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怪軟體管家
-
2 # WILLSON39
對我影響最大的歷史人物是毛澤東主席。
他帶給我一家人以安定的生活。由於日寇入侵,爺爺參加了抗日部隊一直未歸,父親從小就跟著奶奶隨大伯一家在顛沛流離中度過,沒有上過一天學;內部戰亂和匪患,外公早年過世,母親也一樣在流離失所、飢寒交迫中度過童年。直到解放,他們才安定下來,分到田地、房屋,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
他讓我們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毛主席領導人民推翻了封資修的統治或束縛,消滅了黃賭毒霸,建立了民族平等、官民平等、男女平等的清廉政府,讓人民當家做主,過上了有尊嚴而自豪的生活。
他給我帶來了讀書學習的機會。由於有了新中國,像我這樣家庭窮困的人才有機會讀書、學習文化知識,從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為社會服務,也才能懂得歷史和道理,珍惜生活和工作。
他帶給我人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意志。是毛主席著作和毛澤東思想,給了我為國家富強和人民服務的理想和信念,給了我歷史的、辯證的思維方法,給了我工作生活中無所畏懼、一往無前、頑強拼搏、堅定不移、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精神意志。
-
3 # 春榮2091
受歷史人物影響對草民而言這題似乎不夠格,應該改為你最尊崇的歷史人物是誰較合適。超然的歷史人物太多,而我們膚淺的認知真的很難分出佰仲,所以會產生特殊感情往往都是受到師友影響的結果。我很幸運,因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不少文人和學者,而他們之中尊儒的較多,也有幾位尊道的,儒學談多了沒有新鮮感,倒是談得較少的《道德經》引發了我的興趣,於是乎老子成了我的尊崇者,儘管他的理論分不清是唯物還是唯信(設或兼而有之)但他對事物的辯證無瘕可擊,給我們認識事物本質絕對有引領作用。在質的方面孔學是踐行道而老子似乎佔據了制高點。
-
4 # 春雨7919
對我,對中國,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歷史人物就是毛澤東。因為不論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還是在世界歷史長河中,雖然都有許多偉大的人物,但是沒有一個偉人能與毛澤東相提並論,毛澤東才是偉人中的偉人,領袖中的領袖,他的偉大無與倫比。
-
5 # 晉州玉雕坊
毛主席(1893-1976),新中國的締造者,他的巨大影響包括統一中國、獨立自主、破除迷信、滅絕匪患、打倒孔家店、建立平等觀念和共產主義信念!新中國的影響,就是毛主席的影響。毛主席的革命、政治、經濟、國防、外交、工業、民族和人口等方針政策和措施,以及毛澤東思想、軍事和文學才能,都影響我一生!
-
6 # 春天的風999
為什麼總是要重複多次的提出這樣一些歷史已經驗證過的問題?你是想要人們去改變歷史嗎?無論後人怎樣篡改怎樣抹黑,歷史總會還原歷史,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們都是正義的!
-
7 # 致良知wys
小平同志三年解決華人吃飯問題,79-89年10年走完發達國家100-200年曆程,實現了中國的現代化,偉大
-
8 # RY不老松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毛主席,他讓我懂得了革命道理,懂得了先公後私,先人後已,懂得了學好技術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
9 # 發哥3720
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也是對國家影響最大的人還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人。因為個人的命運和國家與國際局勢往往是緊密聯絡著的,沒有一個人民的國,就沒有人民的家,同樣沒有安定的國際環境,國家不能安定,就沒有安定的家,自然,人就難於安居樂業。而這個對個人對國家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人當然是世界公認的第一偉人毛澤東主席。一是對國家的影響。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仍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壓迫之下,別忘了對印第安人的滅絕性屠殺和南京大屠殺,連生存權都沒有的人民哪能安居樂業,何來幸福生活?二是對世界的影響。是毛主席領導的反侵略戰爭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是毛主席領導為工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製造了兩彈一星,鞏固了國防。毛澤東思想光輝普照全世界,馬列毛主義政黨和組織遍佈全球,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為中國建立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使華人民真正挺直了腰桿,昂然站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一切都為我們創造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毛主席愛人民,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的恩情大,毛主席才是我們的大恩人,是對世界對國家對人民影響最大的人。
-
10 # 使用者4670671951129
毛主席為革命,為人民一家犧牲多少親人,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毛主席在世界總統裡面是獨一無二的好主席!毛主席萬歲!
