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胖丫喜多
-
2 # 曉浪師兄
其實,同樣是養活,那個時候的活法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根據老人的回憶,說說我家鄉的情況:
01 那時的孩子吃得很差以前農業科技落後,種地主要靠農家肥和草皮灰,土壤肥力不夠,加上搞“大集體”,影響勞動積極性,導致糧食產量極低,根本就不夠吃!
那個年代,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很普遍
飯不夠吃咋辦,只能加“菜”了!據我外公講,六十年代年最艱苦的時候,經常找野菜一起煮著吃,為了避免中毒,就把集體養的一頭豬趕到山上,豬採食什麼野菜,人就割什麼野菜回來。在我老家,常吃的有野棉花、灰灰菜、小薊、肥豬苗籽、蕨菜、枇杷樹根等。很多人實在沒辦法,只能走村串寨去乞討養兒女。
小薊
後來條件稍好,不用吃太多野菜了,但飯還是要嚴格分配,不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就算煮土豆,每人也僅限一個。我一個表叔吃了一個還是太餓,就悄悄去再偷一個,被他媽媽發現後,又是打又是罵,打完罵完母子抱在一起哭了!
野棉花曾經用來和麵一起攪糊糊吃
何不食肉?不存在的,一年到頭不見油星的人家多的是,更不要說吃肉了,營養欠缺,人餓得黃皮寡瘦。
02 那時的孩子穿得很差以前是不像現在到處是琳琅滿目的服裝店,布匹也是按計劃分配的,就算按計劃很多人家也買不起,穿的衣服褲子補丁加補丁。條件好一點的有鞋穿,條件差的直接打赤腳,腳底板磨起一層厚厚的老繭,到冬天滿腳是凍瘡,我們叫“腳凍包”,不撓吧奇癢無比,一撓吧還鑽心的疼,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有體驗過!
沒鞋的孩子打赤腳
再說說床上用品,被子是薄薄的一小層,好點的是棉花做的,差的是把多年的破衣服破褲子縫在一起,墊的是松針或秸稈,再鋪一層布當被單。據父輩回憶,冬天最怕睡覺,床上太冰了,睡覺只能縮成一坨,等差不多捂熱的時候,天都快亮了。
03 那時的孩子住得很差以前沒有高樓大廈,房子基本是夯土牆,蓋茅草,房間裡面黑洞洞的。加上以前偷盜猖獗,所以人畜共住的情況很普遍,同一個門進屋,往左是人住,往右是牲畜住,家裡面一股糞便味,衛生條件極差。
因為孩子多,這樣的茅草房住得也很緊張,經常是幾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實在擠不下的就打地鋪。
土牆房
04 那時候的孩子受教育機會少有飯吃就不錯了,哪還有機會上學!能送全部孩子進學堂的家庭少之又少,有的甚至幾個孩子都是文盲。
比較迷信的是看孩子有手指上幾個“螺”,農村有“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穿麻布,五螺六螺得官住,七螺八螺曬大路,九螺十螺當幹部”的說法,所以有二、五、六、九、十個螺的孩子才能去上學,因為他們未來“有無限可能”,或許做官能帶領整個家庭起飛,其他的孩子只能在家幹農活了。
不能上學的孩子很小就開始幹農活
當然,女孩子基本上是沒有機會上學的!
那些沒有機會上學的孩子,無文化無技術,很多長大後只能從事又苦又累的體力活,能逆襲改變命運的寥寥無幾。
如今,中國迅速融入世界、社會飛快發展,我們的眼界和要求不一樣了,不再以吃飽穿暖為目標!現在的孩子吃的講究營養均衡、穿的講究式樣新穎、住的講究寬敞明亮、頭痛腦熱抓緊送醫院、教育講究全面發展,這一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所以大家會覺得養孩子壓力大。現在要求孩子多才多藝
現在父母更注重營養均衡
時代背景不同,父母養活孩子都是一樣的辛苦,不同的是:以前的七八個孩子是艱難地活著,現在的一兩個孩子是幸福地活著。 -
3 # 小彤姐愛生活
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還處於建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老百姓的日子過的都不富裕。那個時候建設新中國,響應國家的號召,每家每戶都生了很多個孩子,少則三四個,多則十來個。對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生二胎都要深思熟慮,別提六七個孩子了。那麼,爺爺那代人是怎麼養活了那麼多孩子的呢?
