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在哈哈圖

    印加人(Inca)  又稱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克丘亞語。“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秘魯的庫斯科城。 信奉多神,以天神(太陽、風景、雷雨等)為主,重視禮儀。在美洲印第安人的歷史上,印加人建立了最嚴密的帝國結構。貴族是由庫斯科王室氏族成員,即“血統印加人”和其他部落中因反對印加外敵有功而受封的“特權印加人”所組成。除國王、貴族外,還有僧侶、平民和奴隸幾個等級。處於社會底層的,必須提供農產品,服勞役和兵役。印加人特有的基層社會經濟組織“艾柳”,是由同一血統和圖騰的人所組成。兩個以上的艾柳組成村落。一般社會組織是部落聯盟,由代表部落的議事會治理。帝國分為4大地區,中心在庫斯科。各區由一名官吏治理。印加人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有馬鈴薯和玉米,並馴養駝馬、駝羊等。印加人建立了複雜的人工灌溉系統和梯田,擅長銅、錫、銀等礦的開採和加工,繼承並發展了已有的金屬加工技術。製陶和紡織達到高度發展水平。其古老文化傳統擴充套件到高地和沿海地區,與瑪雅人、阿茲特克人一起,被譽為美洲3大印第安文化基地,對南美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古代建築業聞名於世,寺廟、宮殿、天文臺、石堡的殘跡,今仍為世界奇觀。帝國滅亡後,印加人的後裔大部分已分別形成克丘亞人和艾馬拉人,現散居安第斯山各國,成為該國居民的組成部分。   南美印第安人,1532年西班牙入侵時,曾統治著一個帝國,其幅員沿太平洋海岸及安地斯高原自北而南延伸,約為今厄瓜多北境以至智利馬烏萊(Maule)河這一片土地。12世紀時,印加人定都於庫斯科(Cuzco)。15世紀初開始擴張,100年中,對將近1,200萬安地斯高地的居民進行統治。他們吸收了諸如奇穆人(Chimu)這些被征服民族的技術和制度。他們的文化也摻入了600??1000年的早期瓦里(Huari)文化和蒂瓦納庫(Tiwanaku)文化的成分。印加人的社會等級森嚴,皇帝依靠貴族官僚機構進行統治,用嚴厲鎮壓手段推行政令。  印加人的技術和建築是高度發展的。在整個安第斯山脈,至今還能看到他們的灌溉系統、宮殿、寺廟和碉堡。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主要作物是玉蜀黍、馬鈴薯、番薯、南瓜、番茄、花生、辣椒、可可、木薯和棉花。他們飼養豚鼠、鴨子、美洲駝、羊駝和狗。衣服用駝毛和棉花製成。房屋是石頭或土坯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農民,衣食自給自足。最重要的社會集團是以鬆散的親屬關係為基礎的「阿伊魯」(ayllu)。「阿伊魯」擁有土地;每年輪流有人主持有關作物輪種及土地分配等事宜,機會均等。每個家庭按所需耕作一塊土地。公地的收入則歸中央政府和地方神祠。  印加帝國道路網是哥倫布到達美洲以前,當地印第安人的一項宏偉工程。由位於安地斯山脈的印加帝國修築,建於15世紀。包括兩條南北走向幹道,一條沿太平洋海岸延伸,長約3,600公里(2,250哩),另一條在內地,傍安地斯山修築,長度與前一條相當。此外還有許多聯結幹道的橫向道路。沿途建有無數短小的岩石隧道和用藤蔓支撐的懸索橋。由於當時印加還沒有車輛,因此道路是為徒步的信使和馱畜設計的。因此僅有部分路面經過鋪砌,坡道往往是順勢鑿就的石級。道路嚴格限於政府和軍隊使用。情報資訊用編結成各種形式的線記載,透過一套組織嚴密的接力制度,以每天240公里(150哩)的速度傳遞。這一道路網大為便利了西班牙人對印加帝國的征服。  印加宗教包含拜物教、泛靈論和對自然神的崇拜等特質。眾神之首為太陽神伊蒂(Inti),其他還有造物神維拉科查(Viracocha)及雨神阿普??