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拳歷史雜談
-
2 # 十月夏蟬
先說結論。有記載趙括只給他爸當過參謀,是不帶長的參謀有點策略,但是沒有獨立領軍的經驗。所以說趙括有小才,無大略。
1、趙括從長平之戰被包圍到人吃人才突圍來看,帶兵確實能力差太多。不要說管理有方,他是總帥下面還有一幫人幫他在管理,還是出現了人吃人,管理能力欠佳。
2、被包圍第一時間不突圍等了46天才突圍。史記記載:白起5000人斷糧道+25000人奪了他的大本營後路。可以看出白起包圍他的人在後方並不多,但是他第一時間沒有突圍,別人在這段時間都把防禦修的很牢固了,趙軍餓的人吃人了戰鬥力都下降了才突圍。看出他的戰略能力不強,戰機把握能力很次。
3、兵法有云:十則圍之。45萬對60萬能被包圍,還無一人能突圍出去,中國歷史上真沒有第二次這樣的戰爭了。能被30000人斷後且無法突圍出去,可以看出他的戰術能力很差(主帥帶頭衝鋒不與評價,帶頭突圍的還是有很多人)。被30000人斷後可以看出他的戰術佈局真的差的很,只能說他就沒考慮到後方防禦。戰術能力極差。
4、被包圍了確想著等邯鄲援軍,可以看出有點意想天開。對趙國的家當還不瞭解啊。這裡體現了他的戰略能力不足。
5、史記記載:降著40萬。可以看出突圍實際趙軍損失不嚴重,確40萬人集體投降,可以看出趙軍軍心渙散。主帥死了還有其他將領(史記記載:廉頗被撤職時很多中下層將領都被撤了,換上了趙括的人),但是無一人重新扛起大旗而是選擇投降(可以用狐朋狗友來形容)。可以看出趙括交友不慎,很多他提拔上來的人確沒有一個願意扛起大旗帶領趙軍重新突圍。這裡可以看出趙括並不得軍心。
6、縱觀趙括一生:趙齊之戰――主帥趙奢。趙括擔當參謀一職(不帶長),確實出謀劃策;在家與父親交流模擬對戰為輸過;火箭試升官到45萬大軍主帥直接慘敗。
趙括本是參謀級別的人物確當上了主帥。一個軍級參謀(不帶長好像最高也就是上校)確去做元帥的事。不僅戰鬥經驗不足,而且還沒有獨立帶兵經驗且無副手。書本上的東西沒有實踐轉化為經驗。
結論:趙括帶兵管理欠佳;戰略大局不足;戰術能力極差;戰機把握不住;無鐵桿朋友、知心朋友。
-
3 # ww3721王建文
從歷史看趙括,是讀了很多書的能夠談兵論戰的青年人。才沒有經過戰爭的考驗,只是有理論的人。他的父親是趙國對秦作戰唯一保持不敗,對秦人有相當威懾力將領,又是趙王宗室,封馬服君的趙奢。在趙秦閼與之戰中勝利,是中國馬姓一支的人氏來源。趙奢作為良將,有著高尚的家教和品格,告誡教導妻子要記住,”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他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者必括”而他的憂慮最終得應驗。
趙括熟讀兵書,論戰條條是道,但缺氣實戰經驗,更不懂戰場幹變萬化,不懂得靈活應變,只有理論知識。在年青氣盛時候,敢於擔責,明知趙軍打不過秦軍,老將廉頗都連連挫折失敗。沒有人敢去擔當情況下,勇敢向前,不顧母親再三反對。報告趙王,”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起軍必括也"母親堅決反對趙王“要括為將“告訴趙王”括不可使將“但趙王不聽,告訴括母”置之吾已決“趙母和趙王達成不可連累怪罪趙氏族人才告終。
