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報名冊

    和親這件事情對於我們中國古代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一般是用來表示接受其它番邦的求和的,尤其是對於空前強大的唐朝來說,和親的次數超過了二十餘次,但是皇帝哪裡能有那麼多的女兒用來和親,所以很多和親的公主都是假的,但這不就是欺騙別人嗎?唐朝就算非常強大,但屢屢這樣做,難道就不怕被發現有損大國威嚴嗎?

      在唐朝我們最為熟悉的和親公主可能就是嫁給了松贊干布的文成公主了,根據《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上所曾經寫下的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這是一段很漫長的旅程,所以她對於我們的文化傳播以及兩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可以說是出了很大的力。

      尤其是對於吐蕃這個比較落後的地方去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唐蕃會盟碑上邊也有這樣的記載:“和葉社稷如一,於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重協社稷如一,更續姻好。”說明了文成公主的重要性。

      但是在《舊唐書》上也有記載,其實她只是個宗室之女,並不是皇上的親女兒,難道唐朝總是用假公主去和親的做法真的沒有什麼不合適之處嗎,其實還真沒有什麼不合適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一下三條。

      首先,和親僅僅是一種外交形勢罷了。

      作為疆外的番邦國家來說,其實也是有著自己的底蘊存在的,我漢朝固然是非常強大,兵強馬壯而且群眾數量也非常的多,但是既然自己是一個國家,就一定有著自己的驕傲,並不會覺得你漢朝比我們吐蕃高階到哪去,尊重可能會有,但絕對不是完全尊重。

      而對於皇帝都不甚完全尊重,何況你一個小小的公主呢,向唐朝請求和親的最重要的目的只是想要將自己的國家與唐朝扯上點關係,無論你這個公主是真是假,我現在都是你們皇帝的女婿,如果想要動我的話自然要掂量掂量。

      再一個如果成為了和親物件的話,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唐朝討要一些作物的種子、一些經商和農貿的方法經驗以及番邦沒有的牲畜等等,《吐蕃王朝世襲明鑑》中有記載,文成公主的嫁妝中包括了“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等等,足見其豪華。

      所以說這個公主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公主,還是隨便找來的一個民間女子,對於吐蕃的人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更加需要的其實只是一柄保護傘以及這些後來的賞賜而已,畢竟一國之主可不是那麼輕易被一個女子矇蔽雙眼的人,更看重的是切身的利益。

      其次,這對於松贊干布這樣的人來說,娶個真公主也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是真正的公主的話,從小錦衣玉食生活慣了,一定是被父皇母后放在手中的明珠,不說舍不捨得拿出來去和親,就算是真的給了松贊干布等人,他們也不一定就能承受住這從小就驕縱的公主的小脾氣,說不定還會產生很大的矛盾。

      這個矛盾一個弄不好可能就會引發和唐朝的戰爭,但是如果這個公主並不是在宮中長大,而是一個平凡家庭中的女孩子的話就不同了,這樣的女孩子反而會更加踏實聽話,也更適合作為和親的人選,畢竟不會武逆大王的意思的和親公主,番邦的人一定也是更喜歡的。

      最後的原因是,我們說這是假公主,但是她真的是假的嗎?

      和親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大事,這樣的事情如果不經過皇上的過問和同意是絕對不能夠辦成的,甚至更多的時候都需要皇帝來決定這個人選,那麼皇帝那麼精明的人又怎麼會不知道假公主被人發現之後很可能會出現問題呢。

      可是其實對於皇上來說,只要認了一個女孩子當自己的義女,那麼她就是我們大唐的公主,試問誰敢過來質問皇帝,問他這個是不是真的是你的女兒呢,就算有人能夠有這樣的勇氣過來質問皇帝,也完全可以一句話把這個問題給圓過去,“你難道能說朕的義女不是公主嗎?”,當然不能。

      所以說和親這個東西的重要的點並不在於這個公主究竟是不是皇上的親生女兒,而是和親這件事情本身能夠給來年各國之間帶來什麼樣的發展和改變,而無論是對於唐朝還是對於被和親的國家來說,用一個假公主能解決這件事情,而且還對雙方都好,何樂而不為呢?