經常聽我媽媽嘮叨舊時的往事,基本上是大孩子帶小孩子,幫父母分擔家務,分擔帶弟弟妹妹,這樣子過來的……以前的治安還算比較好,七八歲的孩子就可以抱著妹妹,拉著弟弟一起出去玩了,並不需要父母看著。這在當今社會根本不可能,那麼多危險因素,小孩子一刻不能離開父母的視線。如果生六七個孩子,至少父母是沒時間去掙錢養家的了。再者,以前的生活水平比較低,養個孩子也就是讓他能吃飽而已,哪裡像現在養個孩子還需要各方面的營養。第三,以前的教育支出也低。小孩上學基本上免費的,也沒有什麼輔導班,興趣班之類的,也沒有要求必須考大學,上完初中能有個工作就可以了。所以父母的負擔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重。現在的小孩競爭壓力特別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每家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在孩子的教育上,所以很多人高呼生不起二胎!
過去生六七個都能養活,而現在生二胎都困難就是這些原因,社會的大環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生養孩子的壓力特別大。您是怎麼看的呢?
-
4 # 閒看秋風999
站著說話不腰疼。
養活,僅僅是指生命的延續;,現在不一樣,現在帶孩子不僅僅是讓他活著,而且還要能夠出人頭地。
另外,過去養活七八個孩子的時候物價相對不高;人們對於各種營養的攝入,對於飲食必須均衡的科學道理也知之甚少,說白了,能夠讓孩子有一口飯吃了不錯了。
現在呢?現在的父母絕對不會因為孩子沒飯吃而擔憂,相反,現在的父母都是成天挖空心思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吃的;
過去的孩子哪裡聽說過學前教育?有人看著不打架就行;七八個孩子一般都是大的帶小的;
再看看那個時候孩子們身上的衣服——除了大孩子可能有穿新衣服以外,弟弟妹妹從來都沒有新的!
養與教,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過去的七八個只有只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根本就談不上教育;
現在不一樣了;不是有一句話叫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送孩子出國留學;
過去的日子不值得懷念;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過去的孩子比現在的孩子更加懂事,更加成熟——貧窮人家多孝子;
但是,社會歷史就是這樣,想回去是不可能了——還是活在當下,面對現實,多想想怎麼讓兒子孫子先成人,再成才吧!
-
5 # 孵鵝鴨
沒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的人,輕易不要妄下那個時代的結論,就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過來人也說不明白一個時代的變化,特別是政治問題,傷及了部分人,要忘記不愉快的事情,調正心態對今天的社會。 在零碎的記意中能以搜尋到一鱗半爪,可信度還是較高。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為社會主義建設無嘗義務勞動,英雄倍出的年代,互助互愛,團結向上的年代,國家給與補貼平均分配解困,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的年代,沒有收入差別大讓人心靜的時代。月十元錢不到,養活一口人,信麼?他就發生在中國,創造了奇蹟。
-
6 # 玉華緣
那個年代的人,都窮怕了,由其是解放前出生的,不管是有錢人,還是窮苦人,都一樣,這和時代背景有關係。
遠的不說,只說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再有,解放後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就這一點點,就足以讓全華人民,深深的懂得了,什麼叫勤儉持家,堅苦樸素。
我們有時,常和孩子們講,讓他們親身經歷一下,就懂得節省度日了,,唉,雖然嘴裡是這樣說,從心眼裡真的不願意讓後人,走向絕境,因為那個事實太過殘酷。
-
7 # 祁東大曾
我生子六十年代。經歷過最困難的時候。家裡兄弟姐妹有五個,那個時候還是生產隊統一出工,記工分。人口多。生產隊田少地少。而且還是一大部分是旱田。不適合種植水稻。人口糧也是按照自己父母一天出工的時間來記的。一年下來也分不了多少口糧。況且我們兄弟姐妹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糧食自然就不夠吃。常常是一餐只煮一小碗米飯。父母一般都捨不得吃米飯。會分給我們兄弟姐妹們吃。不夠吃時就用紅薯來代替或者用紅薯渣或者玉米棒。下飯的菜也是罈子裡醃的鹹菜。一個月根本吃不上一次肉。那個時候吃一頓豆腐也算是最好的菜了……這樣的生活持續到八0年。田地分到各家各戶。自己種糧。收糧。交公糧。餘下的自己支配。辛勤勞動一年下來也會餘下幾百斤糧食。由此在吃的方面慢慢變好了。自產自足。積極性也高漲了許多!說到底那個年代純粹是填飽肚子。雖然衣服沒有現在的各種顏色。豐富。那個時候一年也只有一兩件換洗的衣服。常常是弟弟穿哥哥的、妹妹穿姐姐的舊衣服。新衣服也只能是過年的時候才有得穿。雖然苦,但是還是很懷念小時候的日子。現在收入高了。人的追求也高了,生活品質也高了。所以在教育孩子費用也是會捨得投入。時代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人的觀念也不同。困難時咬咬牙也就過來了。這就是父母的責任。父母的擔當
-
8 # 嶧縣西門裡老李
我為什麼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自已經歷過那種生活,那是幾近自生自滅式的生活。生的多,但如同放養,命硬的活下來,命差的也就傷了。你可以問問那時的家庭,誰家不是好幾個孩子?誰家又沒一兩個夭折的孩子?
