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破解?
5
回覆列表
  • 1 # 吉祥鋪子

    觀察一下寶寶是否經常流口水,如果常流口水,說明寶寶正在長牙。長牙會令寶寶產生煩躁的情緒,所以會啃咬東西來緩解。家長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磨牙餅乾來幫助寶寶度過這一時期。寶寶咬人的動作,有時候會因為模仿他人後,得到大人強烈的反應,加深寶寶對咬人動作的印象後,久而久之就變成習慣了。對於寶寶這個動作,家長大可不必做出任何反應,反而要平靜的轉移寶寶注意力,讓寶寶忽略這個動作。時間一長,寶寶就忘記這個動作了。

  • 2 # 阿霞的快樂時光

    正常的,在寶寶還不會走路時,他是用手和嘴巴探索這個世界的。什麼都得抓到嘴巴里嘗一下,好不好吃,什麼味道,軟的還是硬的,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寶寶有自己的理解,大人不用過分擔心。在寶寶探索完後,你只要引導他這是什麼東西,能不能吃,什麼顏色等等科普一下知識就好。

    如果你也不懂,要上百度查資料,別敷衍孩子,三歲前是孩子學習的黃金時期。正確的引導非常的重要。

  • 3 # 壹父母

    孩子從半歲開始,進入了口腔敏感期,這個時候的寶寶要先認識到口的功能,然後再使用嘴來探索、認識這個世界,具體的表現就是,不管是不是食物,不管軟硬冷熱,只要是寶寶看到的東西,一律先塞進嘴裡啃一啃,來感知這個物品,建立和世界的聯結。

    寶寶出生的時候,他能使用的器官就是扣、眼和體感,因為視覺還沒有發展完善,所以他只好使用口,這是他連線自己和世界的通道,用口來認識世界的時候,他就會見啥啃啥,當然這個過程也會健全孩子口的功能,包括吃手,也是喚醒了手的功能,當手的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到處抓、拿、摸各種物品,口的敏感期就會悄悄的過去了。

    一般來說,這個口腔敏感期會在2歲以前結束,但是這個時期的長短,也跟滿足條件有關,什麼意思?如果寶寶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那麼這個過渡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而且,口腔敏感期嚴重沒有得到滿足的寶寶,還會出現搶奪別的孩子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起掉在地上的食物(不管有多不衛生)、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會咬人等等問題。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要在這個時期,給孩子提供自由選擇和享用食物的機會,提供不同材質、不同口感(在保證安全衛生的情況下)的物品,供寶寶“品嚐“,滿足他口腔的味覺和觸覺,還可以跟寶寶討論一下這種感覺,哪些東西好吃、”好啃“,哪些東西不能吃、口感也不好,來幫助寶寶迅速度過這個敏感期。

  • 4 # J媽學堂

    寶寶看到什麼啃什麼,這是令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到底面對寶寶的這種行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知道原因,才可以知道如何處理。

    寶寶見什麼啃什麼的原因

    一般來說,寶寶會有兩個時期有這樣的行為,一個是口欲期,一個是出牙期。

    1.口欲期

    從寶寶兩三個月開始,最先吮吸的是自己的拳頭,再大一點,就自己可以拿起東西放在嘴裡,津津有味的啃起來。這是寶寶的口欲期,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開始,他們在用嘴巴,感知世界。

    寶寶的發育遵循頭尾規律,即從頭開始,逐漸發展到腳,運動功能的發育是這樣,感覺功能的發育也如此。會從啃東西,到用手擺弄東西,再到跑跳踢東西。

    2.出牙期

    出牙的時候,寶寶的牙齦會出現不適,牙齦又癢又痛,啃咬東西可以緩解出牙的不適感,是寶寶的本能反應。

    面對寶寶啃東西,家長應該怎麼做

    在瞭解這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階段以後,家長要做的就是

    1.不要強行阻止。

    2.要保證寶寶啃的東西的衛生

    3.如果寶寶啃人,也就是咬人,家長反應不要過於激烈,要平靜的幫助寶寶轉移注意力。

    4.幫助寶寶準備一些磨牙棒,磨牙餅乾來度過這一時期。

  • 5 # echo小茵茵

    這種行為十分正常,對於一歲以內的寶Bora說,他們都處在口欲期,這個階段他們用來探索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把那個東西放進自己的嘴巴里去啃咬吮吸,這也屬於我們人類的本能。

    曾經看過一個影片,是剛出生的嬰兒,還沒有剪斷臍帶,就被醫生放到了媽媽的肚子上,小嬰兒居然可以像登山一樣,一步一步爬到媽媽的胸前,開始吃奶。這完全是本能,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本能,那麼人類可能早就滅絕了。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吮吸和啃咬還能夠安撫他們,就好比吃奶和安撫奶嘴一樣,不僅是探索的過程,也是他們獲得安全感的過程,如果被過度制止,這個行為反而會因為沒有被滿足而固著下來,到很大還喜歡啃指甲咬筆頭之類的。

