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芮希Luna
-
2 # 初等數學學習aoe1981
如果是為即將進入的小學生活做準備,個人覺得在知識上倒不必太焦慮,反倒給孩子講講:小學的特點,比如班級授課制,端坐聽課,遵守課堂紀律,小學學校的環境特點等;生活習慣的變化,如早睡早起,勤洗手臉,穿校服,背小書包等;作業任務和習慣,如握筆的姿勢,收拾、整理小書包的技能,使用文具的注意事項,正確書寫自己的姓名,牢記家長電話號碼等。
在此基礎上,數數,看圖加減,看圖識字,認識字母、拼音,背誦兒歌、詩歌,學習在作業本上按格式書寫都是適度必要的。
這個東西不見得千人一面,結合自我實際運用即可。
-
3 # 和你們一起快樂長大
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
誦讀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
學習聲母,韻母,會拼讀;
注重親子閱讀,加大識字量;
練習數數,會20以內加減法;
認識形狀,會玩七巧板;
可以買一些拼音,數字描紅和幼小銜接練習冊做一做。
-
4 # 感性大腦
如果想教學前的孩子一些東西,教哪些內容好呢?
對於學前的兒童來講,家長不需要在文化知識上提前給孩子刻意的教些什麼,可以不經意的在生活中教孩子些最基礎的數字規律呀,或者簡單的文字之類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對生活中事物認知的一個階段,您只要多帶孩子去接觸一些,他下一個階段將要接觸的事情,(比如:經常帶他去圖書館玩,他看大家都在看書,他就會從心裡認為,看書是應該的,然後接受看書這個事,然後從看書中找到樂趣。對他進入學校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讓他熟悉學校或幼兒園的環境,他看的別的小朋友都在上學,於是自己也渴望像別的小朋友一樣背上書包去上學。讓他喜歡或渴望學校環境的到來,這樣會給孩子進入幼兒園或小學打下良好的認知和適應心理。
學齡前兒童最主要引導和教孩子的是,一個嚮往和渴望學習的一個求知心,和一些將成為幼兒園或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技能,和進入群體生活中,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能力。能夠讓孩子很快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角色,適應真正學知識好的習慣和好的心理,讓孩子進入學校學習知識的階段沒有障礙,要比其他的重要的多。
-
5 # 小銜推薦
國學 傳統文化
中華5000年的文化 夠他學了。
其他西方文化 略帶
整個世界都在像中國學習。
-
6 # 中國幼教集團研發專家
在進行幼小銜接相關課程以及教材研發的這幾年,跟很多老師以及家長面對面的溝通,很能理解家長的心情。一方面希望孩子有一個開心幸福的童年生活,一方面擔心孩子上一年級不適應。
其實,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認字很多,算數會20以內進位加退位減。上了小學一年級考試很輕鬆,但是通常高年級尤其初中高中,在中游晃盪,沒有後勁。
其實就是因為上一年級之前學的知識太多,拔苗助長了。
所以上小學之前需要學什麼?
1.必備的基本常識知識。能分得清左右,10以內數掌握就可以,認識鐘錶,簡單的圖形,規律,唐詩宋詞可以背。這個月教育部剛剛下發的政策,對高考語文的調整,增加詩詞和閱讀。所以做一個眼光長遠的家長,應該陪伴孩子更多的去閱讀。
2.必備的學習能力。包括上課自控力,專心聽講的能力,理解力,表達能力,
3.必備的良好習慣。認真傾聽,獨立思考,豐富的想象力。
4.必備的交往能力。進入全新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和同學,不會強烈的缺乏安全感。能正確處理與同學的關係,矛盾等。
-
7 # 指尖教育帝國
小孩子沒上學之前需要提前教給孩子一些什麼知識呢?不是真正搞教育的人還真不清楚。小徐老師一直致力於中小學學生學情和教學研究,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聯想想象能力、感悟能力等,首要的在於增長孩子的見識,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那麼怎麼增長孩子的見識閱歷呢?可能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多讀書,確實多讀書,可以增長孩子的間接體驗生活的能力,從而長見識,提高理解能力。但除了讀書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多方位感知世間萬物,瞭解他們的特性和作用,讓知識來得更系統、更具體、更有利於提高語文、數學成績。
下面小徐老師就將上學前,孩子應該掌握的知識分類整理如下:
一、瞭解身邊事物的名稱及特點:
例如:1、學習用品:告訴孩子它們是我們學習時的必備品,幫你學習知識,因此要愛護學習用品,每次用完要擺放整齊。培養愛護學習用具的好品質和善於整理的好習慣。