-
11 # 史覓故事
曹操,我個人感覺他不算是奸臣,更不是暴君,在他那個時期寧我負天下人可以理解,畢竟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的腦袋什麼時候會被搬家
-
12 # 合歡蠲忿
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
一、古代發現
在對電的具體認知很多年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發電魚(electric fish)會發出電擊。根據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古羅馬醫生 Scribonius Largus 也在他的大作《Compositiones Medicae》中,建議患有像痛風或頭疼一類病痛的病人,去觸控電鰩,也許強力的電擊會治癒他們的疾病。
在地中海區域的古老文化裡,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將琥珀棒與貓毛摩擦後,會吸引羽毛一類的物質。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的哲學家泰勒斯(Thales, 640-546B.C.)做了一系列關於靜電的觀察。從這些觀察中,他認為摩擦使琥珀變得磁性化。這與礦石像磁鐵礦的性質迥然不同;磁鐵礦天然地具有磁性。泰勒斯的見解並不正確。但後來,科學會證實磁與電之間的密切關係。
二、近代研究
18世紀時西方開始探索電的種種現象。
1、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富蘭克林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確實能夠比較圓滿地解釋一些電的現象,但對於電的本質的認識與我們的“兩個物體互相磨擦時,容易移動的恰恰是帶負電的電子”的看法卻是相反。
1752年,他提出了風箏實驗(據傳,沒有實際證據證明富蘭克林做過此類實驗。)。其他科學家在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溼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2、最早開始電流研究的是義大利的解剖學教授伽伐尼(1737-1798)。伽伐尼的發現源自於1780年的一次極為普通的閃電現象。閃電使伽伐尼解剖室內桌子上與鉗子和鑷子環接觸的一隻青蛙腿發生痙攣現象。嚴謹的科學態度,使他沒有放棄對這個“偶然”的奇怪現象的研究。他花費了整整12年的時間,研究像青蛙腿這種肌肉運動中的電氣作用。最後,他發現如果使神經和肌肉同兩種不同的金屬(例如銅絲和鐵絲)接觸,青蛙腿就會發生痙攣。這種現象是在一種電流回路中產生的現象。但是,伽伐尼對這種電流現象的產生原因仍然未能回答,他認為蛙腿的痙攣現象是“動物電”的表現,由金屬絲構成的迴路只是一個放電迴路。
3、義大利科學家伏打(伏特)(1745~1827)不同意伽伐尼的看法,他認為電存在於金屬之中,而不是存在於肌肉中,兩種明顯不同的意見引起了科學界的爭論,並使科學界分成兩大派。1799年,義大利科學家伏特以含食鹽水的溼抹布,夾在銀和鋅的圓形板中間,堆積成圓柱狀,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電池-伏特電池。1800年春季,伏特在英國皇家協會發表關於伏打電池的論文。
4、1821年英華人‘法拉第’完成了一項重大的電發明。在這兩年之前,奧斯特已發現如果電路中有電流透過,它附近的普通羅盤的磁針就會發生偏移。法拉第從中得到啟發,認為假如磁鐵固定,線圈就可能會運動。根據這種設想,他成功地發明了一種簡單的裝置。在裝置內,只要有電流透過線路,線路就會繞著一塊磁鐵不停地轉動。事實上法拉第發明的是第一臺電動機,是第一臺使用電流將物體運動的裝置。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
1831年,法拉第製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臺發電機。他發現第一塊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一般認為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是他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
5、1866年德華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世界上第一臺工業用發電機。
正因為發明了電 才會有手機 電腦 是改變了整個世界
-
13 # 24K純京1
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千古一帝-康熙大帝。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早時勤學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燁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時為庶妃。史載孝康章皇后向太后問安之時,出門時看到有龍繞身,孝莊太后才知道孝康章皇后有身孕。孝莊太后說:“我當初懷順治皇帝的時候就有這種景象,如今佟佳氏也是如此,必定降下祥瑞。”。
玄燁從五歲開始讀書識字,勤奮好學。史載玄燁天表英俊,聲音洪壯有力。六歲的時候,偕同眾兄弟向父皇問安。世祖福臨問皇子們最想做什麼。皇二子福全說作為一個賢王足矣。唯有玄燁說道希望效法父皇。於是福臨十分看重玄燁。
後來,康熙帝曾談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八歲“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日所讀者,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及四子之書既已通貫,乃讀尚書,於典謨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接著,“讀大易,觀象玩佔,實覺義理悅心”。自此便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樂此不疲”,“好學不倦” ,每每讀書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歲時,因讀書過勞,至咯血也不肯罷休。
少年天子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燁年僅八歲,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突然病逝。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臨終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選其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
當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燁即位於太和殿,時年僅6歲(虛歲8歲),頒詔大赦,並改明年為康熙元年。順治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玄燁八歲喪父,母親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又在他十歲的時候病重。生母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十歲喪母,玄燁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
四輔臣聯合輔政的局面並未維持很久,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公開而激烈起來。在四人中,逐漸專擅實權的是鰲拜。他平時已表現出居功自傲,盛氣凌人,但受“顧命”之初,尚能謹慎從事,履行誓詞。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驕橫和專權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不甘人後,處處越位抓權。首先便跟蘇克薩哈不相容。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大赦天下。但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當時,康熙帝經常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作“布庫”之戲,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這些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的爵位。
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帝剷除鰲拜之後,甄別官吏,為被鰲拜矯旨處死的蘇克薩哈等昭雪,獎勵百官上書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實操朝政大權。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七月,吳三桂假裝請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提出反清復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佈檄文。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丟失,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康熙帝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敵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安親王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陝、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
