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晝錦還鄉

    李白給我們的印象是文弱書生的樣子,其實真實的李白文武全才!

    李白一生的願望是從政,寫文作詩完全是業餘愛好!由於他們家世代經商,雖然有錢但沒地位。古人不是說士農工商嗎?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

    李白雖然才華,但沒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也就無法名正言順地進入仕途。為了自己從政的願望,李白走上了“邪門歪道”――那就是投靠有權勢的官員,做他們的幕僚,一旦得到賞識就會推薦給朝廷,從而正是步入仕途!

    在古代高階官員的幕僚,還有一些隨從人員,並不是國家聘用的,而是官員自己聘用!用現在的話說,這些人員沒有正式編制的,享受不了國家的待遇!不過,只要表現好,就有機會成為正式編制的官員!當然這種機率太小,可對李白來說,也算是一種機會!

    李白行走江湖,到了荊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帶。聽說荊州刺史――當地最高官員――韓朝宗求賢若渴,又喜歡推薦人才,於是寫了一封信給他。在信中,李白說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相卿”足見李白不僅文采飛揚,而且劍術高超!

    說李白是位劍客一點也不為過,由於他在文學創作上取得輝煌的成就,人們似乎淡忘了他的劍術,認為他不過是一個書生而已!真實的李白是個多面手,他是名副其實的劍客,並不是傳說!

  • 2 # 葳蕤且饕餮

    李白確實是個劍客,年少時蹭仗劍遠遊,而且劍術非凡,人稱“酒劍仙”。李白有一首詩《俠客行》,詩曰: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金庸先生在李白的此詩啟發下有了靈感,寫下了小說《俠客行》。

    李白所處的時代正是盛世大唐,唐人尚武,文人多是以出將入相為榮,夢想做宰相的李白自然也得習武。同時大唐遊俠兒們最好的時代,遊俠兒們一諾千金,重諾輕生的江湖義氣很受很受社會大眾們的欽佩,而當時的李白也曾經當過遊俠兒,仗劍遠遊,史載李白劍術飛凡,曾“手刃十數人”。

    著名的國學大家余光中先生有首詩《尋李白》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尋的就是那個“劍氣書香”的李白,那個詩、酒、劍、書樣樣稱絕的李白。

  • 3 # Rockan1974

    李白是中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這是後人給他下的定義,已經蓋棺定論了。但是從古人,尤其是文人的理想來看,這個定位未必是其所追求、嚮往的!

    西漢以後,樹立了以孔子儒家為指導思想的治國理念。儒家的經典中就有“六藝”,含義有二:1.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所以,擊劍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技藝。從春秋戰國時的貴族佩劍便可見一斑了。李白做為儒門學子,練習擊劍應是必修的功課,而不是他作為孔門弟子的最高理想。

    他的理想應該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當然這種理想被范仲淹最終說出來了。當李白在長安瀚林院服務時,唐玄宗沒有把他當成可以信賴的政治參謀而是為應景而設的御用文學家,沒有實現他的理想所以他決定離開長安去遠遊。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他己六十高齡,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毅然決然的參加了李璘的隊伍。這足以說明“劍客”不是他的理想,也不是他的專業!而是他實現自己理想的必由之路!就想他寫詩一樣,都是“有心插花花不來,無心插柳柳成蔭”!因為他的詩寫得比他的劍術更好所以就成了偉大的詩人,而不是個劍俠!所以說,李白更希望您稱呼他:李丞相或是李尚書一類的,而不是大詩人,大俠!

  • 4 # 融融118

    李白是一位劍客,是一位劍仙。

    李白出生於四川江油一個商人家庭,家境殷實。小時候,李白學文也學武,先生教他讀書,他聰慧過人,遍讀諸子百家。

    兄弟姐妹中,父親最器重他,教他劍術。他後來拜第一高手“劍聖”裴旻為師,學劍,劍術高超。據傳,李白是當時的大唐劍術第二高手。

    李白的偶像不是文弱書生,而是張儀、蘇秦、魯連仲這樣的縱橫家。唐朝尚武,行任俠之風,李白自是不甘落後,以俠客自居。看看李白誇耀行俠殺人的詩: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俠客行》)

    殺人紅塵中,脫身白刃裡。(《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遊遨。(《白馬篇》)

