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合歡蠲忿

    1、沉李浮瓜冰雪涼

    古時候,進入炎熱的伏日,民間便有吃各種消暑清涼食物的習俗,其目的是預防暑熱傷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療保健作用。

    大約在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夏天將釀製好的米酒濾去酒糟,進行冰鎮,清涼味甘,身心皆爽,可以驅暑避熱。《周禮》中也有提到:“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2、枕蓆消夏搖扇生風

    與現代的空調、電扇相比,古人消夏的“小物件”充分體現他們的智慧與巧妙心思。

    《水滸傳》中有“公子王孫把扇搖”的說法,可見扇子在當時稱得上是涼爽、舒適與安逸的象徵。人們對於扇子的發明者說法不一,但扇子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卻是事實,其材質經歷了從羽毛、竹條、葦葉、絹紗到紙張的“進化”過程,被稱為“涼友”。更有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賦詩作畫,“題扇面”漸成一種富有情趣的娛樂活動,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賞玩。

    “搖風”則是風扇的原始形態,即在一個軸上安裝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快速拉動軸心上的繩索,扇葉旋轉生風。在古裝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中便有這樣一幕,侍女轉動著安置在冰塊上的“搖風”為身份尊貴的妃子納涼。可見,即便是在皇宮之中,這樣的“冰搖風”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除了扇子外,另有一種延用至今的納涼方式值得一提——涼蓆。在古代,涼蓆又稱“夏簟”或“涼簟”。簟是一種竹製的席,亦指用細蘆葦編織的席。古時候的席和簟是有很大區別的:席子性溫,為冬天使用;而簟性涼,為夏天使用。三國時期東吳的張純在其《席賦》中所說的“席以冬設,簟為夏施”就是這個意思。夏簟祛暑降溫、涼爽宜人,在宋元時更受歡迎,這之後人們乾脆將夏簟直接稱為“涼簟”,編織精美的“涼簟”甚至被稱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中寫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其中的玉簟並非是玉石做成的涼蓆,而是竹簟。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還有更為高明的度夏高招。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古人除了用瓷器做擺件、盛器,還製作了瓷枕。中醫養生講究“頭涼腳溫”,而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涼舒爽,夏天枕於其上,既舒服又健康。

    而在炎炎夏日,躲避蚊蟲同樣是一件大事,一般都要躲在蚊帳中睡覺。長此以往,就有了花樣和情調。人們會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還會將艾葉做成鯉魚等吉祥物的形狀掛在紗帳裡,利用艾葉的氣味驅趕蚊蟲,堪稱一種“環保蚊香”。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羅衣”便是古代女子鍾愛的夏季服飾,輕薄且透氣。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中的“紗”就是“羅”,衣服較大卻輕若無物,重不足一兩。“羅”織造的技術含量非常高,每根緯紗投入織口後,相鄰的經紗相互扭絞,使組織結構中有一定的空隙。這一空隙不僅可以防止經紗和緯紗發生滑溜和位移,也具有極佳的透氣性。

    3、圍坐而談泛舟賞荷

    與如今的清涼避暑相比,古人外出避暑消夏則顯得頗為浪漫。為了避暑而搭建涼棚,眾人圍坐其中,飲酒作詩,好不熱鬧。

    就避暑場所來說,皇室的避暑地最佳。西漢未央宮有清涼殿,十六國時期有“溫宮”和“涼殿”,以備冬夏更替使用。在唐朝,皇宮中有專門避暑的宮殿,叫“含涼殿”。史書記載,室內和殿宇四周安裝了水力轉動的風扇,轉動的風扇將簷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霧。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含涼殿內也非常涼爽。

    避暑山莊素來是皇家之地,到唐代時,長安等地出現一種供人們消暑的“涼屋”,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唐代詩人張仲素在《雜曲歌辭·宮中樂》中描述的便是這類“涼屋”。而後在宋代開封出現的“涼殿”則比唐代的“涼屋”更豪華,它不僅透過機械輸送涼意,還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滿各類鮮花,讓人們在享受涼風的同時還能聞見撲鼻的芬芳。

