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煮老牛慢火燉
-
2 # 歷史緯度
1938年9月慕尼黑陰謀之前,德國之所以會感到信心不足,是因為德國針對的不僅僅是捷克斯洛伐克,而是在針對英法兩國,而英法兩國的綜合國力是強於德國的。所以,德國會顯得信心不足。德國雖然信心不足但卻絕不害怕。
所謂的慕尼黑陰謀,實際上就是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想要強佔生活著日耳曼人的蘇臺德區。而英法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答應了德國的要求。這實際上就是透過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維護英法的利益,這種政策在歷史上被稱為——綏靖政策!英國和法國是當時世界秩序的掌控者。當時的世界格局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而歐洲的控制者是英國和法國。英法是強大的,那麼它的強大顯示在哪裡?第一,經濟實力強大。15世紀西方開始了新航路的開闢,以葡萄牙和西班牙為代表的開闢者中,後來加入了英華人。新航路開闢的過程就是一個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過程,英國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以海盜式掠奪,商業戰爭和三角貿易等手段掠奪了大量的財富。成為日不落帝國。為以後英國的工業革命準備了資金,原料和市場等條件。從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開始到1840年左右英國的工業革命順利完成,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自由貿易的過程中,英國的工廠生產的無數的工業品,為英國賺取了海量的利益。
第二,政治制度先進。英華人透過資產階級革命的手段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其建立的標誌是1689年《權力法案》的頒佈。這種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工業革命的進行提供了前提條件。與此同時歐洲大陸甚至整個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國家都還是封建制度。政治制度的先進意味著掌握國家政權的是更加有活力和動力的先進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更多的利益,利益就是動力。
第三,英國海軍實力強大。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是大西洋沿岸的國家。國家的強大與否依賴於海軍的強大與否。英華人透過海軍在1588年消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華人透過海軍截斷了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人的海上貿易航線;又透過海軍奪取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海軍就是英華人手中的利劍。
第四,英國是當時國際格局的領導者,號召力強大。在世界各地都有英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是說英國有相當豐富的戰爭物資和人力資源。不是一個可以一鼓而下的小國,而是一個戰爭潛力巨大的超級大國。是的,二戰之前世界第一強國是英國。
德國為什麼會信心不足呢?當時的德國又是什麼情況?實力如何呢?第一,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和削弱。綜合國力實際上比較弱。尤其是在政治上德國處於無權地位,國際格局不利於德國。實際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就是為了限制德國。
第二,德國受到了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嚴重削弱。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是一次世界性的危機,是一次生產過剩的危機,是一次使社會秩序崩潰的危機。德國沒有巨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來消化海量過剩的產品。不僅如此,一戰結束以後,德國受到了法國等國家的搶劫性掠奪,嚴重破壞了德國的經濟秩序。
第三,德國雖然已經建立了共和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威廉一世的支援下透過王朝戰爭的方式統一了德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實際上是披著君主立憲外衣的專制制度。雖然在一戰之後,德國的皇帝跑了,專制主義看似沒有了。但是我們從希特勒獨掌大權就能看出德國仍然是存在專制主義殘餘的。也就是說政治制度不完善。
第四,德國的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普法戰爭後,德國完成了國家統一。怎麼完成統一的呢?透過軍隊,透過戰爭。也就是說使軍隊完成了國家統一。因此,軍隊在德國的國家生活中影響力非常大,軍人的社會地位非常高。當有重大問題發生的時候,德華人怎麼解決?軍隊!但是《凡爾賽合約》對德國軍隊的限制非常嚴格,只有10萬人。雖然後來希特勒又徵召了幾十萬人,但這些軍隊沒有經過完善的訓練,戰鬥力並不強。
