有個和尚曾用此事戲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顯題詩在上頭。」另一個和尚覺得此偈還不足以寫出太白風韻,又把後兩句改為:「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明代解縉作《吊太白》詩也有「也曾捶碎黃鶴樓,也曾倒卻鸚鵡洲」之句,足見此詩影響之大。不過,這些人都只是將這看作李白的風流故事,卻很少想到詩人胸中的憤鬱,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雖因服氣崔顥作品而擱筆,未寫出登黃鶴樓的詩,但他心中總覺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鸚鵡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學崔顥,也作一首這種格調的詩呢?於是,題為《鸚鵡洲》的七律就這樣誕生了:
但這樣的詩,顯然還無法與《黃鶴樓》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鳳凰臺,面對滔滔東流的長江水,有感於六朝的興廢和國運的衰落,才觸發靈感,寫出那首氣象格律皆堪與《黃鶴樓》相匹敵的《登金陵鳳凰臺》:
這首詩與《黃鶴樓》都稱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擬作在後,後人議論紛紛,崔顥和《黃鶴樓》的名氣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實,崔顥《黃鶴樓》的風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龍池篇》。而且,崔顥先已仿效作過一首《雁門胡人歌》。但《龍池篇》和《雁門胡人歌》皆未著稱於世,《黃鶴樓》卻被後人推為唐人七律壓卷,這與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傳說不能說沒有關係。
李白是飼鳥高手
據史料記載,唐朝大詩人李白還是一位著手於訓養禽鳥的高手。
李白20歲左右時,曾一度隱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讀書,練劍之外,就是精心馴養一大群禽鳥。他在他後來所作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說:“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可見他飼養的禽鳥不僅數量驚人,而且他能令禽鳥聽從他的號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說明他的馴養禽鳥的技術是相當高超的。當地刺史知道這件事後很感舉,曾到山上拜訪李白並以李白“身懷道術”為名向朝延舉薦了他。可是李白不願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師”,不屑以此為進身之階,終於沒有應召。
李白喜養禽鳥終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處漂泊之時,也樂此不疲,黃山隱士胡公養有一對白鷳,是由家雞孵化,從小飼養長大的,十分馴服。李白在青城山時曾養過此鳥,但因此鳥野性較強而沒有馴養成功。所以他對胡公的白鷳掩飾不住鍾愛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奪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應奉送雙鷳,但要求“謫仙人”親筆題詩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馬上寫了帶有序文的《贈黃山胡公求白鷳》王言律詩一首,並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熱衷此道的心情:“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贈於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合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在詩中他以白鷳與白壁相提並論,以白錦喻白鷳毛色之美,表達出自己得到珍禽後的欣喜之情。
李白對馴養禽鳥的濃厚興趣,折射出他熱愛生命、崇尚自然的積極的人生觀。
李白軼事兩則
唐天寶末年,李白漫遊到南陵、宣城,曾在涇縣桃花潭受到隱士汪倫的盛情款待,對此李白還留下詩作,寫了兩首《過汪氏別業》五言古風(見《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詩裡對主人別墅幽雅,美麗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間酒酣耳熱之際的盡情歌舞,都作了生動的描繪和細緻的刻畫。
汪倫款留數日,臨別贈以厚禮,並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抒發情懷、膾炙人口的《贈汪倫》,被後人廣為傳誦,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詩人和汪倫的深情厚意,成為友人相送的絕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倫“騙”到桃花潭去的。
汪倫是什麼樣的人呢?據清嘉慶年間編纂的《涇縣誌》記載,汪倫是住在桃花潭岸邊的隱士,是個不圖仕途的知識分子。
汪倫得知李白東遊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詩名而修書“騙”他來作客,這個趣聞佳話不光是當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隨園詩話》(卷六《補遺》第十一)中也曾有記載:
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雲:“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雲:“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這桃花潭絕句即指《贈汪倫》詩。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時也未免懷有些許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還,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逗留的日子裡,登上屹立於蛇山的黃鶴樓,面對滔滔江水,詩興大發,欲題詩於上,猛見崔顥的《黃鶴樓》詩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題詩的李白,觀此詩後不敢題了,遂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但太白對崔顥詩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鳳凰臺》,欲與崔顥的《黃鶴樓》較勝負: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鳳台山。此事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有載:“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凰臺》詩。”在計有功的《唐詩記事·卷二十一》亦載:“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臺》詩以較勝負。”
