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jy2003cq
-
2 # 大天使米迦勒
厚積薄發的道理,無為不代表什麼都不去做,而是為了做大事而韜光養晦,不為雞毛蒜皮煩心,才能一鳴驚人,一擊中的。
-
3 # 星空偃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清楚老子的思想。
老子和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們合起來叫老莊學派,但是兩人的觀點卻是很大的不同,老子是以無為而實現有為,而莊子也是無為,到實現的是無為。
莊子一生可以說是逍遙於世俗之外,他的代表作也叫逍遙遊,是一個心靈真正脫離世俗的人,他追求的就是跳出世俗的約束和影響,找到人生的真我與自在,迴歸自然的懷抱,所以我什麼功名利祿都不做,儘量與世俗斷開,這就是無為而實現無為。
而老子不同,他當時是大周的圖書館長,也算是站在高層,接觸的官員更多,所以他就不免會考慮國家治理方面的問題,那就必須有所作為,不能光自己逍遙。而如何作為呢?老子認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或者少做,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作為。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證明了老子的說法。比如有些人,沒有多少本事,卻是個熱心腸,經常管這個管那個,外行人管內行事,不但幫不了忙,還起了反作用,幫倒忙,用老子的話說,你還不如不做呢。
歷史上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曹丕和曹植爭奪繼承人,曹植很聰明,而且有個更聰明的楊修做參謀,於是他四處表現,把能做的都做了,目的就是讓曹操知道他有才華,而曹丕聽了賈詡的,什麼都沒做,只是當個好兒子,結果曹操覺得還是曹丕穩重,最終把位置傳給了他。
再比如漢朝初年,國家因為戰亂非常窮,宰相蕭何連馬都沒有,坐著牛車上朝。這麼窮,怎麼治理?國家政策實施都是要用人,用物,要花錢的,沒錢任何政策都實施不好。所以乾脆就用黃老之學,休養生息,無為而治。除了一些最基本保障治安等等之外,唯一的政策就是減稅減賦,減輕老百姓的負擔,然後他們自己為了生存就會種地交易,攢錢攢糧食。慢慢的,國家經濟也起來了,老百姓也富足了,民生治安都好了,畢竟有錢了誰還犯罪?幾代之後,到漢武帝時國家已經非常強大,然後一錘子就把囂張的匈奴打趴下了。
這些例子很多,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生活中無為就是無不為的事隨處可見。總結一下,因為現實中,很多人都不是對所有事都精通,而事物自身有其運動發展的規律,外來干涉很容易破壞這些規律,不按規律辦事就要受到規律的懲罰,反過來順其自然往往才是最好的方式。這就是老子提倡的要遵循的道,只要所有事物都能按照原本的道來執行,那事情就能圓滿發展,達到了有為。
這就是我對無為就是無不為的理解,沒有插圖,不太專業,還望諒解。
-
4 # 打醬油醬打
車輪上的三十根輻條,聚集到軸心空虛處,才能發揮車的作用。用粘土做器皿,有了空虛處,才能發揮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成房子,有了房內空虛處,才能發揮房子的作用。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他的作用。
無並不是沒有,他就好比數字0的存在,與其他數字結合可大可小,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老子所說的無為,只是提倡人們活動能夠順天應人,行不言之教。行事不妄為,有為則有所失。聖人不言暴取他人天下,言人君能安己平天下。
無為講究的是行事順其自然。參加各種競賽或者考試,有時候準備好後以放鬆不拿名次的心態去,反而沒有壓力發揮的更好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拔苗助長的成語故事就是過於有為才有了失。無為並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
-
5 # 懂佳1
這個問題討論了幾千年到如今還是爭論不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德經的論點。人自然要法天,天靜而無為,大地萬物昌盛,這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其實所有關心《道德經》的華夏子孫都應該靜下心來走進《道德經》,在《道德經》裡體驗無為而得無不為。到那時不用爭論無為與有為之間,誰對誰錯。說穿了有為是拔苗助長,無為是先天大道。只有自己進入無為狀態才能融入自然天道,只有自己親身體驗才能得出正確結論,這就是聖人行(不言之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實在厚重,非引經說文能理解的,而是實踐出真知。
-
6 # 啊哈哈開心就好
個人見解 用來理解在生活處事上。不做,但是有準備,有應對的方法,做了就體現出來,不是白做的。相同的民間諺語很多 觸類旁通
-
7 # 網聞博報
對此,應該結合上下文來全面理解。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有邪惡存在。所以說,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襯托,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就是相對偶然性中的絕對必然性。因此,得道的聖人都是能夠道法自然處無為之事,用身體力行推動文明教化,遵循萬物興衰週而復始的自然法則,促進社會生產迴圈而絕不截留為私人所有,因勢利導有所作為而絕不獨斷專行任性冒進,有了成就也絕不貪戀功名獨享其利。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麼失落感。
以經解經,我們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人們通常所說的道,並不是原初本真自然存在的天倫常理大道。人們通常所說的名詞概念,也並不是世間萬物的原初本真自然存在。天地原初無以名狀,這就是看不見的無形之氣。萬物始生有名可稱,這就是看得見的有形之象。因此,只有上升到忘我無私的虛無境界,才能夠感知天倫常理大道。而從為我所用的現實角度,也可以探索和掌握天倫常理大道的運動變化規律。實有與虛無,原本同出於道生一之源,只是人們描述的名稱說法不同。這種一生二的同根同源,就可以稱為玄虛。玄虛而又玄虛,這就是自然宇宙世界氣象萬千的奧妙之源。
