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匯

    諸葛亮,一個被戲曲演義所神化的歷史人物。

    作為蜀漢建立的功臣,諸葛亮確實才智過人,但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諸葛亮的能力絕對有被誇大的成分。尤其經過《三國演義》的刻畫,諸葛亮被描繪成整個三國的核心。由於普通人對歷史的認知有限,諸葛亮逐漸成為與張良、劉伯溫並列的古代三大神人。

    曹操三請諸葛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早已成為歷史美談。早在劉備之前,曹操也曾三次邀請諸葛亮加入自己的陣營,但都被諸葛亮所拒絕。有人感嘆諸葛亮這麼厲害,沒有加入曹操的陣營,既是曹操的損失,也是歷史的遺憾。因為諸葛亮歸順曹操的話,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三足鼎立,曹操非常有可能完成統一華夏的大業。

    但是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他選擇加入劉備的陣營,是十分明智的選擇。在劉備那裡,諸葛亮從軍師做到丞相,從而走向人生巔峰。倘若追隨曹操的話,諸葛亮的才華也許會被埋沒。

    因為曹操的陣營裡,智有司馬懿、謀有賈詡、忠有郭嘉,這三位都是諸葛亮無法超越的大山。

    智不敵司馬懿

    此處所說的“智”,不僅僅侷限在帶兵打仗的謀略,也體現在安身立命的處世智慧。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統兵有方的謀略家,但是雙方的性格截然不同。

    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垂名青史,他病逝五丈原時,更令無數後人潸然淚下。諸葛亮屬於“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人,因為先帝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扛起整個蜀漢的大梁。但是諸葛亮忽視一點,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大事小事都要親力親為,必然會把自己活活累死。所以,當司馬懿聽說諸葛亮的工作方式後,笑著說道“孔明命不久矣”。

    相比之下,司馬懿就顯得更加高明。他的人生起起落落,比諸葛亮要精彩太多。早年不被曹氏家人待見,賦閒在家時,依然不忘鍛鍊身體。在與諸葛亮對峙的過程中,他十分清晰地看透魏國的優勢,選擇以逸待勞,堅決不與蜀軍正面交戰。哪怕諸葛亮給他送件女人衣服,他也興高采烈地穿上,圍著軍營走一圈,讓眾將士都來欣賞一番。

    司馬懿的這種處世智慧和心態,諸葛亮比不了!

    謀不如賈詡

    有人曾做過三國謀士排名,前三名分別是郭嘉、陳宮、賈詡。郭嘉追隨曹操北征烏丸時病逝,陳宮因為厭惡曹操而投靠呂布,呂布兵敗徐州後,陳宮選擇慷慨赴死。在郭嘉和陳宮相繼去世後,賈詡成為三國頭號大謀士。

    歷史對賈詡的評價褒貶不一,此人以“毒士”聞名天下,要麼不給人出謀劃策,要麼出謀劃策必然把對方置於死地,而且算無遺策。關鍵是賈詡一生數次易主,每次都會得到賞識,做人做事的謀略和智慧,實在令人佩服。

    早年做董卓的部將,又跟著李傕和郭汜把長安攪得底朝天,追隨曹操平定馬超時,獻上離間計輕鬆瓦解馬超和韓遂的聯軍。曹丕繼位後,更對賈詡感恩戴德。曹操曾經想過“廢長立幼”,找賈詡來商議對策。賈詡沉默不言,曹操堅持想聽聽他的看法。賈詡便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前塵往事”,曹操聽後豁然開朗,才打消廢掉曹丕的想法。

    劉備也曾遇到過繼承人的問題。劉備有個義子叫劉封,就是《三國演義》不救關羽的那位上庸守將。一開始,劉備擔心自己無後,便收養劉封為義子。等劉禪出生後,劉備已經積攢下一些產業,到底把產業傳給乾兒子還是親兒子,令劉備十分頭疼。

    在古代,父子的名分高於血緣關係。不管長子是怎麼來的,父親既然已經認可他的身份,那他就是嫡長子。既然是嫡長子,他就擁有繼承家業的資格。結果在諸葛亮和關羽的幫助下,劉封被賜死。平心而論,劉封的能力遠在劉禪之上。此次“廢長立幼”為蜀漢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從謀劃事情的能力來看,諸葛亮不及賈詡。

    忠不及郭嘉

    諸葛亮已經成為公認的忠臣,但從來沒有人想過諸葛亮的“忠”從何而來。假如我沒記錯的話,應該始於《出師表》。不要忘了《出師表》是諸葛亮自己的作品。等於說諸葛亮寫過一篇表達忠心的文章,後人就覺得諸葛亮是忠臣。

    還記得唐朝大詩人李紳那首“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嗎?你能想象得到,此人後來官至宰相,十分喜歡喝雞舌湯,一頓飯便要消費三百隻雞。

