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影竹風
-
2 # 經典守望者
軍閥其實原本是一箇中性詞,只是被後人強加上了價值取向,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並且被嚴重的汙名化。如果把“軍閥”當做一箇中性詞來探討,那麼正如其他答友所述,岳飛確實符合一個軍閥的標準。但是,如果要是貶義詞的“軍閥”,負責任的講,岳飛絕對不是軍閥。因為凡事要先看“是非對錯”,這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岳飛一片丹心可昭日月,為官多年家無餘財,兩袖清風。他積極對抗金兵入侵,保護宋代河山,完全盡到了一個臣子的本分。至於所謂的“把持軍權,擁兵自重”,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應該是後人為了刻意抹黑岳飛而造的謠,絕對不是出自真正的歷史學家之口。
所謂把持軍權,指的是在朝廷當中有一個人獨攬軍權,不許他人染指,而且是一家獨大,專橫跋扈。可是,眾所周知在岳飛周圍,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人都是獨當一面的軍事重臣,有些人的官位還在岳飛之上,把持軍權一說根本就不成立。這一點應該是有人抓住岳飛一直保有軍隊,對於金國一直持續用兵的把柄而說的。要知道當時宋金兩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宋國的兩位最高元首被抓走,岳飛率兵作戰意圖收復河山,救回舊主,根本就沒有錯誤,因為這是武將在戰爭時期的常態,也是為人臣子的義務。
所謂“擁兵自重”更是無稽之談,擁兵自重,指將領擁有軍隊,鞏固自己,形容手握重兵的大將,挑戰中央政權。如果岳飛擁兵自重,那麼恐怕根本趙構的皇位根本就坐不穩。因為岳飛有太多的機會,坐觀宋金戰事成敗,而後反戈一擊,或者自立為王,或者投降金國。而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發生的。紹興十二年四月,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被調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供職。 五月,張俊在和岳飛巡視楚州韓世忠的軍隊時,暗中挑唆岳飛,欲一同分解此軍,卻遭飛嚴肅回絕。如果他擁兵自重,怎麼可能如此簡單就被架空。他手下兵精糧足,足可以自保。在面對張俊的遊說下,他又義正辭嚴的拒絕,足可以看出他的忠心。歷史上是沒有任何一個擁兵自重的大將會如此做事的,漢高祖時期的淮南王英布就是看到韓信、彭越先後被殺,憤而起兵自衛,這才是典型的擁兵自重。
近年來,有很多類似的歪曲論調甚囂塵上,打著歷史學家的幌子,實際上就是一些居心叵測的小人捏造出來的。歷史學家雖然有時會出錯誤,但是基本的價值觀導向大多還是正確的。要看一個歷史人物,不能以“陰謀論”的成見預設去看人,只有通過當事人的全部完整的言行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心。岳飛之忠,天日可昭,絕不是一些鬼蜮小人所能抹黑的。
-
3 # 半城柳色月黃昏
軍閥是現代才有的名詞,主要是指民國時候。
岳飛所在的宋朝武將的身份是特別低的。
大家都知道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對開國功臣“杯酒釋兵權”,把兵權收歸中央,主要集中在文官手裡。
武將有兵無權,有管理權,沒有指揮權,平時只是訓練。
假如遇戰事,中央下法軍權,將軍領兵出征,戰事結束立馬上交軍權,但是皇帝還會派監軍。監軍權重,有勝得功,有敗武責。出了事都將領來擔責的。
而且宋朝軍隊平時都是輪調製,經常動不動就調換,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因此宋朝是很難形成“軍閥”的,即使岳飛再厲害也不會成“軍閥”的。而且岳飛人品高尚,“精忠報國”不是隨便說說的。
-
4 # 為國釣魚
在崇秦貶嶽的“歷史學家”中相對著名的有趙翼、呂思勉、胡適三位
我也不知道胡適這位“白話文之父”到底研讀過哪些歷史書,反正他的詩歌倒是展示出了極為感人的高水平
現代詩胡博士彷彿並不十分擅長,作為一代民國頂級大溼,他的老本行還得是格律詩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兩個蝴蝶》.胡適
什麼?這……踏馬是新體白話詩?泰戈爾、徐志摩、戴望舒……通通哭暈在廁所,汪國真大大地點了個贊
憑著在美國打麻將時悟(撿)出(來)的普(心)世(靈)價(雞)值(湯),胡博士思想了、導師了、哲學了、膨脹了、可以給歷史人物打分了、敢說“秦檜有大功”了,他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呢?
