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一千五
-
2 # 減水書生
英雄末路,怨天不與時;壯士窮途,恨無力迴天;子弟皆死,愧對江東父老。
於是,楚霸王生當人傑、死亦鬼雄,烏江自刎而不受人以憐、更不受人以辱。
1.從不服輸的項羽,只恨太不與時項羽自謂:起兵八年、歷戰七十,未嘗敗績。
所以,困於垓下、迫於烏江,是天將亡之,而非“戰之罪”。
儘管身邊僅有二十八騎,楚霸王仍然以潰圍、斬將、刈旗的英雄豪邁,為自己的一生畫上句號。
果如項羽所言嗎?
以項羽為座標中心,確實如此。
無論是單兵格鬥還是大軍殺伐,楚霸王總是那個開了掛的秦末第一戰神,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不說持劍血洗會稽郡守府、也不說仗劍宋義中軍大營,更不論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單說楚漢成皋之戰,打了將近3年的時間,楚霸王一直是追著劉邦打,始終處於戰略主動。
濰水之戰後,項羽僅是一紙停戰要約,劉邦就趕緊答應平分中原天下。
所以,項羽足可封為戰神。
以結果為座標中心論之,也是如此,從來都是項羽勝、從來都是天下英雄敗,項羽未嘗敗績。
2.未嘗敗績的項羽,天亦與時那麼,換個座標視角呢?
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項羽一直勝,也可以說是因為項羽的運氣一直好,是天亦與時。
兵鋒正盛的章邯大軍,項羽沒趕上,項梁替楚國集團捱了一刀,被章邯大軍打得極其慘。
王離的長城軍團從公元前208年閏九月一直與天下精兵趙國軍團鏖戰至前208年12月。
內有趙國精兵據堅城、外有諸侯大軍壁上觀,長城軍已經被熬軟了。
此時,項羽的楚國精銳渡過黃河,才能九戰九捷。
如果沒有宋義留軍46日不發,項羽於前208年10月遭遇秦帝國的長城軍團。
項羽楚軍5萬,長城軍團20萬,諸侯軍未盡至,再有章邯的20萬秦軍主力,到底誰能勝誰能敗?
鹿死誰手,當真也就難於逆見了。
彭城之戰,項羽3萬精銳、千里奔襲,潰破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的確是以少勝多。
但是,站在劉邦的角度是什麼形勢呢?
封王就巴蜀的劉邦,好不容易打到關中,然後兵出函谷。
當此之時,漢弱而楚強,連劉邦一直崇拜的名士張耳,都打算投項羽而棄劉邦,因為劉邦弱啊!
所以,從大勢的角度來說,劉邦才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抓住機會、偷襲了西楚國都彭城。
項羽彭城之戰,只是在挽回本就強勢的局面而已。
諸多之戰,項羽的運氣又佔了多大的比例?
很多很多,項羽是開了掛的英雄,想打誰就打誰、打誰誰死,這也是老天相助了。
3.自我中心論的項羽,經不起一次失敗劉邦起兵以來,一直在跟失敗打交道。
沛豐剛起兵,就遭遇雍齒背叛,而且是領著劉邦的家鄉豐縣父老打劉邦。
再之後,章邯入楚、項梁兵敗,劉邦只能龜縮著不敢露頭,此時的項羽也一樣。
這種形勢之下,劉邦跟項羽捆在一起,也打不過章邯的關中秦兵。
一路扣關向西,劉邦並不是一路坦途,他不是打過去的,而是各種捭闔耍詐才折騰到關中。
劉邦著實不容易。
原因就是劉邦起兵的底子太差,基本上就是沛豐地區的一群農民,比陳勝吳廣還差。
更主要的是:賣草鞋的劉備還能打著大漢皇叔的頭銜,而劉邦有啥?
所謂寬大長者,說白了就是在一眾起義豪傑中,劉邦歲數最大,一箇中年油膩大叔、花白著頭髮混在一眾年輕造反小將中間。
之後,劉邦一直奉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作戰風格,扛到了最後。
比之劉邦,項羽起兵當真是太順了。
其自言率江東八千子弟過江,再加上楚地作戰,再加上名將之後,再加上其叔父項梁的各種庇護,項羽這個貴族二代成就了足以彪炳史冊武功。
這不是運氣、這不是天命嗎?
但是,項羽錯吧這種運氣、這種天命當成理所當然的。
而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理所當然之事啊?