伊拉普(Apu Illapu)等神。帝國時期,印加宗教是一高度組織的國教,但當百姓要求崇拜太陽神和使用宗教儀式,其原住民宗教也被容忍。印加宗教儀式包括占卜的精緻形式和獻人及動物為祭品。其宗教制度被西班牙征服者的反偶像運動所摧毀。  西班牙征服者使印加帝國變成附屬於西班牙的殖民地。印加人統一的等級制度為無數獨立的地方等級制度所代替。由於殖民經濟的需要,特別由於著重銀礦開採,使居民重新分佈到新建的各大城市中心去。很多印第安人東遷以逃避開礦和殖民制度。印加人的後裔是今安地斯山脈操克丘亞語(Quechua)的農民,可能佔秘魯人口的45%。他們用簡單的傳統技術,農牧結合。鄉下的居民點可分3種�U農舍在各自耕地中央的家庭、土地在居住中心之外的真正村社和這兩種型別的混合形式。城鎮是混血居民的中心。印第安人的社群是緊密結合的,各家庭常常通婚。很多農活都是協作的。宗教是一種雜入異教神靈的天主教。

  • 2 # 豆腐乾多少

    印第安人之謎1492年,哥倫布經過漫長而枯燥的海上航行,突然發現在他的視野裡出現了一線漫長的海岸,他登上了岸,迎接他的是當地的土著。當時的哥倫布,並沒有意識到他腳下踩著的是一塊新奇的土地,他以為那是書籍上早已記載的東方古國印度。因此,他漫不經心地稱他們為“印第安人”。迄今,拉丁美洲尚有2000萬印第安人的後裔。印第安人是在遙遠而孤寂的美洲土生土長的嗎?不!印第安人是從遙遠而冷漠的星宇破空而降的嗎?也不!現在的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大多認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從其他地方遷移而來的。這些遷移而至的部落,才是美洲最早的發現者,他們比哥倫布至少要早幾千年。至於是什麼種族或部落,透過什麼路線遷入了美洲,史學界卻是眾說紛壇,尚無定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歐洲移民說”。此說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歐洲大陸向北經冰島和格陵蘭島進人美洲的,也有人認為,歐洲人是透過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二是“南太平洋島嶼說”。此說認為亞洲人經過南太平洋的島嶼,逐步移入美洲。當然,也有人認為,是本來就生活在太平洋群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透過南太平洋島嶼進入美洲的。三是“非洲移民說”。此說認為非洲黑人,特別是努比亞人、馬里人,都有可能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四是“白令海峽說”。此說認為是蒙古人種的亞洲人、在4萬年和1.8萬年前,透過白令海峽結冰的“走廊”,從阿拉斯加進入美洲大陸的。第四種說法影響很大,贊同者也最多。在這種說法的基礎上,中國的學者提出“華北人說”,用引人注目的證據,論證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華人,他們可能是一批尋找安憩之所的倉皇逃竄的罪犯,也可能是一批敢於冒險、結伴覓食的獵人,他們才是杳無人跡的蠻荒的美洲的開拓者。殷即商,商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王朝。大約是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紂是商朝的最後一個 國王。當時的紂王,正率大軍,征伐位於今山東省的“人方國”,大獲全勝,然後,匆匆地趕回安陽過年。正月初二,武王兵臨城下,而他的大軍還在返回的途中,他不得不驅使大批的奴隸、俘虜和平民應戰,結果大敗,紂王自焚而死。武王死後,紂王的兒子武庚謀反,企圖復國,周公進行了第二次東征,武庚戰死,叛亂平定,殷人見覆國無望,只好紛紛出逃。