´趙括戰敗,幾十萬大軍犧性。趙國幾乎不能保全,靠楚國魏國的援救,才解除邯鄲之圍。有趙括不可推卸責任。但真正負責人應該是趙王“君命不可違“在君王社會,王看你能行,不行也行,王認為你不行,你行也不行。趙括代替老將廉頗有複雜人政治原因和社會因素,還有趙王中秦國反間計作怪。讓趙括一個青年人擔當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主動全線出擊,卻陷入秦國埋伏圈裡,讓人關門打狗。是趙括冒進不懂軍事戰局變化結果。進入死之地,有無可推卸責任,造成趙國全軍被切斷後路,被徹底包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四十六天不得吃食。最後全軍覆伏的罪魁禍首。是沒有別人的責任,萬死難逃,罪孽深重。
但是是歷史把他推到那個位置,不是他個人為謀私利威名,造成了歷史悲劇。是用人歷史上的最大悲劇,對趙括歷史早就死定,絕對不能讓歷史重演,是歷史必須銘記教訓,不然還會出現歷史悲劇。成為歷史的笑柄。趙成王和平原君趙勝,貪便義虎口奪食硬要上黨,本身就是貪便義吃大虧。沒有了多少多方援救,與邯鄲之戰有巨大本質區別,將老將廉頗的戰略改變,採取大冒險的進攻戰略,用孤注一擲賄搏心理,解決國家生死前途,是完全錯誤決策,再用讓一個讀書娃娃去擔當國家的生死命運。有把國家命運當做兒戲的賭博。雖然想勝利,卻沒有象秦國那樣全民皆兵,去爭取勝利,使趙軍完全陷入死亡絕地致至不理,四十六天絕糧斷草人吃人殘酷發生。失敗難以免除。趙國君臣難逃罪責,趙括更是幹古罪人,歷史笑柄。不可有二的人物。趙括能夠讓老將白起重視,讓秦國軍民合圍,因該說當時有影響的人物,有能力的綜合手段的將領。只是太年輕沒有實戰,在反圍困中各種手玩都應用過了。但沒有外圍響應配合。如同繫結身體的人,很難脫困的,是成長平之戰大敗的結果。大家可以想想白起老帥有五六十年作戰經驗。三年沒有去對廉頗作戰邯鄲之戰,最後願意自刎都不願和廉頗作戰,是不是有看不起廉頗的意味。如果是這樣趙括之死在白起手裡是有所可論的。
-
4 # cand203637803
趙括當然不是簡單人物了,當時的情況就是趙秦都無力再打持久戰但是趙國更甚,兩國交戰膠著狀態下打的就是國力,奈何趙跟秦國力是有距離的,所以趙國更急於決戰,秦國其實也一樣想法,再繼續拖下去贏了自己也殘廢了,雙方都需要從膠著狀態脫身,但是明顯秦國更高明沒人想的到秦皇敢決戰時刻臨陣換帥這可是兵家大忌,每個名將都有自己的一套作風,個人認為趙軍是用了對付前帥的計劃去對付新帥白起所以棋差一著了,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陷入泥潭了,最可惜的是後面趙括陣前掛了導致大軍失去指揮一片混亂,所以這貨的罪過確實最大的最錯的就是死了他不死就算打輸也就是區域性失利他一死全盤皆輸,其實這場戰役功勞最大的人不是白起,而是秦皇,他賭贏了
-
5 # E元影片
圍殲說不過去吧!你看過秦兵的傷亡記錄?30萬傷亡!這還是在有20萬人投降的情況,如果死戰,換個1:1問題不大!也就是說幹掉趙括的 25萬花了30萬人傷亡的代價!
-
6 # 老龍故事會
大家好,我是白齊光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下面由我來回答
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因長平之敗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紙上談兵、空談誤國的典範,那麼,趙括真的就那麼一無是處嗎?
我個人認為,趙括其實是個軍事天才,只是歷史沒給他機會而已,而且長平之敗不應該只是他的過錯,當時繼位不久的趙孝成王也應該負有極大的責任,趙孝成王的責任不在於用了趙括,而是在整個戰略上犯了錯誤。
可為什麼我要說趙括是個軍事天才呢?
