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洞察天下World
-
2 # 甲乙丙丁戊
非常重要,是保衛都城北京重要的門戶,因為明清都是定都在北京,其中居庸關是抵禦西北少數民族入侵的最後一道關隘,而遼西走廊則是抵禦東北少數民族入關的戰略要地,遼西走廊的得失關係著帝國的存亡,遼西走廊是從山海關到東北錦州的一片狹窄地域,是東北通往內地重要通道,金滅遼,清軍入關就是走這條通道,在此明與後金多次爆發戰爭,反覆爭奪此地,最終吳三桂投降,將遼西走廊拱手相送,清軍入關消滅了李自成,南明政權,再次統一了中國,後來的解放戰爭,東北野戰軍從東北入關包圍京津地區,最終為和平解放北平奠定了基礎都是走的這條通道,可見遼西走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有多麼的深遠。
-
3 # 歷史觀察哨
遼西走廊對明清都是非常重要,明長城就是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著名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就是坐落在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
遼西走廊是溝通 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 ,背山面海形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山海關也是享譽天下的第一雄關。
從明清的激烈爭奪中看遼西走廊的重要性 天啟六年已經統一女真各部的努爾哈赤志得意滿,開始進攻明朝開啟他的一統天下之路,努爾哈赤圍攻寧遠欲打通遼西走廊,未嘗敗績的努爾哈赤第一次栽了跟頭,這就是明朝的寧遠大捷,努爾哈赤也葬身於此。次年皇太極再次圍攻錦州、寧遠,明朝軍隊依託有利地形憑險據守,再次重創後金軍隊。後金部隊南下只能捨近求遠,只能從喜峰口,獨石口發起進攻。若不是皇太極成功實施離間計,袁崇煥被殺,吳三桂投降,皇太極的部隊難以越過山海關。自從後金部隊打通連線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遼西走廊,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擋後金八旗鐵騎。
-
4 # 當代曹植
遼西走廊對明清都是非常重要。
明朝天子守國門,明朝末年,遼西走廊就是抗金前線,一旦有失,則京城不保。明長城就是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著名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就是坐落在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
清朝時期,遼西走廊是溝通東北老家及京城的橋樑,清朝末年,漢人透過遼西走廊大規模移民東北。
遼西走廊是溝通 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 ,背山面海形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山海關也是享譽天下的第一雄關。
在東北地區未納入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之前,關內經遼西走廊像東北輸送技術、文化、人口,而東北本土少數民族政權在吸收整合之後,又透過遼西走廊向關內輸入秩序。
每一次東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為內地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推動歷史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東北地區與內地聯絡逐漸加深,並最終成為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
-
5 # 貓史天下
首先,要了解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遼西走廊,為什麼在明清時期變得重要?而之前秦漢唐時代,遼西走廊卻較少提及呢?
以前,在漢唐時代,從中原到遼東的遼陽,以及渤海國,高麗等地區並不經過今天的遼西走廊。而是有一條路叫“遼西故道”,大致是從今天的北京向北走古北口,承德,再到凌源,遼寧省朝陽市去,再往東過遼河,到達遼東遼陽,而並不走今天的遼西走廊。遼西故道是山路,較為難走。
因為此時的遼西走廊並不存在,在宋遼時期,今天遼寧閭山以東的遼東平原還叫做“遼澤”,就是沒有硬化路面的沼澤地,車馬是無法通行的,更無法到達遼東。
在元代之後,受到氣候地理等因素變化,遼西沿海開始逐漸形成了一條可以通行的新路,就是“傍海道”,也就是今天所謂的“遼西走廊”,這條道路比較平坦,且距離遼東更近。特別是明代永樂之後,徹底放棄朵顏三衛,使得原來的遼西故道已經被蒙古各部佔據,遼西走廊成了明朝聯絡遼東的唯一通道,遼東緊鄰京師,是北京的重要藩屏,明朝後期建州女真崛起於遼東,山海關到錦州一線的遼西走廊,又成為關係到明朝存亡的重中之重。
清朝取代明朝後,原來明朝的遼東驛路成為清朝皇帝回遼東祭祖的“大御路”,又再次成為重中之重,而清末到近代,日本崛起,以北韓為跳板,東北又成了首個淪陷的地區,華北與東北連結的遼西走廊,又成了民族關係到存亡的生命線。
