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蜂二師兄
-
2 # 無常的小跟班
1,作為中華民族封建王朝的第一人。他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萬世不朽的精神楷模。他開創了太多的第一,他書同文車同軌,為中華民族奠定了大統一的思想。他的種種舉動,影響了後世數千年的帝王。
2,秦統一中國,看似奇蹟,但是你多讀史書,請統一六國這乃是歷史走向的必然,大家都聽過一個成語,奮六世餘烈,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祖輩就六代國君的努力,最後才有了秦始皇大一統的結局。
3,在那個封建家天下的時代,一個家族能連續7代人皆是有為之君太難了,縱觀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也只有獨此一例。或許這也是春秋戰國那個大爭之世所在的魅力吧。
-
3 # 鹹魚閒聊
我認為這個問題,賈誼的《過秦論》是最好的答案!文章中有一句是比較概括性的結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那麼根據《過秦論》我便大體說一說秦始皇是如何一統天下的。
首先,“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這裡便是“奮六世”裡的第一世—秦孝公,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成為當世強國,從魏國手中奪取河西之地,拉開了秦國東出,與其餘六國爭霸的序幕!
隨後,“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在秦與到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之後的秦武王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進一步發展了秦國的國力。
秦武王死後,秦昭襄王即位,他拜範睢為相,放棄秦魏聯盟,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以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軍,秦楚丹陽、藍田之戰,以及伊闕之戰,消滅了六國有生力量,從此秦國一家獨大,六國再也無法與秦國對抗,秦國一統天下之勢已成!
之後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比較短,雖然時間短,但也都是明君,尤其是秦莊襄王,他上臺後宣佈大赦天下,施德布惠於人民,緩解了秦昭襄王執政晚年所面臨的困境,並再次出兵趙,魏兩國,奪取兩國大片土地,進一步削弱兩國實力。
在有了六世君主的鋪墊後,秦始皇即位後先是誅殺呂不韋親掌大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鞏固統治,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在一切準備妥當後,他以王翦,王賁,李信等人為將,發動統一六國之戰,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最終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
-
4 # 關東俠客
秦始皇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親政,用十年時間從公元前230一公元前221年)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在三十九歲時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秦始皇能夠完成統一天下大業是由於多方面決定的。一,春秋戰國幾百年征戰,人民厭倦了戰爭渴望統一這是歷史趨勢。二,商鞅變法獎勵耕戰,為秦國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打造一支能爭善戰的虎狼之師。三,秦始皇重用李期,蔚僚君臣制定了正確戰略方針,一方面遠交進攻,攻打相鄰的韓趙魏三國,遠交齊國結秦晉之好。另一個方面用離間計,離間齊楚合縱抗秦政策。對反對秦國的當權者派刺客殺之。四秦滅六國並非秦王政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他奮六世之餘烈,在先人打下遼闊地盤基礎上取得的戰績。郡縣制度很好的控制鞏固了佔領土地。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勘稱千古一帝。
-
5 # 嘉會天下
應該說,武王滅商之後,周公的分封制和禮樂最大程度地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和發展。楚(含後滅的吳、越、魯、巴)、晉(戰國後的趙)、秦、齊、燕,在大力開發中國四夷、開拓華夏族的疆域上,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上古“五帝”至姬周,華夏本同根共祖、同一文化,但進入春秋戰國,天子懦弱,諸侯間無窮無盡的戰亂、同室相殘,註定了華夏再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歷史為什麼選擇了秦國,而不是春秋時的楚、晉,戰國時的楚、齊、趙呢?下面分析一二。