出生在軍人世家,天生喜歡讀兵書,對戰略、戰術、兵種合作以及各種武器的搭配使用都有獨到的見解。
史書上也有過記載,談起軍事問題,多次讓一向老於用兵的馬服君趙奢都能啞口無言,非專業人士和專業人士,而且還是專業人士裡專家級別的高手辯論,都能說的他無話可說,這需要多深的學術修養,對戰略戰術問題,得有多高明的見解啊。
肯學,而且有思想,這時候他有多大呢,還沒有娶親,也就十四五歲而已,十四五歲的少年就能對軍事有如此高深的見解,不是天才是什麼呢。
他所欠缺的,只是經驗而已,放在部隊裡鍛鍊兩年,吃點虧,見識見識血腥,成長必然是驚人的,然而遺憾的是,馬服君不知處於什麼樣的心裡,竟對這麼優秀的兒子採用壓制的辦法,不給兒子提供鍛鍊的機會,反而武斷的預言:趙王不用他也就罷了,要用他,一定會給趙國帶來災禍。
趙括的母親趙母就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裡,從此一門心思的尋找趙括不適合當將軍的藉口。
以有心算無心,你以為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能有多大心眼呢。
所以,趙孝成王委任趙括代替廉頗為將的時候,趙母就根據丈夫的遺言提出反對意見,趙孝成王自然要問個為什麼?
招募的反對意見是:趙括不愛兵,不像他父親一樣和士兵同甘共苦 ,而且有了賞賜就趕緊帶到家裡,給家裡購置田產。
是啊 ,將軍不愛兵是不行的,但古往今來的名將,也不是人人都像吳起、趙奢那樣愛兵,宋朝有個名將叫李處耘,對士兵殘暴是出了名的,可照樣不耽誤他打勝仗,成為名將 ,他的成就當然不會像孫武、吳起那麼高,但歷史上能有幾個孫武、吳起呢,就連一向不看好趙括的 趙奢 ,放在戰國,充其量也就是個二流將軍,根本算不到一流之類,更談不上趕上孫武、吳起了。
而且有賞賜帶回家,孝順已經孤寡的母親,不是孝順嗎,孝順的人你指望他壞到哪裡去,有些壞毛病,好好教導還是能改過來的,但趙母和趙奢一樣,對這個天才的兒子採取的態度是壓制、打擊。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趙括,一個從沒上過戰場,對雙方實力認識只停留在書本上的年輕人,當上了可以決定趙國命運的統帥。
當時呢,趙國的武力是三晉中最強的,在中原地帶,那絕對是老大,而且他又在國內長大,根本沒有見識過外國的軍隊,他只能看到趙國表面的繁榮,對深層次的虛弱沒有絲毫瞭解 ,父親不說,母親不教,趙國的宣傳也絕不會貶低自己,抬高別人。
在這種環境下,這時候,秦國傳來訊息,說什麼就連天下名將白起也有點怯他,當今之世,美華人放點屁國內好多人不都當金玉良言嗎。
既然外華人都這麼說,將自己稱之為最恐懼的魔鬼將領,那麼,年輕的趙括有點自高自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說白了,對趙括而言,他過早表露出的軍事天才並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並沒有給他實戰鍛鍊的機會,而是,家裡極力打擊,外邊極力鼓吹,兩種極端的態度綜合下來,鬧得趙括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了。
然而,他還是有一點清醒的。為什麼這麼說,理由是這樣的。
廉頗和秦將長平對峙一年有餘,兩強相遇,對峙無疑是一種穩妥的辦法,這時候就要拼政治、拼經濟,40萬軍隊,每天開銷的多少,剛上任,自以為趙國武力很強大,所以急於建功,打出威風的趙孝成王吃不消了,於是對廉頗的戰略產生懷疑,懷疑他消極怠工,有別的想法。
這時候就產生換將的想法,說是換將,其實就是換戰略構想,改防守為進攻,希圖一戰而定天下,趙括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接替了廉頗。