    有的時候,當生活中出現一些重大變動或者孩子受到驚嚇或創傷的時候,本來已經不啃東西的寶寶會重新開始啃東西,這也是我們的心理機制裡面自我修復的一個方法,叫退行,就好比把自己變回更小的時候,以尋求安全感和穩定感,這樣的行為家長也不用過度擔憂和制止,孩子安全感滿足以後自然會停止這些行為。

  • 6 # 發現爸爸

    賈靜雯與修杰楷的閨女Bo妞,因為正處於長牙階段,Bo妞什麼東西都想放到嘴裡,之前就吃過石頭、蠟筆,這一次她竟迷上了拖鞋。

    Bo妞拿起拖鞋塞進嘴裡,賈靜雯見狀直接上前拿開拖鞋,並且輕輕的打了下孩子的嘴唇,讓她不要再吃拖鞋。但Bo妞依然固執地想要將另外一隻拖鞋塞進嘴裡,賈靜雯繼續掉拖鞋並警告孩子“要打嘴巴了。”被搶掉拖鞋的BO妞最後大哭起來,還向賈靜雯要抱抱,但賈靜雯直接拒絕了。

    說實話,真的看過影片後,不會覺得賈靜雯的做法有何不妥,孩子年齡太小,有時候的確需要用身體感受哪些事情不能做,賈靜雯打孩子的嘴巴也是輕輕的,並非暴打和失去情緒的打,這根本算不上體罰。畢竟,讓孩子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才是不作為的教育。

    有吐槽賈靜雯的網友認為,BO妞咬東西是因為牙癢,建議給孩子牙磨牙棒或者磨牙餅乾。

    事實上,孩子亂咬東西並非都因為牙癢,更多時候是因為好奇才這樣做,在9個月-4週歲時,不少孩子會用最原始的方法去感受物體,透過自己內心的想法來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這個時候,更應該讓孩子知道“哪些東西的確是不能放嘴裡的”。

    正如李嘉誠所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這句話也適合放在教育上:如果沒有確切把握好孩子的心理動機,再好的建議和道理也是毫無價值。

    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聰明的父母知道什麼時候該講,什麼時候不該講。

    1、有些道理根本不需要講

    有一種錯,叫明知故犯,特別是孩子。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這種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而父母不希望遇到不可挽回的代價,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教、提醒。只是孩子,依然不知道這種錯為什麼不能犯。

    類似這樣的情況,父母不應該止步於“講道理”,而是要讓孩子體驗代價。

    例如:有些孩子總是喜歡玩熱水壺,喜歡模仿大人泡茶。往往家裡人手把手的指導並不能讓孩子知道沸水的危險,如果屢教不改,父母可以掀開熱水壺的蓋子,讓孩子伸手過去體驗一下燙手的感覺;如果孩子總是要搶著拿開水壺泡茶,父母可以讓孩子伸手摸水壺發燙的部位,讓他知道什麼是開水。燙手所帶來真實的痛,更勝父母的日夜防範與嘮叨。

    類似這樣的道理,家長足可以少說多做,順著孩子的好奇、傾聽孩子的意見,在可控範圍內先讓孩子體驗代價、吸取教訓,這時候再講道理才能讓孩子長記性。

    2、道理要在適合的時候講

    相處最怕不能交流,有些感情是說著說著道理就沒了的,有些親密是攢著攢著厭倦就完了的。

    所以,當孩子有小情緒的時候,分析對錯不如分享悲喜,分析道理不如照顧情緒。

    情緒和道理,猶如一對天生的冤家。當人們帶著小情緒的時候,講道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還會被嫌煩。因為,有時候我們不是不講理,只是不想在某個時刻講理,總是去做絕對正確的事情會讓人很累!

    如果孩子有情緒,父母要懂得試探孩子是否有接受交流疏導的意願,如柳傳志的父親、如《無問西東》中張果果的爸爸,都是在孩子願意接受交流的時候,才與孩子進行理性分析的。

    對的事情就是:在對的時間,與對的人說了對的話。否則,柳傳志父親的那一句“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以及張果果父親所說的“你的笑容越來越少了,我希望你能去做讓自己感到快樂和開心的事情。”,未必能讓孩子醍醐灌頂、受益終身。

    3、身教是言傳道理之本

    道理,之所以擁有穿越時空的魅力而被廣泛引用,是因為它言之有理、精闢易懂。但是,我們與孩子講道理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孩子能領悟道理的精粹,並轉化成自己日常行為的規範。

