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中心內容是什麼?
4
回覆列表
  • 1 # 踏遍青山RWL

    《易經》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文化古籍。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了種種坎坷與考驗。或褒或貶,時興時衰,然而卻依然默默地為中華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貢獻。它在思維科學和認識論方面的價值,及其對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廣泛啟迪和影響,逐漸的引起國內外學者所肯定和重視。

    《易經》的內容是由兩部分組成,其中的八卦以及所洐生的六十四卦及卦爻,稱為《周易》對於《周易》的周字,也存有幾種說法,但有不少人認為周指的是周朝,這種說法也被多數人認可。即認為《周易》是周朝的文王所作。

    而《易傳》的內容則是對八卦及六十四卦及卦爻詞的解析內容。簡稱《十翼》。據傳系春秋時期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多人所作。其中〈繫辭傳〉也稱〈大傳〉是對易的整體論說,是具有很深遂的哲學著作。〈文言傳〉是對乾卦與坤卦的詳細解說。〈說卦傳〉則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對〈易〉的簡明論說,後半部分是在說明八卦象徵的現象。〈序卦傳〉是對六十四卦排列順序的解說。〈雜卦傳〉將六十四卦中相對的兩卦為一組,然後用一句話解釋。以上就是《易經》的全部內容。

    《易經》是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變化的一切規律及現象。它所闡釋的陰與陽的思想,也就是“繫辭上傳”中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即一陰柔一陽剛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規律,也就是天理與人道。這種宇宙萬物陰陽無窮變化作用的法則,即“天人合一”。也是《易經》的中心思想理論。

    《易經》用天地變化規律法則,告誡人們應效法“天行健,君子應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告誡人們崇尚道德修養,施展聰明才智,在事業上努力進取,以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來成就至高無尚的事業。以上就是對《易經》所作的簡單介紹及個人認知。

  • 2 # 八字風水研究會

    《易》,是一部上古治水之書,大禹治水經驗的總結。

    “易”字最早出現今河北一帶的有易氏,今河北有易縣易水河。公元前225年前後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送荊軻到易水河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去兮不復還”,易字作為地名很早就存在。易字的甲骨文造字就是就是淶水、巨馬河、易水三河匯聚成白洋淀的一個外形。易水源頭在太行山內南源盆地,有大量泉水,匯流成河,水溫七度左右冬季不結冰,是北方唯一四季不斷的河水。易經有一句說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是說天地自西向東傾斜,水往低處流,聚泉成水、聚水成河、聚河成澤(湖)。易水河的完美簡直就是大禹治水的標準樣板河流,所以《易》這本書起名順理成章就擇了易水河的易字。

    易的前身是先天八卦,先天八卦的前身是河圖洛書,河圖和洛書的傳說均是從河水而得。似乎都與治理河流有關。

    周文王根據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似乎都與治水有關。比如雷澤歸妹,古雷澤湖在今山東河澤一帶,震澤是太湖。比如說水地比,聚水成河。等等。

    易,最先的八卦經過後人不斷地發展完善,加入其他學說理論,陰陽,五行,術數,道家,法家,醫家,佛家,風水(治水),八字,等等。最後就成了群經之源、之首,文化之根。

  • 3 # 三月二十

    大道賦《易》

    易天易地易日月,人山人海人一對。

    萬物存亡陰陽道,一二三天自輪迴?

    一水天涯,千山競芳華,陰陽互運,

    兩情相悅,春去秋又回,萬年當歸?

    九天千尋不見,九地百度有違。

    日出江花紅勝火,月落山菊黃金堆?

    誰公誰母,自去尋推?

    君我何人?天地同人?

    君我何德?一見數千年殘月?

    時光鏡中花,今日永在而往昔塵土,

    生死水中月,風行江滔魂魄飛?

    易無常態,月有圓缺。

    日行天下月茫然,月黑夜沉日未絕?

    大道二一化作五,小命三世六十盡?

