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熙為人人
-
2 # 軍武最前哨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素有“日不落”之稱的大英帝國向來都是用自己的鉅艦大炮從別人手中掠奪土地,怎麼可能用自己的土地去換別人的鉅艦大炮呢?但在歷史上還真的確有其事。
眾所周知,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使美國一向習慣於“隔山觀虎鬥,坐收漁翁利”;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美國發布一紙“中立宣告”後幹起了軍火買賣,無論軸心國還是同盟國基本上是來者不拒。
但與美國一脈相承的英國不僅是華盛頓傳統意義上的盟友,而且不列顛群島還是美國在大西洋上的重要戰略屏障;所以在具體的軍火交易當中,美國對英國還是會有一定的側重和偏袒,但這也無法改變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
1940年8月13號,希特勒下令對英倫三島執行代號為“海獅計劃”的大轟炸行動。但對於納粹德國而言遺憾的是,戈林麾下的空軍並沒能實現元首的戰略目標,反倒幫助英國成就了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儘管德國企圖透過空襲迫使英國投降或求和的計劃破產,但希特勒並不打算就這樣輕易放過英國。考慮到英國嚴重依賴海上運輸的特點,於是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奉命對所有英國軍、商船隻進行無差別攻擊。
所以在那段時間裡,英國戰備物資的運輸受德國潛艇的封鎖變得異常艱難,經過綜合考量後英國本部認為,只有主動對德國潛艇進行反擊才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此時另一個問題又橫在了英國面前:具備反潛能力的驅逐艦不夠用!
現造根本來不及,於是被逼無奈的丘吉爾只能向美國求援。儘管美國視英國為盟友,但當時羅斯福卻已經替丘吉爾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英國淪陷,美國順理成章的接管英國在大西洋上的島嶼並構建防禦圈。
當然,羅斯福並沒有表露出美國對盟友的消極看法,但在英國提出求購反潛驅逐艦的意向後美國立刻表示同意,不過羅斯福給出的具體方案讓丘吉爾錯愕不已:用英國在大西洋上的22個島嶼置換30艘反潛美國驅逐艦。
英國雖然對這個置換方案極為不滿,但當時歐洲的戰況已經迫在眉睫,所以丘吉爾必須做出決擇;最終,美英經過多次討價還價達成一致:用英國的6座島嶼及島上軍事設施j九十九年的租期置換50艘驅逐艦,除此以外丘吉爾還額外贈送了2座島嶼給美國。
如果說這筆交易就此完成也算各得其所,但令英華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利慾薰心的美國佬竟然連“自己人”都坑:50艘驅逐艦中艦齡最短的也有十八年之久,其餘一些甚至老化到都已經失去了反潛能力,最終未能派上用場。
-
3 # 彧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參加戰鬥人員最多的一場現役,同時也是人類近代海軍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其中有一件聽起來很是差異的怪事,就是英國用8座極具戰略軍事意義的島嶼和美國換來了大約50艘軍艦,從雙方的交換條件來看,英國換給美國的這8座島嶼中包括像巴哈馬、牙買加、聖露西亞等8座戰略意義重大的島嶼,其中兩座還是贈送的。而美國給英國的軍艦並不是新的,而是美國已經退役的一戰時期的軍艦,看到這大家不禁會問英華人腦子watt了吧?其實英國這麼做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因為在二戰初期,英法兩國相繼被德國擊敗,法國投降,英國逃回了大不列顛本土,但是英國本土的經濟、軍需海運任務就完全暴露在德國海軍面前了,特別是在德軍的無限制潛艇戰開始後,三個月的時間英國就有將近300艘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但是自家的海軍軍艦傷亡的也不少,如果放棄為這些商船護航那等於是將英國國民經濟放棄了,所以在面對自家護航軍艦嚴重不足又短時間內需要大量軍艦的情況下,英國才主動提出用島嶼更換美國退役封存的軍艦的計劃,這些軍艦雖然大多數都是一戰時期的,但是用於商船護航完全夠用了。其實英國之所以提出用島嶼更換是因為經過和德軍的戰鬥,整個英國海軍已經變得元氣大傷,而美華人在看到英國的現狀後加快了對英國的做空計劃,逼著英國大量拋售股票、債權等優質資產,為了讓美國停止對英國趁火打劫,所以英國主動提出將美國看中的這幾座島嶼送給美國來體現兩國的友誼,來換回美國不要的軍艦,這樣可謂是一箭雙鵰的舉措,而且為了體現英國大不列顛的帝國形象,英國還在此前談好的6座島嶼基礎上又免費多送了2座。