尚武而不內鬥,大秦戰將何其多也華夏族是個尚武的民族。自商末楚從漢江荒僻荊山,歷十餘代楚君“篳路藍縷”、“觀政中國”、“問鼎周室”,終東至大海,北至黃河、泗上,南至粵黔,西至巴渝,自然是一寸一寸打下來的。而晉、燕自立國以來,與夷狄雜處,即使周天子徙居雒邑,也發生了王子帶率狄入周、周襄王奔鄭的事件。只有打敗夷狄,北平戎、胡、匈奴,晉、燕才有存在的空間。至於姜齊,本處東夷故地,但自姜太公始,大興漁鹽之利、禮儀之教,使齊國成為最為富庶的諸侯。
秦國的生存環境最為惡劣。作為顓頊之後,自伯益得嬴姓以來,世居西戎,與戎為世仇;造父御於穆王、千里平亂始封趙城,一直是西周附庸。秦襄公將兵救周、護送平王東遷,始列諸侯,“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不過空頭支票。秦穆公受晉所阻,只得西向霸西戎;至秦昭王三十六年滅義渠時,方無內憂。
但除凜冽善戰之外,秦國公族最為團結,極少內鬥,更少淫慾之君。秦莊公有子三人,長男世父辭讓太子於襄公,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不敢入邑”。反觀楚,莊王之弟子重、子反,因爭夏姬滅申公之族,巫臣教吳車戰之法;莊王之孫五龍鬧海,平王“父納子婦”,伍子胥、伯嚭率吳師復仇,終有昭王破郢之災。晉自曲沃桓叔以來,小宗代大宗,至晉獻公大殺公族連兒子也未曾放過,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後62歲始立而霸,此後公族弱而諸卿強,終至“三家分晉”。魏霸百年終是趙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武力與秦不分伯仲。而齊國在霸主桓公未死即有五子爭立,其後一代不如一代,終發生“田氏代姜”,滅宋不慎招致六國圍攻幾近滅國。
地理形便,守函谷關以待六國秦處四關之內,關中沃野,東有黃河、崤函所阻,實力不濟不宜東出;而山東諸侯若想西進,也難得便宜,大多鎩羽而歸。晉強為霸之時,秦晉翻臉,南結“楚秦之親”,互相策應,晉在河西終無可為。商鞅使詐奪回西河後,韓、趙、魏終不得西進,難逾黃河天險。
進入戰國,司馬錯平蜀,秦得川中平原,國力大增。而楚西面門戶洞開,巴郡、漢中、丹陽已受長江、漢江、丹水上游秦之所制,南有揚越之患,北有魏韓齊襲擾方城、陳蔡、泗上。趙有秦、魏、韓、齊之患,背有燕國虎視。齊也三面臨敵,弱燕也曾在樂毅謀劃下奪其七十二城,僅莒、即墨在握而得復國。
變法圖強,重用客卿觀春秋五霸,齊用管仲,三晉多卿,楚國多才,吳、越多用楚士,而秦穆公大開延納六國客卿之傳統。魏用李悝、吳起,稱霸百年,在梁惠王時敗於馬陵、桂陵,此後為秦所虐。趙之長平之戰,敗於範睢反間;李牧兩度敗秦,誅於李斯反間。楚悼王用吳起變法,一改頹勢,但生命短暫終難改公族大於王權、尾大不掉、奢糜內鬥不止的局面。肅王、宣王、威王三代楚國復強,但楚懷王內用侫臣罷黜屈原,外受張儀愚弄,怒而興兵,六郡盡失,至傾襄王東逃於陳。
秦獻公蜇伏魏國三十年,“止從死”(人殉),東築櫟陽,開始變革。孝公用商鞅,獎勵耕、戰,實行連坐,推行郡、縣,軍國戰時體制成型,秦人懼於私鬥而勇於公戰,以首級定軍功,自此秦國國勢日強,秦軍已成虎狼之師,動輒斬首數萬,威震天下。襄王錯過蘇秦沒錯過張儀,“遠交近攻”,拉開了攻伐楚、韓、魏的大幕。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宣太后把關,穰侯、羋戎、樗裡疾、甘茂、白起皆戰功赫赫,摧枯拉朽;三十六年用範睢,廢太后,遷“四貴”,大秦統一戰車已無法阻擋。
嬴政十三而立,在呂不韋、李斯、蒙驁、王翦等輔佐下,焚詩書絕縱橫之士,遍行反間、刺客於各諸侯,二十六年掃盡六國,一統天下。
結語: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影響後世二千餘年的郡縣制的中央集權政治格局,天下本一家,從此統一成為華夏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秦嚴刑峻法,二世而亡,楚風漢韻的黃老之術歸來,中華治理遠遠還在路上 -
6 # 中國最帥的男人
我看完了整部大秦帝國,總結出這幾點一因為六國自己作死,二是自身沒實力,三是變法沒能成功,每次六國討伐秦國都是不了了之,四大君子也不能上位,魏國的信陵君還剋死秦國,要是他當了魏王秦始皇要統一也是一個字難,還有就是楚國的屈原,正要變法掃除了楚國的一切阻礙,怎奈秦國已經打了過來,楚國的楚懷王,盡然還被秦國給拘留,最後剋死秦國,不得不說是一大悲劇,楚懷王的單純和幼稚讓楚國陷入衰落的境地,秦滅六國不是因為秦國的強大而是因為六國自身的作死以及實力不行才導致秦一統天下,也就是導致而是秦國到秦始皇一死就被農民起義給推翻,最後劉幫建立大漢王朝的原因,原因很簡單,六國對秦滅六國很是不服氣,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秦本土的老秦人都被贏政給遷移到南越之地去了,導致秦國的老秦人太少,秦始皇無兵可用最後導致了秦無兵可援助的局面,只有靠刑犯來平反起義軍的悲催局面,最最最後就是秦始皇死的太突然導致扶蘇被胡亥和趙高給害死,最最最最後就是,為啥南越之地秦國要大量遷徙老秦人而不是六華人民的,我想秦始皇是怕他們在哪裡起事,路途太遙遠不好平亂吧
-
7 # limuzi1966