  • 4 # 佛說非身

    易經是借占卜的方式來表達對形而上(道)認知和體驗的一本經典。所有形而上的認知和體驗都指向我們世界的真相,真相是共同的,所以儘管描述各自不同,但其核心要義卻是相同的。

    形而上的學習關鍵在體驗,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須咬一口嚐嚐。你嚐到梨子,自然知道了它的味道,不必再聽別人向你解說,這就是智慧。

    因此易經的學習不能泛泛,抓住一點,久久磋磨,機緣一到,自然豁然開朗,各處關竅一目瞭然。

    在這裡,我借開篇第一卦作一下說明。乾指天,天的特點是元(本元,起源),享(通達無礙),利(化育有益),貞(完整美好),從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的形而上體驗來講,天指人的自性,本心、本性。自性是生命最核心的部,它圓滿俱足,不生不滅,化生萬相。正如禪宗六祖感嘆的那樣:何期自性本自圓滿,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那麼一個人由不明自性到明心見性都經歷了那些心路歷程呢?乾卦的六爻作出了詳細說明。

    初九,潛龍勿用,人人都有自性,但是人人都不能體驗到它。龍代表著智慧,智慧會隨著人對自性認識和體驗的深入而得到提升和飛躍。最開始時,人們對自性處在矇昧無知的狀態,因此智慧也蜇伏在心的深處。

    九二見龍在田,隨著人不斷淨化心靈,智慧初顯。那麼我們怎樣淨化心靈呢?一是要有德行,二是要時刻自省,覺照自己。因此九三強調君子終日亁乾,夕惕若厲,反覆道也。對此儒家強調要慎獨,要一日而三省吾身。在禪宗則教人要時刻觀照內心,心中未生的善要生起,已生的善要長養,未生的惡不令生起,已生的惡要根除。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並且要下功夫,久久為功。商湯的洗臉盆上刻著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都是隨著精進用功智慧飛昇的過程,這裡就不細講了。

    上九亢龍有悔,這個有些難解。其實當真正開啟心眼,體驗到自性後,對以前的認知或智慧有一個反省的過程,這一過程很有意思。這時他會反璞歸真,認識到原來以前自己獲得的智慧不過是些小把戲,至人只是常,平凡而又真實,一切都平等,並沒有缺失,也無所謂獲得。沒有所謂的智和愚,明和無明的分別(群龍無首)。世界本來寂靜,我又何必尋找寂靜!來到禪宗所謂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階段。

    寫到這裡,我想一些易學大師和周易愛好者肯定會反對我對易經的解讀。那麼周易能不能用來占卜呢?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問題我以後再解答吧。

  • 5 # 龍鄉舜澤

    唐朝張說有這樣一首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這首詩是說學易演易能明達天道的規律,了知宇宙的真理。孔子在《禮記》中的“經解”中說“潔淨精微,易教也”,易經教化的目的是讓人的心靈純潔寧靜,讓人做事能夠精細入微。《論語》中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學易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過失。唐虞世南先生說“不學易不可以為將相”,即不學習易經就不能平定天下,安邦治國。孫思邈說“不學易不可以為醫”,不懂易道就不能治病救人,成為一個好醫生。南宋詩人葉採的《暮春即事》詩說“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是說學習易經能給人帶來快樂,讓人沉浸在喜悅之中不知不覺地度過春天。所以學習易經能夠了悟宇宙真理,能夠提高心靈脩養,能夠避免過失,能夠安邦治國,能夠學好科學技術,能夠帶給我們無上的快樂。既然易經有這麼多功用,那麼易經到底是怎樣一本書,它的作者是誰,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價值和作用又是什麼呢?

    一、易經的地位、價值和作用

    古人稱讚易經為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道德中的道德,智慧中的智慧。《三字經》中說:“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易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居於儒家十三經之首(易經,詩經,書經,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它世歷三古,人更四聖而成書,經過上古的伏羲,中古的文王,周公和近古的孔子四位聖人,才有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易經——《周易》。這四位聖人對易經的貢獻分別是:1.伏羲畫卦(先天八卦),2.文王演卦(文王六十四卦)並注卦辭,3.周公解卦(注爻辭),4.孔子說卦,作十翼(大小象辭上下,彖辭上下,繫辭上下,乾坤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其中文王、周公所注六十四卦的卦爻辭為經,孔子所作的十翼為傳。我們所讀的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合稱周易,也叫易經,共有24020字。

    《三字經》中說“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根據有關文獻記載,歷史上有三種易經,《連山易》是夏代的易經,以艮卦為首;《歸藏易》是商代的易經,以坤卦為首;《周易》是周代的易經,以乾卦為首。三種易經都是以伏羲創造的八卦為基礎,只因為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版本失落,致使我們今天看不到這兩種易經的原貌了。《周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是圖文並茂的經典,它論述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易與天地準。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講述的是宇宙人生的哲理,揭示的是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它在中華文化長河中處於其他任何經典都不能替代的地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大學、中庸、道德經皆源於易經),它的價值是能幫助我們開啟智慧,提高道德,淨化心靈,減少過失,它的作用是指導我們進德修業,把握機遇,明達真理,走向成功。以上是它的地位、價值和作用。

