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途綠甲蟲21
-
2 # 海哥說文史
中華文明從古至今已傳承了上下五千年卻未曾斷絕,其他三大文明如今早已消失殆盡,是什麼原因促使這種現象發生?且聽我娓娓道來。
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至今主要原因我認為有如下三個:
一、獨特的地理環境在一定時期內還保護了中華文明免遭外敵侵犯。公元前335 年, 希臘馬奇頓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了他征服世界的軍事行動, 在短短7 年多時間內征服了歐亞非許多國家。在亞洲, 他的軍隊由西向東一直打到今阿富汗的喀布林, 在中國西部邊境地理屏障帕米爾高原、崑崙山以西向南折去。希臘侵略軍雖兇悍, 但在整個東征中經過多次硬仗, 特別是與波斯軍隊的交戰大大消耗了有生力量, 在抵達亞洲腹地時畢竟已是強弩之末, 其士兵疲憊,士氣低落, 已為史家所公認。亞歷山大揮師南向說明他確有指揮才能, 否則, 如果他強令其疲憊之師進犯中國, 那麼即使他們能越過帕米爾高原, 戈壁沙漠也定將是他們的墳墓, 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二、中國不侵略不稱霸。華人歷朝歷代受到中國古老哲學倫理思想的薰陶, 尤其受到中華文化精髓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和合文化的影響, 在與鄰國的關係中多行中庸之道, 以誠待鄰。中華和合文化開始出現於先秦時期。和是中華民族獨創的哲學理念、文化理念。管子、墨子、荀子等都曾用此概念來闡述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 以後又被儒家、道家、佛家通用, 成為儒、釋、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綜合性概念。貫徹到社會領域, 則體現了華人民熱愛和平、平等互利的合作精神。中華和合文化的特質, 就是倡導相異物質間的融匯貫通。因此各朝各代中國無論國力多麼強大也不稱霸, 從不把自己的意志、意識形態強加於別國。幾乎所有王朝( 除元朝外) 不侵略別國, 不謀求霸權為世人有目共睹。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寫道: 中國在它的大部分時期沒有建立侵略性政權。因此, 很少激起周圍國家的敵意和妒忌。很顯然的是, 儒家思想在許多鄰國廣泛傳播, 卻不見任何強加的印痕。在近現代的中國,我們也奉行著不侵略,不稱霸的原則。美國等其他歐美國家,一直宣稱中國強大起來會侵略他國,然後事實卻是:從鴉片戰爭到北韓戰爭,一直都是他國在侵略中國。中國從未放棄抵抗,直到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美國宣揚中國強大起來會稱霸世界,與之相反的是,美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對其他國家都有相應的制裁措施。在看中國,一直與其他國家和平建交,甚至長期援助非洲落後國家。
三、中華民族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華各族人民自古就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任何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都激起中華各族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愛國熱忱。中華文明這棵大樹在5000 多年曆史中有中華各民族的培育, 有各民族的保衛。在反抗外敵侵略的鬥爭中, 從白山黑水到康藏高原, 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陲, 各族人民都以不同形式參與鬥爭, 充分表現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反對入侵我邊疆地區的外敵面前, 相關地區的各族人民各自為戰, 積極投入保家衛國的抗敵鬥爭。例如, 東北邊疆人民抗擊沙俄入侵的鬥爭; 西藏人民抗擊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的鬥爭; 東南沿海人民驅逐荷蘭殖民主義者出臺灣的鬥爭等等, 都有可歌可泣的不朽業績。中華各民族是保衛中華文明免遭外敵塗炭的銅牆鐵壁。前幾年出現的釣魚島事件,華人民團結一致,一致對外。表現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例子數不勝數,無論何時,我們中華兒女都要團結一致,響應習主席的號召,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3 # 金銘志
中國之所以能延續5000年文明,主要是我們有雄偉的青藏高原給我們做了天然保護,還有就是我們歷史上的關鍵時刻總歸出現,偉大的歷史人物。那就讓我們說說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吧!