~《偽廷幽影錄——對汪偽政權的回憶紀實》.羅君強
按胡博士的尿性:秦太師都沒有大功的話汪先生怎麼會有大德呢?誰踏馬知道汪先生腿長扔下老子先跨了一步呢?
其實人家胡博士明明是反串黑好吧,正常人把他對人對事的評價反過來理解就對了
《廿二史札記》是清人趙翼的讀史筆記,其實就是他對各朝代得失的看法,這本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曾經在答案中引用過一些相關史料。但是趙翼同樣常犯“通史不精”的毛病,例如他在談到《宋史.張邵傳》時說:
又《張邵傳》,邵初使金,遇秦檜於濰州,及歸,上書言檜忠節。後其弟祁下獄,將株連邵,會檜死得免。此數語上下不貫,邵既有德於檜,檜自黨護之,檜死則不能免株連矣,乃反雲檜死得免,此必有脫落字句處,皆刊刻時校讎不精之故也,當別求善本改之。~《廿二史札記》卷24.監板宋史脫誤處
趙翼按常理所作的分析按常理判斷是十分有道理的,但是他的疑慮也證明了一個事實——趙翼根本就沒有摸過研究南宋初年史實最基礎的史料之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在這本編年史中,張邵與秦檜之間的糾葛交待得十分清楚:
建炎三年九月張邵奉命出使,在金營受到左監軍完顏昌和參謀軍事、隨軍轉運使秦檜的親切接見,[邵自楚州渡淮則逢金軍,遂見左監軍昌於昌邑,前御史中丞秦檜在焉。~《要錄》卷28]
張邵後來被金人扣留,宋金講和後,紹興十三年六月張邵與同樣被扣的洪皓、朱弁一起回到南宋。~《要錄》卷149
張邵迴歸不久,紹興十三年九月就因為忤逆秦檜(實際上是因為張邵和洪皓知道太多秦檜的黑歷史)而遭到打壓,被秦檜指使羅汝楫、詹大方論罷[改授外祠]。~《要錄》卷150
紹興十九年六月,秦檜洗白了兩宋之交時的大部分黑歷史後,指使親信籤書樞密院事餘堯弼脅迫張邵上奏,“……臣於建炎三年被旨出使敵軍,適逢檜於路,策蹇衣褐,有憔悴色。蓋被執而訓讀蒙童以給朝夕,亦猶蘇武食窖中之氌雪賴以苟活其命……檜昔在金固有陰功隱德及於天下社稷者多矣,特恥自炫,不欲言於人……伏望宣付史館,以彰陛下任用之當……”被迫作偽證十二天後張邵的處境改善,待遇也得到提高,[秘閣修撰主管台州祟道觀張邵充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李興傳在這段後面作了個小備註,[邵自北方還即被逐閒居,凡七年,乃上此奏焉。]~《要錄》卷159
之後秦檜對在金國生活多年、瞭解宋金議和真相、清楚秦檜黑歷史的洪皓、張邵等人繼續打壓,張邵不得不靠裝瘋賣傻來試圖減輕秦檜戒心,導致後來張邵精神真的出了問題,但秦檜並不放心。秦檜臨死前羅織了張浚、趙鼎的兒子、張孝祥等五十三名賢士的罪狀,準備大開殺戒替秦熺繼相掃除障礙,這五十三名賢士中也包括了張邵。
問題來了,脈絡如此清晰的事趙翼都還要“別求善本”,那麼對南宋初年的政治、經濟、軍事總體形勢他又能瞭解多少?
