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附驥之鷹
-
2 # 熱劇偵探
大清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但是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
李鴻章是漢人,爵位自然屬於異性王的範疇之內,那麼在清朝漢人擁有什麼樣的功勞才能封王?封侯?封伯呢?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對照一下答案就出來了。
大清朝封王的漢人一共六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定南王孔有德、義王孫可望,忠勇王黃芳度。這六個人對於清朝的功績尤其是前四位就不用說了吧,作為開國的急先鋒,滅南明的叛徒這是趕上的好時代,這才有破格封王的資歷。以後國基已定光靠平定流寇驅逐難民是無法封王的。
大清朝封侯爵的漢人侯爵的一共17人,分別是延恩侯朱之璉、同安侯鄭芝龍、靖海侯施琅、續順侯沈志祥、建義侯林興珠、順義侯田雄、順勤侯馬得功、靖逆侯張勇、懋烈侯李國翰、慕義侯譚洪、恭順侯吳惟華、昭勇侯楊遇春、果勇侯楊芳、毅勇侯曾國籓、恪靖侯左宗棠(二等侯)、肅毅侯李鴻章(一等侯)一等侯袁世凱。
看到這個資料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了吧,論功績,消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湘軍創始人),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楚軍創始人)都比他李鴻章大,有人說李鴻章不是淮軍和北洋艦隊的創始人嗎?可淮軍原來只是湘軍的一個分支,北洋艦隊成立七八年,購買了西方到時最為先進的堅船利炮卻在1895年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然後親赴日本馬關簽訂不平等條約,在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後李鴻章再次代表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
論資歷,曾國藩是李鴻章的老師,又有提拔之恩,左宗棠同樣是曾國藩提拔的,但是人家65歲依然跨馬征戰大西北,並且成功收復新疆。
所以不管怎麼說,李鴻章是封侯也罷,封伯也罷,論功績都是與自己的爵位不相匹配的。之所以去世後能追封一等肅毅侯,只不過是為腐朽沒落的清政府遮了顏面而已,有趣的是現在網路上對於李鴻章的評價非常高。什麼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就是這樣一個真中堂一生無一光輝的戰績,死後留給子孫千萬財產。他一生對得起大清,對得起慈禧太后,對得起自己的家族,對不起…
-
3 # 齷齪的流逝熊
李混賬對滿清最大的功勞就是為了討好主子親手簽訂了《馬關條約》《南京條約》《中法新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備受爭議備受唾棄備受詬病!就是這樣一個漢奸走狗賣國賊竟然有人為李混賬翻案洗白?稱其是中國“洋務運動”先驅者?狡辯說李混賬簽約是奉命被迫是無奈之舉是智慧務實?這樣的荒謬絕論可謂是無稽之談!用喪失國土作為代價能算是什洋務運動嗎?李混賬的豐過劣績不可磨滅!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不知道是誰封李混賬為伯爵?有何認同點有何權威性有何意義?
-
4 # 木稼軒
開疆擴土,因功封侯。鴻章同志為大清立下的大功勞就是簽了一個又一個賣國條約,給他封侯的應該是日本,或是其它列強!
-
5 # 澳古說歷史
首先李鴻章在生前是被封一等肅毅伯的爵位,當在他死後他被追封為一等肅毅侯,所以李鴻章的爵位最高的是侯爵。但不管是伯爵還是侯爵,李鴻章的爵位都已經很高了,清朝的異姓爵位最高的就是公爵,其次就是侯爵和伯爵,這三等爵位都是屬於超品的等級,在名義上是與清朝的親王、郡王這些皇族爵位平級的。
縱觀清朝二百七十六年,除了剛入關的時候封了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和義王孫可望這四個異姓王之外,清朝就再也沒有對異姓封過王,所以公爵就是清朝皇族之外異姓能得到的最高爵位,歷史有記載的漢族人獲得爵位的只有29位,除了清朝入關之後所封的四個王爵,公爵有一等海澄公黃梧、一等公年羹堯、一等謀勇公孫士毅、三等威信公嶽鍾琪、續順公沈志祥、三等公陳福、海澄公鄭克塽和承恩公白文選;侯爵有一等順勤侯馬得功、一等靖逆侯張勇、一等延恩侯朱之璉、一等昭勇侯楊遇春、一等毅勇侯曾國藩、二等順義侯田雄、二等果勇侯楊芳、二等恪靖侯左宗棠、一等肅毅侯、三等懋烈侯李國翰、三等靖海侯施琅、同安侯鄭芝龍、恭順侯吳惟華、建義侯林興珠、慕義侯譚洪和一等侯袁世凱。當然這裡除了李鴻章是死後被封為侯爵的,其他的都是生前就被封為公爵和侯爵,再者以上就是清二百餘年所封的全部漢人爵位。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來,能被封爵的幾乎都是為清朝開疆擴土以及平定叛亂作出巨大的貢獻的人,比如一等公年羹堯為雍正朝平西藏、平青海,三等靖海侯施琅為康熙收臺灣,一等謀勇公孫士毅為乾隆朝平安南等,當然這裡還有兩個特殊的人物海澄公鄭克塽是因為獻上臺灣,投降清廷而被封為公,一等延恩侯朱之璉是明朝皇室後裔,雍正帝為了安撫漢人之心而特意賜封的。但是不管如何漢人能被封公封侯的,無一例外是對清朝有大功的,也基本上都是參加過平定叛亂的,有赫赫戰功的。