秦王贏政掌權後,著手準備全國的統一,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東方六國,最終完成全國統一。秦所以能完成全國的統一,是有其主客觀的諸多原因的。
從客觀條件上看,秦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1、戰國以來封建經濟飛速發展,由於交通發達,物質交流擴大,使各地區經濟聯絡大大加強,因而為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那種貨幣、度量衡不一,以及關卡林立、以鄰為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據狀態已嚴重的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統一又是經發展的需要。
2、秦統一是透過長期戰爭實現的,在戰爭中,人心向背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由於長期戰禍,人民飽受苦難,所以人民要求統一。
3、春秋戰國以來所形成的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又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提供了有利條件。
七國之中為何由秦來統一?這又有其主觀上的原因:1、政治上,秦實行“法治”比較徹底,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秦民風純樸,官吏忠於職守。不搞結黨營私,朝廷辦事效率高,政治清明,政策得當。
2、經濟上,秦居關中,又據四川天府之國,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秦注意發展農業,獎勵耕戰,興修水利,使秦有足夠的財力、物力,較其它六國有明顯猶勢。
3、軍事上,秦獎勵軍功,軍隊戰鬥力遠比六國為強。加之秦居險要之地,進可攻退可守。
4、在外交上,秦善於利用六國的矛盾和弱點,各個擊破,靈活的運用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的策略,有效的摧毀了六國的統治。
5、秦始皇本人在統一戰爭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方面,他消除了內部的陰謀集團,有利於政令的統一;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收攏人才,任用政治家李斯、大將王翦等。這些措為加速統一大業,結束大國兼併的混戰局面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
8 # 人生如春風
秦始皇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其實始皇帝從小生在帝王家,有富二代的家庭基因,他的父親為了培養他,從小就送他出國留學,在趙國留學期間,他了解當地的文化軍事經濟,當時趙國也是世界強國,在國外的時代,造就了他堅韌的性格,也知道在國外的艱辛,所以就養成的一種性格特質,在國外的年代,他也是學習百家之長,為迴歸秦國的執政打下基礎。
嬴政幼時在趙國留學期間是他性格特徵形成的原因。幼年留學時期缺少父愛、母親陪她留學期間淫亂使他產生自卑感、壓抑感,初步培育了他堅忍、嫉恨、報復、抗爭的個性心理,兄弟相殘的經歷讓他完全變成一個不動感情的“政治人”。
留學回到秦國,他對先輩們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震撼著他,本身生在帝王家的優越感,讓他天生狂傲自大、專橫跋扈、肆意極欲的性格,但在趙國留學期間形成了慎思、遠慮的處事方式。
優越感與留學的文化結合使秦始皇贏政的性格是矛盾的,清晰地呈現出優劣兩極,在他身上既有促使其事業成功的性格特質,又有危害社會的心理欠缺,對歷史發展程序產生積極與消極的影響。
他性格的形成對他子承父業後,對秦帝國的發展方向明確且堅定,為他實現六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秦始皇13歲登基,從公元230年開始到29歲滅六國統一天下,首先靠的前輩留下的大好基業,再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1)天時,秦國有廣大的國土,經過商鞅變法,經過呂不韋管理財政,國力日益強大,客觀上具備消滅其它幾國的條件。
2)地利,採用了李斯的遠交近攻方針,有的人說遠交近攻是前人提出的,但秦始皇聽進去並實施還是由李斯開始的。遠交近攻在於它能逐個擊破又控制全域性。
3)人和,秦國前後出過很多有名的大將,(1)早期的殺神白起,一生70多戰無一敗績,他的原則是消滅敵有生力量,攻城為次。(2)大將蒙恬,北殺匈奴,採用先進的武器弩。(3)大將司馬錯,也是很重要的戰將。(4)最富傳奇的就是大將王翦,滅韓,滅趙,離間計,水淹計,趁火打劫都用過。抓楚太子丹的時候大將李信想搶功,說只要二十萬就能辦到,而王翦說要六十萬,秦始皇看好李派他出徵,李信第一仗在河南平輿大敗楚軍,就在李孤軍深入時被楚軍反撲大敗而歸,秦始皇再次請王翦出山,王翦要了六十萬大軍果然取勝。
其它大事,秦始皇對國土確認,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這些都是有深遠影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