    為了舒適地度過炎炎夏日,古時民間提出了“納涼”的概念,大體都是尋找或搭建遮陰的去處,避免Sunny直接照射,從而降低體表溫度的方法。明代高濂《四時幽賞錄》中記載了不少古人納涼的場景:“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納涼的人多了,便慢慢形成了“避暑會”,人們在棚下吃著清涼的食物侃侃而談。據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中記載:“京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賞荷、泛舟、垂釣、登高賞景等是古人常見的戶外避暑休閒娛樂方式。古時南方人最喜好水上納涼,還常與賞荷結合起來,“大暑賞荷”更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正如宋代詩人蘇軾《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到了明代,“大暑賞荷”之風更盛,蘇州人將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作為荷花的生日,這一天泛舟賞荷最為壯觀。清代蘇州文士顧祿撰寫的《清嘉錄》中記載:“畫船簫鼓,競於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

    除了親水作樂,走到大自然中也是古人的最佳避暑方式之一。唐代詩人李白在《夏日山中》寫道:“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李白難忍盛夏酷暑,來到山間,讓山間的清涼與身體接觸,這是何等的愜意。

    除了遮陰納涼的物理避暑之法,古人還提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心理“療法”。暑天里人極易激動上火,所以古人認為熱天要“靜下心來”,要調整心態,以“順四時”,這被古人稱為“精神養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消暑》中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首詩描述的正是古人在避暑過程中達到的“心靜身自涼”的愜意境界。

  • 2 # 騎馬趕驢

    一、對古人來說,最簡單而又最普及的解暑手段則是使用扇子。早在漢代,能工巧匠們便發明了機械風扇,藉以增加室內的空氣流動。《西京雜記》卷一記載:長安城的一名巧工丁緩,“作七輪扇,其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凜。”也就是說,漢代就有人發明了風扇,只不過當時的風扇是手動的。

    二、製造涼爽的環境來避暑。

    唐代時,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這種裝置,採用冷水迴圈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力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據《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涼殿,……時暑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由此可見,這種製冷裝置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三、夏季飲食解暑。

    古人還在山陰之處挖深井或巖洞,每年冬天把冰鑿出來後,放進裡面,用稻草隔開,以免冰塊凍結在一起,深井、巖洞儲滿冰後,再用泥巴和稻草層層覆蓋成一座小山丘,再在上面搭上一座涼棚遮蔽日曬。到來年夏天,開啟“冰窖”, 取冰享用。《唐六曲》卷十九《司農寺》載:“凡冬季藏冰,每歲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所管州于山谷鑿而取之。”古人在夏季對冷飲很有興趣。漢代已有蜜水,口感類似於現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藥或果品熬製的飲子。清代時,已經有人挑著冰棒沿街叫賣。有些地區的宋人已經開始吃各種冰激凌了。這個發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塊調製而成的冰酪。從《事林廣記》、《武林舊事》等宋人筆記所載來看,南宋時冷飲花樣繁多。

    四、旅遊度假避暑。旅遊度假避暑不是現代人才有,漢代起至唐宋,公務員在夏天可以休假。古人度假怎麼玩?有錢有閒的人會選擇有瀑布的大山避暑。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便是在廬山避暑時所寫。另一些人則選擇當宅男,心靜自然涼。《武林舊事》中記載,宋代每年六月六那天,城裡人便“登舟泛湖,為避暑之遊”,在船上享受各種新鮮水果、美味飲料。《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這種習俗,由東京開封一直流傳到杭州。南宋立都於杭州後,每至盛夏,人們無不攜伴行舟,湧向湖中。

    五、其他簡單辦法。如,1、睡覺用瓷枕更涼快,“雲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說的就是古人最愛的瓷枕。瓷枕枕面是一層釉,性清涼,適合消夏。床帳掛藥包促進睡眠古人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裡沁人心脾,對促進睡眠有用。還可在床前懸掛香囊,其中含有中藥材如艾草、薄荷、菖蒲等,堪稱環保蚊香。2、穿輕薄衣服覆蓋面板,古人的紗袍、長褲,覆蓋面板,不接受Sunny直射。現代人則認為穿得越少越涼快。當外界溫度高於面板溫度,比如達到37℃,面板會不自覺地吸熱,現代的我們可穿紗質防曬衣,如真絲、純棉、麻棉等天然纖維,透氣又舒服,是休閒避暑首選。3、綠色材料制消暑飲料,明清以來,伏日盛行吃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古人選擇適合的食材製作綠色飲料的各類技術,值得我們學習。

