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enelope8724142
-
2 # 喜馬小弟
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會有這種情況,尤其是住校第一天,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去那麼遠的地方,第一次跟自己剛剛認識的人住在一個房間裡,說不定半夜你就會聽見走廊裡大哭的聲音,到處都在哀嚎,我記得我第一次住宿到時候應該是在初中。
剛上初一,一個宿舍八個人,還有一個居然和自己是一個村的,其他人都剛剛認識。第一次在這裡入眠,感覺非常不習慣,還記得班主任把整個班宿舍轉了一遍,並且安慰我們要好好睡覺,未來幾天還要軍訓。
畢竟是第一次,而且那個時候才十幾歲,第一次在陌生地方,我居然一晚上都沒怎麼閤眼,結果到了半夜真是哭聲一大片,走在樓道里,上個廁所,到處都能聽見宿舍裡哀嚎大哭的聲音。
回到宿舍時,發現自己對面的那個人居然也在偷偷流淚,其實晚上之前大家就有部分的交流。畢竟是第一次認識,還要在一起3年,但是久而久之這種想家的感情慢慢的就變淡了,因為身邊有人陪你,你的情感就會轉移到其他方面。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常年漂泊在外的人,有人從大山裡進城上班,幾年甚至十幾年都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在網上了解到一點家鄉的事情,就會感覺到特別的溫暖,想念自己的父親、母親,那麼想念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現在有了手機,現在最好方式就是跟自己最想見的人打一通電話,條件好的話可以影片聊天,看一下對方,問候一下祝福,滿足自己小小的願望,這樣對自己有非常好的幫助。
你第一次住宿哭了嗎,分享一下唄!
-
3 # 廈門家用醫療器械
戀家情結大部分都有,除非沒有血性。在想家時,想一想今天學到什麼?為什麼來這邊?來這邊學到什麼?可以打打電話,睡覺去,睡覺之前,想一想,規劃一下明天要做什麼
-
4 # 憶夢月華微課堂
但我要對這位同學說的是:你要克服這種心態,戰勝自己,勇敢一點,堅強一點,開心一點。我們遲早都是要離開家,離開家長,遲早都要學會獨立,學會適應環境。如果一直生活在家長的羽翼下,將來怎樣適應社會的殘酷現實?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給你幾點建議:
1、剛開始想家時,可以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時間給家長打個電話,心裡有什麼委屈、有什麼困難、有什麼想法和自己的親人訴說一下,也可以把學校的新鮮事講給家長聽。隨著心情好轉,電話次數也要減少。
2、試著和班裡的同學熟悉起來,搞好關係。特別是同寢室的同學,年齡和你相仿,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敞開心扉,多與同學交流,在話題上找到共鳴,體會到友誼的溫暖。你就會覺得他們親如姐妹或兄弟,你幫我助,互相關心,就會減輕你的孤獨感,打消想家的念頭。
3、轉移想家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學習,給自己定一個學習目標,並努力去完成。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在學習中忘卻想家之情。
4、想家的時候,想想科學家們為了搞科學研究有時幾天幾夜不睡覺,也是很長時間見不了家人;想想解放軍戰士為了保家衛國幾年回不了家;想想哪些在太空站一呆就是半年的宇航員們,自己這點苦就不算什麼了,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心理上的一點安慰?
相信,隨著時間的流失,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你會習慣新的生活環境,會成為一個堅強、自信的佼佼者。
-
5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寄宿生想家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原來都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生活上有父母的照顧,不需要自己操太多的心。在學校進行集體生活的時候,需要事事都自己操心,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念父母的照顧,思念自己的父母。
但是每個孩子最終都要離開父母,進行獨立的生活和成長,所以這也是每個孩子即將面臨的現實問題。
讓生活更充實。具體的解決方法應該是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進行注意力的科學轉移。當你忙於學習,忙於成長的時候,自然就沒有多大的空閒時間來思念父母。所以不妨把自己的空餘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儘量的多安排一些學習成長活動,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安排,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體驗到自己的成長帶來的充實感。特別是在自己想家的情緒特別嚴重的這種時間段,多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活動,這樣就有利於自己注意力的轉移和分散,不至於過度的思念自己的父母。比如跟自己的同學聊聊學習,聊聊生活,聊聊興趣愛好等等。
讓友情更燦爛。另外在學校要注意多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間的友情也會有助於分散自己對父母親情的思念。
讓成長更Sunny。每天及時對學自己的學習和成長進行總結,這個過程中,你會不斷髮現自己的成長和知識的積累,不斷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會讓自己的心態越來越越來越積極和Sunny,有效的沖淡對父母的思念。
讓體魄更健康。學習之餘可以多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活動,體育鍛煉可以有效的緩解我們的負面情緒。體育活動,甚至也成為治療憂鬱症的很重要的手段之一。體育活動之後,我們整個人都會變得更加的積極,讓自己的情緒越來的越Sunny。
總之,離開父母是自己成長的很重要的一步,只要我們科學積極的人來對待它,就會成為我們人生的磨礪石,讓我們的未來更加的Sunny和燦爛。
-
6 # 饕餮視聽
寄宿生想家的話,也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大部分人人生中都要經歷過的事情。
一、透過學習轉移注意力.