殷人到底逃到哪兒去了呢?有的學者認為;就是美洲。早在1939年,中國學者陳志良就提出了殷人逃美的斷想。70年代,香港學者衛聚賢在《中國古代美洲交通考》中撰文說,殷人亡國後,逃亡到了美洲,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曾到阿拉斯加的科達克島去尋找美洲虎皮,後來,殷人後裔曾派人回到中原,帶回六隻美洲特有的蜂鳥。蜂鳥體小而美麗,是唯一在飛行中可停可退的鳥。《左傳僖公十六年》中載“六�o退飛過宋都”,這幾隻退飛的“�o”既不是中原的特產,也不是古人的夢幻,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前的 2136年,殷人的後裔就帶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美洲蜂鳥。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美洲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許多相似之處。例如金字塔,墨西哥的金字塔與埃及的金字塔,僅僅只是“錐”形相似,而“稜”狀全非.“錐”、“稜”全似的則只有中國的“金字塔”。中國山東曲阜的少昊,陝西十數座漢皇陵,特別是吉林集安縣的正方錐形體“將軍墳”,與墨西哥“金字塔”的形狀、大小、石室結構以及築為單數的石階相比,如出一人之手。其中,以少昊陵為最古,陵頂有廟,石築臺階,儼然是一座墨酉哥“金字塔”。還有,華人崇尚龍,被稱為“龍的傳人”。龍的影象最早出現於3000年前的商代,而3000年前的墨西哥奧爾梅克文化中,甚至在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中,也出現了鑲嵌著龍狀的石刻和龍蛇交尾的影象。還有,中國古代傳說,伏羲、女媧兄妹婚配,以傳人類;古代的墨西哥的一些民族,主要由祭司來管理,他是天神的化身,另一個女祭司,則是他的妹妹和妻子,她代表著地。這表明,“內婚制”在中美兩地的古代,不約而同地流傳。遠隔重洋,滔滔萬里,中、美兩地的這些相同的文化觀念,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巧合嗎?然而,殷人又怎麼能渡得過那迢迢煙水呢?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個濱海民族,綿長的海岸和煙濤迷茫的廣闊的海疆,本來就足以誘發人們無窮的遐想。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中,戰敗者越海而逃的事屢見不鮮:最早的出現在夏朝末年,《尚書大傳・湯誓》中說:“桀日‘國君之有也,吾聞海外有人’,與500人俱去。”那就是說商湯――殷人的祖先在戰勝夏桀的時候,就出現過五百人越海而逃的事例。後來,秦始皇滅齊的時候,田橫也曾率領500壯士越海而逃。殷人本來就是個航海的民族,《詩經・商頌・長髮》中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統一)。”他們管轄的範圍本來就延伸到了“海外”,到他們戰敗的時候,越海而逃就是很自然的了。然而,他們能渡過茫茫的煙水嗎?答案也是肯定的。1852年,美籍華人喬治・休從廣東偕數人駕小艇8艘,就曾沿著黑潮漂至加利福尼亞州,他同他所乘坐的小艇照片,被保留在美國舊金山唐人街博物館裡。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美籍華人物理學教授周傳鈞博士,30多年前在他還是個漁人的時候,就曾偕同四人,不假其他動力,駕木帆船,用了63天的時間,沿黑潮暖流橫渡太平洋獲得成功。在他之前,他的一位同事的父親.也因一批木船被颱風刮向黑潮暖流,最後也漂流到了美洲。與此同時,一批勇敢者也完成了橫渡大西洋的試驗。一位名叫圖爾・海耶達爾的挪威旅行家,仿造古人埃及的船隻,建造了一艘紙莎草船“拉”號。