  • 2 # 梵林文化

    其實如果被發現,其實也是一種默許了。 和親之後你已經向我做了和親的表示,我也不能過分,大家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 3 # 靠山屯屯長893

    唐朝的和親公主大多數都是宮女選出來的,然後,皇帝下聖旨封為公主。並且和親的時候都帶著聖旨的,所以名義上就是

  • 4 # 春風解語

    唐朝去和親的公主沒幾個是真公主,試想一下,誰捨得自己的親閨女嫁那麼遠,而且嫁的都是蠻荒小國的親王啊,皇帝啊。誰捨得啊,嫁得又遠,爹媽看不到不說,一旦翻臉就成人質了,說不一定還有家暴之類的事發生,所以人家也不把自己親閨女送去受罪。

    和親這事吧,好像在古代很流行,哪個君王拌嘴了,兩家誰也不服誰,最後也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這種爭端,好嘛,兩人就一合計,好吧,咱和親吧,也別打了,我有一個閨女二八年華,長得好看啊,別人我都不捨得給,看在咱這麼聊得來的份上,我把她許配給你吧,這是主動握手言和的。也有人家主動去求的,說,你看我這也老大不小了,聽說你家姑娘漂亮,咱結個親家唄,別人家姑娘我也瞧不上,你家大業大的,姑娘也錯不了。

    我們所熟知的大唐王朝和親次數就超過二十次之多,有主動來求的,也有皇帝嫁出去的,這也算禮尚往來,你別找我事,我把姑娘嫁給你,你消停點。但是二十次,你想想,唐朝哪裡來那麼多真公主去嫁,所以多半也是認個義女什麼的,然後再嫁給番邦小國。

    這麼做了二十多次,就算大唐王朝再榮耀強大,被發現總是不好吧,那他們又是怎麼處理這些事的呢?

    唐朝最有名的和親就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了,這哥們還打算用武力征服大唐,結果還是被唐朝大將給反殺了,唐朝公主又不是大白菜,想求就求,人家老李也是有實力的,把松贊干布打服了後,老李還是給了他一個面子,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舊唐書》記載,這文成公主並不是老李的親閨女,而是宗室之女,老李認了一個幹閨女而已。這幹閨女也確實是不辱使命,把大唐王朝的先進科技技術帶到了吐蕃,而且促進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共處。

    至於文成公主後來的孤獨寂寞,還有後來的鬱鬱而終,誰也不會想得太多,只看到她做出的貢獻,沒誰看到她絢爛後的毀滅,所以和親公主的命運並沒有歷史上記載得那麼光鮮亮麗。

    對於和親來說,用不用真公主,並沒有那麼重要,這只是一種形式而已,這種形式代表的是兩國友好,誰還追究公主的真假。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本來就不高,不論平民還是宗室貴戚,女子有時候的作用就相當於一件禮物。所以看電視劇總有這樣的情節,要賄賂某個志士了,總會有人送金銀珠寶,連帶著一票美女,然後那位志士會義正言辭的斥責這個送東西的狂徒,呸!你這是在侮辱我。

    雖然疆外苦寒,但是也畢竟是有國家實力的,所以也不是真要求娶什麼真公主,求親是一種示好,所以人家也未必要娶什麼真公主,就算求個真公主,人家連皇帝都不尊重,幹嘛要尊重一個公主,所以真不真的,人家也完全不是太在意。

    說白了,公主和親只是一種外交手段而已,誰還較真呢?再說,真公主未必有假公主溫柔賢淑吧,人家送禮物也不能送個拿不出手的東西吧,所以人家也樂得笑納了。

      

      

      

      

     

      

      

  • 5 # 小怪軟體管家

    第一個提出和親政策的皇帝是漢高祖劉邦,後世的王朝也有著和親政策,來達到邊境和平的目的,唐朝也有許多的和親公主,但其中卻有很多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公主,難道不怕別人發現嗎?

    其實這一點並無所謂,中原的公主在嫁出去之前,都會被皇帝賜予公主的頭銜,有一些女人可能以前是郡主,也有可能是大臣的女兒,在出嫁之前,都會被皇帝單獨賜予公主的封號,然後再嫁給外族人!

    皇帝的女兒畢竟是有限的,而且當時的中原人都是看不起那一些蠻子的,能給他們一個公主封號的女人機會已經很不錯了,畢竟是為了政治目的,而不是真正的嫁公主!

  • 6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答案:當然不怕被發現了,因為當時與唐朝進行和親的幾個國家都知道這些公主全是假公主。而唐朝公主和親更多的是一個面子問題,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尊嚴問題,這是其他國家最為在意的。

    事件分析

    我們先看一則有趣的談話,這則談話出現在唐朝歷史當中,只不過我們用更加詼諧有趣的口吻來看一看。

    匈奴使者在向唐朝進貢的時候,進貢完成之後賴著不走,而且就這麼直勾勾的盯著唐朝的大臣。

    唐朝大臣一來二去也被盯毛了,就一直問你盯著我幹什麼,我又沒有惹過你。

    漢朝大臣自然知道這件事情不是他能夠決策的,於是便推脫下去說到這件事情我肯定會報給皇帝,然後來看一下皇帝的意見,但是這種事情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

    緊隨其後匈奴使者繼續說道,我們知道你們嫁給土蕃的唐朝公主其實就是個冒牌貨,但是我們不介意,我們不但不介意還會好好的對待她,為什麼要個名分就這麼難,你們是不是瞧不起我們匈奴呀?