統一臺灣
平定三藩之亂後,將臺灣納入版圖又被提上日程。恰逢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成功之子鄭經去世,臺灣內部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之位,大權實際上為馮錫範、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是進攻臺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驅逐沙俄
清兵入關後,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中國領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沙俄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游沙俄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燬,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沙俄軍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赴愛琿,數日攻克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
中國軍民保衛雅克薩之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帝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俄將阿列克謝·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被清軍擊斃,俄軍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俄軍,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廷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廷答應所請,准許沙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中國的領土。
西征漠北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兵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大清,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
康熙年間,準噶爾在領袖噶爾丹的統治下,勢力強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策動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噶爾丹本來就與喀爾喀三部中的土謝圖汗部有矛盾,遂掀起對喀爾喀的戰爭。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很快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與哲布尊丹巴一世決定投清,於是喀爾喀三部數十萬分路南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徵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面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先後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大破準噶爾。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鑑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死去。至此康熙時期討伐噶爾丹之戰始告結束,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為準噶爾部的統治者。隨著他的統治地位的鞏固和地盤的不斷擴大,又萌生向東擴張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援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圍剿,才將準噶爾勢力趕出西藏。
九子奪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時年兩歲的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日後皇太子變得驕縱與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林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皇長子胤褆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立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允(胤)祀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惡胤禩勾結胤褆,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太子胤礽再度被廢后,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援十四阿哥胤禎(四阿哥同母弟,後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晚年病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
為政舉措
強化皇權
康熙親政後,著手強化皇權。他一方面勤於政務,舉行御門聽政;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設立南書房,“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並使之草擬聖旨,與聞機要,待遇非常優渥。大量漢族士大夫如高士奇、陳廷敬、李光地、張廷玉、朱彝尊、王士禛、徐乾學、王鴻緒、查慎行、胡渭、熊賜履、方苞等先後進入南書房任職。南書房的設立,一方面籠絡了漢族知識分子,一方面使康熙受到更多漢文化的薰陶,最重要的是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外朝內閣的權力,強化了康熙的皇權。
頒佈聖諭
康熙九年(1670年),親政一年的康熙帝曉諭禮部,稱“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蓋法令禁於一時,而教化維於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捨本而務末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於是在順治帝“六諭”的基礎上頒佈《聖諭十六條》,作為康熙的施政綱領,內容是“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 。
治吏親民
康熙親政後,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南懷仁記載他巡視時“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瞭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修堤岸。
康熙朝由於平定三藩之亂以及抵禦外來侵略的需要大量製造火器,無論是造炮規模、數量、種類,還是火炮的效能和製造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康熙朝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銅、鐵炮達905門之多,而其中半數以上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就質量而言,其“工藝之精湛,造型之美觀,炮體之堅固,均為後朝所莫及”。
烏蘭布通之戰後,康熙更加重視在戰爭中發揮火器的戰鬥威力,使火器營成為清軍新的戰鬥編成。
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臺灣,鄭克塽降清,康熙於翌年設定臺灣府。後來雍正帝稱述康熙的功績說:“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
經濟
土地制度
康熙親政後,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和發展經濟。康熙帝廢止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
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徵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對於已交過“易價銀兩”的,可以從來年的常稅中沖洗。