首先,眾所周知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還有一個從古埃及一脈傳承並後起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其實現在的歐洲文明就是古埃及和古希臘文明的產物。
在一段時期曾經並列持久輝煌在東西方的就是歐洲和中國了,古羅馬和秦漢代表著當時的東西方文明,中國在漢朝對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給予了長期的打擊,最後也終於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而古羅馬卻被遊牧民族日耳曼人瓦解,致使歐洲失去了強有力的統治各個野蠻部族的群起,導致歐洲從此進入了長達1000年的無序黑暗世際,黑暗中世紀大約是從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此時的中國經歷了三個大的王朝(唐、宋、元)。
但是要知道中華文明當時也經歷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幸虧在這個歷史關鍵時刻出現了一位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且深愛中華文化的偉大傑出人物,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作為華夏子孫我們都應該深深的記住這個人的名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他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的第6位國君,繼位時年幼的拓跋宏年僅5歲,他是由祖母馮太后撫養長大並代為攝政,公元490年24歲的拓跋宏才開始親政。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當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洛陽。
不得不說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晉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晉朝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中原社會人口、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自漢朝以來許多遊牧民族投降內附中原王朝,不少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渭二水流域,勢如弧形,包圍晉都洛陽,形勢極為不利,最終導致了分裂割據征伐、民不聊生的混亂時代。
據記載早在三國時期由於漢族王朝更替及諸侯割據群雄連年戰亂,導致了人口的急劇下降,當時的漢族人口僅有四百萬之多,可見當時的漢族極度的虛弱,再加上後來的朝代更替戰亂不斷,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族的人口數量就可想而知了。
當時北魏統一中原大地,鮮卑貴族對漢人有兩種解決方案,一個就是全部殺光、二就是全部充當奴隸,如果這樣的話中華文明就徹底被毀滅殆盡,那我們還能延續5000年的輝煌歷史嗎?世界萬物都是有其必然因果,當這個關鍵的時刻為何我們就遇到了一個熱愛中華文化的偉大政治家呢?當我們慶幸就在這個歷史關鍵時刻,華夏文明遇到了一位熱愛中華文化的偉大傑出人物。就必須瞭解他為何對漢族的文化藝術有很大興趣,其實孝文帝他從小就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不僅五經之義能拿過來就講,史書傳記、諸子百家涉獵頗多,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研究,而這一切正是得益於撫養他成人的祖母馮皇后。因此我們華夏子孫都應該感謝這位偉大的女人--馮皇后。
她其實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是她輔佐年僅5歲的拓跋宏直到他24歲親政!馮皇后的祖父是北燕最後一代君主馮弘,馮弘的幾個兒子因為內部傾軋,投降了北魏。其中次子馮朗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內遷到關中,擔任秦、雍兩州的刺史。馮朗的妹妹是拓跋燾的左昭儀,馮朗的女兒跟著自己的姑母在宮中長大,被選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貴人,四年後又被立為皇后,這就是後來的馮太后。同年拓跋弘被立為太子。其母李氏被令自殺,拓跋弘交由馮皇后撫他就成了拓跋弘的嫡母。公元465年,拓跋濬病逝,拓跋弘繼位,就是北魏獻文。當年馮皇后年僅23歲,再到後來公元471年,拓跋弘禪位於太子拓跋宏,馮太后成為太皇太后。孝文帝從小就深受其祖母的影響,他對漢文化大力推崇遷都洛陽之後,決心開始進行改革。
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益於他知人善用。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幹的漢族人,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於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援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先進文明、生活方式、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穿漢服,說漢語、改用漢人的官制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制等等,並在公元496年下令改變鮮卑貴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稱為元宏,孝文帝還主張同漢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的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5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還把其他的100多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同時下令改變鮮卑人的籍貫,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是洛陽人,所以現在好多河南洛陽人其實是鮮卑人的後代。就連死後也不許歸葬塞北,孝文帝這些強制性的政策都是為了減少民族差異、民族隔閡,為華夏民族大融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孝文帝對自己民族的落後有清醒的認識.,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虛心學習,他積極創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還蒐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復興,在他的帶動下使鮮卑人進步很快也很快融合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孝文帝對北魏宗教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就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而且,孝文帝他還不僅向漢文化學習,他還學習了世界其他文明比如印度的佛教,因為佛教裡有亞歷山大東征遺留下來的文明痕跡,他就去學習希臘文化。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很近,他又去學習波斯文化、巴比倫文化。這一點你要是不信的話,可以到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去看一看,那裡有羅馬的廊柱、高鼻樑深眼窩的雕刻、這就是希臘雕刻家的餘留。希臘雕刻家經過幾次轉折以後,透過迦陀螺文化等等餘留,還有波斯文化、還有巴比倫文化都在那裡。僅僅雲岡石窟就是世界文明的大聚會!
