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事催
-
2 # 楊俊德3
由於突發情況送亡故之人,沒顧上看微信現在才看到,多有怠慢望其海含,現在就作一回答,對文化、理念要如何辯別接受它,有精華和糟粕同在,看你如何選擇和接受,要是你教條式的接受,可能就會造成你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因為有許多的沒有脫離封建思想的根基,不能與時具進跟上時代,要學會客觀理智分辯是非的能力,很多理論性的作品有它的時代侷限,我們不能統統接受或是全面否定推翻,當人失去了理智會說出許多錯話辦許多蠢事,因此學習的思路一定要正確,學對了路擺正了社會位置,基本三觀就正了,有許多文化知識是啟盟教育,要學用結合,真正感悟領會了人生也就基本定位定型啦。
-
3 # 節度使95
因果(一)心因行果(二)個人三觀(三)知己之願發行隨(四)人生;(五)思維的建立(五)思維訓練和提升;(七)哲學和世界觀(八)中華文明解讀 (九)行果之方法論。八九尚在修改中,以下為節選。整篇文章論人生思維教育管理,解決悟空提的這個問題。
(八)中華文明解讀 儒,古同“懦”,柔也,術士之稱,儒是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服務於周朝貴族及其子弟的人。“儒之言優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周朝的貴族是世襲統治者,儒術本為治世而用。《周禮太宰》:“儒,以道得民”:道本意為思維框架、世界觀、戰略思維;道門為儒家分支。三皇立人道就是為了人類傳承發展,造儒字的起因就是為統括人類求治的需要在其中。儒,人需。從字因說,所有為人類發展而出現的文字、思維、語言、學說傳承,統歸於儒。
文明是人類思維的發展過程及記錄,是傳承。人類文明之初,人的意識思維一定是以生存和健康為中心展開因果關係的維度思考:思考集中在對環境資源如何用人力進行有效利用及均衡配置的問題上,和如何保障大多數人生存的行為操作。
因為要避寒暑,所以會觀察氣候天象,所以會找地方躲風雨、禦寒熱、防蟲獸,所以用火、建房屋。人口發展了需要培植糧食、研究醫和藥來保障人口的生存。人口基數達到一定的地步,才可能因為地域資源不同,在交換中產生矛盾最後出現戰爭。以上甚至不需要考古旁證,是基本生存思維接續發展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是基本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的漸變過程。
從避寒暑為目的觀察天象氣候並記憶、記錄起,直到發現氣候變化規律利用於農耕,必定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天文觀測得出較系統的結論後,才有糧食、醫藥和人口的發展,這是中華文明衍生後的一個突飛猛進的過程。所以文明的考證,其實不需要實物旁證就能做推斷:飛鳥飛過天空都會留下痕跡,更不要說有人類口口相傳或斷續的文字記錄。這些推斷關鍵只在能否思維到人的基本需求發展程序,並找到現存歷史文獻中思維漸變的痕跡。
中華文明程序中所有的思維方式推進只為人需。所有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管理思想、理念及行為表達,都歸為儒。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對各人進行教化然後依天賦任職以將資源均衡配置利於人類整體最大意義上的繁衍發展:從個體思維的生髮、交流、討論、然後傳授,推動人群整體的思維方式進步,“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思維推演選擇的後果,從中做一個不走歧途彎路的選擇是為教化;資源獲取不是為了截斷資源的再生途徑、是為適度使用資源保證物資存續迴圈以保障人類的生息傳承,資源配置趨於均衡利於全體人類的進步,這是治化。教化和治化是人文管理的基本內涵,儒家論人文管理,治世。儒家思想是人類社會進入大同的思想基礎和決策管理理念。
文化是思維方式的漸進和行為表達。思維發展的過程用文字記錄傳承,即文化知識。文通“紋”,鳥獸蟲跡、天地山川形。文字之初,一個符號可以幫助人們記住一件相對簡單或孤立的事;要表達或記錄複雜的事項需要更多的符號按一定的規律組合。字,古漢語意為生子、養育,寓義傳承。先有符號,傳承不斷就是文字。漢文字的構造從符號到字型建形的思維是因果連續的,所以漢字的學習利於人們因果推理思維能力發展。
文字記錄文化,“化”意味著以人主導的演變。文明之前有文化,文化知識傳承形成體系,文明傳承。歷史程序中,文明傳承再行指導當時代資源配置、依當代資源進行教化治化的思維和行為,成為當代文化。文化也是傳承文明隨整個人類社會或某一地域內基本生產能力增長和技術革新導致的資源變化而變化進而造成價值觀變化後,再對當下人群思維和行為模式造成的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多地域綜合為鄉,鄉而邦、邦而國,國而天下。