    諸葛亮絕對不像後人認為的那麼忠心。諸葛亮忠心的物件不是劉備,而是大漢丞相的美名。這點劉備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在劉備生前,蜀漢沒有采取大規模北伐。等劉備病逝後,諸葛亮終於迎來實現人生抱負的機會。一次又一次北伐,最後把劉備的家底全部掏空。

    在忠於主公的態度上,郭嘉要比諸葛亮強太多。郭嘉為什麼討曹操喜歡,因為郭嘉是個務實的人,他只會給曹操出一些有利可圖的主意。他忠心的物件只有曹操,而諸葛亮更忠於自己的理想。

    所以,假如曹操三請諸葛時,諸葛亮同意加入曹操的陣營,他也不會得到太大的重用,更沒有機會成為丞相,應該跟荀彧不相上下。兩人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兢兢業業做事的“王佐之材”,也都只忠心於漢室。

  • 2 # 無悔小童話

    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話的人物,比如說草船借箭、空城計都不是諸葛亮做的事,這都是羅貫中老爺子強加給諸葛亮的。曹操手下的謀士眾多諸葛亮很難在曹營有一席之地更不要說丞相了。

  • 3 # 西瓜境界

    諸葛亮最多且縣科級。原因有三:

    一,人脈圈不對。

    二,諸葛家族有汙點。諸葛玄附逆袁術出任偽職,是失節行為。

    三,沒知名度,沒經驗,更沒實績,其實才能也一般。

  • 4 # 叢中笑6603

    你戲說,我戲答。

    諸葛亮在曹營裡,能不能做丞相?不是由仲達,賈詡和郭嘉決定的。而是由曹操和諸葛亮二人決定的。

    諸葛亮要想做丞相的位子,必須要有幾點,一聰明,二,會做人,三,狡詐,四,難得糊塗。

    曹操帳下,文官武將如林。諸葛亮必須壓倒他們,在決策過程中,能吃透曹操的用意,解決曹操不惑之處,消除曹操的後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佔據頭牌位子。如果每逢大事,諸葛亮都不能及時想出妙招,恐怕很難吃香的。

    曹操是一個精明的主,他樂意看到和聽到帳下文人謀士的主見,希望看到和聽到他們的爭論和不同想法,這樣既對曹操征服諸侯有利,也是曹操控制眾大臣的好法子。諸葛亮能否取得曹操的重用,曹操是決定性的因素。

    但是,諸葛亮如果聰明過頭,是否會起副作用,反而引起曹操的猜忌,這也是可能的。

  • 5 # 未濟

    本來東漢已經沒有丞相了,曹操恢復丞相制度,總攬軍政大權。曹操這個丞相的權力是遠超西漢的丞相的,是特殊的存在。曹丕代漢之後,也沒有丞相一職。曹魏的中書令和尚書令是文官的最重要的官職,而大司馬地位在三公之上,是第一品,基本是由曹魏宗親擔任。也只有司馬家成為權臣後,以大將軍的身份總攬朝政。也就是說,諸葛亮在曹魏也只能試試當中書令或者尚書令,大司馬,大將軍的職務是輪不到他的。這比他在蜀漢的權力是小了很多的。

    曹操時代,文官第一人是荀彧,侍中兼任尚書令。有侍中之名,便可入禁中與皇帝商討大事,則是參與決策,就已經是實際上的宰相了。司馬懿和曹爽都加了侍中銜。若說侍中不止一人,這樣也不算獨大,那麼兼任尚書令的侍中則是權力非常大了,參與決策,然後再自己執行。

    等到曹丕代漢後,有了中書省,中書令的權力則超過了尚書令。中書令負責起草詔令,知道皇帝的一切機密,參與決策。有機密的或者緊急的事要處理,中書令可直接給相關官員發令,讓其執行。這就繞過了尚書令,中書令則成了實際上的宰相。比如曹魏的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在魏明帝臨終前商討由誰輔政。他們二人舉薦曹爽和司馬懿,魏明帝其實不想答應,一直反覆,最後說自己疲乏,不能寫字,就是不想下詔。結果劉放直接抓住魏明帝的手,寫下了詔書,與孫資把詔書公佈於眾。可以說,這倆人是沒動用一兵一卒,就來了個逼宮政變啊。這都是因為可以與皇帝商議決策和草擬釋出詔令的大權。

    說了這麼多,是說明中書令比尚書令有更大的職權。但若是尚書令加了侍中銜,也是權力非常大的。所以諸葛亮有這兩種方案,中書令或者尚書令加侍中。

    曹魏集團更多的是靠士族的支援,潁川荀氏是世家大族,有了荀氏的支援,不僅僅是荀彧,荀攸等賢才,而是意味著曹操得到了士族的支援。諸葛亮雖然也是西漢名臣之後,但是家族勢力到他這一代已經幾乎沒有了,父親早亡。叔叔諸葛玄本事不大。沒有家族勢力做支撐。