    簡而言之,我們講道理,不是為了讓孩子記住,而是要達成內化的效果。

    所謂內化,就是要把道理變成“理論輸入、行動輸出”的完整過程,而最好的內化驅動力,就是父母言行一致的身教。

    從父母真實行動所獲得的感悟,才是對孩子具有真正實踐價值的知識體系,才能夠為孩子的個人成長提供強大的驅動力,才能夠讓父母所講的道理極具信服力。

    最好的親子關係,不是父母指揮,孩子獨自奔跑;而應該是你們共同上進,彼此成就。

  • 7 # 米兒媽

    寶寶見什麼啃什麼,是令家長最頭痛的一件事。一不小心,就把髒東西放到嘴裡。甚至家長最擔心的是,寶寶把小物品放到嘴裡,卡到了。所以,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是很嚴厲的大聲訓斥,吼叫孩子。實際上,這是寶寶在成長髮育時一個正常的現象。

    寶Bora到這個世界,和我們成人不同。成人的世界是用視覺和觸覺來感知世界的。而寶寶是用“嘴”來感知世界的萬事萬物的,所以小寶寶通常見到自己沒看到過的東西,就會習慣的放到嘴裡研究一下,這是寶寶的天性。試問如果大人想追求一個新的事物,而被人呵斥,阻止,你會舒服麼?小寶寶也是這樣,我們沒有權利阻止她探索新事物的權利。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允許寶寶這麼做的同時,保證她的安全與衛生,千萬不要發生呵斥。

    另外,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口欲期。只要家長不過度干預,寶寶會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的“改掉”這個習慣。相反,如果家長過度干預,呵斥,往往會讓寶寶的心理產生恐懼,害怕,焦慮,沒有安全感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這樣寶寶就會變本加厲的開始吃手,咬東西來緩解這種壓力。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多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多瞭解寶寶各個階段的發育特點,因時,因才施教。

  • 8 #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一、正確認識寶寶口欲期無需過多幹預

    口腔期是嬰兒出生至1歲左右後生長髮育的必要階段。我們不需要太多幹預。簡單而粗魯的被迫防止寶寶進食,咬人等行為,但這個階段延長了,寶寶可能到了2、3歲都還處於口欲期。

    二、保證衛生、安全,幫助寶寶順利度過口欲期

    由於嬰兒咬傷是這個階段的正常行為,我們不得不擔心嬰兒和咬東西。最好採取安全和健康預防措施,以確保入口的安全和衛生。例如,需要經常洗手,經常洗腳,經常清洗和更換以確保清潔。有些可能會傷害寶寶的東西,如筆(沒有筆帽),別針,別針和其他小物品,應該放在寶寶接觸不到的地方。總之要給寶寶創造一個既乾淨衛生,又安全的環境。

    三、多關心關愛寶寶讓寶寶有更多的安全感

    寶寶咬了各種各樣的咬傷,就是用嘴巴探索世界,也是一種滿足於口腔的心理生理。如果父母可以給予嬰兒更多的照顧,例如擁抱,觸控等,嬰兒將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心理上更舒適,更少焦慮和更少的咬。

    四、正確引導讓寶寶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寶寶的性慾期是玩耍和學習,並正確引導寶寶更多地瞭解事物,同時使這個階段更有意義。例如,寶寶喜歡咬撥浪鼓,母親和母親可以握住寶寶的手搖動撥浪鼓,讓鈴聲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忘記咬玩具,寶寶喜歡咬咬枕頭,媽媽可以告訴寶寶,枕頭是用來睡覺的。同時可以做枕靠的動作,寶寶可能就記住了這個動作,下次就不啃咬了。

    寶寶喜歡咬東西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現。只要應對得當,就顯得輕鬆多了,同時寶寶也能在父母的正確幫助下,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有疑問請諮詢我們醫師,將免費為您解答】

  • 9 # 兒科醫生劉躍梅

    6個月以前的寶寶吸吮手指、玩具等是很正常的現象,度其是到了這個月,寶寶看 見什麼東西都會塞到嘴裡啃啃,是成長髮育的必然過程,家 長不必過多幹涉,到了6個月以後自然就會 逐漸減少消失的。寶寶的吸吮啃食動作是他 智力發育和多種知覺功能發育的要求,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一看到他啃東西就急忙制止的話,非但不能制止住這種行為,還可能會挫傷寶寶的自尊心,令寶寶情緒低落、鬧彆扭、哭鬧等。家長擔心寶寶形成吸吮習慣的心情是 可以理解的,但與其生硬的禁止,不如以 積極的方法來對待。比如當看到寶寶在啃手指或是吮吸自己的小拳頭時,可以抱起 寶寶把他的小手從嘴裡拿出來親親,把玩具送到寶寶手裡,或是為寶寶喝些白開水和果汁,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避免寶寶吸晚手指成癖。另外,這個時候的寶寶除了啃自己的小手,外界任何他接觸到的東西,只要他能 放到手裡,那麼下一步的動作必然就是放到嘴裡。因此,這時候任何可能對寶寶造成危毒,並且要確保玩具上不能有容易掉落的小害的東西都不能放在他的身邊,如糖塊、紐零件,以免寶寶誤吞造成氣管異物窒息的扣、香菸等。給寶寶的玩具也要徹底清潔消危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喜歡七八十年代的老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