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
2 # 紅小豆館主
歷史上的所謂“諍臣”,先決條件是必須承認皇家政權的合法性,在這個基礎上條陳建議、據理力爭、不畏強權,才是所謂“諍”的表現。沒有這個基礎,在皇上眼裡就是謀逆,在老百姓眼裡就是送死。明代的建文帝問題,其實就涉及了皇家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眾所周知,永樂皇帝的登基,就是因為他發動了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才得到的。也就是說,永樂皇帝是以非法的手段奪取的皇位,雖然也是朱氏子孫,但他改變了皇統的血統支脈,從封建禮教的角度來說,是僭越了宗法制度。所以,從皇帝到諸大臣,這都是一個諱莫如深的問題,為建文帝平反,勢必要提到當年的非法上位,這不僅是永樂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永樂以下這一支脈皇統不正的問題。給皇帝提意見,首先要承認皇帝的合法地位,之後才是諍與不諍的問題。
我們看明代最為有名的“諍臣”的事件,是嘉靖朝“大禮易”。嘉靖皇帝是在正德皇帝死後無嗣的情況下,由藩王的身份過繼給明孝宗為子而入繼大統的,他繼位後希望將他已經去世的父親尊為皇帝,並請入太廟,招致了很多大臣對於宗法程式上的爭議,並冒死上諫,但所爭論的無非是宗法上嘉靖應當是明孝宗的兒子、不是他親爸爸的兒子的問題,對於他皇位的合法性絕沒有侵犯之處,那些被嘉靖處以廷仗並當場打死的大臣被譽為“諍臣”。所以,所謂諍臣,是在毫無冒犯皇帝合法性的基礎上才有的。
更何況,建文帝的名臣方孝孺曾對永樂帝的合法性有著強烈的抨擊,朱棣對他也進行了極為殘酷的打擊,在誅九族之外,把他的學生也都牽連在內,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起“誅十族”的大案,如此的血腥的殺戮,也確實起到了很強的震懾作用,自方孝孺以後,誰還敢再提建文帝之事?所謂諍臣,也不過都是在承認沒有建文帝這回事的基礎上進而來說的。
就向原來民國時期的有報紙那樣,這是小罵大幫忙。這個是普通問題。而幫助建文平反?那個是原則路線問題!建文獲得者平反?大明王朝除了朱重八以外,就沒有了合法的皇帝了。他們都是亂臣賊子,這樣的後果誰來承擔?皇帝也就是政客,都是臉皮厚,心腸黑的人,才能夠當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