總會遭遇失敗,人生太順、做事太順,往往經不起一次失敗,也關注不到這個世界的複雜、更無法探求人心的複雜。
所以,垓下之戰的形勢就是天下已叛楚,項羽已是窮途末路、無力迴天。
項羽的心性扛不住失敗的挫折,形勢之激烈也不會給楚霸王最後的機會。
所以,烏江自刎或是項羽最好的選擇。
-
3 # 喬江寶
項羽和劉邦同為楚華人,劉邦是貧民,項羽是楚國貴族之後。兩人同樣沒有多少文化修養,但項羽卻可力拔千斤,勇冠三軍。為何失敗自刎的卻是項羽,其實從他在垓下被圍其失敗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公元前203年九月,劉邦調集了大軍將項羽所率領的楚軍圍困在垓下,項羽所部的兵馬要遠遠少於劉邦的漢軍,而且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困境。經過一夜四面楚歌的攻心戰後,楚軍有不少人軍心渙散,離營投奔漢軍。項羽別無他法,決定突圍,他從親兵衛隊中挑選了八百名精壯的勇士,組成一隻突擊隊。這些親兵長期跟隨項羽南征北戰,驍勇善戰,項羽帶領他們趁著夜色出其不意地向南突圍。
天亮後,劉邦急令騎兵將領灌嬰率五千精騎追擊,項羽突出重圍的幾百騎兵已損失過半,還剩百十餘人。此時項羽已到達烏江邊,漢軍的追兵也遙遙在望,此時,江中漂來一葉小船,來人是西楚烏江亭長。
烏江亭長拜見項羽,催他上船說:“大王趕緊過江吧,江東雖小,也有方圓千里之地,有數十萬人,足以成為立足之地。"項羽看看這條小船,又看看身後所剩無幾的兵士,悽楚地笑道:“老天亡我,渡江何用?何況當年親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西進,如今八千子弟兵無一人存活,縱然江東父老憐憫我,我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呢?"項羽執意不肯過江,只是把自己所騎的寶馬送給亭長,催促他離開。自已則返身面對漸漸逼近的漢軍。
在斬殺了數百名漢軍後,項羽的親兵都已陣亡,他自己也渾身負傷十餘處,精疲力竭。此時他見到了原來的舊部呂馬童,項羽對他說:“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取我項上頭顱,今天我就為老朋友做點事吧"。說完他撥劍劃過自己的咽喉,英雄龐大的身軀轟然倒下,結束了非凡的一生。
項羽的自刎源於對自已失敗的絕望和不甘,這與他為人的作風和個性不無干系。誰都知道,項羽有勇無謀,心胸狹窄,缺乏任人唯賢、知人善用的度量和能力,只知一味地逞匹夫之勇,這樣的作為怎麼可能取得江山呢?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從項羽和劉邦在咸陽的不同作為就可以看到兩人的不同結果。
-
4 # 小怪軟體管家
項羽自刎烏江一直是歷史當中的一件傳奇事件,同樣也是令無數英雄人物為之遺憾的一件事情,李清照曾經寫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那項羽為什麼不選擇捲土重來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項羽是一個極其有尊嚴而又非常自負的一個人,鴻門宴當中下不去狠心去殺劉邦,在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他的這一個性格特點。 他認為就算放劉邦走,也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這是他自信的一點,也是他自負的一點,也是他極其尊嚴的特徵!
當劉邦將項羽打敗之後,項羽仍然不相信這是自己的原因,他將原因歸結於上天的問題。這個時候的項羽身邊的親信將軍都已經戰死,如果讓項羽自己返回江東的話,這是對項羽尊嚴的挑釁,而項羽又是一個視尊嚴如生命的人,所以他寧願自刎!
2、項羽也是一個特別注重名聲的人!毛澤東曾經寫詩“不可沽名學霸王”,在鴻門宴當中沒有殺劉邦,除了上面說的原因之外,也是因為他不想揹負陰險狡詐的名聲,這是一個極其正面的人物!
如果項羽逃回江東的話,那他這一生都要揹負戰敗的名聲,這與他之前百戰百勝的經歷截然不同,他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也無法接受別人對他這樣的評價!
3、項羽又是一個特別重情義的人。當年跟隨他一起反抗暴秦,攻略天下的江東子弟,現在都已經戰死了,他感覺無法面對他的這些將士們,也無法面對這些將士的家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4、紅顏知己虞姬的死對他打擊很大,他覺得自己連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如何被稱為大英雄,如何成為一國之君。所以他最後用虞姬贈與的天子劍自刎,追隨她一同死了!