    這件事情匈奴糾結了唐朝很長一段時間,並且一直在索要公主與自己聯姻。

    最終唐朝不勝其煩,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他,並且從眾多的冒牌公主當中隨便挑選了一個與匈奴就直接聯姻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

    我們能夠看得出來,無論是匈奴也好還是吐蕃也罷,對於嫁過來的女子是不是唐朝公主,其實心裡面都跟明鏡似的。

    可即便如此也全都是看破不說破,還能做個好朋友。

    而從匈奴和唐朝大臣對話來看,匈奴似乎更加不介意這個女子是不是真正的公主在意的只是個名分,在意的只是個尊重。

    這也能夠看得出來大唐盛世的時候影響力有多麼大,而這些東方也好,西方也罷,南方也好,北方也罷的一些少數民族或者小的國家更希望的是透過與大唐聯姻來獲得唐帝國的尊重。

    而更有趣的是,這些所謂的冒牌公主,在下嫁到這些國家的時候,身份地位瞬間提高了好幾個檔次,甚至上到朝宮下到百姓都異常的尊重她們。

    因為這個時候,這些公主不單單是大唐嫁過來的公主,更代表著大唐對自己的一種認可,萬萬不可怠慢了。

  • 7 # 班副

    當然不怕,大唐盛世不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輝煌時期,國力強盛,四海折服,周邊各族首領內屬求婚者紛至沓來,所以唐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和親公主最多的一個朝代。

    和親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和周邊少數民族首領之間為達成某種目的一種政治聯姻,是一種外交手段,嚴格意義上和親始於漢代。

    漢朝初的和親是實力不夠,委曲求全,希望用透過和親減緩漢匈矛盾,是自己主動的。唐朝是打敗了周圍的反對勢力,導致周圍一些國家害怕,自己主動向唐朝求婚,顯示自己的友好,保證自己的安全。 所以漢朝是去匈奴求和親的,唐朝是對周邊友好國家賜婚。

    既然是賜婚,哪個父親會把自己的親生女兒送到那麼遠的地方。肯定都是一些假公主,當然那些遊牧民族首領也是心知肚明,公主真假不重要,只是希望得到大唐王朝的認可而已。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和親的藩屬國是不會故意找茬的。

    雖然說有很多公主都是假的,但是她們都是皇帝冊親自封的。比如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的女子,後來她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文成公主,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被冊封的公主也享受著和公主相等的待遇。即便要理論,唐朝統治者也是有理的,“難道朕的義女就不是公主嗎?”。

    當然唐朝也嫁過幾次真公主,那都是在唐朝國力下滑時的所為。相比之下,明朝在外交方面就硬氣很多。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堪稱硬漢外交。

  • 8 # 乇三千

    和親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意思是和睦相親,即使是當時的秦國和晉國,也只是“秦晉之好”,而沒有和親只說。從漢朝開始,才有了和親的說法。

    和親這個詞,對中原王朝來說是有屈辱性質的,因為它針對的物件一般是敵對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最開始它不叫和親,而叫“和蕃”或“和戎”,最後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才改為了和親。

    說到和親,要說一下,或者表揚一下大明王朝。大明王朝是個不喜歡和親的王朝,像朱棣,寧可天子戍邊也不跟“犬戎”妥協!更有有末代崇禎,即使上吊也不投降,非常有民族氣節!這可能和他們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吧,畢竟朱元璋性格剛毅,家風在那裡。

    然後說說主題,為什麼和親用假公主也可以?

    首先,和親的目的。和親並不是為了娶老婆,而是兩方締結一種友好關係。或者說,是一方示弱的不平等關係。就跟兩個人打架一樣,要的不是你死我亡,而是一方認輸。哪怕心裡不服,口頭上服了,也懶得再去打了。對兩個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少數民族不僅取得了勝利者的頭銜,避免了大量人員傷亡,還有老婆和大量的嫁妝。名聲有了,誰還在乎是不是假公主?更何況,假公主說不定比真公主還漂亮!

    其次,和親不是個人的事,是兩個國家,是一眾大臣共同的事。唐朝以前,和親就非常多了,而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也已經約定成俗了。即使當事人在意,一眾朝臣也不會介意。所以,即使少數民族首領不同意,想要個真的公主,繼續堅持戰爭,那一眾將領也不願為了一個女人去拼命,多半會勸和!這時候,首領就不能耍小孩子脾氣了,要顧全大局,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然後,對少數民族來說,如果和親被送來的是假公主,萬一以後有變故,也有周旋的餘地。比如某一天兩軍又衝突了,那少數民族可以毫不顧及和唐朝的關係,既然是假公主,那當然是假的老丈人,就別怪我翻臉無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景點適合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