記得我家西鄰的尹二叔家,六七個孩子,冬天家裡僅有一床棉被,怎麼辦?幾個孩子都是鑽進自家的麥穰垛裡,各睡各的。一次下大雪,房子壓塌了,兩口子更是不管幾個孩子了,因為尹二嬸得了神經病,沒人做飯。幾個孩子餓了,到種過地瓜的田裡,刨出漏收的小地瓜,用手抹抹泥,張口就啃。
還記得那年腦膜炎疫情,傷了很多孩子,我們那一個街上傷了四五個,最大的尤奶奶的小兒,當時上初中。
所以說那時物質匱乏,普遍很困難,孩子該上學了,你能上就上,不能讓就在家幫著幹活,不幹活也沒飯吃。
所以和現在沒法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現在普遍生活好了,生一個孩很金貴,從小到大,所吃、所玩、所學那樣不是追求最高檔?不是全家圍著轉?可過去一個孩子一天不入家,又有幾個家長過問的?都是家長忙生計,孩子們大的帶小的,不凍著餓著,就是很好了!
所以對題主說,時代不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追求也不一樣了,所以過去是沒想生這麼多,可沒法控制順其自然,所以不得不養;現在是條件好了,當父母的也想享受了,不想生或者不想多生、什麼辦法都能控制了,於是生的少了。
-
9 # 轉折xh
不要單說那時窮,也不要只說這時富。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凡事都得有個過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衰到興。新中國從幾十年的硝煙戰火中走來,面對著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的國情,國際國內千頭萬緒的紛繁複雜的事務,是以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無私無畏,深謀遠慮,大刀闊斧,鞠躬盡瘁率領各族人民建設新中國,禦敵於國門之外,上馬三彈一星,南京長江大橋,公鐵路建設,水利,土改等等。凡事都得有個輕重緩急,孰先孰後。是必要經過那一段的曲折的路程,積累的經驗和大膽的探索,改革開放的成功,最後奠定了今天國家的繁榮,強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10 # 伊莉紗
因為以前的老百姓,家家不富裕。無論男女老少,青一色藍衣服黑褲子。大家吃得都是大碴子玉米麵。極少的細糧——白麵。蘿蔔白菜酸菜是家常菜。彼此之間沒有太大差異,純屬大一統。大的衣服小了老二穿,老二小了老三穿,像熱傳遞一樣,一件衣服打了補丁全家孩子輪一遍,最後不能穿了,家長用它做鞋墊或縫鞋邦,沒有浪費的東西。
七八個孩子也沒有媽媽專職呆在家裡看孩的全職太太。大多是老大看老二,一個帶一個,根本不用家長操心。七八歲開始學做飯,餵雞餵鴨餵豬,到田裡採野菜喂禽婁牲畜,全部由孩子們負責。別說養七八個孩子,養十個二個都不在話下。
孩子吃飽穿暖就完事大吉,沒有孩子挑吃穿。那時的父母嘴邊上常掛著一句話,養孩子容易,就像養狗崽子貓崽子一樣信手拈來。你還感到疑惑嗎?
現在六個人養一個孩子,還累得前胸貼後背。時過境遷,孩子的質量和綜合素質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路上風傳四歲幼童都流利說出全國各省省會和世界各國首都。但在父母養七八個孩子的時代,你聽說過嗎?
-
11 # 勿忘我27957
實話實說,那時孩子們的生活真的連豬狗都不如。
因為以前很貧窮,也沒啥拿得出手可吹噓的。
但那時的父母卻可以養活六七八個孩子,所以也就成了炫耀那個年代的資本了。
-
12 # 馬蹄蓮蓮蓮看
很貧窮,要求低到只要有口飯吃,什麼叫養活,活就活下來了,死了也就死了,往溝裡一扔也就完了,這麼靠天吃飯的活著,何來質量一說呢?