    諸葛亮更多的能力是處理政務,擔任尚書令是再合適不過的。而能否加上侍中頭銜,或者成為中書令,要看他與皇帝的關係,皇帝是否信任他。以諸葛亮的性格,皇帝一般願意信任他。諸葛亮文筆也不錯,當中書令正好。但是曹魏的中樞鬥爭激烈,勾心鬥角,諸葛亮要是沒有大權打壓,全靠皇帝來決斷,未必能勝出。

    諸葛亮可能當尚書令,但未必能加侍中頭銜,中書令就更難了。當了,也不一定穩定。

  • 6 # 太行東

    徐庶進曹營已有先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周圍環境,具有個人才華和政治觀點,超出客觀條件,是不可能發生什麼奇蹟。

  • 7 # 淨月暖陽

    看似個歷史問題,卻是個擇業問題,我們不妨把它演變成是希望選擇一家世界500強的大公司,還是去選擇一個有前景的創業公司,諸葛亮的選擇,很好回答了這個問題。

    曹操集團,在戰勝袁紹後,一統北方,成了東漢末年最大的一個集團公司,集團中人才濟濟,有最初跟著曹操一起創業的原始員工,有老闆家族中的三親四戚,也有重要關係客戶的門生子弟,甚至有公司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弟。公司龐大了,部門齊全,規章制度完備,並且都有能力出眾的人才佔據了各重要崗位,這些人還的確有才,而且還有功,為公司做大做強都立過汗馬功勞。

    當然,公司也不斷在招攬新的人才,以保證公司的長治久安,培養新鮮血液。可這種培養,都是有計劃,有流程,要花更長時間去驗證的。雖然也有給予新人表現的機會,但競爭激烈,許多因素影響著誰能獲得機會,有沒有人推崇,個人能不能把握住這樣的機會等等,想出成績,不僅是靠個人能力,還要靠人際關係等諸多非自己掌控的因素。

    不過,在大集團裡也有好處,培訓正規,有更多經驗供自己學習借鑑,更重要的是安全,基本保障好。只要自己有本事,是金子總有發光的一天,能有多高的高度,還要看點運氣。

    除了曹操的第一大公司外,還有一些大公司,比如江東的孫權集團,荊州的劉表集團,益州的劉璋集團,漢中的張魯集團,西涼的馬騰、韓遂集團等。這些公司,各有特色,也都有一些基礎,可都有大公司的毛病,有些甚至病入膏肓,只維持著表面的假強大。

    諸葛亮在求職時,對這些公司都有認真的研究,發現沒一個是自己想去的公司,因此都放棄了。如果選擇大公司,應當選擇頭部公司,頭部公司比其他公司做得大,必有其過人之處,或者說其他公司沒幹過頭部公司,必有其遠遠不及的問題存在,在頭部公司的強大壓力下,往往只能防守,苟延殘喘,早晚會被幹掉,風險其實是很大的。

    諸葛亮選擇劉備,就如同選擇了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公司,他加盟後,就很容易進入核心層,成為創業的原始股東,佔據極高的位置,論資歷僅次於關羽、張飛,而所長之處又不與關張衝突競爭,只要自己展現出能力,排進前三位沒有問題。

    而初創公司別的可能都缺少,獨獨不缺少展現能力的機會,只要自己能把握,就一定會成功。所以諸葛亮一出山,先展示的是外交才能,說通東吳聯劉抗曹,再後來是得荊州後表現出的內政治理能力,領兵入蜀支援劉備時,才展現軍事能力,這樣到了劉備託孤時,近乎全才的諸葛亮,才能被授予巨大權力,鬥垮李嚴後,成為大權獨攬的蜀漢丞相。

    這個過程,諸葛亮走得很快,這就是投身創業公司的好處。反觀司馬懿,在曹氏大集團中,出身要好,司馬氏本就名門望族,就這樣,也經歷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直到70多歲,透過高平陵政變,才掌控了大魏至高權力,其間所經歷的兇險,遠甚於諸葛亮。

    選擇劉備這個創業型公司,也不是盲目的瞎投簡歷,諸葛亮看到了劉備的優勢,其一是劉備這個老闆有野心,想把公司做大做強。其二是劉備有基礎,畢竟是漢室宗親,身份強過曹操、孫權。其三,有關羽、張飛這樣的人才,只是團隊人才結構不全,而不是啥都沒有。其四是劉備在荊州,很容易借劉表的“殼”,擁有啟動基金,快速完成原始積累。綜合考慮後,諸葛亮才決定選擇劉備的。

    為此,諸葛亮還精心準備了面試內容,這就是千古名對“隆中對”,如無此準備,諸葛亮即使被劉備錄用了,多半也就如龐統一般,被放到地方當一小官,直到被張飛二次發掘,無法直接進入高層。龐統就是立功心切,才行險落鳳坡身死,這是心態不好造成的冒進。機會總給有準備之人啊!

    最後要講一下,千萬別信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出山,小說是騙人的,實際是劉備一招,諸葛亮就連忙走馬上任了,如果沒功績,沒實務,還拿個臭架子,機會只會溜走,一切成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適合用什麼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