第五,德華人當時雖然提出了先進的軍事思想和戰術。但畢竟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德華人對其並沒有完全的信心。軍事實力上的不自信使當時的德華人並沒有放手一搏的勇氣。雖然德國有100多萬軍隊,但德國要兩線防範敵人。顧忌頗多。要不是經濟危機的影響實在太嚴重,德華人不會匆忙的挑釁英法。
德國自信心不足,但為什麼又不害怕呢?德國的底氣來自於哪裡?其一,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僅次於美國,工業實力極其強大。特別是德國的航運交通業,特別發達。輪船總噸位,由8.2萬噸增加到510萬噸。鋼鐵產量達3400多萬噸,英法等國加起來的鋼鐵產量也沒有德國的鋼鐵產量高。
其二,德國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雖然在第1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陸軍被限制的10萬人以內,但德國強大的工業可以迅速的武裝大批的軍隊。再加上一戰時期的老兵分散在民間,可以迅速的再次徵招入伍。並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
其三,當時德國的經濟遭受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嚴重破壞,從而導致的社會矛盾非常尖銳。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保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德華人需要轉移國內矛盾。也就是說,不管德華人有沒有信心,二戰一定會發生。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戰爭服務於政治,政治服務於經濟。
其四,德華人民的支援。一戰戰勝國對德國的過分壓迫,導致了德國出現了民族復仇主義。德華人當時普遍仇視英法,他們認為自己困苦的生活是來自於英法等國的壓迫。所以希特勒宣揚要對外爭奪英法的殖民地的時候,德華人民是狂熱的支援的。
其五,以希特勒為代表的納粹黨人的狂熱宣傳和鼓動。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以後,失業率迅速上升。希特勒趁機向德華人民許願,承諾要解決人民的失業問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當時希特勒的政策獲得了處於苦難中的人民的支援。
其六, 德國資產階級的支援。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過程中,受損失的不僅僅是人民群眾,實際上受損是最大的是壟斷資本家。資本家擠壓了大量的產品,賣不出去。為了獲取利潤,德國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場。海外市場都在英華的手中掌握著怎麼辦?希特勒的辦法就是透過戰爭,搶奪英法的海外市場。
其七,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使德國逐漸失去了對英法兩國的畏懼。德國看到了英法兩國的軟弱與膽怯。這種行為強烈刺激了德國對進行擴張的步伐。
綜上所述,在慕尼黑陰謀之前,德國雖然有所擔心,存在信心不足的問題,雖然德國對英法兩國心存顧忌,但德國發動對外戰爭的膽量是有的。但戰爭一定會造成破壞,到最後一定會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戰爭會讓事情走向與人民意願相反的一面。
戰爭的發生根源於經濟。在過去經濟發生問題,我們是透過戰爭來解決的;現在經濟發生問題,我們會透過協商解決。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世界貿易組織,都是世界各國協商解決經濟問題的國際組織。我們要協商解決問題,避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
3 # 紅色手電筒
實力不足,自然信心不足。 德軍在希特勒上臺之前一直只有10萬人,就算這十萬人都受到了極好的訓練,當時這10萬人列兵是按照下士的標準訓練,尉官是按照校官的要求訓練,而校官按照將軍的要求訓練,但是畢竟數量有限。
張伯倫揮舞著這張白紙說,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這句話後來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後來丘吉爾曾經還有過所謂的遠東慕尼黑的想法。
捷克在邊境構築的工事極其堅固,同時捷克的軍事工業也很發達,捷克式步槍、機槍都是當時輕武器的精品,斯柯達的大炮也是很有名的,捷克軍隊在裝備上不比德軍差。
馬其諾防線現在說起來是一個笑話,但是德華人對於法國的堅固工事可是見識夠了,就算是後來德軍進攻法國,無論是黃色計劃,還是後來的曼施坦因計劃,都沒有幹一件事就是從正面進攻馬其諾防線,說明對於堅固的要塞工事,德軍並沒有什麼好的辦法,還是要透過苦戰才能突破。
在希特勒上臺以後,首先是宣佈實行義務兵役制,同時開始擴軍,首先是建立12個軍、 36個師的常備軍,到了1938年,德軍也只有51個師。而當時捷克擁有35個師,雖說捷克的師訓練不如德國師,但是數量上的劣勢得到了堅固工事的彌補,當時德國和捷克邊境上捷克構築了和馬其諾防線媲美的工事,後來在德國吞併捷克以後,古德里安曾經看過捷克方面的工事,曾經感慨道:這樣的防線,在上次戰爭傷亡幾十萬人都無法攻克,而這一次沒有付出什麼代價就跨過了這樣堅固的防線。透過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的威信在德國軍隊中被穩固的建立了起來。