    李白根本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希望自己被人推舉,引薦,提拔。一次,他從安州(安陸)趕到襄陽(荊州治所),拜見大名鼎鼎的韓荊州韓韓宗,有詩為證: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

    結果,沒有下文,估計這姓韓的把他這封真情流露、掏心掏肺的求職信給扔了。李白做輔佐君王的宰輔之臣的理想又一次落空。

    注意,李白“身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他不是揹著書袋到處走,而是佩劍行走江湖。他二十五歲出川,“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漫遊期間,平時穿道士的服裝,腰佩寶劍。

    李白作為劍仙,劍術出神入化,他直接寫劍的詩歌很多: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平明拂劍朝天去,薄暮垂邊醉酒歸。

    願為腰下劍,直為斬Murano。

    拂拭倚天劍,西登岳陽樓。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

    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

    於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為李白作詩,贊他道: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三分,

    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

    就半個盛唐。

  • 5 # 阿慶還是阿慶

    作為唐朝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李白的詩作以其氣勢豪放不羈而流傳千古。

    然而李白雖然是以詩作流芳,其劍術也是出神入化的,歷史上曾經有所評價,在整個唐朝,裴旻被稱為劍術第一,然而排在第二名的就可以說是李白了。

    李白出生在唐朝時候的碎葉城,現在屬於吉爾吉斯坦。他十五歲的時候劍術就已經很厲害了,在自己的詩作之中也有這樣的描述“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在李白的詩作中,除了描述自然景觀的詩歌之外,有將近10%的詩作曾經提到過“劍”,可見一斑。

    另外,李白在少年時期就任俠好遊,到了青年時期更是離開親人,獨自出行,到處遊歷。那個時候的中國,可不是完全太平的,敢於自己仗劍走天涯,也是一種實力的象徵。

    至於李白對於劍術的喜愛,我覺得也是出發於他的個人理想。他年輕時候先後接觸了儒家、道家、釋家的思想,其中以道家思想對他的影響最大,後來他又拜師學習了縱橫家的思想學說。這些思想在他內心交融,最後形成了他敢上九天攬月,能下深海捉鱉的政治願望,他希望自己能夠得到重用,興旺漢唐,又希望自己能夠不屈服於權貴,在不得重用時四海為家。所以他對於個人武藝追求也是不放鬆的。

    在李白61歲被釋放出獄時,已經是安史之亂的時候了,那時他還想要去參軍入伍呢!不得不說,李白的劍術又助長了他的豪放性格,對我們後來的很多人產生了深遠影響。

  • 6 # 李老根2017

    《李白是劍客嗎》

    唐朝是一個盛世,年輕人都像今天的人一樣,充滿積積向上的人生態度,喜愛熱身運動,希望在人生大舞臺上建功立名。有志的人無不時刻準備,往往聽說邊關哪裡生出戰亂,幾個年輕人喝一頓酒,講上幾句豪言壯語,大家就一塊兒投軍報效國家去了。所以平素間,人們都會練幾路拳腳,操幾樣兵器。三尺長劍作為男兒的護身兵器,自然每個青少年都會在劍術上下點功夫,以便在冷兵器時代出走江湖有個膽兒。李白作為當時的公子哥,會點選劍的本領純屬自然而然。談不上他是什麼劍客。劍客都是要開刃殺人的遊俠,李白雖然算遊俠,但他絕不是好與人斗的俠士,因而便算不上什麼劍客。

  • 7 # 大仙故事會

    一、逍遙法外的李白?

    李白是誰?

    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李白是個詩人啊!誰都知道。

    李白成為名冠帝國的大詩人。但是他的死忠粉魏顥(hào)卻記述道,李白曾經“手刃數人”。這和李白自己的詩相對應,似乎可以確認,李白是一個有過特殊經歷的人。

    在李白的其它詩作中,還有“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這樣的句子。

    這可厲害了,我們印象中書生文弱的李白——竟然可以如此好勇鬥狠。甚至在殺人後,可以逍遙於《唐律》之外。這是為什麼呢?