孝文帝不僅僅發展和繁榮了鮮卑族,同時他也是讓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徹底大融合,使漢族血液中從此也注入了遊牧民族的果敢和強悍,這使得後來的隋朝、唐朝的貴族血管裡都流淌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血液!同時也使得中華文明得以煥發新的活力,我們是不是應該記住這個讓中華民族煥然一新的偉大女人呢?
-
4 # 龍戰於野888
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能綿延不斷,是由一系列因素影響的。
第一,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
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強烈的包容性和與時俱進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形成期,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派之間看似對立,實則彼此取長補短,尤其是儒家思想,從春秋倍受冷遇到戰國時地位略有提升,靠得就是海納百川。到了漢代,看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則是因為儒家經董仲舒改造後,吸收了道、法、陰陽等各派思想。魏晉以後,儒家再次融合佛教、道教的有益成分,至宋明時期,形成理學,再次體現出它的包容性。正因為這樣的特點,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才能經久不衰,即使暫時遇到挫折,中華文明依然能在坎坷中提升自己,煥發新生。
同樣,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與凝聚力。中國歷史上政權的分分合合,與中華文明自身的凝聚力息息相關;少數民族的漢化與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吸引力與凝聚力的表現。
第二,強大的中央集權的保障。
中華文明推動了國家的統一與發展,反過來,統一與穩定的國家政權又保障了文明的發展與綿延。自漢朝比來,歷朝歷代都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明為治國思想,政權的變更,本質上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兄弟之間的爭鬥,文明並沒有被衝擊,反而被一脈相承繼承了下來。
第三,獨特地理環境的保護。
當人類還沒有大規模從事海上活動時,陸地上的活動總會受到山川形制的影響。中華文明依靠西部高山大川為屏障,獨立地在東亞大陸的沃土上,滋生,發展,壯大,並經東部南部海洋,影響了周圍小國,形成特有的中華文明圈。
第四,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的保護。
中華文明以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自然經濟的保守性和長期穩定發展,造成中華文明的相對保守和連綿不斷的發展。
總而言之,中華文明的綿延發展,受到政治、經濟、地理,以及文明自身的影響。對中國而言,這是歷史的財富,是民族的幸運。
-
5 # 隴右行思見聞錄
中華文明傳承有序,不斷壯大,如一座大山屹立世界東方。
文化是人創造的,文明是文化正能量。作人的原則,人生禮儀,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觀念,民俗民風是文化的核心。
從伏義創新八卦,天地人,人之倫理,作人自強不息,到文王天命觀,大一統理念形成,孔子作易傳,提出作人的原則,教育方式,告訴人們怎樣學作人,天地君親,構築了大一統,公平正義的理想社會模式。一部易經貫穿於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人生之價值觀激勵後人努力奮鬥。引領百家爭鳴,從理論上確立公天下,民為本的理想政治理論,社會倫理基礎。作人準則。
儒家文化養育的大一統中央集權下,中華文明如一顆明珠,光芒四射,不斷輔射四方。形成了開放包容的文化。
先秦諸子思想引領中華文明二千多年,日益強大。而易經,百姓日用而不知,激發獨立自主,自強不息,不斷變法革新的動力。
中華文明屹立世界東方,福澤人類。
回覆列表
主要是人口基數大,就像野草般春風吹又生,其次,相對先進的農耕技術,保證能養活了大量的人口,只要沒有大的政治動亂和饑荒,漢族人口能對北方遊牧民族和高原、山區裡的少數民族形成絕對優勢,足夠的兵力能彌補騎兵數量不足的缺點。由於能養活人口多,所以,有足夠的資源人力發展各種文化藝術等創作,豐富的文化魅力又能反過來促進和延續文化傳承。最後,就算有些年份由於政治內亂和內戰的原因,被遊牧民族有機可乘佔領和統治一段時間,但是,由於中國漢族人口多,文化藝術確實有魅力,反而經常同化了外族統治者,而這些少數民族最後又變成漢族人。這個並不複雜的因素就是我們文化能延續至今的秘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