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wenyingniao

    孩子在青春發育期由於內分泌的緣故,會顯得很叛逆,和平常不太一樣。這個時期家長要注意避免和孩子發生正面衝突,比如不要苛責、不要碎碎念。好的辦法是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找點有趣的書讓孩子讀起來;比如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系列,比如布勞恩的漫畫全集,比如各種寓言故事等等……閱讀是一個自我教化和文化積澱過程,孩子如果能愛上閱讀,青春期一般都會順利度過的。美好的故事會讓孩子安靜,能夠安撫青春期的躁動……

  • 2 # 伊水緣

    《叛逆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叛逆是孩子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心理需要,家長能做到的,只能是提前瞭解並適時控制產生這種需要的強度。

    馬斯洛需要理論與孩子叛逆情緒的關係

    如果我們用“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來仔細觀察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會發現,孩子的叛逆幾乎是一種必然。

    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一)簡介:馬斯洛,1908年出生於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美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

    馬斯洛類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

    (韓:生存、安全、歸屬、愛與被愛、自我價值實現)。

    (二)特徵: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總有一種佔支配地位;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三)舉例: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歸屬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要量最強烈,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只有這個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才能出現更高階、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

    二、由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看兒童的發展

    第一階段,0-3歲:生理需要,誰給他吃就跟誰親(有奶便是娘)。現實中,奶奶帶他跟奶奶親,媽媽帶他跟媽媽親,這是孩子的本能,扶養人則自然獲得親情(心理資本)。

    第二階段,3-6歲:安全需要。同時,歸屬需要出現,社交需要萌芽。2歲左右時,隨著身體的成長和智力的發育,他們會走了,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了,接觸更多的新事物。離開熟悉的環境走到外面,面對未知世界,孩子對安全感開始重視,這也是本能使然。

    3-6歲開始認識到我與別人的不同,於是產生了歸屬需要,即我屬於哪一類?你會經常聽到小朋友們喜歡攀比,我爸爸怎樣,我媽媽怎樣,其實是他們把自己跟爸爸媽媽繫結在一起(歸屬),說爸爸媽媽厲害就是說自己厲害。

    同時,因為接觸了別的小朋友,開始了社交的需要,他們喜歡跟別的小朋友玩,以認識更多的小朋友。

    第三階段,7-12歲:社交需要加強,被人尊重的需要開始覺醒。7歲以前的孩子以家庭為中心,而7歲以後開始以學校、朋友為中心,同時隨著身體和智力的發育。孩子們開始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了,能對自己負責了,他們的心理重心開始轉入到了社交需要,同時因為社交活動的增加,需要他們開始處理人際關係,而處理人際關係的關鍵是尊重,於是他們對尊重的需要開始覺醒。

    當他們在學校、朋友中體會到了被尊重的快感,回到家後他們同樣有著被尊重的需要。而這時候家長往往還沉醉於以前命令式的管教,沒有尊重孩子,孩子在家的尊重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自然而然的開始對父母產生意見。於是開始頂撞父母。但是因為這時候孩子還不具備獨立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的能力,所以即使抵抗也會被父母打壓下去。

    第四階段,13-18歲:家的功能被削弱,尊重需要強烈,自我實現的需要覺醒。隨著生理成熟,身體機能基本完善,有的孩子甚至已經比父母都高大。這時候孩子從生物學上來說,已經可以算一個成人了。因為他們具備了傳宗接代能力,在古代就要成家立業了。

    而這時父母意往往識不到孩子的這些需要變化,還繼續對孩子採取高壓管制措施,那麼孩子的這些需要只能從別的地方得到滿足。成績好的孩子還能透過學習成績來獲得尊重,而成績差的孩子只能透過上網、早戀、加入小團體(比如黑社會)獲得尊重,獲得歸屬感。同時因為孩子對父母依賴性的降低,他們也就越發不能容忍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開始對抗,嚴重的甚至毆打父母,這時的孩子往往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逆子”。

    同時,社會交往的增多,能力的增強,對尊重的需要,他們渴望別人的尊重,於是產生了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們想證明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證明自己比別人強來贏得別人的尊重,於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開始萌芽。

    總結

    透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發現每個時期孩子的需要重點,也很好的解釋了孩子為什麼容易在青春期叛逆。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孩子更高層次的需要在父母這裡得不到滿足,因而不得不轉而從別的地方獲得。所以說,孩子的叛逆是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吃喝,而忽視孩子精神層次的需要造成的。

    三、私聊

    更多青雲計劃文章:

    1、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溝通,父母懂得如何溝通嗎?

