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苗銀——每一件銀飾,都是一首詩

    頭戴銀冠,脖掛銀項圈,胸前鋪滿銀飾的苗女盛裝形象,構成了絕大多數人心中的苗人印象。

    姊妹節上身著盛裝、佩戴銀飾的苗族女子。攝影_秦剛

    苗族人對於銀飾的喜愛由來已久,記錄苗族傳世歷史的苗族古歌中多次出現的“金銀”相關內容就是明證。

    黔東南苗族人對銀飾的推崇,如今已發展到“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成盛裝”的地步。苗寨裡的姑娘一身銀飾盛裝,飾品可達半人高。部件多可達數百件,重逾二三十斤。這一身繁複的盛裝銀飾,承載了豐富而生動的苗族歷史與文化。以全身最奪目的銀飾——大銀角為例,水牛角造型就蘊含了水牛在苗族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銀衣片

    除了水牛角,蝴蝶媽媽傳說裡相關的人與物也是苗族銀飾造型的重要素材。苗族古歌裡說,世間萬物的始祖蝴蝶媽媽由楓樹心孕育出來後,水上的泡沫“遊方”交合,生下12個蛋。後來經鶺宇鳥孵化,12個蛋中分別生出姜央、雷公、龍、虎、牛、象等12個兄弟。這段傳說中的典型元素,如蝴蝶、龍、楓葉等,被廣泛運用到苗族各類銀飾中,成為苗族紋樣和造型的創作源頭。

    銀胸牌。黔東南銀飾的瑞獸紋樣中,龍紋、鳳紋十分常見。攝影_李貴雲

    這些銀飾經過幾代苗族人的不斷傳承和豐富,成為苗族鮮明的服飾特徵和民族標誌。與此同時,隨著與外界交流日益豐富,苗族銀飾也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呈現出時代性特徵。例如各地苗族銀飾上的八仙、羅漢、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等紋樣,都不同程度吸收了漢族銀飾的特色和工藝。

    該套盛裝包括銀角、銀髮簪、銀頭圍、銀耳環、銀項圈、銀壓領、銀手鐲、銀衣片、銀腰吊墜

    百鳥衣——承載著歷史,吞吐著芳華

    除了銀飾,苗族的“百鳥衣”也是極具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百鳥衣在歷史上第一次一鳴驚人是唐朝的“卉服鳥章進長安”一事。而以“卉服鳥章”之名大放異彩的百鳥衣,能在大唐長安博得青眼,定然有它的道理。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百鳥衣究竟是怎麼做成的。

    縫製傳統百鳥衣的底板不是普通材質,而是一整塊上好的蠶絲板。在製作百鳥衣前,先要排絲,這是最費工時的步驟。苗族做蠶絲板不會像漢人做絲綢那樣,讓蠶先結成蠶繭,再繅絲、織絲綢。所謂排絲,就是找一塊平整的木板,在上面畫出經緯線,然後讓正在吐絲的蠶按照經緯度在木板上邊爬行邊吐絲。蠶在爬行過程中吐的絲就自然而然在木板上“鍍”成了一張蠶絲板。讓蠶自己吐絲織綢,表面上看很“自動化”,其實是一件極端費工費時的事情,因為每一撥春蠶吐絲一次後,一個春天就過去了,要集齊能製作一件百鳥衣的蠶絲板,等上三四年算是少的。

    “百鳥衣”之名,源自其紋飾中眾多的鳥形圖案。

    經過數年的等待、準備,才真正進入更加繁瑣的製作過程。丹寨百鳥衣多為長衫繡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後背、前後擺片和衣襬羽毛束等十數個部分拼合而成;衣上的圖案和紋樣採用苗族傳統刺繡製作,融合平繡、堆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辮繡、馬尾繡等工藝,一繡經年,極盡複雜。