可是經李白與崔顥一決高下的舉動,卻愈增崔顥此詩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嚴羽《滄浪詩話》雲: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後人的評價也隨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際的方回在《瀛奎律髓》雲李詩與崔詩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但清人紀昀卻不同意方回之說,直抒己見雲:“氣魄遠遜崔詩,雲未易甲乙,誤也。”吳昌祺《唐詩解》評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雲:“起句失利,豈能比肩《黃鶴》……”
看來李白大可不必與崔顥較勁,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人處事,何必時時處處爭第一呢。
李白軼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綿州人。他的詩歌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感情強烈奔放,想像奇偉豐富,語言清新流暢。風格雄健,可稱為屈原以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賦李花
據說李白週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後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後人笑自己沒有學問。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說:「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你母子一人給我添一句,湊合湊合。一句是『春風送暖百花開』,一句是『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想了好一陣子,說:「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等母親說罷,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父親一聽,拍手叫好,果然兒子有詩才。他越念心裡越喜歡,念著念著,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後一個白字用得真好,正說出一樹李花聖潔如雪。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謫仙人
李白初到長安,遇到秘書監賀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難》一篇呈上,賀知章邊讀邊點頭,一遍未完,已稱歎數次,最後,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說:「先生,您真是天上謫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呼喚店家換來美酒,與李白傾杯盡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賀知章的讚語具體化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賀知章是文壇元老,《蜀道難》得到他如此推許,所以,不久之後,這首詩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唐人李綽《尚書故實》記載貞元年間有一個叫陸暢的詩人,為了報答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贈,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韋皋大喜,贈羅八百匹。但事實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較之太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遠!更遑論實際上蜀道著實不易行走。因為其平淡無奇,《蜀道易》全詩未能流傳下來,這一句還是靠李綽的記載才得以倖存。
夢筆生花
據天寶遺事記載,李白年少之時,曾夢見自己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來果然天才橫溢,名聞天下。又記載李白嗜酒,不拘小節,但沉酣中所撰寫之文章,未曾錯誤;與人議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論,所以時人稱之為醉聖。除了高力士脫靴,楊國忠磨墨的有名傳說外,天寶遺事亦有記載李白曾於便殿為明皇撰詔誥,時十月大寒,筆凍莫能書寫,明皇命妃嬪數十人侍立在旁,各執筆呵之,李白再取筆書寫,可見他頗受皇帝寵信。
海上釣鰲客
據說李白曾在開元年間謁當時宰相,署名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問他:[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李白回答:[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宰相再問:[以何物為餌?]李白回答:[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果然氣勢不凡。
李白與杜甫
李白與杜甫二人詩風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樣,但是卻結為知心好友。杜甫贈送給李白的詩總計有十四首之多,可見他們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氣高,作起詩來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杜甫卻屬於苦吟一派,總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傳說李白曾寫詩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詩辛苦。詩作如下:
沉香亭醉賦《清平調》