-
5 # 一個人的歷史
項羽是否真的在烏江自刎,這一問題在司馬遷所著的史學鉅著《史記》中是存有自相矛盾的記載的,一說項羽是在烏江自刎,一說項羽是被劉邦的騎兵部隊所殺。既然題主這麼問,那麼姑且認為項羽確實是在烏江邊自刎的,進而分析一下項羽自刎的原因。項羽是個自視極高的人,在他的概念裡,在戰場上沒有人能夠戰勝自己,自己是那個時期戰場上真正的王者。任何人遇到自己只有逃跑的份,沒有反抗的餘地。確實項羽的戰績實在太過輝煌,在鉅鹿之戰中名將王離被項羽一舉擊潰並活捉,章邯則選擇不戰而降。劉邦曾經聚集的幾十萬大軍,在彭城之戰中也被自己所率領的三萬騎兵精銳所擊潰。因此,項羽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被自己看不起的韓信能夠率領諸侯聯軍將自己擊敗。項羽於作為楚國貴族,是有著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的。對於他來講,被劉邦所擒或者被劉邦所殺,都不是自己所能接受的。劉邦這個宵小之徒的出身,怎麼能和自己這個楚國世代將軍家庭出身的人相提並論呢?如果敗在他手裡簡直是對自己莫大的恥辱,與其被其侮辱不如自行了斷。窮途末路的項羽已經不能決定戰爭的勝敗,因為戰敗已經是必然的結局,他唯一能夠決定的就是自己的生死。面對生死的抉擇,他選擇了放棄生的可能,這不是一種堅持,而是一種放棄。項羽放棄的不僅是個人的生,也將楚國最後的希望無情的抹殺。以前在我心目之中,項羽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而且巍然而不可侵犯。提到劉邦我總認為劉邦陰險狡詐、無所不用其極,將項羽這樣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迫害到了走投無路拔劍自刎的境地。但現在在我心中,對於英雄有了新的定義,所謂英雄者,終結亂世予萬民福祉,捨棄個人之榮辱而顧天下之望。顯然終結秦末亂世者是劉邦,項羽儘管首舉滅秦之義旗,但卻沒能夠善始善終,滅暴秦而興強楚,廢秦政而施暴政,有毀天滅地之能,而無治世救民之願。這樣的人物雖經世代文人墨客所歌頌和謳歌,但不足為取。和劉邦屢敗屢戰、雖百折而不撓相比,項羽的自刎顯得過於任性而缺少擔當,辜負了江東父老之所望。
回覆列表
項羽的自刎,在於他失敗,那他為什麼會失敗呢?
主要原因不在於他沒能力,不夠狠,而在於他"經不起"。他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殘酷性。他戰勝不了這種殘酷性,那他必然被這場戰爭拖死。即項羽死於自己的意志薄弱。一旦失敗,意之消沉,再難崛起。
項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易衝動。項羽動不動就是"大喜""大怒″。俗話說怒傷身。是不夠成熟的表現。不如意的事是多,尤其是戰場上的事。
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珠寶盡有之″,項羽大怒
項羽聞漢王已並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
周苛大罵……項王大怒,殺周苛。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踐。
項王怒,欲殺之。
項王怒,欲一戰。
看看,這性情多暴烈,一怒之後經常壞事。
項羽的人生經歷註定了他団結不了大多數人,項羽出身楚國貴族,貴族自然有自己的圈子,他這一圈子,一般人進不來,血液中的排他性非常強。他自然就沒法體會庶民的汙生活經歷,想幹什麼要什麼。韓信說他只有小愛沒有大愛,只顧戰役,不要戰略,才斷定項羽不足畏。
項羽的對手是個老江湖劉邦是老江湖,出身低,交遊廣,吃得苦,耐心堅,意志堅定。他成為項羽的對手是項羽的不幸。按說他年紀大,拖不過項羽,但他楞是用"拖累法",拖得項羽意志崩潰。劉邦老來辣,項羽剛易碎。項羽鬥不過老江湖。
項羽的社會認識淺,沒弄明白打工仔究竟要什麼?項羽賞功不公,封十八路諸侯就算了,自己和鯨布有份,其餘是他大義滅親的犧牲品,難怪他不利時,手下跑的跑,逃的逃。計算功勞印都刻了,就是不想拿出去。誰跟你一條胡洞走到底?
項羽不明智,殺秦殺楚,殺秦王宗室,項羽的仇是報了,但讓關中及諸侯失望,項羽失去的,就是劉邦得到的。劉邦被同情,民心若流水,匯到劉邦的池子裡。
項羽殘忍。所過無不殘滅,激起對方更大的反抗。
在襄城,坑之;在城陽,屠之;在新安,坑二十二萬秦軍;在齊國,所過無不殘滅……
項羽聽不進忠言,剛愎自負,這點讓范增惱火,項羽因此失去除掉對手的機會。
項羽的愛情觀值得稱道。這是後人敬佩他,謳歌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些原因歸攏在一塊兒,彙總之後,項羽在長期戰爭中已發厭惡戰爭了。他拖不起,想與劉邦單打獨鬥以決定君臣分野。但劉邦不幹,倒轉數菬項羽十條罪狀,氣得項羽暴跳如雷。這件事,讓劉邦堅定了拖垮項羽的作戰計劃。也看透了項羽拖不了多久就快失敗了。劉邦拖垮了項羽,項羽意氣消沉,最終棄軍夜逃,尋隙而奔,至於烏江。
項羽有力氣,《史記》幾千年三大扛鼎人士之一。三個厲害人物,壯年夭折,一個不慎身死,一個流放身死,項羽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