  • 3 # 老頑童374236889

    古人冬日貯冰於深土層中,夏日取之於冰窖,分置室內以降溫。還可用冰塊製做冷飲以消酷暑。再以各種風扇,搖動生風納涼……。

  • 4 # 毛驢兒談歷史

    炎炎夏日,我們可以吹電扇、空調,可是古代人又用什麼方法解暑呢?我想大致有三種方法:

    一:心裡暗示

    古人有句話叫做“心靜自然涼”,在房間裡放幾盆井水,然後靜靜地躺著或坐著(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坐在房屋裡的地上,而不是床上),用心感受著那一絲涼意。

    這個方法只是一種心裡暗示,我曾經嘗試過,的確能感到一些涼意。(不過八十年代的天氣好像也沒這麼熱)

    二:房屋構造

    中國的房屋構造從古至今都是有屋脊的,從內部看其實是分為兩層的,上層三角形位置不住人而且還是封閉式的,這樣就有效的隔絕了一些熱量。

    房屋越高越大隔熱效果就越好,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錢人都要蓋大房子的原因。

    三:用冰消暑

    這個方法大多都是皇家或富商用的,因為他們有實力去挖一個大型地窖,並趁著冬天開採出足夠的冰塊。

  • 5 # 天星147490948

    古人避署方法有很多!在居住、吃穿用方面,古人都很有辦法。

    古人住有窮人,富人。富人住的房高大透風,空氣流通,適合度過炎熱的夏季,甚至還有冰窖,冬天的冰夏天來用肯定就涼快了。而普通市井呢,也比今天我們住的盒子樓大多大,他們的菜園子比你們家住的面積就大吧!而農村的就更宜選擇了,山中幽深的林中,水流彎,厚土牆屋都適合度夏。

    吃的方面,涼粉,稀飯,粥,冷盤都適合夏天食用。而富貴人家的銀耳湯,燕窩既營養又涼快。

    八臺大轎,車水馬龍肯定是富貴的專利,綾羅綢緞肯定適夏天出行,沒錢的露肩短麻紗,手中的蒲扇搖幾下既環保又適用。

  • 6 # 本昌談歷史

    關於古代人採取什麼辦法解暑的問題,很多創作者引經據典,找到了很多古人有關解暑的資料,什麼春秋時期解暑的冰窖,什麼漢代發明的機械風扇,什麼唐朝皇帝建築的涼殿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極少數人能享受到的解暑辦法。我介紹的是古代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是怎麼解暑的。老百姓為了解暑,度過炎熱的夏天,在吃、穿、住、行各個方面都有許多應對措施:

    一,吃的方面

    暑天百姓多是食用諸如涼麵之類的飯食,喝涼開水。北方有個風俗,六月六前後,家家戶戶炒炒麵,即把小麥炒焦,磨成麵粉。炒麵的用途就是解暑,用剛從水井裡提上來的涼水,攪拌上一碗炒麵湯,喝到肚子裡那個涼爽才叫絕,它是過去普遍使用的解暑飲料。

    涼麵

    二,穿的方面

    夏天,農村男人下身穿褲衩,上身著披肩,即不穿上衣,肩上只披幾尺白布。封建社會的女人是不能穿短衣的,到了夏天,女人穿夏布衣服,夏布是用麻紡織的一種薄且透風極好防暑衣料。

    夏布衣服

    三,住的方面

    過去農村百姓差不多都是住土坯房,土坯房本身就保溫效能好,冬暖夏涼,為了防暑,土坯房都留有通風道,在房門的左下角留一風眼,名為“貓道”,在屋山尖上留一通氣孔,名為“雀眼”,這樣可以使屋內形成空氣對流,以便夏天防暑。

    四,行的方面

    夏天出行或者下地幹活,人們要戴斗笠,遮陰頭部,避免Sunny照射。

    斗笠

    五,其它方面

    每年入伏之後,人們多到居家附近的小河或者池塘洗澡解暑。晚上多集聚在村口、街巷通風的地方乘涼聊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進入臘月了,你們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可以提高過年氣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