    男子的“百鳥衣”上的圖案卻多為龍、蛇等。攝影 _陳沛亮

    幾年的時間,一個苗族姑娘生命中最好的年華就這樣凝聚在一件華美的百鳥衣上,所以,這樣的華服自然不會是日常的消耗品。對於苗族人來說,百鳥衣是出席婚喪嫁娶等盛大活動時最重要的“禮服”,更是鼓藏節中參與祭祀活動的“鼓藏衣”,衣上的一花一鳥,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深意。

    百鳥衣是苗族噶鬧支系的節日盛裝,只有在包括鼓藏節在內的重要節會時才會穿出來示人。攝影_李雪

    酸湯——你回家吧,我在等你呢

    很早以前,苗族人已經發現吃剩的食物放久了會變酸;淘米水放的時間長了,也能形成酸。最初酸的製作包括兩種方式:淘米水加熱,由黴根菌發酵而成;釀酒的時候,酒糟沒發好,往裡邊不斷添水,也能逐漸發酵、變酸。

    圍繞著酸,苗族人形成了一系列的酸食文化。酸菜:收青菜吃不完,就把它洗了,晾乾,放在罈子裡,變酸。醃魚:吃不完的魚,就在魚肚裡加點糯米,放在罈子裡發酵;酸肉:直接把肉放在罈子裡發酵……

    白酸湯。攝影_陳沛亮

    酸湯在苗族人生活中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填飽肚子,更體現在形而上的精神領域。祭祀祖先時,必須有酸湯魚(有部分地區也會用酸湯煮豬頭),而且不能放鹽。只有酸湯煮的魚和肉,才會保佑他們,不用酸湯,“挑剔的”老祖宗們是不認的。女孩出嫁時,嫁妝裡會有兩條煮熟的酸湯魚,暗示繁衍子孫,也提醒姑娘不要忘了本,留有媽媽的酸湯,就要經常回家來;而男方,也必須用這兩條酸湯魚祭祀祖先,才表示祖先接受了這位姑娘。

    攝影_賴鑫琳

    ——END——

  • 2 # 富天下農業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佈在世界各地,主要分佈於中國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海南等地,寮國、越南、泰國等國也有分佈。

    遠古時候,黃河中下游生活著一群蚩尤,後來遷移到江漢平原一帶生活,這群人就是苗族的先民。再後來,苗族先民為了躲避戰爭等歷史原因,逐漸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還有一部份移居到東南亞各國發展,成為了苗族僑胞。

    在中國生活著九百多萬苗族人民(2010年)。他們的方言發展史比較複雜,屬於漢藏語系中的苗瑤語族苗語支。現在,苗族方言分化成了湘西、黔東南,、川黔滇三大方言。

  • 3 # 李步芝氘

    作為一個苗族聚居區的不那麼純正的苗族,我可以答一答除大眾所知的所謂當地人的看法。

    關於下蠱。建國之後不能再討論巫蠱。不過本地有兩個苗鄉(不是地筍苗寨)。時常聽老人們說,生人去到那裡不要喝那邊的水,不要吃那兒的東西。同學的媽媽曾經給我說過一個關於那其中一個鄉下蠱的故事,同學的媽媽說這是她的媽媽告訴她的,也就是,同學媽媽的媽媽說:她媽媽(同學媽的奶奶)和妹妹被那個鄉的一家人叫去吃飯,吃完飯晚上回城,之後兩人開始不吃不喝,一個月後便相繼去世,家裡人一致認為她兩是被人下了蠱,說起來也是解放前的事啦。

    苗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也沒那麼愚昧,和全中國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受教育。所以也不用稀奇說我因為居然還過了六級,我是苗族,也是中國普通大學生啊。本地大部分是少數民族,也有一些事出國留學,沒有什麼稀奇,當然,教育肯定還是不能和大城市比的了。

    我們的節日,節日無非就是搞活動,吃吃吃。我們依然過的節日有四八姑娘節,吃黑米飯,這些都是有典故的。村寨裡面民族特色儲存的更好一些,還會在一些節日裡盛裝對歌。老一輩的人還會說苗話,我這代人會說的少了,父輩多些,奶奶輩是苗族的基本說方言和苗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穿越到清朝做皇帝,如何改變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