我的回答完畢了。
-
6 # 歷史縱橫帝
導讀: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重要的走廊:河西走廊和遼西走廊,成為中原王朝聯絡東北、西北的咽喉。歷史上由於西域和絲綢之路的原因,我們更多瞭解的是河西走廊。但是相對於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的河西走廊來說,長約185公里、寬8~15公里遼西走廊更加關鍵。作為東北和中原的關鍵通道,歷史上既有中原王朝跨越河西走廊攻擊東北的先例:燕國越過遼西走廊擴充套件遼東領土、唐朝越過遼西走廊攻滅高句麗、曹操追擊河北袁紹後裔平定烏桓等等;也同樣有崛起於東北的政權透過遼西走廊入主中原:崛起於龍城的前燕慕容氏進入中原建立諸燕、清朝從關外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與河西走廊不同,由於西域從漢朝時期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原王朝的版圖範圍內;所以西域基本沒有相對強大的政權,更沒有西域政權透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的先例。而更狹窄、更短促的臨海的遼西走廊,則成為中原王朝和東北政權溝通博弈的通道。不但有中原王朝出擊東北的事實,同樣也有東北政權入主中原的嘗試。
與河西走廊不同,歷史上是中原崛起東北的政權曾經透過遼西走廊進入中原建立政權遼西走廊跨越河北和遼寧兩省,在地理上把東北和華北兩大區域緊緊的聯絡起來。遼西走廊東北-西南走向,長度不足200公里;而寬度最窄處不足十公里;走廊背山靠海,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東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傳統中原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除了長城以外的又一條分割線。所以往往跨越遼西走廊的區域性割據政權,在這塊宜耕宜牧的土地上兼具了遊牧和農耕兩種文明形態;逐漸形成了強悍的戰鬥力,比如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和發源於遼河的契丹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慕容氏的燕國崛起於龍城,進而透過遼西走廊進入中原;先後在五胡時代見了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等割據政權。而崛起於遼河的契丹透過遼西走廊佔據幽雲十六州,從而形成國祚300年的遼政權。而崛起於白山黑水間的清朝更是透過河西走廊定鼎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
由於東北納入中原版圖較晚,所以遼西走廊通常會成為中原王朝征伐東北的重要通道雖然早就在漢朝時期就曾經佔據過遼西走廊,進而在北韓半島建立了樂浪四郡;但是在大部分時間範圍內,中原王朝對於河西走廊以外的東北部分實行的是羈縻統治。所以對於關外的征伐會成為常態:燕國燕昭王時期國力強盛,為了平定邊患公元前300年派大將秦開透過遼西走廊征伐東胡。同時箕子北韓妄圖攻打不尊周王、擅自稱王的燕國,所以這次箕子北韓也在征伐範圍內。東胡潰敗、箕子北韓被迫西遷到北韓境內苟延殘喘;燕國此次拓地兩千裡,並設定上谷、漁陽等五郡。
《史記·匈奴列傳》“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而趁中原戰亂之機不斷襲擾中原,到隋唐時代成為中原的心腹大患。隋唐四代帝王不斷征伐高句麗,甚至在隋煬帝時期還因為征伐高句麗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為亡國的原因之一。在唐太宗時期接著透過遼西走廊高句麗,極大的削弱了對方的實力。在唐高宗時期以蘇定方為行軍大總管,水陸並進進攻高句麗。結果高句麗和百濟被滅國,此戰過後唐朝在此地設立安東都護府、勢力直達大同江。
明朝在奴兒干都司實行羈縻統治,在明朝末期隨著後金的崛起遼西走廊成為絕對明清生死存亡的關鍵明成祖時期無論是出於壓制蒙古諸部的需要還是重視東北,大明在東北設定了奴兒干都司和大量的衛所實行統治。也許是為了彌補沒有西域的損失,奴兒干都司對於明朝的重要性和河西走廊、西域對於漢唐等大一統王朝的重要性同等重要。當時連結中原和東北的咽喉還沒有那麼狹窄,隨著瓦剌的崛起長城以外的土地被蒙古嚴重壓縮。這條連結只剩下窄窄的一條不足百公里的樣子,到明朝末年隨著後金的崛起,狹窄的遼西走廊已經成為明朝抵禦後金的重要通道。到皇太極時期更加危險,清朝已經產生了入主中原的念頭。皇太極甚至多次進入中原腹地掠奪的先例,所以從錦州到山海關之間的遼西走廊成為兩國生死存亡的關鍵。結果最終明朝被國內起義軍的拖累耗盡了國力已經無力維持對於遼西走廊的部署,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讓清朝入主中原成為了現實。
-
7 # 氣吞萬里如猴
我站在山海關老龍頭的長城起點,就遙想當年的情形。假如滿清用船載著兵馬,離開海岸百八十米,長城就白修了,遼西走廊就失效了,歷史也該改寫了!要知道,明清交替時代,不說歐洲人漂洋過海,就說蒙古東征日本、鄭和下西洋,就知道船舶技術不成問題!