除《宋史》外,至少關於北宋要讀《續資治通鑑長編》,兩宋之交和高宗朝要讀《三朝北盟會編》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才敢說自己對那個時代有一個粗淺的瞭解。趙翼犧牲自己告訴我們——僅憑推斷永遠得不到歷史真相
另外,趙翼姓趙,他主要活動在乾隆~嘉慶時期
呂思勉呂大師的問題更清楚,他自己說過:
“此書(白話本國史)在當時,有一部分有參考之價值,今則予說亦多改變矣。此書曾為龔德柏君所訟,謂予詆譭岳飛,乃系危害民國,其實書中僅引《文獻通考.兵考》耳。”~《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學習總論》
碰巧《文獻通考》這本書我也粗略地瀏覽過,其實人家馬端臨基本上是按照歷代正經史料在進行著述,他沒有黑任何人,自然也不會黑岳飛,例如
[(紹興)十年,虜分四道入寇,劉錡敗之於順昌。是秋,岳飛兵至朱仙鎮,距東京四十五里。詔班師。]~《文獻通考》卷315.輿地考一
看來呂大師關於岳飛是個軍閥沒有戰功的結論毫無史料支援,就連他自己報出的書名都在否定他的結論。那麼他的結論是怎樣得出的呢?
歷史學家稱呂思勉當時急於借古諷今,思維混亂,瞎幾把扯淡,已經走火入魔。
綜上:
趙翼讀書精而不廣,他的結論經常來自“常識”,而歷史上真實的趙構和秦檜之無恥陰狠足以顛覆正常人的三觀
胡適沒有看過宋代史書,他只想借秦檜表達他全心全意避免中日交戰的政治觀點,他談歷史純屬步子太大,扯著oo了
呂思勉在《白話本國史》中關於其它問題引用過一些有價值的史料,他聲稱對岳飛的結論來自《文獻通考》,其實就是採用“1+1=2對吧?4x9=36對吧?所以5÷8=7”這種論證套路,他為了“還原歷史,以史為鏡”而顛狂了
幾位大溼尚且如此,其它如袁老溼、紀老溼、石老溼……這種疲於走穴忙得正經史書都沒有摸過的當代老溼又當如何呢?
-
5 # 司馬通鑑
是的。
岳飛是南宋大軍閥,號稱岳家軍,以某人的姓氏成軍,首先足見威望,其次這個軍隊的主人是岳飛。所以說岳飛是軍閥,一點毛病都沒有。
擁兵自重也是事實,據悉岳飛掌控著南宋過半的兵力,南宋常備軍大概20到30萬人,基本整個南宋沒有任何對手,他若想造反,手到擒來。
很多歷史學家分析岳飛這人的性格,評價是大直男,為人清高,孤傲,不可一世,特別倔,在皇帝看來,倔就等於囂張跋扈,你對皇帝還跋扈,這就構成皇權威脅。
紹興四年,南宋名將劉光世卸任回家養老,宋高宗趙構本想把劉光世的兵力交給岳飛,話已出口,高宗就後悔,因為這樣一來,岳飛就掌握整個北宋的大部分兵力,太危險,便和岳飛商量,兵權歸中央,不給岳飛,隨後岳飛就氣炸了,甩手不幹,回老家,這是直接甩臉子給皇帝看,這樣的將領手握重兵,皇帝能不自危麼?