由此可見,第二章的內容,就是對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進一步闡釋和論證。“故常無慾以觀其妙”,當然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玄之又玄”,一般人對此也很難理解。到了“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正邪善惡美醜真偽黑白分明基本判斷的“常道”,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前所述,就像華人“知道不知道”的口頭禪一樣,在經“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後形成的《尚書》版本中,也倖存著這樣的記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現在的話來講,此所謂《三墳》之“大道”,就是華人祖傳的“大道主義真理”。此所謂《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義真理”的時代性闡釋和實用性發展。
眾所周知,古漢語文言文中,有很多同音字和通假字。這裡的伏犧,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在古籍記載裡又有太昊、青帝、宓羲、皇羲、犧皇、庖犧、包犧和伏戲等多種稱呼。據傳,伏羲氏為風姓,是燧人氏後裔華胥氏之子,大約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在經歷了“女蝸煉石補天”的“大洪水”劫難之後,伏羲氏與女媧氏“滾石磨盤兄妹成婚”生兒育女,從而在“華胥之州”延續了華胥部族的繁衍生息。伏羲氏“始作易八卦”,這就是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化的“大道之源”。自從“盤古氏開啟鴻蒙”,再經“有巢氏教民建房築屋”、“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華胥氏教民結繩織衣”、“伏羲氏作易八卦通天道”、“神農氏嘗百草教民稼穡”和“黃帝振德修兵替天行道”,就形成了“上下五千年”中國大道文化的延綿傳承。
此所謂“三皇五帝”祖傳的“大道主義”,最初就產生於“上五千年”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時代。這裡的“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玄之又玄”。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黃帝戰蚩尤”和“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因此,從《五典》之“常道”,再到“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有漢必有奸”,此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常道”文化傳承,就必然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名可名非常名”。從“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到“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有無相生”,就是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與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的“道不同”。
歸根結蒂,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破私立公”的“自我革命”。如果不能突破“常有欲”的利令智昏精神迷障,就根本不可能感悟老子所傳伏羲、神農和黃帝的“大道”。
此便是,《3.問道老子:實現迴歸自然大道的自我超越》之《正復為奇不稀奇》
正道Sunny顯公義,
邪道陰怪謀私利。
反正入邪一念間,
人面獸心暗角力。
私字當頭百惡生,
先富更富鬥奇智。
天下為公自揚善,
妖魔偽善扮天使。
道法自然天之道。
抑強扶弱行大義。
叢林法則獸之道,
弱肉強食爭小利。
有形之象明可見,
無形之氣難感知。
福禍相依自迴圈,
心有Sunny人不迷。
-
8 # 逍遙宇宙a
《道德經》第二章,並沒有題主提出‘’無為非不為,為而有功‘’的原文,為此,有必要拜讀原文,如下:
《道德經》第二章名為 養身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樣是美,就出現了醜;都知道怎樣是善,就出現了惡。所以有無彼此相生,難易彼此相成,長短因比較而分別,高下因比較而顯現,音聲由對立而和諧,前後由對立而同行。因此聖人用‘’無為‘’來辦事,用‘’不言‘’來教導,萬物生長不加干涉,養育萬物不加佔有,為德而不望報,功成而不居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也不會失去。
本章從美醜、善惡 、有無、難易 、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各方面,論證一切事物都是由對立雙方組合而成的。老子則進一步指出,分別‘’高下長短‘’等,亦為動亂之端,教導人們應取法 ‘’元氣生萬物而不有‘’的道理,純任自然而無為,方能‘’福德常在,不去其身‘’。養生也離不開這個原則,這是老子把本章命名為‘’養身‘’的深意所在。
-
9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你未看懂《道德經》首章裡“道、無、有”三字的關係,以及三字貫穿全經每句話的特點,才有此疑。簡析幾句,供參考。
【1,此話在講“道”】
老子在說學人“悟道的方法和順道的收穫”,不是講“怎麼為、怎麼無為、怎麼有為”。其中,“為”是道的“有”屬性,“無為”是道的“無”屬性,“有功”是道的大用(德)。人只要領悟了“道”的這些特點與妙用,就能“順道而活,超越矛盾,自由自在,永遠幸福”。換言之,老子在講道家的人生觀!
