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貪戀長安韻

    首先秦早起沒有相之職位,商鞅官拜大良造!後來秦制變革設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列三公,為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秦王處理政務。

    商鞅

    商鞅被秦惠王行“車裂之刑”即五馬分屍而死。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

    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結果: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張儀

    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因為張儀的縱橫論使得秦國少打了很多仗,商鞅變法後秦國有以軍功論升遷的條例,這樣一來自然就觸怒了軍隊的人,秦武王有是自軍中起來的,自然不喜歡他,所以繼位沒幾天就把他免了,趕去了魏國,任用自己的老師甘茂。而張儀到魏國以後又被授宰相位,但是沒過兩年,就病死了。應該是積鬱成疾。

    範睢

    一代秦相范雎,他學富五車,睚眥必報,更受到秦昭王的無限的寵信。在秦國,范雎可以說是一個十分了不得的人物,他以魏國罪臣的身份投奔秦國,沒有任何身份背景的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得到了秦昭王的器重,從無任何官職,到客卿,再到秦國丞相。不過,歷史上對范雎的評價卻褒貶不一,即使他有很多的功勞在身,有很好的謀略,但是他的人品和性格卻不是很招人喜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到底是怎麼把自己作死的! 首先,范雎是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三五青年,無背景、無錢財、無官職,這樣的他只是魏國大夫須賈的眾多門客中的一員。春秋戰國時期,世家貴族之間興起了一股在府中豢養門客的風潮,例如戰國四公子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昌平君,他們都是以門客眾多而出名的。那時候,但凡是家裡有一些錢財或者權力的人,都喜歡養一些門客。須賈府中門客算一般多吧,范雎就是其中一個。

    范雎看人的眼光不怎麼樣,除了選擇主子這件事,還可以體現在他的朋友和恩人王稽。鄭安平是范雎的好友,在魏國的時候,鄭安平幫助范雎逃過魏王的殺害,還將范雎舉薦給了王稽。在這一點上,鄭安平做得很夠義氣,但是范雎和鄭安平待的時間也有很多年了,他們交情深厚,他應該明白鄭安平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人,能力到底如何。當初是他向秦昭王舉薦鄭安平為秦國的大將,可是鄭安平卻打不過趙軍。打不過就算了,士可殺不可辱,寧可死在戰場上也絕不向敵人妥協,這才是男兒本色,可是鄭安平卻投降於敵軍,狠狠的打了秦昭王一個耳光。

    再來說說王稽這個人,王稽也是范雎的恩人之一,當初也正是因為王稽的不嫌棄,將范雎帶回了秦國,還為范雎提供秦昭王的資訊,幫助范雎見到了秦昭王。范雎因為這些恩情,自然就會對王稽好一點,做點事情報答王稽也是可以理解的。從魏國來到秦國的幾年時間,范雎和王稽經常在一起,他就住在王稽的家裡,對王稽的為人應該也很清楚。他向秦昭王保舉了王稽做河東守,結果呢,結果王稽通敵叛國了。

    再說一說范雎自己吧,他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秦昭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然要有所取捨,可是范雎什麼方法不用,竟然提出了讓秦國太子質於魏的想法。既然他提出了這個方法,那就應該料想到趙國必然會破壞秦國和魏國的結盟,而趙國破壞結盟的辦法就是傷害秦國太子。他本該告訴秦王加派人手保護秦太子,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自私的性格根本沒有讓他真心為秦昭王考慮。秦昭王痛失愛子,之後又因為范雎的收回王權之策,逼得自己母親絕食而死,秦昭王連番遭受親人離世的打擊,全都是因為范雎。

    范雎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善妒,這個人受不了被人忽視,受不了別人搶走他的風頭,希望所有人都圍著自己轉。就是因為這一點,他不顧前方戰事的具體情形,蠱惑秦昭王將白起召回,給了趙國反撲的機會,還誣陷白起,逼得白起自殺。 秦昭王因為范雎失去了兒子、母親和白起,更因為范雎讓前線無數的秦國將士們喪命。范雎推薦的兩個人都背叛了秦國,秦昭王自然會懷疑范雎的居心。因為秦昭王不再相信自己,范雎辭去了丞相之位,回到封地,病死了。

    呂不韋

    第一,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異人的爺爺秦昭王是一個執政50多年的老國王,父親安國君是一個50多歲的老太子,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卻遲遲沒有確立嫡嗣,王室的此種狀況潛伏著極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兒子們為爭奪王位發生爭鬥,將會導致秦國內亂,甚至使秦國形勢發生逆轉。呂不韋透過遊說秦國,打通關節,說動了華陽夫人並由她說服了安國君,確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此舉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後沒有停步,繼續發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第二,對外戰爭講究計謀,避免硬仗、惡戰。一部戰國史,從始至終戰爭不絕,一場大戰傷亡的人數往往在數十萬以上。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俘竟有40萬人被坑殺!此戰是古往今來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親歷了戰爭給趙國造成的創傷。他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大規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儘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前247年,東方五國聯合抗秦,呂不韋設計將聯軍首領信陵君和魏王的關係搞壞,信陵君被撤職,聯軍遂告瓦解。 第三,組織門客編著《呂氏春秋》。這是呂不韋執政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幷蓄,博採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嬴政提供了執政的借鑑。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嬴政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說起呂不韋的過,莫過於他在處理和趙姬的關係上不乾淨利落,一刀兩斷,以致一錯再錯,釀成大禍。本來,當年他把趙姬送給了異人,異人稱王,趙姬為王后,身為丞相的呂不韋就應徹底了結與趙姬的情緣,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哪知他對趙姬還一往情深,趙姬對他亦戀戀不捨。尤其異人死後,趙姬守寡,兩人更如干柴遇烈火,甚至光天化日,肆無忌憚!這讓日漸懂事的嬴政怎麼看?這讓朝廷官員、民間百姓怎麼看?精明的呂不韋后來也發現自己已經引火燒身,“恐覺禍及己”,主動停止了和太后的往來,但是他又推薦大陰人嫪毐,結果引狼入室,一錯再錯,終於落得滅頂之災。 縱觀呂不韋的一生,他沒有在治國的大政方針上出現失誤,是從政的高手;卻在情感的小圈子裡喪失理性,迷失方向,導致身敗名裂,令人深思。