那麼為什麼李鴻章生前只能封伯爵,而不能封侯爵呢?我們先看看在當時跟李鴻章同一時代的,都對清朝有重大貢獻的三位中興名臣左宗棠、張之洞和曾國藩都是得到什麼樣的爵位,首先這三個人只有張之洞沒有被封爵,至於為什麼這裡就不詳細說,其他的兩位左宗棠被封為二等恪靖侯,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這兩位之所以能被封為侯爵,理由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戰功赫赫,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是鎮壓太平天國的頭等功臣,湘軍是抵抗太平天國的主力軍隊,晚清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曾國藩湘軍的存在才能得以繼續延續近百年的國祚,所以他的戰功不言而喻,是非常之大,所以被封為侯爵之理所當然的,甚至還有點委屈他,畢竟當時的清政府可是說過“克復金陵者王”,而在這之後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攻破太平天國的首都金陵之後,曾國藩卻沒有被封王,只是被封為侯爵;左宗棠戰功更是顯赫,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這一件件即使單獨拿出來,也是戰功顯赫的存在,所以他被封為侯也實屬正常。然後我們再看看李鴻章,李鴻章雖然建立了淮軍,也參與了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的戰爭,但是他實際上並不是統帥的存在,在當時他的頂頭上司都是曾國藩,可以說他是在曾國藩的帶領下成功平定這些叛亂的,他之所以能被封為伯爵很大程度是因為曾國藩的提攜,試想下作為他的上司,更是提攜他的人,曾國藩這麼大的功勞才只是被封為侯爵,作為後生的李鴻章能超過自己的恩師曾國藩嗎?顯然不能,所以被封為伯爵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
6 # 青言論史
首先,對於那種上來就滿口噴糞的罵李鴻章的,我只能說是網路噴子,對他們我無話可說,畢竟有沒有腦子都可以玩電腦打字;其次,李鴻章封伯爵,是因為他老師以及清朝的祖宗家法。
李鴻章的爵位是一等肅毅伯,同治三年被封的。這一年是什麼年份呢?大清朝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太平天國終於被剿殺,一大批在剿髮匪過程中建立功勳的人被封爵,這其中就包括李鴻章,以及他的老師曾國藩。
作為剿滅太平天國的首功之臣,曾國藩應該給一個什麼爵位,很是問題。一方面,咸豐帝曾經放出過話,誰能把太平天國給滅了,就給誰一個郡王;另一方面,清朝的祖制,是除了那幾個後來紛紛死於非命的郡王以外,就沒有漢人能位列公爵,遑論郡王了。而以曾國藩的功勞,怕是不遜於當年的吳三桂們,如果再給他一個王爺的位子,那人們的聯想就會很豐富了。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最後曾國藩僅僅被授予一個侯爵,而李鴻章和曾國荃,一人撈了一個一等伯。畢竟,他們不能高過曾國藩。
話說回來,李鴻章去世的時候,被追封為了侯爵,所以,李鴻章最後的定性應該是一等侯。
-
7 # 和H一起看世界
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時,是在同治三年,即成功剿滅太平天國後獲封的。
但是在其死後,追晉贈一等侯。這也算是可以了。
-
8 # 國史館
題主說的大概是同治三年的事。當時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攻克江寧,朝廷論功行賞,李鴻章因為淮軍協助湘軍攻城有功,加之江蘇全境肅清,被封一等肅毅伯。
不過這只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李鴻章那時41歲,37年以後李鴻章病逝,清廷感念他的功勞,追封一等肅毅侯,諡文忠。
一等侯在清朝是漢大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有清一代的漢大臣裡,只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兩個人是一等侯。左宗棠後來也封了侯,不過是二等侯,比這倆人差一點,所以清廷也算沒有虧待李鴻章。
