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相逢一笑醉春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華人。其在中華文明歷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奠基者。

    大家都知道,儒家學說在中國封建社會具有主導思想的地位,而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山鼻祖,理應是魁首,為什麼要稱為孔老二呢?

    有些人說了,孔子不是叫孔仲尼嗎?按照古時候的傳統起名字的伯仲叔季的排序,孔子是家裡老二啊,那就應該叫孔老二了。建國開始那些年,許多家庭都好幾個子女,家裡有時候也老大、老二、老三等等的稱呼,這也正常啊。這話也說的沒錯,孔子是家裡的老二。

    但是從國家來說,從儒家學派中的地位來說,孔子無疑是老大,也許是孔子謙虛,自稱老二,這種說法顯然也站不住腳。

    那就是天是老大吧,皇帝才是天子,孔子也只能排老二了吧。封建社會“天”的地位至高無上,沒有任何人是超過天的。孔子排老二,也確實非同小可了。

    這種學說也有些牽強,其實,中國古代社會還有另一位傑出人物,那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 文學家、史學家、道教學派的創始奠基人。其《道德經 》和《易經》、《論語》並稱為中國古代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三部鉅著。

    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問題,老子對孔子的“禮”提出了意見。從老子和孔子的代表作來看,《道德經》屬於思想層面,《論語》更側重於應用層面。

    老子無疑在中國思想哲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俗語說:老子天下第一。看來也是有道理的啊!

  • 2 # 使用者聽松閒人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行乎勇乎。孔子《中庸》篇。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未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

    孔子著有《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這些著作留給後人具有深遠的影響,也可稱是中國史前文化的發掘者,文學家,思想家。孔子有許多名言都有偉大的哲理,如三人行句等等。

    孔子其父叔梁,習武。元配育9女,妾育一智障子。叔梁64歲又娶17歲小妾,誕下孔子,取名丘。孔子30而立開始授課。

    哪麼全天下為什麼都稱孔子為老二呢?這就要說到古代兄弟的排行是以伯、仲、叔、季的順序來排列的。孔子兄即是一個智障兒,孔子自然就是老二仲了。故孔子取名為丘,他自取字為仲尼。

    以古代習慣,在用字首“老”字加數字次序2來稱呼,孔子自然就叫老二了,這在古代,家屬內部長輩對晚輩或同輩這樣稱呼是有親切感之意義。此外,古時若稱“夫子”,“文宣王”“至成先師”之類,反到有輕蔑的意識。還有,古人忌諱直呼某人姓名,如:孔丘,特別是文人、名人,惟恐有失禮數和不敬。因此,“孔老二”就是在這樣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給後世這樣習慣地傳承下來了。其實這一稱呼更有強烈的貶低意識、譏諷和否定色彩或有侮蔑性的意思。

    歷史是存在階級性的社會。廣大勞動人民肯定不與統治階層一條心的。而孔子的學識也與勞動人民相悖逆,特別是文人溫良恭斂讓的禮數恰恰與勞動人民最最相悖的,勞動人民學得斯文了又如何去生產?這便是提問:為什麼天下人稱孔子為老二的正正原因。

    勞動人民在古時,確切地說,與文人完全處於兩個不同的階級層次。所稱孔老二自然帶有輕蔑的意識了!

  • 3 # A2872536

    破壞秩序,反孔。維護秩序,尊孔。但是須有前提。若秩序為全民利益則反孔為反動,若秩序為少數人則反孔為進步。所以說以孔夫子說事須根據所站的角度而言。

  • 4 # 使用者5862917646472

    孔孟之道害到人民大眾奴隸幾千年,鬼谷子先師制定了人類謀略先何,孫子兵法使各代歷史戰爭不段演變,秦始皇為中華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毛澤東打破了幾千年封建枷鎖,指定了社會科學發展的維物思想觀念

