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誰暖冬季歲月清茶

    狀語後置概念: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師說》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餘情其信芳(美好)。《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逍遙遊》〈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史記〉

      餘是以記之。《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遙遊》〈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成語)

      惟利是圖(成語)

      惟馬首是瞻《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型別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各種賓語前置例子: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卿欲何言?(《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客何好?(《馮諼客孟嘗君》)

      沛公安在?(《鴻門宴》)

      爾何知?(《淆之戰》)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淆之戰》)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歸?(《失街亭》)

      今方來,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及裡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齊桓晉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賣柑者言》)

      唯命是聽。

      唯命是從。

      皇天無親,惟德是依。

      不私於物,唯善是與。(《十漸十不克疏》)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賢令》)

      雞鳴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注: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然則何以慎?(《察傳》)

      王曰:“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蘇武傳》)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莊暴見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鴻門宴》)

      瞬南面而立,堯帥領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種賓語前置句

      人們學習文言文,往往比較重視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如《鴻門宴》:“沛公安在?”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問:‘何以知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放在動詞的前面(如《石鐘山記》:“古人之不餘欺也。”),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如《公輸》:“宋何罪之有?”又如成語“惟命是聽”)等三種賓語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這三種賓語前置句。

      一、有時為了突出介詞所介紹的物件,便把介詞的賓語提到介詞的前面(不同於前面所說的疑問句中介詞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這種情況,以介詞“以”和“於”為常見。例如:

      ①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②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④室於怒,市於色。(《左傳·昭公十九年》)

      例①的“以”是“用”的意思,它的賓語是“全石”,為了突出“全石”,便把賓語提到“以”之前。例②的“以”表示原因,它的賓主是近指代詞“是”,為了突出“是”,也把賓語提到“以”之前。例③的“夜以繼日”就是“以夜繼日”,“夜”是“以”的賓語,為了突出“夜”,也把賓語提到“以”之前。例④的“室於”就是“於室”,“市於”就是“於市”,“室”和“市”都是賓語,為了突出“室”和“市”,便把賓語提到“於”之前。

      二、指代性副詞“相”作賓語,賓語前置。例如:

      ①雜然相許。(《愚公移公》)

      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黔之驢》)

      ④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孟子·滕文公上》)

      三、指代性副詞“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例如:

      ①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②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④初,蘇秦之燕,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遍報諸所嘗見德者。(《史記·蘇秦列傳》)

      例①的“見”代“我”(王安石),例②的“見”代“我”(劉蘭芝),例③的“見”代“我”(李密),例④的“見”代“自己”(蘇秦)。這些“見”都作賓語。為了強調“見”,便把賓語提到了動詞的前面。這種賓語前置句,現代漢語裡仍可見到。如“見諒”(請諒解我)、“見教”(請指教我)、“見示”(請指示我)、“見告”(請告訴我)等。

      上面所說的三種賓語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象,可是一般的古漢語語法書都未把它們視為賓語的前置句,這是很不公正的。這三種賓語前置句與一般的古漢語語法書上所說的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和藉助於“之”或“是”的賓語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樹的用途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