蠲免錢糧
康熙秉持“藏富於民”的思想,在陝、雲、貴、川、粵等省全國二十多個省區蠲免錢糧丁銀、通賦,其中重大蠲免計32次。並從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普免天下錢糧。下令“凡遇蠲免之年,免業主七分佃,戶三分。”使佃農也能得到好處。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間,清政府蠲免錢糧共計545次,免除天下錢糧計銀1.5億兩。
地丁合一
康熙對按丁徵收丁稅的方法進行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決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稅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新增人丁,不收丁稅。這就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樣丁稅額數便固定下來了,實現了地丁合一。這種辦法先在康熙末年開始行之於廣東、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後,又相繼在各省普遍推行起來。
修治漕運
清初,黃河多次氾濫成災,在河南、安徽一帶經常決口,後來竟改道與淮河合流,從今天的蘇北地區入海,既影響了漕運,又使許多良田成了沙洲,嚴重威脅著國庫收入和人民生活。對此,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務、漕運”作為其時三件大事,並親自書寫成條幅,懸掛於宮中大柱上。他選派靳輔為河道總督,又對治河專家陳湟,委以重任。經過十年(1677年—1687年)的辛苦經營,終於使黃河、淮河各歸故道。永定河原名渾河,又稱“小黃河”,在流經北京附近時,常常淤塞成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招募了十幾萬民夫,在蘆溝橋附近的良鄉到東安,開掘了一條200里長的新河道,使原來的斥鹵之地,成為膏腴良田。康熙曾親自視察,並將渾河改名為“永定河”,賦予永遠安定之義。
廢除匠籍
清朝初年,凡手工業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政府規定服勞役,或者交納班匠銀代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下令將班匠銀併入田賦中徵收,從而使工匠們擺脫了人身的控制,有利於促進手工業發展
文化
尊儒右文
康熙強調興禮教,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佈他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尤其是程朱理學)為治國之本。
他曾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全唐詩》、《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子史精華》、《朱子全書》、《大清一統志》、《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注重西學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有學者指出,有才華的傳教士被皇帝欣賞和重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而在民間,民人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亦指出分別由康乾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整合》和《四庫全書》亦收錄了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
康熙除了學習西方科技之外還會應用實踐,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發現原來的地圖繪製方法相對落後之後,用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製全國地圖。康熙亦會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實地測量,吸取經驗。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委任耶穌會士雷孝思、白晉、社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楝、明安圖等人走遍各省,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經緯圖法、三角測量法、梯形投影技術等在全國大規模實地測量,並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英國李約瑟亦稱之為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要好、更精確。
康熙帝常召耶穌會教士進講西洋的科學,並任用之為歷政的顧問,因以改革明代的歷法而編纂《康熙曆法》。康熙還以巡視之便訪求民間的有才之士,例如將在數學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轂成調進宮中培養深造。梅轂成亦透過學習西方數學知識,使得中國古代數學重新受到重視。
宗教態度
康熙對於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的,除了籠絡藏傳佛教,他也大致接受基督宗教傳教士講道,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於門下。康熙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中國文化傳統和清朝政治,並且皇子信仰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對天主教有所抵制,引發中國禮儀之爭。
興文字獄
康熙在思想上為了控制臣民,興文字獄, 發生的文字獄案共有11起,比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戴名世僅僅因為贊同方孝標給南明正名的觀點,結果就被斬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牽連為奴。還有朱方旦案、親政前鰲拜等顧命大臣製造的莊廷鑨明史案等。
民族
蒙古族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爾喀與內蒙古的王公們會聚於多倫諾爾,史稱“多倫會盟”。此次會盟標誌著喀爾喀三部歸順清朝,康熙後來表示:“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別矣”,可見康熙將漠北納入中國版圖,並使之成為北疆的堅實屏障。康熙二十五年(1696年),康熙又下令編修《理藩院則例》,以鞏固對蒙古的統治。
維吾爾族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原屬準噶爾的哈密統治者額貝都拉內附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後,清軍陸續進駐巴里坤地區,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吐魯番的額敏和卓內附清朝,從此嘉峪關外上千裡土地收入版圖,成為清朝打擊準部、進軍西域的前哨。
藏族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達賴喇嘛的政策外,還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冊封羅桑益喜(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進一步籠絡黃教。後來由於準噶爾汗國入侵西藏,他於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間派兵入藏,驅逐準軍。此後,清朝分兵駐藏,開始了對藏區的實際控制,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協助達賴、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
外交
日本
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由鄭氏那裡瞭解到對日貿易的眾多好處,於是清政府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式廢除了“遷海令”,頒佈了“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一政策致使赴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稱空前。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同年,日本政府頒佈“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中國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貿易總額超過白銀六千貫後,即禁止此後該年入港的其他中國船舶進行貿易,勒令運回貨物。故來得較晚的中國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駛回中國,不過不少中國船就在日本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達117艘,而該返回中國而從事走私貿易的船達22艘。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貿易的唐船為80艘。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為防止日本產銅原料之外流,幕府公佈“正德新令”,限止每歲赴日唐船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長崎者銳減。