平常週一到週五假如想家的話,可以透過努力學習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因為平時學習也是比較緊張的,所以說其實也是沒有什麼時間來想其他的事情。週末的話有一段短暫的休息時間,假如這個時候的話,其實也是可以透過學習來轉移下自己的注意力了,因為這個時間都是可以自主安排的。
二、運動.
記得那時候上初中的時候,有時候週末不想回家的話,就在學校裡面待著,看著學校裡面的其他學生都回家的話我就去學校裡面的籃球場去運動一會兒,可以忘乎所以。
三、轉悠.
上高中的時候,週末時候因為僅有兩個半天時間可以休息,附近一家比較近的那些學生都已經回家了,宿舍裡面基本上僅有一兩個人沒有回家,這個時候為了轉移注意力,我會去學校附近的街上,或者是一些偏僻的地方去轉悠一下、看一下,當做是散散心,舒緩一個周的緊張學習精神。
四、休息.
像我在高中的時候,平常週末回不了家的時候,我就會在宿舍好好休息一下,因為平時學習時間還是比較緊張的,也就只有週末這個時間可以肆無忌憚的在宿舍睡覺。
五、讀閒書.
有時候我會在宿舍去看一些不是和學習相關的書籍,當作一種打發時間的消遣工具。
-
7 # Coisim
打電話給父母,或者影片聊天,想家的時候心情往往都是很差,情緒很低落,如果聽到父母的聲音或者影片看到父母那就會好很多很多
-
8 # y123嘻
想家每個人都會有,所以突然想家了那就好好想吧。打個電話,聽首歌,想到不想了,睡一覺,你會發現要奮鬥的東西還很多,家還是可以想想的,那是精神支柱!
-
9 # 懶起的蝸牛
哈哈,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
先說說我的經歷吧,我從小被奶奶帶大,帶了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之後就跟爸媽去外地,那個時候無比想奶奶,每次打電話就哭著跟奶奶說話,在外地待了兩年又回老家讀書,又是奶奶帶,以後初中畢業去了沒有親人的城市唸書,開始也是想家,後來慢慢適應學校留宿的生活就好了,後來畢業實習去了太原,後來去了成都工作,現在又在貴州工作,都分不親哪裡是家了。最初的家應該農村老家,在那裡度過了最幸福的童年,後來在城裡買了房子在城裡讀書城裡就是家,現在在外面飄著做生意,覺得有父母有親人的地方就是家。
又快年末了,過年一家人團團圓圓,一起過大年的地方就是家,有親人陪伴的地方就是家。
人總要自己獨立的,以後也要成家,一個正在上學的人想家是正常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早點獨立,未來還長著呢
-
10 # 小紅帽的大世界
現在是大學,在學校住的久了,難免會想家。
非常想家的時候會給我的姥姥姥爺、妹妹和初高中的好友打電話聊聊天,不是給媽媽打電話是因為每天都打。
我的表妹非常可愛,每次給她打電話,發發牢騷就感覺開心很多了,平時也不怎麼跟別人說想家的。
長大的感覺啊,大概是習慣了孤單,習慣了家人不在身邊。
語無倫次了,好想回家啊,還有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回家啦。
-
11 # 科技金融改變世界
住校可以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最開始想家是正常的,這個時候你需要多和室友溝通,交朋友。有了朋友了,就會有人關心你,在乎你。你就不會覺得孤單寂寞了,就不會那麼戀家了。
回覆列表
高中的時候我也住過校,週六下午回家,周天下午回學校,我是單親家庭,也很依賴媽媽,不只這樣,我還很不喜歡沒有隱私的感覺,但就是這樣,慢慢的也適應了,可能時間比較長,後來發現,和同學們住在一起也是很歡樂的,有時候還會竄宿舍玩,後來上大學了,每週回不了家,一個月可以回一次,每次去學校都不太願意,沒有媽媽細心的照顧還是很難受的,覺得很淒涼,但是還是很快就調整好了,畢竟和同學們在一起還是很開心的,等大學畢業後,入職培訓,我們住了三個月的集體宿舍,宿舍條件特別簡陋,破舊的上下鋪,沒有獨立衛生間和洗漱池,就連插座也在固定位置,雖然依然排斥住宿,可是已經很淡定了,我覺得我會很快適應的,大概三兩天就適應了,住宿期間也很開心,因為宿舍人很多。所以別擔心,你一定可以適應,只是時間長短,離開媽媽的照顧也沒問題,大不了髒亂一點,和舍友多交流,時間會過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