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
這句話其實強調了“師愛”的重要性,愛是施行教育的前提。
如果一個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不愛自己的工作,更就談不上去奉獻教育,去踐行教書育人這一神聖職責。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就是在告訴每個老師應該去全心全意愛自己的學生,把自己的心獻給他們每一個人,才能更好地走近他們,幫助他們。
當然,這種愛應該是要注意分寸的,不能成為溺愛,偏袒的愛,應該是嚴中有愛,愛中帶嚴,一視同仁。
02
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於好教師的一種評判標準:要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
懂得心理學,就會幫助老師能夠真正走進學生內心。從心底理解學生,才能與他們進行有效溝通,讓學生對你產生信任感,教育也會順利進行。
懂得教育學,這是對每個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了,懂得教育學,你才會知道何種教育方式更適合你的學生。
這兩者是最好是不可以分割的,缺少一方都可能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因素,才能可以做到因材施教,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03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陶行知
我們常常聽過這句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調的是“漁”的重要性,看重方法而非產物。
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也是同理,在強調一個“學”字,也就是要掌握“學”的方法。
在陶先生看來,教育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要教會他們懂得如何去“學習”,而不是一味地給他們灌輸知識,讓他們死記硬背,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培養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
總之,要做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成為一個背書的機器。
04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捧著一顆心來”就是在說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顆愛學生、奉獻教育的赤誠之心;
“不帶半根草去”強調了要無私奉獻,有奉獻教育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
這句話是陶行知先生本人一生奉獻教育的真實寫照,在告訴每個老師應該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出最赤忱的熱情,為教育無私奉獻。
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就需要老師們要有責任感,不能因為所處的環境和待遇等條件太差,而敷衍了事,不用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
05
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
車氏這句話其實在強調“身教重於言傳”。
老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不應該只停留在口頭的說教當中,而是要做到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希望學生是個有愛心的人,那老師應該首先做到有愛心,讓學生看到你的愛心之舉;
希望學生是個誠實的人,那老師應該首先做到不去撒謊,誠實對待每一個人;
希望學生是個愛護環境的人,那老師應該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看到地上的紙屑不忘撿起等。
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起到榜樣的作用,才能引導學生去學習和效仿。
06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禮記·文王世子》
這句話出自《禮記·文王世子》,翻譯過來就是:作為一個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謀事之才”,更要讓學生懂得“立世之德”。
正如這句話所說,教師不能只僅僅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就夠了,更要言傳身教教會他們做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有德遠比有才更重要。
在當今社會,人們學到知識的途徑是越來越多,但是這些途徑終究無法代替教師這一職業。唯有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傳道受業解惑,啟發心靈,培養出一個個有道德的人。
07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葉聖陶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師的教學,不在於去全盤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在於尋找最佳時機去誘導、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其實是在告訴每一個老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不是老師一個人演獨角戲,向學生一味灌輸各種知識,強迫他們全盤接受。
08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為: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
這是孔夫子的啟發教育之道。是在說明教育要掌握時機、因勢利導。老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自己主動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輸知識,代替他們的大腦做出思考。
孔子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已經幾千年了,但依然適用於現在的教學當中,值得每個老師去深思。
09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葉芝
“注滿一桶水”,就算水桶滿了,那也還是一桶水,沒有什麼質的飛躍,就可以認為這是一種一味灌輸、填鴨式的教育方式;
“點燃一把火”,火越燒越旺,形成燎原之勢,可以看出這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所以這句話在告訴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要時時點燃一把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不是去天天注滿一桶水,採取填鴨式教學方式。
10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譯文:經過學習才知道了自己知識的不足,教授別人才知道自己知識上的困惑。
這句話強調了只有透過學習和實踐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得以進步。
01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
這句話其實強調了“師愛”的重要性,愛是施行教育的前提。
如果一個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不愛自己的工作,更就談不上去奉獻教育,去踐行教書育人這一神聖職責。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就是在告訴每個老師應該去全心全意愛自己的學生,把自己的心獻給他們每一個人,才能更好地走近他們,幫助他們。
當然,這種愛應該是要注意分寸的,不能成為溺愛,偏袒的愛,應該是嚴中有愛,愛中帶嚴,一視同仁。
02
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於好教師的一種評判標準:要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
懂得心理學,就會幫助老師能夠真正走進學生內心。從心底理解學生,才能與他們進行有效溝通,讓學生對你產生信任感,教育也會順利進行。
懂得教育學,這是對每個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了,懂得教育學,你才會知道何種教育方式更適合你的學生。
這兩者是最好是不可以分割的,缺少一方都可能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因素,才能可以做到因材施教,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03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陶行知
我們常常聽過這句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調的是“漁”的重要性,看重方法而非產物。
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也是同理,在強調一個“學”字,也就是要掌握“學”的方法。
在陶先生看來,教育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要教會他們懂得如何去“學習”,而不是一味地給他們灌輸知識,讓他們死記硬背,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培養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
總之,要做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成為一個背書的機器。
04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捧著一顆心來”就是在說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顆愛學生、奉獻教育的赤誠之心;
“不帶半根草去”強調了要無私奉獻,有奉獻教育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
這句話是陶行知先生本人一生奉獻教育的真實寫照,在告訴每個老師應該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出最赤忱的熱情,為教育無私奉獻。
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就需要老師們要有責任感,不能因為所處的環境和待遇等條件太差,而敷衍了事,不用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
05
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
車氏這句話其實在強調“身教重於言傳”。
老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不應該只停留在口頭的說教當中,而是要做到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希望學生是個有愛心的人,那老師應該首先做到有愛心,讓學生看到你的愛心之舉;
希望學生是個誠實的人,那老師應該首先做到不去撒謊,誠實對待每一個人;
希望學生是個愛護環境的人,那老師應該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看到地上的紙屑不忘撿起等。
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起到榜樣的作用,才能引導學生去學習和效仿。
06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禮記·文王世子》
這句話出自《禮記·文王世子》,翻譯過來就是:作為一個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謀事之才”,更要讓學生懂得“立世之德”。
正如這句話所說,教師不能只僅僅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就夠了,更要言傳身教教會他們做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有德遠比有才更重要。
在當今社會,人們學到知識的途徑是越來越多,但是這些途徑終究無法代替教師這一職業。唯有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傳道受業解惑,啟發心靈,培養出一個個有道德的人。
07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葉聖陶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師的教學,不在於去全盤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在於尋找最佳時機去誘導、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其實是在告訴每一個老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不是老師一個人演獨角戲,向學生一味灌輸各種知識,強迫他們全盤接受。
08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為: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
這是孔夫子的啟發教育之道。是在說明教育要掌握時機、因勢利導。老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自己主動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輸知識,代替他們的大腦做出思考。
孔子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已經幾千年了,但依然適用於現在的教學當中,值得每個老師去深思。
09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葉芝
“注滿一桶水”,就算水桶滿了,那也還是一桶水,沒有什麼質的飛躍,就可以認為這是一種一味灌輸、填鴨式的教育方式;
“點燃一把火”,火越燒越旺,形成燎原之勢,可以看出這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所以這句話在告訴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要時時點燃一把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不是去天天注滿一桶水,採取填鴨式教學方式。
10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譯文:經過學習才知道了自己知識的不足,教授別人才知道自己知識上的困惑。
這句話強調了只有透過學習和實踐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得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