    二、易經是變化的學問

    “易經”,即變,許慎《說文解字》中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日為陽,月為陰。陰陽是指既對立又統一而屬性不同的兩個方面,如大小,多少,前後,左右,上下,男女,美醜,善惡,裡外等都可以用陰陽來表示。天上日月相推,形成了晝夜變化;地上寒暑相推,形成了四季變化;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陽交替形成萬物變化。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變化之道,“易”是變化的學問。“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又分為變易、不易和簡易。天地萬物的所有現象都處在不停地變化中,這是變易;而在變化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這個不變的東西是規律,是法則,是真理,這是不易。將複雜的問題和事務進行條理性的歸納,用最簡單的方法去應對和處理複雜的事務就是簡易。

    “簡易”即簡單容易,化複雜為簡單,化艱澀為容易就是簡易,《繫辭上傳》中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呂坤在其《呻吟語》中說“唯得道深者,能淺言”,講的就是簡易。易經告訴我們透過錯綜複雜的變化現象(變易),找到其變化規律(不易),然後用簡捷的方法去處理(簡易),這樣就能夠與時訊息,與時偕行,與時俱進。一等人領導變化,二等人駕馭變化,三等人適應變化,四等人是時代已經變化卻還不知道變化。古人說“早知三天事,富貴幾千年”,易經講的是變化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它教給我們隨機應變,持經達變,能夠靈活掌握一個“變”字,雖居千難萬險之中,也可立於不敗之地,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必能建功立業、開創輝煌。

    三、八卦中的道德智慧

    易經的基本骨架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組成,八卦由陰陽兩個符號組成,“一陰一陽之謂道”,易道即陰陽,陰陽消長推動變化,千變萬化不離陰陽。《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見太極、四象、八卦圖)。”神童詩說:“位列上中下,才分天地人,五行生父子,八卦定君臣。”伏羲八卦由三畫組成,表示天地人三才之道,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各有陰陽(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所以“兼三才而兩之,故六”,文王卦用六畫卦仍然講的是三才之道,正如《說卦傳》中講:“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文王將伏羲八卦兩兩重疊,演繹成六十四卦,共384個陰陽爻,易經全書講的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爻象,然後註上卦辭和爻辭來揭示現象中隱藏的道理。卦者,掛也,“卦”就是把一個東西掛起來,審視端詳它的道理,由象顯理是其重要特點,當然其中還有“數”,而這個數透過占卦的方法是可以預測到的。易有聖人之道四大部分,即象理數佔。理是體,象數是用,透過象數可以測知其中的吉凶之理,這就是占卦的功用。

    八卦由陰陽兩個符號組成(陰陽爻),六十四卦由八卦重疊演繹而成。由此我們可知八卦是整部易經的根基,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伏羲上觀天文,下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創立了八卦,那麼,八卦到底是如何來的,它們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八卦是宇宙自然界的八大類象。自然界最大的現象是天地,以乾坤代之;天上最明顯的現象是日月,以坎離代之;地上最大的現象是三山五嶽、五湖四海,以艮兌代之;在天地之間有兩種無形的現象打雷颳風,以震巽代之;伏羲依據自然界這八大現象,以不同的符號來代表就是伏羲八卦。八卦的德性是:

    乾為天,廣大高明,有尊貴之德

    坤為地,德厚無疆,有厚重之德

    艮為山,青山不老,有仁慈之德

    兌為澤,碧波盪漾,有喜樂之德

    坎為水,不與物爭,有善良之德

    離為火,光明普照,有智慧之德

    震為雷,雷震人懼,有英勇之德

    巽為風,體輕性柔,有柔和之德

    法天之高,志存高遠,即可走向尊貴;

    法地之厚,累積德行,即可走向富足;

    法山之仁,高山仰止,則會仁愛慈悲;

    法澤之潤,心靜如水,則會法喜充滿;

    法水善下,效月之慈,就會累積善行;

    效法太陽,心地光明,就能開啟智慧;

    效法春雷,果敢奮動,就會英勇無敵,

    效法和風,柔順和暢,就可性情溫良。

    修學八卦之德,可以化低俗為尊貴,化淺薄為厚重,化狠毒為仁慈,化憂愁為喜悅,化兇惡為善良,化愚痴為智慧,化懦弱為英勇,化暴躁為柔和。使人變化氣質,脫胎換骨,日新又新,走向完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杜蘭特不在勇士也能滅火箭、橫掃開拓者,當初科爾為什麼要死用杜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