再一個透過這次物質對換,英國也等於是將美國拉進來,取得了美國的支援,這樣美國就成為了英國堅強的後盾,而且也為以後美國為英國源源不斷的軍事援助開了一個好頭。最後英國提出將這幾座島嶼送給美國也是因為英國已經不是曾經那個日不落帝國了,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送給美國的這8座島嶼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英國國內經濟的落敗和軍事打擊能力的後退也讓英國已經失去了對這些海外殖民地的保護能力,所以做個順水人情送給美國換取美國的支援也是很划算的。當然這個交換和送並不是將這8座島嶼的歸屬權送給了美國,只是送給了99年的島嶼使用權,等99年後約期一到,這些島嶼又是英國的,所以英國在這場交易中明面是虧大了,但是實際上卻是賺翻了。
-
4 # hording
多謝邀請,二戰時英國用島嶼換美國退役驅逐艦,應該是指《驅逐艦換基地協議(Destroyers for Bases Agreement)》,這一協定是1940年9月2日英國和美國簽訂的。根據這一協定,美國政府將50艘退役的考德威爾級(Caldwell class)、威克斯級(Wickes class)以及克萊姆森級(Clemson class)驅逐艦轉交給英國皇家海軍,而英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則是將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的巴哈馬群東、牙買加、安提瓜、聖露西亞、特立尼達,以及英屬蓋亞那等地的軍事基地租借給美國,租期99年。而英國之所以決定簽署這個《驅逐艦換基地協議》,這其實是英國經過仔細衡量成本收益比之後做出的決定。
我們先來看一下英美簽訂這一協定的背景。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極其濃厚,尤其是在大蕭條之後,美國國會還是在1935年通過了非常嚴格的《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s)》,並經過1936年的延長以及1937年的決議,最終形成了對包括內戰在內的戰爭中的所有各方的武器和物資進行全面的禁運,以應對歐亞大陸不斷增長的動盪,並試圖確保美國不再陷入國外的衝突。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羅斯福的努力下,國會修訂了中立法案,允許交戰國以現購自運的方式購買武器。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根據《中立法案》進行貿易,但必須使用硬通貨進行交易,而且運輸由英國自己負責。當時間來到1940年,法國敗亡後,英國事實上財力已經枯竭,黃金儲量已經接近告罄。已經無力根據《租借法案》購買所必須的物資。在這種情況下,就在法國即將敗亡的1940年6月1日,羅斯福總統試圖繞過《中立法案》宣佈將“過剩”的數百萬小型武器和彈藥運往英國。除此之外,在德國潛艇襲擊下,英國由於護航艦隊不足,商船損失嚴重,承擔從美國將所必須的武器和物資運輸的任務已經很吃力了。第三,羅斯福面臨1940年總統大選,他的批評者攻擊他試圖將美國拉入戰爭中。為了獲得大選勝利,羅斯福的外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已經不能再以繞過《中立法案》的方式援助英國了。
194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藍色:民主黨候選人羅斯福;紅色:共和黨候選人威爾基)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德國軍隊進入法國時,美國曾透過英國駐美大使洛錫安侯爵向英國政府傳達了想要租借英國在特立尼達、百慕大和紐芬蘭的機場。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以驅逐艦作為租借條件,羅斯福拒絕了。到1940年8月時,美國駐英大使約瑟夫·肯尼迪報告說英國投降是“不可避免的”。而丘吉爾警告羅斯福,如果英國被政府,英國靠近美國海岸的殖民地島嶼將落入德國手中,可能會成為對美國的直接威脅。因此羅斯福總統於1940年8月30日批准了這一《驅逐艦換基地協議》。9月2日,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表示同意將軍艦移交給英國皇家海軍。而9月3日,美國海軍上將斯塔克(Harold Rainsford Stark)也表示驅逐艦對美國安全不重要。這樣的話,美國獲得了英國在紐芬蘭、巴哈馬、牙買加、聖露西亞、特立尼達、安提瓜和英屬蓋亞那的基地,租期為99年。除此之外,美國還可以使用英國在百慕大和紐芬蘭的軍事設施。
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事實上,英國很多人都不願意接受這一協議,用丘吉爾的話來說,那就是