  • 5 # 人生萬味

    按本地話講 應該是孔子 他自己起名 丘

    但是熟悉他的人都叫他 仲妞

    文學上為了好聽 改成仲尼

  • 6 # WILLSON39

    因為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孔仲尼只能屈居老二、稱孔老二了。

    言歸正傳,老子和孔子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同時,老子還是哲學家,孔子還是教育家。但在諸子百家中,能令孔子敬佩的人還真不多,但據傳孔子是敬佩老子的。原因可能是:一、老子年長孔子,而且是孔子“克己復禮”觀點中所崇尚的周朝的典籍室主任、圖書館館長,學識淵博,道德高深。二、據傳孔子拜訪過老子三次,老子應該與他討論、交流了一番,還把他介紹給了掌管禮樂的高人,孔子好學,老子也不吝賜教,因此孔子受益不淺。

    於是孔子回來以後,三天都不說一句話。弟子子貢問他怎麼樣,孔子說:“鳥,吾知它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而老子從哲學的層次上教了我們為什麼要如此做人做事,確實是高屋建瓴、高瞻遠矚。

    因為老子姓李,所以唐朝皇帝李淵便把他視為本家祖先,同時把道教列為國教,並同時兼顧儒教佛教,於是便有:“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第二,天竺佛教第三”之傳言。

  • 7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為什麼都說孔子天下第二,其原因如下: 中華數千年文化深受老子和孔子這兩位古聖先賢的影響,二人就像中華文化的定海神針,蔚然而不倒,每一個華人無形或有形中都會受到二人思想的影響。關於二人孰高孰低的爭論也由來已久,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這種說法,那麼,老子就真的是高孔子一等嗎? 關於孔子為什麼被稱為“孔老二”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始於唐朝的先道後儒 孔老二之說還得從唐朝說起,唐初,李淵將家族祖先與老子(李耳)聯絡起來,因此將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道教視為最尊崇的國教。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確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後,唐玄宗時,道教達到極盛。因此後來有了“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印度阿三”的說法。唐朝不是很尊崇佛教嗎?李世民派唐三藏西天取經是為哪般,沒錯,雖然唐朝初年把道教排在第一,但是並沒有排斥其它宗教,是一個多宗教,多文化發展的時代。三教並立,其競爭也非常激烈。在唐不同時期的發展,地位也不一樣。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武則天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壓在佛教之下。唐武宗為了打擊極度膨脹的寺院經濟勢力,聽從道士的建議下令滅佛。宣宗繼位後,又下令扶植佛教。 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包容的時代,當時,唐與波斯、大食交流頻繁,因此那些中東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多有在中國定居的,隨之有他們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開始在中國出現,不過當時主要是在長駐城市內在這些外國移民內部流傳,華人信仰的不多。根據《在華猶太人考》,傳說猶太人的一些商人在唐時就已經有在中國定居的。 不管怎麼說,“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的說法源自唐朝,道家為先,儒家為次的宗教政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孔子智慧不及老子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老子比孔子水平高,這個很大原因是因為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問道的緣故。孔子曾向老子問禮,問禮回來後,孔子學生問:老師,老子這個人怎麼樣呢? 孔子當時說了這麼一段話: “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思想像那飛鳥一樣,我便用弓箭制服他;如果一個人思想像麋鹿一樣,我便用獵犬追逐他;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愛深海中,我可以用魚鉤捕捉他;但是有的人的思想,想龍一樣,在雲間穿梭,遨遊在太虛幻境,制服不了,追逐不到,琢磨不透,我便沒有任何辦法了。我跟了老子三年,他的思想就像龍一樣,他說過的話我接不住,只有張嘴的份,真不知道他是人還是神!老子真是我的老師呀!

    孔子這段話被後人理解為由於兩人境界的不同,孔子的思想根本追不上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智慧不及老子,兩者差距太大猶如神與人在對話。孔子成為千古聖賢終是凡人,而老子卻得道昇仙化作永久的神話。 但是客觀來講,兩個人的思想主張不同,沒有必要分個高低。以這種缺乏論證的史事去排一二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但確實道德經對全世界影響比論語大!但孔子也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不管孔子排第幾,肯定有他的師傅!這也是智慧!甘心做個千年老二! 第三、家中兄弟排行老二 當然,這是一種最中肯,對道家和儒家沒有任何偏見的客觀說法。孔子之所以被稱“孔老二”是因為在家中排行老二。這一點還是相當中肯並有據可考的,孔子叫孔仲尼,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

    孔子思想影響中國幾千年,對亞洲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老子樸素的辯證法哲學,更顯深厚博大。孔子的《論語》告訴華人如何做事,而《道德經》告訴了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至於二者孰高孰低,並不是我等能妄下定語,一個為什麼要這樣做事情,一個如何做事情?你能說如何做事情不重要嗎?