說是以前,主要是指建國以來,這時最大的好處是國內不打仗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證,生活條件很差,一窮二白,但那時人們都窮慣了,能吃苦,為建設新中國幹勁很大。
主要是那時人們還不會計劃生育,人口凋零,反而是鼓勵多生,懷上了就生,就那麼簡單。生活條件差,人人都得幹活,孩子就往炕頭上一扔,用磚頭堵一圈,就下地幹活去了,隨便孩子在那裡哭,幹一晌活回來喂孩子吃口奶就走了,因為家裡沒人照料,小孩自己在家受傷的可不少,有摔下來的,有讓老鼠啃掉手指腳趾鼻子耳朵的,有的是讓大公雞啄破囟門的,各種受傷的都有,自己長大了沒有記憶,其實小時候受了多大的罪!
小孩都是放養,大人不顧得管,小孩自己會跑了都不知道,那時人情淳樸,一個莊上的都認識,在村子裡隨便跑,大的領著小的,天黑了在村頭一喊就回家了,隨隨便便一擠就睡了。而現在,講究優生優育,生個孩子投入多少金錢人力,在家裡照顧孩子吃喝拉撒,還得照顧他情緒,和他多說話,大了出去玩寸步不離,一是車輛太多,危險隨時存在,二是怕走丟,一扭臉看不見了上哪找去!直到上學也得車接車送,至少到初中才撒手,十幾年佔著一個人為他服務,付出的差別太大了。
那時吃的什麼呀,雜麵饃,野菜,幾年都不買一件新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爛成補丁了再打疙背做鞋,一個線頭都不會浪費,現在為了一個孩子花費多少?為了不讓他落於人後,有一點錢都給他投資了,能不累嗎?
因為條件所限,生下來就隨隨便便的活著,稀裡糊塗也就長大了,現在人們有了認識有了追求,那些苦不願給孩子吃了,求質量不求數量,這是社會的進步。
-
13 # 隴原—春
在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那個時候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多子女家庭,住在一個大雜院裡,我們院子從前院中院後院一共有十幾戶家庭,那個年代每家每戶的生活基本水平和基本的保障差不多,國家分配統一的糧食,統一的油,統一的煤,包括父母親的工資都是國家統一的級別工資,所以差別不大,那個年代的人真的很單純,心地善良,大雜院裡還互相幫助,誰家如果有困難全院子的人都去幫助,每家還可以養雞養鴨來補貼一下自己家裡的生活,那個年代,感覺每個家庭的凝聚力都非常強,不攀比,不羨慕,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家家戶戶出門不鎖門,安全性特別好,拿我們家來說,上班的上學的,回來以後家裡的火爐總是旺旺的,有一壺燒開的水在爐子上,母親回家做飯很方便,門沒鎖,院子裡沒有工作的大媽幫助完成了這一切,大雜院特別有親和力,就是吃飯都是東家串西家西家串東家來回跑,我們大雜院裡有一家11個孩子,健健康康的,我們一起長大,那個年代,一個家裡有多少孩子父母親都能帶大,唉,現在的年代也不知道怎麼了,別說左鄰右舍的親情,甚至姊妹兄弟都沒有親情,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回覆列表
說到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頭也就兩個方面:
一、住房
過去基本都是單位分房,先不說分的房好壞吧,最起碼你有地方住,不至於說因為沒錢租不起買不起房子而流落街頭,在房子上也沒多少支出,掙得錢只是用於日常生活。
現在呢,房子動不動就幾十萬上百萬的,好多家庭都是把老房子賣了甚至動用了父母的老本,才能付得起首付,每月還要還高額的房貸,租房也不便宜。房貸和租金幾乎耗去了大多人一半甚至更多的收入,只有少部分錢能用於家庭日常開銷。
二、孩子教育
以前的孩子,就是正常上個學,家長就是負擔學雜費書本費和文具錢。
現在呢,除了學校各種課程外,各種課外輔導班林立,幾乎沒有不上課外輔導班的,這些輔導班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如果上外教補英語還得更多。除了課外輔導班,還有鋼琴、美術、舞蹈、跆拳道等等各種特長班。這些特長班本身就花費不小,還有附帶的考級、各種出去表演的服裝差旅等等費用。現在學校逢年過節,都得打點下老師,小禮物或者金錢也都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