天寶初年,正閒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書。原來,由於玉真公主、賀知章等的推薦,連當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詩名!李白喜出望外,覺得自己大展宏圖的時機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匆匆安頓好一雙兒女,便束裝進京了。
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了他。李白「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若懸河,筆不停輟」,玄宗大為歎賞,特命以七寶床賜食,並且親手為他調羹,對他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道義,何以得此!」其寵遇之厚,世所稀見。從此,李白就待詔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筆為朝廷潤色鴻業,點綴太平,偶爾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宮中侍宴時吟詩作賦,佐酒助興。
李白漸漸地對這種文學侍從的生活感到厭倦,於是經常沉飲酒肆,後來乾脆興賀知章、汝陽王李璡、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結為「八仙」之遊,縱酒狂飲,喝醉了就臥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內侍們四處尋找。杜甫曾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態,其對李白的描寫是:
這一日,李白又醉臥市上,忽覺冷水沃面,睜眼一看,宮中樂師李龜年正手持金花箋站在面前。原來,當時正值牡丹盛開,宮中興慶池東沉香亭前,玄宗親命移植的紅、紫、淺紅、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開放了。玄宗與楊妃前往賞花,李龜年照例率領著梨園弟子上前歌唱助興,誰知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便命李龜年持金箋宣賜李白,要他立進《清平調》詞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儘管醉意未消,還是援筆立就:
三詩皆既詠牡丹,又贊楊妃,卻沒想到也因這三首詩而得罪了楊貴妃。據說玄宗好幾次想給李白封官,還曾經答應給他做中書舍人,皆因楊貴妃的阻撓而作罷。
原來,李白用「可憐飛燕倚新妝」來襯托、讚美楊貴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為李白脫靴為恥的高力士卻故意在楊貴妃面前歪曲說:「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因為趙飛燕是個出身微賤,得勢後又驕縱放蕩,最後被廢自殺的女人,雖然貴為漢成帝的皇后,名聲實在太差,因此,當楊貴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這樣的女子後,十分生氣,也就多方阻撓李白的做官機會。不過,對於這段故事,後人多持懷疑的態度。
天寶三載(七四四),李白被賜金放歸,結束他的文學侍從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調》以及圍繞著這三首詩的傳奇故事,卻一直流傳到今天。
捶碎黃鶴樓
歷代文人歌詠黃鶴樓的詩篇,最著名的當數唐朝崔顥那首七律《黃鶴樓》。因為有了這首詩,詩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們是找不到登臨黃鶴樓的詩篇的。李白倒寫過「捶碎黃鶴樓」的詩句,為此還引起了一場風波。
肅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長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時遇到當時任南陵縣令的故人韋冰,兩人對飲敘舊。詩人有滿腹心事,於是即席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的「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二句,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為狂人,有些人還寫詩文來譏笑他。為此,李白又寫了《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捶碎黃鶴樓》一詩:在這首詩中,李白用詼諧的筆調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驚動你的「逸興」,作詩問罪,可是黃鶴樓已經被我捶碎,黃鶴仙人也無處棲止了。好在黃鶴可以上天向玉帝訴告,玉帝會放黃鶴歸來,黃鶴樓也會重建起來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來陪你同遊。
雖有人不信此詩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黃鶴樓」的故事卻已不脛而走。宋代有個和尚曾用此事戲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顯題詩在上頭。」另一個和尚覺得此偈還不足以寫出太白風韻,又把後兩句改為:「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明代解縉作《吊太白》詩也有「也曾捶碎黃鶴樓,也曾倒卻鸚鵡洲」之句,足見此詩影響之大。不過,這些人都只是將這看作李白的風流故事,卻很少想到詩人胸中的憤鬱,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雖因服氣崔顥作品而擱筆,未寫出登黃鶴樓的詩,但他心中總覺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鸚鵡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學崔顥,也作一首這種格調的詩呢?於是,題為《鸚鵡洲》的七律就這樣誕生了:
但這樣的詩,顯然還無法與《黃鶴樓》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鳳凰臺,面對滔滔東流的長江水,有感於六朝的興廢和國運的衰落,才觸發靈感,寫出那首氣象格律皆堪與《黃鶴樓》相匹敵的《登金陵鳳凰臺》:
這首詩與《黃鶴樓》都稱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擬作在後,後人議論紛紛,崔顥和《黃鶴樓》的名氣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實,崔顥《黃鶴樓》的風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龍池篇》。而且,崔顥先已仿效作過一首《雁門胡人歌》。但《龍池篇》和《雁門胡人歌》皆未著稱於世,《黃鶴樓》卻被後人推為唐人七律壓卷,這與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傳說不能說沒有關係。