文化不止用文字書籍顯現,還體現在人的語言、行為、音樂、繪畫、舞蹈這樣的形式表達。文化展現價值觀,價值觀顯現於個人的語言和行為。受某文化的影響,意味著人的價值觀漸變造成思維模式的變化最後形成行為、選擇和決策的變化。文化屬性的不同就是價值觀差異。所以我們討論傳承文明需要分別解讀各傳承典籍作者的價值觀,從中反思當前基本生活資料過剩狀況下資源該如何配置。追溯中華人文字源思想,調整思維模式應用於當下價值觀,最終推進人類社會的安樂發展才有意義。
儒家論治世的中心是人,所有理論以人為中心展開,即管理要考慮人性。群居性的人類,人性是什麼?無非是對生活資源的需要和內心慾望的滿足,因果。保證人慾和物資的相持而長,是儒家提出“禮”的起因。“故禮者養也”,養口、養鼻、養目、養耳、養體,意味著所有的資源都在禮分配的範圍之內。人類以健康為本,沒有健康就沒有生命、任何事都沒有了意義,所以不是所有的慾望都值得個人花時間和精力去滿足。對資源的需要,因人而異,所以個人價值觀天生就有差異。
“義”是儀的本字,造字本義為名詞、“戰前儀式測吉凶;吉則為神靈護佑的仁道之戰。”仁,平等;為平等而戰,義。禮而義,是為平等度量分配所有的資源,保障群體養生養安。而群居中過於強調人的個性,等於踩著群體內其它人的基本需求成全自己,所以我們強調價值觀連結。人性,幾千年來沒多大區別:基本衣食和健康的滿足,精神發展的需要;性別的差異,是因為人類繁衍擔負責任不同,及體能不同造成的社會責任分工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人類健康為本的價值觀從來就沒有改變過。各人差別慾望的控制和使用,依教化,就是個人價值觀連結後調整趨同。
管理的“理”造字本義:“在作坊將山上挖來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制玉,因各璞石實際情況而加工,先秦時期“理”解意為實際情況。明朝某人以儒家名義推出的理教是將邏輯推理大化於人性之上,“存天理滅人慾”是在歪曲儒家本源思想。管理、治世可並不是什麼失去人的個體特性和資源供給差異,且不考慮人類繁衍傳承的單純邏輯推理結論為用。“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儒家的貴賤是以德區分人,心地心量決定一個人的思維層次和對應管理職司,不同的天賦培養方式不同所以資源配置有分等;長幼需要的資源不同,至今沒有異變;貧富輕重,這是公平的制度和資源配置之下各人自作的結果,當然是各自承當。這段文言文意思為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差別化管理。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人本的價值觀,如何為人生抉擇和決策管理所用?中華文明的解讀,是將人生觀價值觀不同造就各自思維模式的知識掌握者的書籍中再行解讀區分價值觀如何漸變、再行衍生的過程。學派的不同是各人心因和思維能力與當時代資源配置狀況組合形成的。文明的解讀,是從現存錯誤解讀的文字記錄中甄別出系統因果思維的框架用於建立世界觀然後應用於決策思維的過程。
我們討論中華文明,是討論當下文化的起點、中國大地上人類最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沿革。是追溯以人為主的起點,是返本逐源,以人為本。中國大地上最完整的傳承是從三皇為人道立言起:《陰符經》為人主決策思想的起源,是人、人群、人類總框架思維的把握;“允執厥中”是人、人群、人類行為總持的取捨之道。在整個決策思維過程中,執中不是掐頭去尾,是觀頭察尾取勢。
三人皇:伏羲,神農氏,炎皇。泰皇以天地交泰取象、涉及神權,神權不歸入人間道;女媧造人,功勞不可等同人文、不入三皇;伏羲與女媧同時期,伏羲又作庖犧、當時有火能熟食了,其時啟婚姻制維護人類傳承,觀天演八卦符號、啟思維文字之源,所以伏羲為三皇之一天皇。伏羲觀天之後,讓漢文字定型、讓大地上的糧食種植大量產出、找到並確定人體經脈且用草藥醫疾利於人類傳承的關鍵人物是神農氏,三皇之一的地皇是神農氏。神農氏時期,所有的人文傳承得到系統發展和框架設定,神農氏是中華人文初祖。
-
4 # 蜻蜓FM教育有料
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說是沒有答案,是因為準確的答案的確沒有,在不同的地方你需要遵守不同的道德和不同的社會規範,可以說這個是根據不同的環境而變化的!就像兩個村的風俗都可能不同,前提是你選擇在哪一個地方,信奉哪一種文明或信仰,甚至啥也不信奉,都行,因人而異,文明社會會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存在!