【2,衡量“為、有為、無為”的標準】
也是對經文首章三字的領悟程度:(1)能悟“道”,則頓悟“為、有為、無為”都是人自己的“道性”,是同一個圓滿的能力,不需要區分它們。(2)能悟“無”,則頓悟“為、有為”是道的假相,“無為”是道的真相,人應該常在“無為”,而不迷惑在“為和有為”,就具足了“道”的智慧,無所不能。(3)能悟“有”,則頓悟“為、有為”是道的外表,“無為”是道的內性,三者本是一體,永不分離,都是“道”的別名。人能見同不迷於異,則即便有“為、有為”的外表,心也常在“無為”的道中,無所不能。
【3,“無為”的含義】
如上所說,此處的“無為”不是在說人的身行,而是說人悟道後的狀態。具體講,“無為”有四個特徵:(1)人必須“悟道”,才能“無為”。(2)人必須“無慾”,才能“無為”。(3)人必須“無心”,才能“無為”。(4)人必須“入無”,才能“無為”。換言之,無為=悟道=無慾=無心=入無。
此處的“不為”指“不行事”,意思是“無為”與人的行動無關,只與人心有關,是一種徹悟一切的、神秘的智慧狀態,即無為的人都是隱士,從外表看不出來,與常人無異。
【4,“為而有功”的原因】
因天地人同生於“道”,都是“道”的化身,也因此共有一個“道體”,永不分離。所以,人能悟道,順道而行,必受天地暗助,必被“道”暗助,即“得道多助”之意。道利益於萬物的作用叫“德用”,則行道者也必定能產生“利益於萬物的公義之德”,積善無窮,後必有福。換言之,人無論幹什麼,一定要先悟道,再順道而行,才易成功------明“道”是人生第一要務。
【5,老子語的啟示】
這兩句話的教育性有三個:(1)悟“道”就是悟“心”,悟“心”才能“無為”。人不能悟道的原因,都是心迷的結果。(2)“無為”只在心,不在“行”,故不要向外找“無為”,不要看外人做沒做到“無為”,必須反省自心,只要功夫用到家,將頓悟“無為”,具有慧眼。(3)悟道者,智易高,事易成,善易積,德易厚,願易如,壽易久。
-
10 # 尚好茶黃敏晨
老子和釋迦摩尼都很清醒的認識到,哪怕是所謂的聖人,只要沒有完全證悟,都有人的認知侷限,妄圖用有限的認知去解決所有問題,就是亂作為。
而越是有本事的人,有成功經驗的人,越不容易意識到這個問題,這就是老子和釋迦摩尼說的執著。
所以老子說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為而不執,長而不宰。認清自己的認知邊界,對萬物有所敬畏,則可為。
故而,謂之:無為而無不為。這樣正是無為非不為,為而有功。
-
11 # 春熙八字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叫君王不要與民爭,要善待百姓,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讓百姓做到自我實現,以此讓國家走向崇高與輝煌。
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讓君主無所作為,消極無為,什麼也不做。而是讓君主不過多地干預百姓的想法,要充分發揮百姓的創造力。同時自己要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按“道”行事,處世立命,遠禍慎行,不斷追求樸素節儉,清心寡慾的境界。其目的是不斷完善充實自己,靜待自己“羽翼豐滿”之時,選擇合適時機,最後讓自己有所作為。
當今社會,我們也是一樣,當自己的能力還撐不起自己的“野心”時,我們最應該做的事就是靜下心來學習,迅速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讓自己成長起來,成長比成功要重要得多,先成長而後成功,先“無為”而後“有為”。
所以,道家的“無為”不是我們說的“無為”,而是先“無為”而後“有為”,以“無為”而“有為”,為而有功,是一種策略跟手段,最終的目的是無不為。
-
12 # 沃克特爾
我的理解“無為非不為,為而有功”,就是沒有做什麼事情,是為了不妄為。在不妄為的基礎上,去有準備、有把握的幹事情,才容易取得成就、獲得成功。
-
13 # 自由需自立
