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徒勞無功著
-
2 # 山堅海闊
我所瞭解的不同有一點印象最深刻,這就是孔子的春秋筆法。孔子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在孔子時期孔子的春秋筆法在於為尊者諱,隱瞞當權者的不當之處,當你不知道錯誤是當權者導致的時候,還會犯上嗎?社會不就安定了?這就是隱惡揚善。這種隱瞞孔子是不說假話,但也不說真話,刪掉不說話。
漢以後的儒家就不完全如此了,比如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這話,但是哪個意思?再比如說評價滕子京,說其死後無餘錢,這話是事實嗎?是事實,但是哪一種事實?趙普無書,被趙匡胤逼著讀論語,每次檢查都是那一章,被皇帝批評了,抵賴的一句話,半部就能治天下。滕子京呢?貪的錢花光了,叫死後無餘錢,後世再修史只看這一句就理解為清官。就是說孔子不說真話,但也不說假話,漢朝以後是說誤導你的話。
那麼現在呢?直接說假話,比如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中華。儒家說是日本人根據儒生錢謙益的詩說的,是為了打擊華人的信心。我質問這些人日本人誰說的,具體都說了什麼?至今沒有一個結論。儒生的假話假在哪裡?這句話如果有,也是日本人的內部報告,是告訴日本統治者要亡中國,先看漢人兩次被滅在少數民族手裡的歷史,都是儒家主導,所以日本人侵略中國是尊孔而沒有一次用這句話打擊中國知識分子。汪精衛也是首次提出儒家要與時俱進的,今天的儒生提出的新儒家就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
3 # 蛩嗚齋主
如果說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和百家是平等的還算有活力,那麼漢代以後就佔據了文化上的至高點,不允許爭鳴了,漢儒也就變僵死了。
-
4 # 隨緣58750052
儒家的禮是一以貫之的,禮記記的是周禮,雖然原文失傳,但二戴禮記還是得到儒家一致認可,至於仁的內容,則懷疑多是臨場發揮的一些想法,孔門弟子質疑魯國國君是桀紂,只是形而上學的討論,並無具體固化,孔家論語,大學,中庸則基本是原版,教材沒變,難說實質有變化,儒表法裡也只是儒家的託詞,不可想像滿腦子子曰詩云的翰林們去搞的卻是法家一套,搞也只能搞的儒家的法律,借個法律的名字罷了。法律和道德本就不是能分開的,道德硬性規定就是法律。儒家宗旨更是斗大醒目,代天子牧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守禮謂之仁,君仁不見卻套在臣仁上了,至於孟子不過講了兩句題外話,就被後世標榜為民本,其實孟子的民本空洞雖然是個思想上的巨大進步,但和孔儒格格不入,以至最終被邊緣化。
-
5 # 夜小紫
這麼來說吧。
你們家電視機壞了,開啟沒影象,一般你會怎麼做呢?是第一時間砸了買一臺新的?
不是,你肯定會想,先修修看,能修好就繼續用,是在修不好再換新的。
原始儒家就是“修電視機的”。
類比一下,西周以來的宗法制度壞了,諸侯克天子,大夫克諸侯,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呢?是直接把這套制度扔了換套新的?
不是,正常人肯定會想,先修修看,萬一修得好呢?
只不過,後來發現這臺電視機修不好了而已。
所以注意,孔子已經是一個超越時代的人了,他在周制之上還有所揚棄發展。他老人家想修電視機不應該被罵,他也想不到後世的電視機能變成液晶的聯網的4K解析度的。
您回去,不見得比他老人家做得好。
而西漢呢?
假如說,你是戰國末期一個諸侯國的王子,然後你快成年了,Pia!秦始皇統一六國了,你成了流亡貴族。
你一心想要復國,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了,六國先後復國了,你想,這個天下終於要回到你熟悉的那個框架了,總有一天你還要加冕為王。
忽然,劉邦建立了漢朝。
你心說,劉邦?以前幹啥的呢?楚國的老農家庭。
你一個老貴族,心裡頭能爽麼?肯定是不爽的,你會琢磨兩個問題:
第一個,為什麼是你劉邦當皇帝啊?
第二個,為什麼只能是你劉邦才能當皇帝?