這個看似有答案:無論怎麼想,要準確說出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極不合理的!其他不同的答者一定會回答出各種各樣主流的價值觀,你可以去多加參考!
那是因為我們同處於一個大語境之下,所以這些答案看起來還像一份準確的答案!但也僅僅可能放到目前來說,可能看起來像一個標準的答案(我用了很多“可能”),也不能將其奉為圭皋。至於為什麼,不便詳述,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回答,依據其背景、教育、文化程度、文化接受度、容忍度、侷限等等因素!
有一個回答點:只要你還在人類的社會里混,要尊重人最珍視的東西——生命、信仰、情感、情懷……當你選擇尊重每一個人,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便是我們的眼界真的很小,到時候你又會有另一套信念、價值觀等等你想要這一切!
-
5 # 14說4
一個人只需要能融入社會階層體系沐浴,適應社會環境秩序,選擇正確的人生途徑,懂得人情世故,學會社會套路,不斷學習進步,提升文化文明道德理念,社會核心價值觀念有充分的認識,活躍充實生活,不枉來世一回就了得。
人生在世,活得不易,更需加倍珍惜,選擇目標,找出捷徑,去爭取。懂得做人真理與存在意義價值,對世界觀有充分的認識,有理想得去行動去實施,去拼搏,努力開拓進取。人生短暫如做客,卻不可碌碌無為把時光躊躇,渾渾噩噩茫然紈絝而過。
人生過得有活力,好好演繹,珍惜存在的意義,不會轟轟烈烈,既使沒有雄才偉略,也要過得活躍,精神充沛,樂觀對待,激情豪邁,盡力盡在,力求沒有抱負和遺憾,不成社會累贅,良心做人,問心無愧,無怨無悔,這一生不枉費走一回。
-
6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回覆列表
認為文化就是指精神生活狀態的統稱,已經包含了題中所言的理念、使命、價值體系和做人做事體系。
文化是社會生活中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所有精神活動和其衍生品,也就是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和生活觀點。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上,一直不停地對文化有著探索和求證。
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中廣泛流傳的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等等,都是在亂世中摸索求證過的文化精髓。
如果作為我這般的俗世常人,所要遵循文化理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無非是圍繞自身的七情六慾,在遵紀守法和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依照自己的喜歡在三教九流中選擇文化觀點。
然後盡力承受有若寒冬酷暑的磨難,以及享受春花秋月般的怡心和愜意度過一生。
就象“上善若水”所言一樣,在生命的過程中,根據形勢,既可以在合適的時候,氣勢磅礴地挾雷霆萬鈞之力橫掃一切,勇往直前;
也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九曲迴環避其鋒芒,繞著走,但是最終的目的卻是蔚藍、澄清的大海。
總之,在生活中只要在遵紀守法,不違背社會道德的前提下,無論是喜歡和遵循三教九流中的哪一種文化生活都是切實可行的。
都是可以讓生命象水一樣流到蔚藍、澄清大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