北韓
康熙年間,北韓放棄了北伐計劃,康熙也對北韓實施德化政策,中朝兩國宗藩關係得以平穩發展。三藩之亂時,北韓國王李棩(顯宗)抵住國內輿論壓力,並未起兵進攻清朝,而是繼續進貢,從而獲得了康熙的信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北韓發生大饑荒,國王李焞(肅宗)請求清朝賑濟,康熙帝慷慨允諾,派人運送5萬石糧食以救助北韓,並御製《海運賑濟北韓記》以紀念此事。
不過,康熙時的中朝關係也有波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發生了北韓邊民越界殺人事件,康熙帝對此嚴肅處理,迫使北韓方面處死相關責任人,並罰銀20000兩。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與北韓勘界,劃定了鴨綠江-圖們江一線的中朝邊界,並豎立了穆克登碑。
俄國
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遣達斡爾總管孟額德赴中國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敦促沙俄軍撤出中國領土雅克薩(在黑龍江省漠河縣東、呼瑪西北黑龍江北岸)。《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俄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不斷深化。為此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設俄羅斯館,隸屬理藩院,安置來京俄商及傳教士、留學生,附設東正教堂。為了適應中俄交流的需求,康熙帝還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設俄羅斯學,隸屬內閣,招收八旗子弟,培養俄語翻譯人才。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圖理琛等人前往俄國轄境撫綏土爾扈特部。作為交換,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扎依斯基為首的教士團回訪北京,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來華。
歐洲
康熙曾經委派傳教士閔明我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法國漢學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說“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王國,他們都拿各自的特產來進行貿易,而且有了聯盟保護的趨勢,這種趨勢佔據著所有的城市。以致於大臣們都在商業領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許多官員都把自己的資金委託信譽好的商人代理,以圖自己的資產能在貿易往來中穩健增值。並總結說除了那最貧苦的家庭,(華人)都能透過各自的商業活動能輕鬆過上小康生活。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稱“中國商人都會在做買賣時表現的看上去很真誠,特別是同外華人做生意時;他們總是儘可能的抬高商品價格,而且他們在行銷自己的商品時通常沒有任何顧慮。”
《全球通史》裡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 同時,康熙對歐洲國家表示警惕,他曾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中亞與西亞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大臣圖理琛出使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汗國,沿途收集各國情報,回國後以《異域錄》一書呈報,書中甚至清楚記錄了大北方戰爭和查理十二的事蹟。
海禁、弛禁
康熙為了打擊鄭氏臺灣,初年實行了遷界禁海政策,規定沿海30裡的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實行,後又推廣到廣東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劃定一個瀕海範圍(從最初的瀕海三十里左右,到後來的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總之,讓距離海邊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一個無人區。此政策所造成的破壞和後遺症遠遠超過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
康熙七年(1668年),在鄭氏已退居臺灣的情況下,清廷開始弛禁,並以廣東先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
外貌記載
法國傳教士白晉:“他威武雄壯,儀表堂堂,身材高大,舉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雙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圓而稍顯鷹鉤狀。雖然臉上有一點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美好形象。”
荷蘭使節:“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穩重、舉止端莊的人,他那威嚴的外表,無論從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與眾不同,能夠立即分辨出來,這是由於他想使自己的容態和舉止,讓人—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
法國耶穌會士李明《中國現狀》:“據我所見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稱恣態優美,比我們稍胖些,但還達不到華人所謂的‘富態’的程度。臉也稍寬,有痘痕,前額寬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國普通人小些。嘴美,頤和靄,動作溫柔,一切容態舉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見便引人注目。”
北韓使節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廣顙,頤稍殺,疏髯犯頰而斑白,雌雄眼,神氣清明。”
廢棄長城
歷代王朝修長城,沒有擋住遊牧民族的鐵騎賓士,被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公開貶低過長城。康熙三十年(1671年),康熙帝率諸王、貝勒、大臣前往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約集內外蒙古來此“會盟”,定疆界,製法律,為外蒙的喀爾喀蒙古諸部編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轄,從而實現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統一,蒙古問題宣告解決。
就在多倫會盟之後,古北口總兵蔡元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皇太極、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進而又發展成為“中外一視”“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三北”遊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於是否定了修長城的建議。康熙帝總結歷代修長城的歷史教訓,悟出惟有“養好”百姓,才會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康熙帝拆除了漢人與“三北”少數民族的一道牆,不再有內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
推廣西藥
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癒,耶穌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康熙服用後,很靈驗,病好了。他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這裡成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製藥品,親自臨觀。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他破除因循,推廣種痘,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這就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劇。
縱觀康熙的一生,除波鰲拜,平三藩,徵準葛爾,驅沙俄,收臺灣,任何一件都足以榮耀一生,他卻足足做了這麼多,此外,他還學習了天文、地理、數學等西洋知識,所以也被後世尊稱為千古一帝!!