  • 8 # 隨手談詩

    因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孔子天下第二。

    常有人說起孔子的時候,就會不屑地來一句“孔老二”,其中有一定的貶義,在某個時期之後,更是具有相當侮辱色彩的稱呼了。但孔子歷來被認為是聖人,為什麼會被叫做老二呢?這其中有古代人起名的規律在。

    古人起名

    古人非常講究長幼尊卑,在起名的時候,根據長幼尊卑是有特定的字作為排行的,伯、仲、叔、季,就代表著家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比如孫策,字伯符;陸遜,字伯言;周文王家三個兒子分別叫“太伯”、“虞仲”、“季歷”,一目瞭然,看到名字就知道誰是三兄弟在家中的排序。

    相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也有說伯陽是老子的諡號,所以人們說老子天下第一,一是因為老子的成就確實非常大,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開創性地位,第二則是因為“伯陽”,伯為大。

    相同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孔子曾問道於老子,說起來老子算得上是孔子的老師,並且孔子字“仲尼”,自然孔子就是老二了。

    現代人起名通常不再用伯仲叔季了,因為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根本沒有達到需要排位的程度,又何必拘泥於古法呢,但古代人起名確實有自己獨到之處,現代人值得學習,總比全是XX梓XX萱這樣的名字好吧!

  • 9 # 使用者23223997878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所以呢,佛教聖地都在山下,道教則在金頂。儒家是傳承與傳播文化的,所以呢!位在道家與佛家之間。

  • 10 # 小蜀山123

    孔子在中國的地位是最為尊崇的,他的名字前面被歷代統治者不斷累積冠上了很多名頭—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看了這些冠名,感覺像是邏輯學上概念不斷修飾的過程。可見,孔子在封建社會是怎樣被捧到至高無上的地步的,不過,再怎麼高大上,他也不是“天下第一”,因為在中國婦孺皆知“老子天下第一”。

    為什麼這樣說呢?韓愈的名篇《師說》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說孔子曾向當時包括老聃(老子)在內的先賢們學習過。據《史記》等歷史書著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典故的出處。

    也有這樣的傳說,說下面三個原因才是孔子位居“老二”的由來。

    一是:唐朝的皇上姓李,自認是道教太上老君李耳,即老聃老子的傳人,由於姓氏的原因,孔子屈居老二。

    二是孔子與老子的道不同,孔子自喟學問不及老子。

    孔子曾向老子問禮,問禮回來後,孔子學生問:老師,老子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當時說了這麼一段話:

    “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很是謙虛,但也看出來,老子的“龍蛇”之形是人世間不曾有的,反映出道家的虛幻縹緲的特點,而孔子儒家所注重的更多的是人世間務實的禮教和秩序。

    三是: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其字“仲尼”,古代兄弟排行遵從“伯仲叔季”的序列。“文革”時批孔,都尊稱他為“孔老二”。

    上述的故事其實也反映出,孔子的謙虛務實的品質,也是儒家的特色之一。

    特色一: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說這種東西“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 儒家的“中庸之道”可見一斑。

    特色二:歷史上老子箸有《道德經》,而孔子晚年回到家鄉,只是編修了“禮樂詩書”,《論語》是弟子們對他的言語記錄,《春秋》則是魯國的“流水賬”,他一生謙虛到沒有自己的思想著作,實現了自己的“述而不作”的諾言。

    特色三:孔子出門在外總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到處問政,問禮,當有學生問他怎麼種莊稼,孔子十分謙虛的說“我不如老農”,要恭敬地問老農。‘’不恥下問‘’的好學思想。

    孔子這一系列的甘居“第二”的謙虛務實的做人姿態,深深的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處世之道,也是儒家經典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比如,華人見面,總是謙稱自己是鄙人,足下,不才。寫文章發表觀點總是拙見,謬談。有時 候個人的成就早已超出了前輩,但還是畢恭畢敬的對待師長和前輩。

    儒家經典謙遜的“中庸之道”告訴我們,甘居“老二”,才會更加務實,更加有所進步,更加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每天為什麼而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