老貴族瞧不起破落戶,因為老貴族的自尊,其實是維繫於周秩序的,想周天子是上天的兒子,所以做天下的主人,你劉邦算個毛。
有人質疑這個,你的天下就不穩固。
劉邦活著的時候,他老人家強悍不太在乎,但後代不行,這個問題越來越顯得嚴峻起來。
於是漢代的儒家登場來解決劉邦陛下的問題了,君不見,劉邦剛開始當皇帝不覺得爽,儒生幫他制定了禮儀,調教了大臣,劉邦一下子就爽得不行了。
第一個問題的論證,因為秦始皇這個孫子暴虐無道啊,所以我們是弔民伐罪,這個論證方法和武王伐紂是一樣的;
第二個問題的論證,就體現出儒家的大智慧了。
儒家發展性地引入了戰國末期陰陽家的思想理念,搞出了一套“天人感應”的學說,按照陰陽家的創造,天上的天帝不止一個,而是金木水火土五個,按照五行生剋的關係輪流坐莊,故而地底下的天子也是輪流坐莊。
於是,劉邦是赤帝子(火德),斬殺了白帝子化身的白蛇(金德,火克金)。
理解了這個,兩漢儒家的核心就瞭然於胸了。
-
6 # 東方國學
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初創時期。在學術地位上,儒家思想只是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支思想,不佔主流地位,也並不被多數諸侯採納,只有少數想要改革的諸侯國曾試用過。在思想上,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是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漢代前期由於國家統治的需要,自漢高祖以來,歷任皇帝比較推崇老子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而後隨著國家實力越來越強,自漢武帝開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儒學成為官學,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推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
在思想上,儒者董仲舒依據孔子的思想,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對傳統的國家宗教教義進行了新的解說,他結合陰陽五行學說 提出天人感應學說,政治上君權神授,使儒學符合當時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因而,自董仲舒起,獨尊儒術,是傳統的國家宗教徹底儒化的開端,也是儒教的真正開端。
-
7 # 黃向軍哲學聊齋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儒教的提法,任繼愈先生倡導,他所在的社科院,至今延續這個傳統,國際上研究儒家的學者,也相當多地把儒家看作儒教,比如,海外研究儒家的學科,就在宗教學下面。
但是,儒家是宗教嗎?西漢後期,確實宗教化了,東漢相當長一段時間,也很宗教,但是,就算如此,“神道設教”也是當時儒教的基本原則,當時的精英分子並不認同其宗教定位。更何況,漢末之後,儒家基本一直就是世俗性質的意識形態地位,並沒有宗教化。
所以,比任繼愈更老資格的馮友蘭、張岱年帶出來的北大學術系統,沒有人把儒家看作是宗教,即使社科院系統再怎麼用國家力量大力鼓吹儒家是儒教,甚至社科院專門設定儒教研究室,出版大量專著,北大派也沒認同。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按社科院的儒教宗教定義標準,那麼,足球也應當被學術界當成宗教看待,不應當只把儒家看作宗教。
不把儒家看作宗教的立場,最近幾年,也開始被國際上的儒家學者所接受。所以整體上看,本題目本身的提問,是有問題的。
至於說到漢代之後儒家的不同,是明確的。漢代儒學,雜入了讖緯學說,宗教化的面貌很凸顯。但是所謂讖緯之學,包含了很多古代科學學說,當代人研究很不足,究竟怎麼定性讖緯之學,還遠遠不能簡單下定論。反正總體狀態上,漢代的儒家,旨在將天下學問全部納入儒家學說的體系,讓“天下學問皆是儒家的註腳”這個努力,顯然失敗了,魏晉玄學嘗試改造儒家,這是董仲舒之後的第二變。這個變化,在隋唐之後,隨著孔穎達的梳理,儒家迴歸五經的面貌,這是第三變。宋代理學,這是第四變。清代漢學,這是第五變。以上是儒家在春秋之後的發展源流。
現在的情況,是藉助各種出土文獻,倡導迴歸春秋時代的原始儒學,算不算第六變呢?姑且拭目以待吧。
回覆列表
結合孔子的一生,可以說春秋時代的儒家思想,其服務的物件基本是為民(即底層人)服務的,其中有很多地方都能說明這個問題,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這裡的人,沒有階級之分;再比如平民教育,不過這個比較搞笑,按照當時的情況,其實,平民是讀不起書的,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沒有時間,要進行大量的勞作,所以,3000弟子基本上都是中產及以上的人;再比如君為輕,民為重,這個觀點是非常先進的,直到現在也沒有幾個政權能做到……到了孟子這裡就比較有意思了,他的重點在於要實現孔子的一些想法,必須要統治者去做,所以,他的核心觀點就是要統治者仁、仁、仁……然後,到了漢武帝時代,就更有意思了,他接受的最核心的觀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排序,這樣最有利於統治,當然明面上的確也容易維持整個社會的秩序,而後,儒家就變成了統治者的儒家,這個變化也是儒家最根本的變化,後來對儒家的所有解讀都是按照這個要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