-
14 # 織夢行雲616
至今思項羽,項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冠軍侯霍去病。要留清白在人家,于謙於少保。精忠報國,嶽鄂王。人生自古誰無死,文丞相。告嶽武穆疏,楊漣。刀見血,馬喘汗,人帶傷,盧象升。
-
15 # 龍城大叔1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道問答題的主題!提問者問的是哪位古代人物對你的影響!
文化傳播在過去除了學堂,課外讀物就是小說。再者民間評書藝人說書評傳。三國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人們透過讀《三國演義》或聽評書對諸葛亮產生了景仰,迷信與崇拜!歷史上也確實有過這麼一位智慧人物。而《三國演義》作者明顯的政治傾導致揚劉貶曹,在小說中刻意神化捧高了孔明。
中國清代到民國的幾百年間流傳這麼一句民諺,說是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看了水滸學打架,讀了三國學心短。可見《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傳播影響之大!
水滸英雄花和尚魯智深是正義的化身。武松打虎也是世人皆知。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讓人不得不去反省社會。
三國是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曹魏與一孫吳,蜀漢之間的博殺扣人心絃。曹操,孫權與劉備形象一個個栩栩如生。至今留在每一位中華後人的腦海中。
文化影響力正是透過各種文化手段傳播影響世界的。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智鬥事實上勝者是足智多謀的司馬懿而非諸葛亮。但一部《三國演義》硬是杜撰一節“空城計"藉以拔高孔明。以訛傳訛就這樣弄假成真。於是才有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成語。
所以說對諸葛亮的神化使多少人感覺到他是歷史上影響力相當出色的代表!
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自然不可能有客觀公正的結論。只能透過文化傳播來作選擇!我說的對嗎?
2019.9.2.作于山西太原!
回覆列表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能對一個人產生特別大的影響的人,差不多都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人物,而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人,他的人格魅力少人及,而且文治武功樣樣不俗,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初中的時候,老師便問過我,你最欣賞古代人物當中的哪一位,因為當時對歷史人物瞭解不深,但當時正在看《隋唐英雄傳》,所以對李世民印象頗深,英明神武,所以就順口說了他。後來,漸漸的在史書當中瞭解到了真正的唐太宗,到仍然被他所吸引!
唐太宗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政治上,他吸取隋亡的教訓,勤於政事,任用賢才,虛心納諫,發展科舉。 經濟上,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 軍事上,在西域設定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思想文化上,注重人才培養,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 民族關係上,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促進唐藩友好!在唐朝,面對突厥的冒犯後,市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了,突厥,隨之,在把高昌,龜茲,吐谷渾等地方平定之後,唐朝聲望遠播,令各國不敢造次,並且尊稱唐朝為宗主國,尊唐太宗皇帝為天可汗,為四方所臣服!
上面的只是他的功績,真正令我感到敬佩的是他的心胸和他全心為民的態度!他是一個皇帝,但卻真正明白藏富於民才能天下太平的道理,更加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格言,時刻警醒自己!嚴明律法,經常將自己作為範例, 用法律約束自己!心胸寬廣,哪怕有的人曾經得罪過自己,但只要對國家有用,他就會不棄前嫌,對他委以重任,魏徵不就是最好的證據嘛!還有他學習的態度,因為他是武將出身,所以對治國還有所缺陷,所以他經常禮賢下士,與大臣討論治國策略,還經常讀書,以史為鑑,成功轉型為一個政治家!更關鍵是的,他沒有做鳥盡弓藏的事情,對待手下的功臣,儘量做到仁至義盡,盡全力優待他們!這樣一個皇帝,怎能不讓人敬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