-
4 # 小戰神講堂
雖然二戰期間德軍前期所向披靡,但在慕尼黑陰謀前普遍存在信心不足也是歷史事實,這一點從德軍搶佔萊茵非軍事區過程中就能得到體現。不僅德軍統帥部很多高階將領反對,甚至希特勒本人也在事後稱“進軍萊茵是我一生中最緊張時刻”,從中足以看出德國決策層當時對自身軍事力量信心嚴重不足。即使慕尼黑陰謀前,德軍整體實力已經有很大增長,但信心不足情緒依舊非常廣泛,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較為複雜:
第一,德軍裝備不穩定。二戰軍迷最常提起的事情莫過於德軍裝甲部隊,但多數人不太瞭解,慕尼黑陰謀前,德軍裝備,尤其是裝甲部隊裝備並不穩定。德軍著名將領古德里安曾在自傳中記錄過德軍進軍維也納時的情景,縱然奧地利完全放棄抵抗,可行進中的德軍裝甲部隊卻問題不斷,屢屢出現坦克拋錨,無線電通訊失靈及車輛因地圖不明確而迷路等問題。雖然德國最終成功吞併奧地利,但裝備不穩定問題卻成為很多德軍高階將領心中的陰影。而且此時德軍直接裝備大量新式武器並採取很多新式戰法,如隆美爾以無線電為紐帶進行的機械軍團閃電式突進,這導致德軍裝備不穩定問題加劇。如果草率與周邊軍事強國起衝突,各種問題就會提前暴露。
第二,捷克是歐洲軍事強國。無論怎樣,德國都是一戰戰敗國,在武裝力量上受到很大限制。與之相反,捷克是當時歐洲二流軍事強國中的佼佼者,還是歐洲重要軍火生產商,擁有36個裝備精良的陸軍師。以當時德軍的實力,若捷克謹慎應對,即使沒有英法介入,直接軍事衝突結果也是五五開。若德軍不能一戰擊敗捷克,不僅會嚴重傷害本華人民士氣還會讓英法看到德國虛實,從而對德採取更為強硬態度。
第三,新式德軍尚未經受過正規戰爭考驗,德軍將領心中無底。與大戰爆發後的實戰不同,慕尼黑陰謀前,新組建的德軍雖大量採用新式裝備和戰法但終究沒有經歷過實戰檢驗。尤其是空地結合閃電式突進與空降特種作戰這類顛覆性戰法到底在實戰中作用幾何,即使是古德里安或龍德斯泰德這樣的名將也難以給出答案。況且在此前,德國幾乎都是兵不血刃取得勝利。在讚歎“計算精巧”的同時也需要承認,其中有一定運氣成分。若是直接和捷克這種軍事強國發生衝突,德軍將領心中並無必勝把握。
第四,英法初期態度不明確。二戰初期,英法皆實行“綏靖政策”。可在慕尼黑陰謀前,包括希特勒在內德國高層並不能拿捏很準。畢竟捷克是英法重要的歐洲盟國,而且是地緣上封鎖德國鏈條的重要一環。到底英法會為盟國做到何種程度,德國高層此時很難做出判斷。最為重要的是,英法國內還是有一批類似丘吉爾和戴高樂這樣的主戰派反對“綏靖政策”。一旦在捷克問題上德國做得太過分激起英法社會強烈不滿造成主戰派得勢,那德國可能要提前面對英法軍事壓力,這是二戰初期德國無論如何都要避免的事情。
回覆列表
"慕尼黑陰謀"前,納粹德國的內部為何有信心不足的表現?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慕尼黑陰謀",在1938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四個國家的首腦人物,在慕尼黑舉行了會議。非常荒唐的是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會議的情況下,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強行割讓給德國為條件,納粹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來換取自身所謂的安全。英、法兩國作為當時世界的兩大老牌帝國,此做法實在令人唏噓……
當時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為了避免自身不遭到戰火的揉虐,而犧牲小國弱國的利益為代價、為前提……這隻能進一步助長德國法西斯的野心和侵略野蠻行徑的膨脹。在1939年3月,納粹德國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全面併吞了捷克斯洛伐克。對於當時的納粹德國來說捷克斯洛伐克處在得天獨厚重要的戰略位置,之後不久,納粹德國閃電擊破波蘭……不可否認的是"慕尼黑陰謀"加速了二戰的程序,為全面爆發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德國不僅幾乎不費一槍一彈地佔領了戰略意義重大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土,還把捷克斯洛伐克雄厚的資源與工業產值打包全收: 近100億馬克的現金,以及1500多架飛機400多輛坦克2600門火炮,43000挺機槍10億發子彈,給正在準備全面入侵歐洲的納粹德國來了一次充足的大補血。
那麼為什麼在"慕尼黑陰謀"之前,納粹德國對此信心不足呢?納粹德國準備對捷克斯洛伐克動手之前,實話說確實嚇破了當時的老牌英、法帝國的膽,為了保全自己出賣了"兄弟國家"。
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雖說綜合國力遠不及德國,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工卻相當發達。武器裝備相當過硬,二戰期間捷克機槍是揚名世界的。如果當時捷克死磕德國,希特勒一定會為此崩掉幾顆牙。更何況當時的捷克背後還站著世界老牌帝國英法兩國……雖說當時的希特勒對統治歐洲信心滿滿,可當時納粹德國的相當一部分軍官對此信心不足,畢竟納粹德國的40多個師對英、法、捷克的100多個戰鬥師從整體來看是處在劣勢的。這也正是"慕尼黑陰謀"之前,納粹德國軍內部為何有信心不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