回覆列表
說到中國最著名的走廊,河西走廊一定是大家最熟悉的。河西走廊介於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歷來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經之地,戰略意義極為重要。實際上中國還有一條戰略意義不遜於河西走廊的走廊,這條走廊在東北。
中國東北地區的地形比較獨特,像一個倒扣著的大盒子。東北地區北以黑龍江(河流,俄羅斯稱阿穆爾河)為界,東以烏蘇里江、長白山、鴨綠江為界,西以大興安嶺內外為界,南有遼寧這個出海口,相對比較封閉。
咱們看地圖,東北地區最南端的遼寧省,中部地區是肥沃且寬闊的遼河平原,但在遼河平原以西,也就是阜新市東南,有著名的醫巫閭山。醫巫閭山西南沿著錦州市、葫蘆島市等沿海城市的北部,是連綿不絕的丘陵地帶。這條狹長的丘陵地帶一直延伸到河北省東北部的秦皇島市,也就是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這就是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約長185公里,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走廊的東北起點約在遼寧錦州,走廊的西南起點就在山海關。因為山海關也稱為榆關,這條戰略意義非常高的走廊也稱為榆關走廊。遼西走廊以北是連綿的群山,比如有努魯爾虎山等,路險難走。也就是說,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從廣闊的東北地區進入廣闊的中原(華北平原),最方便的通道就是狹長但平坦的遼西走廊。我們所說的遼西走廊是指錦州至山海關的沿海一線,實際上廣義上的遼西走廊還包括這條線西北的河北承德至遼寧柳城等線。不過承柳線相對難走,不如錦榆線(山海關)傍海便道,久之,遼西走廊就成了錦榆線的專稱。
因為這個原因,遼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北地區如果有強大的勢力打算入主中原,不拿下嚥喉之地的遼西走廊,那就只能在夢裡想想了。五胡十六國有個前燕國,他們在後趙滅亡前一直割據在遼西一帶。雖然實力較於後趙,但因為距離遼西走廊太近,這讓前燕有了入主中原的利器。公元350年,前燕利用後趙崩潰之機,出遼西走廊直下中原,控制了太行山以東地區,成為當時的第一強國。
到了元末明初,元朝雖然滅亡,但其殘餘勢力北元依然對明朝構成了重大戰略威脅。與其同時,東北地區還有很多女真部,也是明朝既需要拉攏又需要防範的物件。明朝控制著東北各部,設遼東都司和努爾幹都司,是遏制北元(蒙古各部)的重要戰略基地。明朝人曾說遼東“國都在燕(今首都),遼東實為國家肘腑之地,燕之所賴,萬不可失。”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特別重視遼東和東北,明朝與遼東聯絡,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遼西走廊。尤其是遼西走廊不遠處就是北元地盤,這更加突顯了遼西走廊之於明朝的重要性。
明萬曆以後,努爾哈赤崛起,最終吞併了遼東,當清朝控制遼西走廊之後,明朝已危在旦夕了。即使明朝還控制著山海關,但失去遼西走廊的山海關,缺乏地理上的縱深保護,戰略意義已不如之前。有人評論說即使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清朝入關統治中原也是早晚的事情。
等到清朝統治中原後,遼西走廊的重要性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這個很好理解,明朝的龍興之地在南京,一旦京師不守還能退守南京。清朝本身就崛起於遼西走廊以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清朝定都於京師,遼西走廊成了京師與龍興之地最重要的陸路聯絡通道,在清朝的意義非常重大。清朝初入關時,因為形勢不穩,有人提議實在不行就退回關外。所謂退回關外,自然要是透過遼西走廊的,一旦有勢力卡住遼西走廊,清廷就回不了老家了。
遼西走廊在明朝和清朝的形勢也不一樣。明朝要面對強大的北元和形勢並不太穩定的東北女真各部,遼西走廊承擔了更多的軍事意義。清朝的地盤要大於明朝,而且控制了蒙古各部,東北更不用說了,那是他們的老家。終清一朝,遼西走廊的形勢都比較穩定,這就意味著遼西走廊可以發展商業,這是明朝不具備的歷史條件。
現在的遼西走廊依然非常重要。眾所周知,七十多年前在東北的那場大戰,只要打下錦州,就等於關上了東北的大門,可見遼西走廊意義之重要。別的不說,連線東北和華北的京哈鐵路和京哈高鐵,走的都是遼西走廊這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