    2、育兒知識學了很多,但是實地運用總不行,那是因為你缺乏這項技能。

    3、情緒比學習更重要,孩子6歲前,要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4、永遠別說兩次,六步法——讓你的孩子聞令即動。

    5、孩子叛逆不聽話,家庭衝突不斷,根源在於需求沒有滿足。

  • 3 # 玖月成長記

    首先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父母只有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不會面對孩子的叛逆情緒很大。當我們父母能剋制好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才能更好的去教育孩子,去引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其次父母要容許孩子去犯錯和嘗試。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糾結和煩惱的是 ,孩子不願意按照我們的想法來做,事實上,孩子在長大,他們想自己去做事,去嘗試,很多時候也會犯錯誤,但是隻要孩子做的事情沒有違反規則或者觸犯底線

    父母可以試著容許孩子去嘗試,即使孩子做錯了,父母也不要太過苛責,要明白,孩子的長大是在一次次的犯錯中成長起來的。

    再次父母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能用武力或者是語言暴力的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想自己做主,但是父母總是擔心和害怕孩子做的不好,因此很多時候彼此間就出現了衝突,孩子就會很叛逆。

    這時候父母就需要學會放手,雖然有時候很難,但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剋制好好自己的情緒以及總是想管一管的心理,要相信,其實我們的孩子自己是有一定管理能力的。

    最後父母最好想辦法和孩子去交朋友。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和想法,和孩子去溝通和交流,參與孩子的成長,明白他們經歷了什麼。

    父母還可以想辦法和孩子一起去經歷一些事情,讓孩子在經歷和陪伴過程中成長,同時父母還可以順勢指導和引導孩子的情緒,或者糾正認知上的誤區。總之父母要想各種辦法,嘗試去走進孩子的心。

  • 4 # 花匠人妙妙

    說實話,這個煩惱我也快有了。我家孩子馬上初中了,越來越獨立了,青春期、中二病都要來了。我有空時會看下關於青春期教育的文章,線下有教育專家的講座也會去聽下。

    前段時間看了李玫瑾老師的影片,說孩子青春期的特徵和孩子3-6歲前的教育有關,比方說,孩子小時候是長輩帶大的,那麼,一定要讓長輩幫忙帶到16歲,安全渡過青春期,這樣,他不聽父母話時,長輩的話可能會聽進去的,因為他會有一個情感依託在那裡的。

    如果孩子一直是父母身邊帶大的,進入青春期後,媽媽需要適當的閉上嘴巴,儘量不要嘮叨,事情說一遍孩子聽見了就行,不用反覆確認。儘量把孩子當朋友當同事相處,家裡大小事情都徵求一下他的意見,聽下他的想法。

    比方說我現在很多需要溝通的事情就讓爸爸去說,每天回家我會看他狀態,狀態好就隨便問下學校情況,狀態不好就會先觀察再找機會了解下。每天早上出門上學時,我會要求跟他擁抱下,有時候孩子可能害羞會拒絕,但我會堅持說“哎呀,就抱一下下嘛!來,小帥哥,勾個肩搭個背吧!”這樣,孩子會半推半就的配合一下,其實,我知道他心裡是開心的。

    在我們家,孩子考試考差了從不會罵他,只問他是否盡力了,如果一件事情你盡全力了,還辦不好,那就看下方法對不對,如果還是不行,那就注重做事的過程,努力去做就行,至於結果就隨緣吧

    每個人都會經歷那段叛逆期,這正說明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適當引導就好。祝願每個孩子都平安快樂健康的長大……

  • 5 # 福州四棟厝文化傳播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會出現叛逆的情況的,叛逆的孩子總是會讓父母們頭疼,那麼大家知道孩子叛逆怎麼辦嗎?十種教育方法教你取代打罵。

    孩子叛逆期的典型表現

    1、破壞性強:叛逆期的孩子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喜歡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玩具丟得滿地都是。

    2、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打人。

    3、和父母唱反調,不理睬: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寧願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挑戰規則和權威,攻底線:如提出無休止的需求。

    5、和其他孩子起衝突,易動手: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爭搶同一件玩具,爭搶先後順序,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但又愛搶別人玩具,嚴重時甚至打人。

    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當你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

    1、多多瞭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不斷變化,那麼自然教育方式也應該不斷地進步。作為一個家長,有義務主動吸收新的教育知識。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大多是家長帶著權威來教育孩子,而受教育權的懲罰是教育權威的一種重要手段。吸收新知識能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歷,適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份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上、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會釋放掉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希望家長能夠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透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也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父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誰是最會用兵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