1969年,他就乘坐這艘船從摩洛哥橫渡大西洋。來到了美洲沿岸的巴貝多島。1981年12月,另一位勇敢的探索者,36歲的法華人克里斯蒂安・馬蒂,乘坐一艘面積只有2平方米的帶帆水上滑板,經過38天的航行,於1982年1月18日到達了南美洲法屬蓋亞那的庫魯市附近。這些勇敢的實踐,說明了跨越茫茫煙水的可能。據考證,周公平定叛亂為秋九月,渤海、黃海、東海已開始刮北風,如果殷人此時下海,那麼北風、黑潮、西風漂流會促使他們走以下路線:舟山群島―一臺灣北部――一琉球群島――日本南部――一阿留申群島南部―一北美―一加利福尼亞――墨西哥,順風順水,簡直是一帆風順。正如沿著黑潮橫渡過太平洋的周傳鈞教授所說:“古代中國的船舶不被漂到美洲是絕對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夠的食物、淡水和思想準備。另外,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自稱是3000年前,經過“天之浮橋諸島”而來,這與殷商滅周的時代正好一致。住在支華華的殷福布人自稱是中國血統,每天見面都說:“殷地安”,意思是“殷人新地平安”。也許,當哥倫布初次踏上這神奇的土地,見當地居民友好地向他道:“殷地安”,他便以為是“India”了。後來,哥倫布又到古巴時,他以為是中國南方某省,這個地理錯覺他至死都執迷不悟。正如美國曆史學會執行會長塞繆爾・蓋蒙所說:“事實是,不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而是美洲人發現了哥倫布,他迷路了。”許多考古發現令人震驚。在奧爾梅克遺址中,曾出土過一批雕像,都是一副華人的面孔,但卻都長頭少發,而《御覽》引《晏子春秋》:“湯,長頭而寡發”,湯,是商朝的開國國君,經著名人類學家斐文中教授解釋,它們是由“人工纏繞變形的”,這是北方沿海東夷人的風俗、至今山東半島仍有此風。漢字在美洲不斷被發現,迄今已有59個。房仲甫先生經過潛心研究,發現美洲與中國商代文化明顯相似之處有7點:土墩、雕像、饕餮紋、祖石、虎神崇拜、“四合院”式的建築物以及與甲骨文相近的文字。墨西哥拉文塔有一處土墩遺址,是美洲最早的祭禮場所,其建築年代與內容和殷人“封禪”儀式完全一樣;秘魯查比國文明與墨西哥奧爾梅克文明都崇拜虎神,在安第斯山上的神殿裡有一座高大的半人半虎石像,和商代立雕的虎首、人身、虎爪明顯地一脈相襲;印第安人的饕餮紋與商代相同,美洲出土的一個陶器上,的殷人對迢迢煙水的特殊的懷念之情。1975年冬,鮑勃・邁雷爾在加利福尼亞海底撈到一塊重152千克,中穿一孔的石柱,經考古學家莫里亞蒂和皮爾遜鑑定,這是一個船碇,已有二三千年的歷史,北美沿岸從未發現過此類人工石製品。1980年8月,北京大學安泰庠先生鑑定,這些“石錨”與臺灣中、東部的灰巖同屬一類,而廣州的一座東漢古墓中的陶船上,卻吊有這種石錨的仿製品,因此,它只可能是華人遠航美洲的遺物。更令人驚奇的是在墨西哥奧爾梅克發掘出的16個玉雕和6個刻有漢字的玉圭,玉圭上的漢字現已被破譯出來。第一塊上刻有“俎�患氳浴薄<氳允怯��皇系某づ�,殷商的祖先。第二塊上刻有“ 妣辛”,帝 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第三塊上刻有“亞俎司多月,蚩尤多, 瞞,並 ”,是祭祀少昊, 尤,先祖多婦, 相士和王亥等人的。第四塊上刻有“十二示土”,土即社,“十二示社”是殷商祭祖的制度。這些文字,這些和殷商曆史緊密相連的文字,總該不會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吧?----------------------------------------印第安人到底來自何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落魄不堪的時候,你會選擇什麼方式而活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