2、建築用品:要告訴孩子,建築工人用這些建築用品蓋起高樓大廈,我們住的房子也是用這些東西造成的。建築工人很辛苦,美好的城市,溫暖的家離不開他們的建造等。培養對身邊人和事物的注意力。
3、桌子:桌子我們每天都見,但是孩子有沒有從形狀上和用途上觀察過它呢?而這種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和了解,是最漲見識的,一方面在寫作文時的時候不會表達不準確,另一方面當學數學立體圖形時,不會因沒有直觀聯想的能力而感到知識費解。
再簡單的一種事物,都有帶孩子深入探究的必要,只有深入瞭解才能增長孩子的見識。例如,僅“書”一類就有“教科書、“參考書”、“小人書”“課外書”“工具書、“系列叢書”等。而這些事物名稱及特點的認知確實可以提高孩子的見識。
二、瞭解不同人物的身份和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當孩子上了小學,你會發現孩子寫看圖寫話時,寫作文經常會卡殼,無話可說,原因就在於孩子積累的書面語言太少了,“乘客”不知叫“乘客”叫“坐公交車的”,“顧客”不知叫“顧客”,叫“賣東西的”……,因此寫出的東西全是大白話,“流水賬”,笑料百出。因
此不妨在孩子沒上學時,多帶孩子感受一下生活,真正低下頭來把你所知道的這個世界慢慢教給孩子聽。這就叫見識。
三、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告訴孩子身邊的人——他的父母、兄妹、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人是怎樣愛他的,而他應該怎樣迴應他們的愛。另外還要引導孩子關注社會,比如清潔工人給我們一個清潔美好的環境;交通警察維持良好的交通秩序,保我們安全出行等,每個人都為別人服務,社會才會更加美好等。愛的教育並不僅僅靠孩子自己來悟,而應該源自家長和老師的開悟,如果沒有人教育開悟,孩子會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愛看作是理所當然,而周圍的人付出的越多,孩子不知道感恩和回報的話,就會變得任性和自私。
因此,小徐老師認為,愛的教育就要從小抓起,不能晚於三歲,三歲到六歲的教育關係孩子一生,基礎的情感教育、規則教育、是非教育等都是從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晚於六歲則費時費力。四、觀察感受大自然,發現自然生物和景物的特點,建立初步的美感體驗。如果上學之前,孩子對大自然常見的生物和景物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的話,不僅詞彙量大大的增加,而且學習起來,特別是語文,理解能力就會大大提高,而語文能力的提高又直接影響其它各科的學習。將使孩子受益無窮。
例如,如下圖所示,以下常見自然物,孩子是否知道呢?
家長們不妨多帶孩子走近大自然去直觀的看一看大自然,特別是四季變化,這不僅增長孩子的見識,啟發孩子的美感,也對以後的學習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
具體自然景、物如下圖所示:
而對這些常見的自然生物的瞭解從外形特點到生長習性如果都瞭解一下的話,基本可以建立最初步的地理和生物常識,奠定學習基礎,以後孩子學起來就會省很多事。
另外如果有時間和財力支援的話,還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感受一下大好河山,開闊一下眼界,如果不能實地去看,那麼看書同樣可以開闊眼界,增長各方面知識。
五、認識圖形、認識色彩、認識時間、認識四季、認識位置、長度、重量、速度、認識一些基本的物理和化學現象等,為以後各學科的專業學習奠定實物基礎。六、多識字,多閱讀,不斷從書籍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但小徐老師一直不主張孩童時期,當還沒有對真實的世界建立初步認知的時期去多讀一些邏輯混亂的童話故事,會使孩子的邏輯思維變得混亂,無法建立正常的現實的聯想想象能力。總之,孩子沒上學前,要增長見識的途徑有很多,可以透過識字和閱讀開拓視野;也可以透過大人和孩子的交流,把大人認知的世界一點點講給孩子聽,指給孩子看,帶他去體驗這個對他來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讓他對自己身邊的人、事、物都有了一個直觀的整體的瞭解感知。這樣一來,當聽老師講課時,當閱讀文章時,做閱讀理解題時,當寫作文時,當數學老師講到形狀、時間、位置、長度、重量、速度等,他就不會一臉茫然,處處都是知識的盲點了,到那時何愁孩子學習不好呢?親愛的家長們,你們認同小徐老師的說法嗎?認真的教孩子,不要等孩子上小學時,遇到孩子認知上的盲點時,再發瘋地對孩子吼:“你怎麼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懂什麼,懂多少,全在家長教。加油吧。
-
8 # 動物天地世界