把這些有多年曆史的領土的任何部分租借出去,這個想法在議會和政府中必將引起很大的分開。如果對英華人說這純粹是一場交易:用英國領土交換五十艘驅逐艦,那肯定會遭到激烈的反對的。甚至丘吉爾本人也不喜歡這筆交易,但為什麼丘吉爾會大力推動這場交易呢?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首先,當時英國面臨著嚴重的入侵威脅,再加上保衛大西洋航線需要大量的驅逐艦,而非主力艦,英國造船工業完全不能應付。因此英國刻不容緩的需要獲得美國的驅逐艦。而且,相對於英國而言,這些島嶼其實對美國更有戰略價值。對英國來說,這些島嶼作為歐洲進入美洲的跳板的作用,在面對德國入侵的危險面前,孰輕孰重,非常明顯。而對於美國來說,這些島嶼對美國的安全更重要。對美國來說,這些島嶼掌握在對美國友好的國家,甚至美國自己手中,美國會更放心。但當時英國事實上,已經無力保衛這些島嶼,甚至英國本土的防禦都已經捉襟見肘了。因此,在丘吉爾等英國戰時領導人看來,與其因為英國的敗亡,導致這些島嶼落入德國手中,還不如用以從美國換取驅逐艦,增加英國的防衛力量,交到美國手中,相對來說對英國是最有利的。
1940年時的歐洲形勢其次,這一《驅逐艦換基地協議》對英國的更大意義則在於美國將五十艘驅逐艦移交給英國,這肯定不是中立行為。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美國傾向於英國的開始,這必然會導致美國與德國關係的惡化,甚至德國完全可以據此向美國宣戰。當然,當時英美兩國首腦的估計,希特勒不會因此而對美國宣戰,因為希特勒採取的策略是各個擊破,所以不會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而對美國作戰。但不管如何,一旦這一《驅逐艦換基地協議》簽訂,美國將這五十艘驅逐艦交給英國皇家海軍,並接收這些基地,那麼本身就是美國更接近於英國,也就是更接近於戰爭的一個訊號。這也是美國在之後一系列非中立行為的開端,這對英國是有利的,標誌著美國已經從中立國轉為非交戰國,這使得美國距離加入戰爭,更近了一步。
1941年羅斯福簽署《租借法案》而美國在這一協議之後,果然採取了更進一步的措施,使得美國距離站在英國一方加入戰爭越走越遠。例如,1940年12月,羅斯福提出美國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並推動國會於1941年3月通過了《租借法案(An Act to Promote the Defense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以有償或者免費的方式元祖英國、法國、中國、蘇聯以及其他盟國以武器和物資。雖然美國在這時還沒有正式加入戰爭,但事實上標誌著美國正式站在了盟國的一方。另外,1941年6月開始美國海軍將其警戒範圍擴大到幾乎大半個大西洋,這使得美國雖然名義上中立,但卻已經事實上加入到了戰爭中。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英國推動簽署這一《驅逐艦換基地協議》表面上看起來英國吃了很大的虧,完全是一場不對等的交易,但這一協議是推動美國站在英國一邊加入戰爭的重要步驟,可以說是英國二戰中的戰略的體現,也是為了維護英國核心利益,而不得不做出的犧牲,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筆交易,對英國來說,是非常划算的。所以英國才會做這筆交易。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最終加入戰爭
回覆列表
實際上,英國用了6座島嶼去換美國的50艘淘汰的驅逐艦。其他兩個島嶼是英國贈送給美國的。
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上力量,已經擁有了航空母艦,全球都有他的海軍基地。
英國皇家海軍一直以強大而著稱,也是英國民眾的驕傲。而英國連送帶贈的八個島嶼是英國殖民地,殖民地一直被他們認為是日不落帝國帝國強盛不衰的保障。
丘吉爾政府的這一種割殖民地換舊驅逐艦的做法,讓英國民眾覺得很丟臉!
『』這是丘吉爾政府為了英國不被納粹吞併,不得已做出的決定。
一、英國完全依靠海上運輸。
英國在二戰剛開始時,共有119艘驅逐艦,乍一看,數量是不少。但有一多半是“雷擊艦”,就是隻能以魚雷為武器,不能反潛艇和護航。
餘下的為數不多的驅逐艦,既要到全球為英國商船護航,還要為主力航護航,還要警戒海防。
英國能用來對付潛艇的軍艦太少!能保證海運和海防的軍艦太少!
二、德國企圖利用潛艇阻斷英國大西洋航線,以圖困死英國。
大西洋航線是英國賴以生存的生命線。英國的商船隊總噸位2100萬噸,佔到全世界三分之一。
每天有1500艘商用船隻需要透過大西洋。確保這條海上航線的安全。便成了英國皇家海軍重中之重的任務!
德國潛艇在大西洋頻頻攻擊英國船隻,英國損失慘重,解決反潛艇的主要武器--驅逐艦的短缺問題,便成了英國的頭等大事!
於是,便出現了英國用殖民地換美國舊驅逐艦的一幕。有人問,為啥不換新的?這個要問美國了,英國有求美國,主動權就握在了美國手中。要麼是捨不得,要麼就是沒有新的。
看來真的是飢不擇食、慌不擇路啊!沒想到當年火燒圓明園的日不落帝國也能做出如此丟人現眼之事!真的是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