    二、李白和他的劍

    在李白的詩中,我們發現了他腰間別著一把叫龍泉的劍。

    這首詩作於李白在永王李磷幕府做幕僚期間。

    這柄龍泉劍來自李白的父親李客,算是一柄家傳寶物。當李客將這柄劍遞到李白的手上時,也將一輩子的不得志傳承了下去。

    青年李白帶著滿腹志向仗劍天涯。

    他如此喜歡劍,和當時很多才俊一樣,李白——

    三、要學劍,去山東

    李白不是隻做做樣子,拿著個劍瞎比劃,他真去拜了名師學習劍術。

    看看,那時候的山東就是可以學技術的地方。

    非也!那時的山東指的是太行山以東,而不是今天的山東省。

    李白在這裡,拜了一位名師——裴旻(mín)。

    這位裴旻是一位將軍,也是當時的頂級劍師。在一次劍術表演中,他將劍拋到空中幾十丈,然後劍落下時,直接插入鞘中。李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詩才,自己師父的劍術,以及一個叫張旭的書法家的草書,被大唐帝國的皇帝御封為“盛唐三絕”。

    四、李白是一個被詩才耽誤的劍客嗎?

    與前文那些詩中恣意妄為的“殺人”不同,李白在這首詩裡記敘了另一件事兒:

    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在長安城遊玩,風流才子穿得不錯,披珠戴玉的,當遊玩到北門時,被一幫鬥雞之徒,也就是小混混給圍住了,要錢要物。李白被嚇得夠嗆,還好兄弟陸調衙門裡有人,叫來了官兵解圍。

    延陵劍,也是歷史上一柄象徵友情的寶劍,毅博君在以後的故事裡詳講。

    如果沒有官兵解圍,李白估計會被洗劫一空。這也意味著,李白的劍術是不是如前文說可以“手刃數人”,而且“千里不留行”——相當值得懷疑。

    我更相信,李白青年時,是一個任俠勇敢的老炮兒,殺人實在不敢,鬥毆還是有的。李白成名後,在酒的作用下,嘴裡的當年事就變為了一種近乎吹牛逼的誇張。

    五、李白為什麼好劍?

    根據【復有詩書唐詩資料庫】的分析,李白詩集錄1010首,有“劍”出現的詩竟然有109首,22首詩中出現了“刀”,3首詩出現了名劍“霜雪”,“匕首”也出現過3次,如果再算上“吳鉤”、“湛盧”、“干將”、“莫邪”等這些歷史上出名的寶劍,詩人李白的一生,竟有十分之一的時間與刀劍為伴。

    劍之於李白,是自己經世濟國理想的介質。他認為自己最應該被帝王重視的——不是詩才,他不想做一個只會制詩獻媚的弄臣,他想讓自己的才華在治理江山,平定邊塞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可惜,他一生不止沒有實現這個理想,在寫完“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後一個月,他效力的幕府的主公李磷兵敗被殺,他因罪被髮配夜郎。

    在得知自己被赦免後,李白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一年後,他寫信給李光弼(bì),希望可以到前線殺敵。那年,他61歲。

    又過了一年,劍客李白在困頓和遺憾中死去。

    自此盛唐光輝逐漸消亡,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唐國風正是由李白這樣的文人搭建而成的,一劍斬盡不平事,貴妃倒酒,力士脫靴,大唐風骨相承。

  • 8 # 俗話曰

    歷史分正史,野史。正史當中,也有部分不是信史。野史有些就相當於傳說和傳奇。

    歷史和事件是沒有傾向的,但人在記錄過往人物故事的時候,是有個人傾向的,許多現在所謂的歷史,都是從傳說和故事中來,經過一代代地流傳越來越神乎其神。

    尤其在歷史悠久,文明傳續的中國,不提過去讀書是奢侈品的年代,即便是在教育普及化的現代,還有不少人把傳說故事當正史來看的。比如,不少人就喜歡拿三國演義當成三國的歷史來看。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到有處無為有。李白劍客說只是一段傳奇故事,究竟真偽無從考證。當然,有些槓精會說如果不是,也不可能無中生有。那麼請問,包拯還被傳日審陽,夜審查陰呢,這事你信不信?

    至於李白寫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也當不了佐證,如果是劍客,才能寫出俠客行,那麼劉慈欣寫出三體,就細思恐極了。

    不過,有一點是大概可以肯定的,李白會不會劍術,劍道修為如何不論,但他身上是有俠客劍客的不羈的。這種心態和人生態度,在他的詩詞裡面到是一以貫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應該讓孩子補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