異姓不封王是清廷的祖訓。清朝的王禮絕百僚,與皇帝相比只差一個寶座了。封一個王理論上等於是皇帝與其分享江山,相當於給公司拉來一個不控股的大股東,對於清王朝這樣不死不休、沒有退出機制的公司來說,王位就是皇帝的臥榻之側,給自家兄弟都不放心,更何況異姓。
清初時有三個漢大臣封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之亂時吳三桂和耿精忠謀反,三人的王位都被康熙皇帝褫奪,從那以後,漢人別說封王,連封爵的都難。
重提異姓封王的是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是個苦命皇帝。他本來才具和身體都不如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奕訢,但在皇子奪嫡時意外勝出。沒想到剛一登基就趕上洪楊之亂這個千年不遇的大征伐,每每夜深人靜好夢正酣時,宮裡就會傳來六百里加急的軍報,不是城池丟了就是前線的總督巡撫出缺,令咸豐皇帝苦不堪言。
鬱悶之餘也向枕邊的人發狠說,有朝一日誰滅了髮匪,給他一個王爵。這話未見於典籍,但大家都深信不疑。因為傳話的是慈安太后,她言之鑿鑿,煞有介事,不由得你不信。
所以當同治三年江寧克復時,與慈禧一起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一改往日對朝政不甚關心的態度,力主對曾國藩封王。
茲事體大,而且太大了。
恭親王奕訢和瓜爾佳文祥他們仔細磋商,決定給曾國藩封侯。朝廷名器不能太濫,洪楊平了還有捻匪,捻匪滅了還有西域,如果一次到位則難以為繼。尤其是,三藩之亂的教訓太深刻了,不能給子孫留下隱患。
江寧克復,意味著洪楊之亂徹底平定了。幾百年一遇的一場大亂,死了兩三千萬人,糜爛東南半壁江山,一朝釐平,簡直是山河再造,所以論功行賞也是前所未有的。
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荃封一等威毅伯,曾國荃的老部下、第一個攻入城的蕭孚泗封一等男。只不過傳說這個蕭孚泗一天男爵也沒當,城破之日他太興奮,得了馬上風,當天夜裡死了。
李鴻章封爵比他們稍晚幾天。
曾氏兄弟圍攻江寧時,李鴻章按兵不動,在蘇州外圍觀望著。不是他怯戰,而是他要成全他老師。
江寧城被圍的鐵桶一般,城外的湘軍士氣如虹,傻子也能看出來城破是指日可待。九轉丹成之際,他上前湊一手,實際上是分曾九帥的功勞。他李鴻章自領一軍,戰功赫赫,不差江寧這一役。所以他有意放慢進攻的步伐,不顧軍機處反覆催他進軍的廷寄,轉向江蘇的邊邊角角,去找那些零星小股太平軍的晦氣。
一個月以後,因為協助湘軍有功,也因為江蘇全境肅清,李鴻章獲封一等肅毅伯。
不過李鴻章這個爵位並不安穩,中途還因為他剿捻不利被收回過。好在大清離不開李鴻章這個裱糊匠,在慈禧太后眼裡,李鴻章可比曾國藩聽話得多,所以李鴻章最後還是封了侯,與他的老師一樣。
-
9 # 潛水捉魚
這就要根據當時的時勢和滿清一直以來對漢族官員既用又防的態度來說了。
首先在李鴻章主政的時候,國內最大的威脅(太平天國)已經被消滅,滿清不再認為漢族官員及其軍隊是‘維護政權的助力’,反而同歷史上清朝各代皇帝對漢族官員一般,既用又打起來!
其次,當時的滿清貴族對李鴻章這份掌握了權勢的漢族官員極為忌憚,掌權者也自認為‘國內已無事’,自然開始了完全與之前不同的策略!導致在清朝貴族眼中,李鴻章‘無甚大用’!
再次,李鴻章在晚年的時候,為清朝政府和慈禧太后背了不少的鍋,為了掩飾自身的無能,更不能對他這個背鍋者大家讚揚了!
從總的來看,李鴻章對中國的貢獻要大於曾國藩的!
只不過曾國藩是‘勝利者’,李鴻章是‘背鍋俠’!二人在能力上相當,都屬於最後的儒家典型!當然,李鴻章眼界更開闊些!
總的來說,李鴻章的‘貶低’是時勢和環境造成的結果,無論歷史的評價還是清政府對他的評價都不好。可謂有些‘裡外不是人’……
-
10 # 蘇之默
晚清時期,滿漢矛盾加劇,朝廷滿族勢力控制力、影響力日漸衰弱,漢族官僚影響力日漸增強,此消彼長的局面自然讓統治集團感到不安。當時的李鴻章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有著很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力,被西方稱為“東方俾斯麥”。作為統治者,一方面要依賴李鴻章擺平各種危機,一方面又要提防他野心膨脹,以免功高蓋主、失去控制。因此,只能既要予以重用,又要加以壓制。
回覆列表
文人封侯的在歷史上很少,可能是因為沒有武將那種野戰之功看起來明顯。有清一代如果沒記錯的話張廷玉可能是侯爵,那可是三朝老臣。李鴻章當然功勞不小,然其生不逢時乾的都是些割地賠款的勾當。雖然這不能全怪他但名聲總是不好聽。伯爵也是太后看他背黑鍋背的賣力才償的,實在不能太高了!要不咋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