所以後來,岳飛的結局,是他自己的性格因素決定的後果,有些史料分析,岳飛必須死是因為岳飛打金兵,迎回徽欽二宗,直接對高宗皇權造成影響,這是扯淡,宋高宗真正害怕的是,岳飛擁兵自重,學宋太祖來個黃袍披身。岳飛若起兵造反,南宋必亡,這樣的威脅宋高宗忍受不了,至於秦檜,只是高宗的一個打手。
-
6 # 南朝居士
由於他長期擁軍,在軍中威望太高,基本把這支軍隊搞成自己的軍隊了,但是,他的後勤補給還得依賴文官系統,他無法滲透到地方的行 政、教育、稅 務、司 法等領域,這就說明他還不算是軍閥。
先說岳家軍這支軍隊吧。
岳家軍聽誰的?肯定是岳飛的,絕不聽皇帝的,這支軍隊裡有能跟岳飛分庭抗禮的人嗎?一個都沒有,如果軍中沒有能跟岳飛分庭抗禮的人,那岳飛不聽調遣,誰能阻止?
皇帝派遣文官,岳家軍直接把人趕走了,文官相當於什麼?相當於正 委,就是說,皇帝給你派個制約你的人,被你趕走了,你什麼意思?
看電視劇裡,皇帝派的文官和太監,文官跟太監肯定是邪惡的變態,啥都不懂,又喜歡瞎指揮,導致戰爭失敗。
但是呢,文官和太監,都是皇帝派來牽制你的,防止你把軍隊軍閥化了。
岳飛手下的將領,都是誰提拔的?顯然是岳飛吧?
一個軍隊裡,手下將領都是主將提拔的,又沒有跟他同級別的官員制約他,你說這支軍隊是誰的?
不僅僅是岳飛,中興四將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軍閥化軍隊,都不聽皇帝的,只聽武將一人的,
所以,淮西兵變時,麗瓊等人能把軍隊4萬人帶走投降偽齊,因為軍隊就是他私人的。
因為這樣的背景,趙構在和談之後,馬上就開始著手削番,解決軍隊的改編問題,也就是派文官去管理軍隊。
於是就有了把岳飛、韓世忠、張俊招到臨安,然後通知他們不用回軍隊了,給他們升官,明升暗降奪他們兵權。
按理說,趙構已經是仁至義盡了,跟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讓他們做個富足翁,沒有殺他們。
但是岳飛不滿意,又撂挑子了,跑去廬山守墓,這就是找死了。
所以,岳飛的軍隊問題非常大,除了還得依靠皇帝后勤補給之外,沒有一點正常武將、軍隊的樣子,一副軍閥的做派。
手下武將不是兒子就是女婿、兄弟的,這些人都是他的嫡系,多次抗命,不聽調遣,誰做皇帝都容不下這樣的人,
回覆列表
一,擁有自己集團一定規模固定的軍隊,別的政治力量無法調動,只有自己能調動!
二,擁有一定的固定佔領區和勢力範圍區!
三,在自己固定的佔領區自己有軍事,財務,政治,外交主導權和貨幣發行統治權!
滿足以上幾個條件的皆可以稱為軍閥,下面我們來看看岳飛是否滿足以上條件?
第一個,岳飛有一定規模的固定軍隊,但在南宋,任何一個高於岳飛職務的文官都可指揮調動岳飛的軍隊,叫岳飛休整部隊岳飛就得休整,叫岳飛到別處去剿匪岳飛就得去剿匪!這樣第一個條件岳飛只滿足了一半!
第二個條件,岳飛有相對固定的防區,但經常被調來調去或是深入北方金國侵佔區去作戰,更沒有與其它將領統領的軍隊劃分什麼勢力範圍,所以岳飛統領的軍隊常駐地只是一個簡單的軍事防禦區!這樣第二個條件岳飛也不滿足!
第三個,岳飛在自己的軍事防禦區有軍事統領權!岳飛的軍需主要是由朝廷從各地徵集而來再調配給岳飛一部分,岳飛無任何的外交,財務,政治自主權,更談不上自己可以發行貨幣!這樣第三個條件岳飛只符合一點點!
在中國古代,除了朝廷分封的各諸候王能勉強稱為軍閥,其它就只有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可以稱為軍閥!岳飛連軍閥的邊都沾不上!整個兩宋,重文輕武,文官政治地位高漲,權力極致膨脹,就沒出過一個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