李白是飼鳥高手
據史料記載,唐朝大詩人李白還是一位著手於訓養禽鳥的高手。
李白20歲左右時,曾一度隱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讀書,練劍之外,就是精心馴養一大群禽鳥。他在他後來所作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說:“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可見他飼養的禽鳥不僅數量驚人,而且他能令禽鳥聽從他的號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說明他的馴養禽鳥的技術是相當高超的。當地刺史知道這件事後很感舉,曾到山上拜訪李白並以李白“身懷道術”為名向朝延舉薦了他。可是李白不願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師”,不屑以此為進身之階,終於沒有應召。
李白喜養禽鳥終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處漂泊之時,也樂此不疲,黃山隱士胡公養有一對白鷳,是由家雞孵化,從小飼養長大的,十分馴服。李白在青城山時曾養過此鳥,但因此鳥野性較強而沒有馴養成功。所以他對胡公的白鷳掩飾不住鍾愛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奪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應奉送雙鷳,但要求“謫仙人”親筆題詩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馬上寫了帶有序文的《贈黃山胡公求白鷳》王言律詩一首,並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熱衷此道的心情:“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贈於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合宿意,因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在詩中他以白鷳與白壁相提並論,以白錦喻白鷳毛色之美,表達出自己得到珍禽後的欣喜之情。
李白對馴養禽鳥的濃厚興趣,折射出他熱愛生命、崇尚自然的積極的人生觀。
李白軼事兩則
唐天寶末年,李白漫遊到南陵、宣城,曾在涇縣桃花潭受到隱士汪倫的盛情款待,對此李白還留下詩作,寫了兩首《過汪氏別業》五言古風(見《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詩裡對主人別墅幽雅,美麗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間酒酣耳熱之際的盡情歌舞,都作了生動的描繪和細緻的刻畫。
汪倫款留數日,臨別贈以厚禮,並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抒發情懷、膾炙人口的《贈汪倫》,被後人廣為傳誦,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詩人和汪倫的深情厚意,成為友人相送的絕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倫“騙”到桃花潭去的。
汪倫是什麼樣的人呢?據清嘉慶年間編纂的《涇縣誌》記載,汪倫是住在桃花潭岸邊的隱士,是個不圖仕途的知識分子。
汪倫得知李白東遊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詩名而修書“騙”他來作客,這個趣聞佳話不光是當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隨園詩話》(卷六《補遺》第十一)中也曾有記載:
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雲:“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雲:“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這桃花潭絕句即指《贈汪倫》詩。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時也未免懷有些許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還,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逗留的日子裡,登上屹立於蛇山的黃鶴樓,面對滔滔江水,詩興大發,欲題詩於上,猛見崔顥的《黃鶴樓》詩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題詩的李白,觀此詩後不敢題了,遂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但太白對崔顥詩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鳳凰臺》,欲與崔顥的《黃鶴樓》較勝負: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鳳台山。此事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有載:“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凰臺》詩。”在計有功的《唐詩記事·卷二十一》亦載:“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作《鳳凰臺》詩以較勝負。”
可是經李白與崔顥一決高下的舉動,卻愈增崔顥此詩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嚴羽《滄浪詩話》雲: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後人的評價也隨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際的方回在《瀛奎律髓》雲李詩與崔詩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但清人紀昀卻不同意方回之說,直抒己見雲:“氣魄遠遜崔詩,雲未易甲乙,誤也。”吳昌祺《唐詩解》評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雲:“起句失利,豈能比肩《黃鶴》……”
看來李白大可不必與崔顥較勁,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人處事,何必時時處處爭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