  • 2 # 衣賜履讀通鑑

    簡而言之,功勞太大了,不一定是震主,至少讓新的主子不好發揮權威。商鞅把老貴族得罪光了,孝公一死,他必須死。范雎為了報達他的舉薦人,鄭安平和王稽,拜相後不斷提攜此二人,沒想到,這倆傢伙都投降別國了,這樣,按秦律,范雎必須死,這個沒話說。呂不韋如日中天,始皇上位之後,把他趕回家,居然登門拜訪的各國賓客絡繹不絕,這還了得!於是,始皇打算下狠手,不韋還是厲害,與其被你折磨死,不如自己死,於是自殺。

    至於張儀,下場我覺得還是不錯的。他一看秦武王不待見自己,主動辭職,到魏國去當宰相了,一直當到死,挺不錯

  • 3 # 順勢而為

    所謂名相,一定是有方法和政策使國家富強,攻城掠地。那麼問題來了,好政策就是重新洗牌,會犧牲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打仗也會消耗國力。一旦受損方撐權就必定報服而重新洗牌。消滅始作俑者,樹立威信,推行自己的新政策。所以,從歷史上看,打破陳規的改革者即變法者,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

  • 4 # 孝公渠梁

    自古以來權臣沒有好下場,都是一個規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就是亙古不變的一個定律。因為任務完成了,不需要你了。你的功勞太大功高鎮主,留著你不安全,所以你得死。

    其實這條路他們也能夠預判到,能作為秦國的丞相也是站在金字塔頂端了,對於們來說,這輩子已經值得了。

    我們就看看商鞅是怎麼死的?商鞅在秦國這些丞相當中,我感覺他是居首功的。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強大。正是商鞅的變法,讓秦國迅速崛起,為日後秦國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孝公死後,他知道沒有了依靠,他必須得死。

    為什麼他必須得死呢?

    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得罪了太多人,尤其是秦國的老士族,以甘龍為首的太痛恨他。因為要改革,肯定得觸碰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孝公去世後他們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第二點就是功高震主,由於商鞅變法在秦國大獲成功。秦國的國力日益強盛,老百姓都尊稱商鞅為商君,威望很高。秦惠文王嬴駟上臺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商鞅也必須得死。

    張儀。張儀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多次深入敵國,為了秦國的利益,把其他國家騙得團團轉。可以說,為了秦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他國家,尤其是楚國痛恨他,當秦惠文王去世後,張儀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榮光。

    范雎。現在有一個詞叫做瑕疵必報,說的就是范雎。我們不是說他是小人瑕疵必報,我們要看到他受的什麼苦什麼罪。當年在魏國的時候,被別人陷害,差點就死了,幸好被別人救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憑著他一生的才華,僥倖去了秦國,被封為丞相。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對秦國的擴張吞併起了很大的作用。當然他也有他的不足,由於他嫉妒白起,設計殺了白起。後面鄭安平的叛變,也牽累了范雎。

    呂不韋。關於呂不韋的傳說就太多了,最大一個未解之謎就是說他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歷史上的呂不韋,最早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發現當一個商人賺的錢有限,最大的一次投注就是押寶於秦國公子贏異人。他成功了,當然作過程中,他也付出了所有。可以說是傾其所有,善盡家財,把自己的愛姬趙姬送給異人,自己還差點丟了性命。所幸贏異人後面當了秦王,呂不韋也就當了丞相,從此之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由於嬴政的迅速長大,根本容不了其他人在秦國把持朝政,也就加速了呂不韋的滅亡。

    其實歷史上這些例子都是因為權力的鬥爭,在鬥爭的過程當中,為了奪得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不管前面是誰?有多大的貢獻,一旦用不到你的時候,你就成為了絆腳石,那必須會除掉。所以他們四個人下場,也就不難理解,可能他們自己也預料到會有這樣的下場。但人生短暫,能爬到如此高位的又寥寥無幾,所以說也算是相互成就。既然是鬥爭,勢必有所犧牲,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 5 # 80後還在路上

    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氛圍造成的,總結起來2點:

    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除非你是當權的絕對一把手,不然很難逃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二 中國歷史傳統是個集權的社會,權利是一切的中心。這些人動了別人的乳酪,尤其是權貴們的乳酪,當支援他的當權者倒臺後,那些被動過乳酪的人會向瘋狗一樣的撲過來,吃掉他們。比如商鞅變法就是動了太多權貴的乳酪,導致自己慘死。

  • 6 # 我不是張大明

    謝邀這個問題應該用張儀初入秦庭,秦國一臣子質問張儀的話最合適,自古以來,謀士多以言詞或魅王,或誘王,意志堅定的君王還能堅定思想,擇優採納!有些君王則全盤採納!這樣就會導致謀士與權貴世族之前的權力鬥爭日趨緊張!若君王在世時,權臣世族如果處於下風,就會暗中蠱惑繼任者,讓繼任者對那些謀士從心底裡產生不信任,,所以,一旦新王繼位,立馬就會辦了先王的謀士心腹!用一句最通俗的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可能,你會給成長中的孩子推薦什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