又看到了關於老子《道德經》方面的提問了,看來老子這一名作帶給人們的思索還是很多的。之所以如此,我想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文言文句簡意繁的形式所致。象本題的“無為非不為,為而有功”這句話,對於沒有系統學過文言文的現代人來講,跟聽到方言沒多大區別,憑藉自己的理解去猜測翻譯是會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結果的。因此,在如何正確對待這句話的問題上,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翻譯成現代人都能看得懂的白話文形式,而不是隨意添油加醋的把個人的想法當做本意翻譯出來。否則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答案,帶給人們不知所云的困惑。
其實靜下心來比對,文言文可以看作是現代白話文的縮寫,大部分字句意思跟白話文字句意思並沒有天壤之別的。比如這句“無為非不為,為而有功”中的無,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無是一樣的意思,無就是無,也可以說是沒有或者是不的意思。為就是為,雖然為有好多個解釋,但從古至今無論有多少個解釋,除了姓氏,其他最終還是一個意思,那就是動態的形式:行動、做事、動作,思考。。。等,可以肯定的說,無為在這裡就是表示沒有行動或不去做事,沒有作為的意思。“非無為”的非,顯然是並非的意思。而這裡的“無為”如果理解成並非沒有行動的話,那麼就會成為一句重複的廢話:沒有行動並非沒有行動,沒有作為並非沒有作為。所以“非無為”的無在這裡是不的意思。這樣前一句的現代表達形式就是:沒有行動並非不行動,或者是:沒有作為並非不作為。那麼後一句“為而有功”是前一句的延續,為前一句做說明。所以這裡的“為”就是為了的意思,“而”是轉折詞,“有功”的意思就是有所準備。
好了,“無為非不為,為而有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沒有行動並非不行動,而是為了做好準備。或者是:沒有作為並非不作為,而是為了有所準備。
-
14 # 馬振廷1
萬物萬事,都是無中生,生就是有為。可生為也,非過之也,妄未來不及也。恆常,就是永遠變易的常道。
無為萬物之母,有為萬物始。這裡的為,就是之意,愚人認為是不作為,可笑吧?
-
15 # 杜三機
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什麼是美好的,自然就知道什麼是令人厭惡的;
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什麼是善行善言,自然就知道惡行惡語是什麼。
有與無是相互生成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難與易是相互成就的,從易到難,由繁至簡。
長與短是相互比較的,高與低是相互位置的,
音與聲是相互融合的,前與後是相互順序的。
所以傑出的統治者懂得這些,他們所做的事情都不是為一己私慾的,都是在做遵德循道的事情,也不會用過多的律政典刑去約束百姓來維護統治。而是引導天下蒼生百姓同樣的遵德循道來行為處世。傑出的統治者一心為天下蒼生,不把天下蒼生據為一己之物,更不倚仗權勢而高高在上,成就了豐功偉績卻不居功自傲。
正是他們不居功自傲,所以人們更會記住他們的豐功偉績。
-
16 # 隨便閣
老子曰:是以聖人慾不欲也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也而復眾人之所過,故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欲不欲,故無為;復眾人之所過,故有功。
弗能為,故無為;輔萬物之自然,故有功。
回覆列表
就是無為而為之,才能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巧奪天工,事半功倍,絕不是毫無作為,而是為了做的更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