1.多陪孩子讀書很有必要,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很多字,但不能有目的的逼迫孩子認字(怕他逆反)。如果孩子們識字量上去了,很多問題迎刃而解。很多一年級的孩子不會做題或做題慢,主要是因為不認識字,不懂題意,沒辦法自覺讀題、讀書。我的孩子幼兒園時一直陪她讀繪本、讀故事、讀詩,無形中識字量很大,上一年級時基本不用我讀題,她可以自己讀題做作業。別人一兩個小時才做完的作業她半小時就能完成。做完作業還可以背一篇《日有所誦》。
2.如果孩子想學寫字,就讓他學但要注意正確的姿勢和筆順筆畫。我的孩子大班時很想學寫字,我聽說6歲前寫字會影響指關節發育,就一直沒教過她寫字。但她自己可能想寫的時候就學寫了,因為沒有正確的指導所以現在握筆的姿勢都不對,不好糾正。而且沒經過指導自己"模仿"的字筆順筆畫不一定正確,學寫時又要糾正一遍。
3.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我們孩子在幼兒園時一直晚睡,上小學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適應,老師還打電話說她上課打瞌睡。
4.學會自己穿衣,整理個人物品等,否則每天早上起床都像打仗一樣。(手機沒電了,就寫到此)
-
9 # 囚徒窮遊
感謝邀請,我認為過多的教給孩子也不需要。當然現在這個社會也不能不學,起跑線上總得跑起來。可以平常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來確定一個大概的教學方向,把數字文字化的概念放在抽象的美術音樂藝術當中我覺得效果會比較好。平常有時間多帶孩子接近大自然是一個好的選擇,開拓視野,大自然的花草樹木,草長鶯飛都可以很好的作為一個“教程”,而且孩子學起來也不會那麼枯燥。把阿拉伯數字可以結合路邊的大樹,把加減乘除放在購買孩子喜歡的冰淇淋過程當中,把學習行動能力放在與孩子的戶外遊戲當中,用這種生動的教學方式去潛移默化的教給孩子,另外我認為還可以多帶孩子去欣賞一些美得作品,讓孩子自己產生興趣,父母在一旁觀察接著作出教學。
-
10 # 雞蛋殼裡的蝸牛
我的觀點也許和其他人都不一樣,孩子五歲想教他一些知識,其實這個階段,首先要教給孩子的不是知識,而且規矩和習慣。
人之初之際,孩子的行為剛好是一個可塑性強的階段,你教他什麼也就是什麼了,這個期間可圍繞著一些社會性常識和基本規範來教授。
不必太多太細,把基本的這些規矩概念先灌輸給孩子,提前熟悉大環境和小學生活,避免了懵懂和適應,有助於以後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而良好的作息習慣,和有意培養出來的學習意識,也為孩子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事情如果家長提前培養好了,未來你能省的心可不是一星半點。
知識固然重要,不想輸在起跑線上起決定因素的不是你教他提前認識了多少字,而是讓孩子能夠自覺學習的習慣養成,再加上對大環境和學校生活的提前預知,這樣起跑姿勢和狀態還會差在哪裡?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五歲的孩子可以從英語學習、中文書閱讀、遊覽等幾個方面入手。
1.英語學習
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英文繪本或者故事書、聽英文歌曲、做遊戲,循序漸進,每天吸收幾個單詞,不需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在玩耍中學習和掌握英語。
如果家長覺得時間有限,也可以自己把英文繪本或者故事書錄成音訊,在孩子玩玩具的時候放給他聽,用爸爸媽媽的聲音潛移默化的陪伴他,磨耳朵。每天不需要太長時間,可能二十分鐘就夠了。
如果希望孩子成體系的學習英文,家長可以閱讀一些書籍,比如《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繪本123: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
2.中文書閱讀
可以是繪本,也可以是童話故事,先從簡單的開始,培養孩子的興趣,然後過渡到唐詩、弟子規、成語故事等等。
家長要保證陪孩子閱讀的時間,同時也給孩子自己閱讀的時間,兩個時間相結合。
推薦家長閱讀《給孩子100本最棒的書》《講給孩子的唐宋詩》等等。
3.遊覽
可以利用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等,也可以利用各種公園、大學,在陪孩子游覽的過程中跟孩子不斷交流,就能引出來專注力的鍛鍊、羅輯思維的培養、空間意識的塑造,等等。
比如陪孩子逛公園,看到各種植物,可以稍微講解一下植物的種類、科目、特質,結合一些有趣的知識,引起孩子的好奇。或者在展覽館的佈局圖,問孩子有幾個展區,對方位給他一些講解,再問他的理解,這樣有個相互的交流。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這些有趣的事情和經歷主要是讓孩子感興趣,之後慢慢的引導到學校課本的知識,就不會太突兀,也不會顯得無聊。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