說他接替連廉頗,其實就是帶著進攻的任務來的,趙孝成王安排他來本意也是如此,這就是我說長平之戰趙孝成王負有很大責任的原因。
自來君命難違,君王已經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的戰略想法,趙括敢不從命嗎。
儘管如此,他上任以後打仗還是很有章法的,這也是我說他天才的主要原因。
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能夠按捺出急躁的性子,先派出小規模部隊向秦軍做試探性攻擊。這在兵法上叫“刺兵”,用意就是在於瞭解雙方的戰鬥實力。
趙括從來沒去過部隊,一出手就使出這麼謹慎的一招,應該是很了不起的,如果對方是個只知貪圖小利的將領,一定會發兵玩命拼殺。
然而遺憾的是,趙括初出茅廬,就遇上了連他父親也打不過的白起,白起的經驗何等豐富,一眼就看出趙括的這支刺兵可以決定他的戰略意圖。
於是呢,詐敗,而且一敗再敗,敗的相當狼狽。
趙括一看,秦兵的戰鬥力也就這樣,跟我原先在家裡瞭解的情況一模一樣,就這樣很輕易的驕傲起來,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
中了白起的埋伏,將四十萬趙國精銳輸個乾淨,直接造成趙國國力大傷,趙人一夜數驚的後果,實力、人心都丟了個乾淨。
可這僅僅是他的問題嗎。
戰國時期,當官還是士大夫制,選材就在那幾個家族,老子當什麼官,兒子必定會當什麼官,也就是說,趙括今後當官,而且當將軍是無可避免的,趙奢已經知道兒子是天才,而且也知道兒子會犯那些錯誤,為什麼不在尚未成型的時候加以教導,為什麼不讓他在軍中歷練歷練,儘早成長起來,只是一昧的打擊打擊。
這樣下來,趙括這樣的天才就被白白的浪費了,其實話說回來,老天爺賜給趙國一個趙括,其實已經是天大的恩惠,只是他們沒有好好珍惜而已。
回覆列表
我覺得沒必要給趙括翻案
說句不好聽的,在我心裡趙括屬於庸才甚至蠢材那一類的~
因為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優勢已經轉化為勝勢,之後的戰國形勢就已經成為了統一戰爭了。
情況是這樣的,當時趙國有合縱條件,但是趙方選擇向秦國派遣使者,選擇連橫,而秦王卻領著趙國使者和其他五國使者會面,使其他五國有秦趙即將議和的錯覺,從而不敢與趙國合縱,怕秦趙一旦議和,自己是引火燒身。初期的外交戰中趙國親手關閉了合縱大門,在外交上輸了第一陣。
這個導致其他諸侯國決定先觀望,如果到了必要的時候再上去平衡。結果呢,我們趙拓敗的一塌糊塗,直接來了個全軍覆沒,其他諸侯國想要再平衡已經沒有機會了。趙括的失敗是滿盤皆輸,包括他自己的生命,這種失敗是不可原諒的。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要想圍困敵人一般需要十倍與敵人,雖然孫子兵法有所誇張,但是秦軍絕對不可能比趙軍多一倍的情況下趙括卻被秦軍包圍了,並且無法突圍,那麼僅憑此點,就已經可以證明他是一個庸才,甚至是個蠢材了。
長平之戰如果趙軍是被擊潰而非被全殲那麼趙國依舊可以和秦國周旋,而且魏,楚等國對秦國是敵對關係(看邯鄲之戰)那麼戰國仍然是秦國獨大的局面,但是要想短時間統一那就幾乎不可能了。
按廉頗那樣打,即便打輸了,也不過丟掉上黨,秦國贏得上黨。廉頗要是打贏了,趙國獲得上黨,秦國退兵。只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爭奪戰,但不是國運之戰。趙括把一場爭奪戰變成國運之戰,讓秦國加速進入統一模式,有幾人這麼大能耐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