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應較瘦
-
2 # 壹號股權
有道理
我理解更深的是,他說的這類人是沒有退路的人,退無可退的人,在一個創業打市場的的階段,中供鐵軍負責阿里巴巴2B業務的企業客戶銷售,不需要什麼技能和學歷,當時都是很苦的,我看過《中供鐵軍》這本書,當時的環境很差,阿里巴巴遠遠沒有今天的知名度,網際網路剛剛建立起來,基礎的普及都沒有,這些小企業的老闆更加是沒有上過網。
你想想看,這個時候一個陌生的年輕人,走進你的工廠,說你到阿里巴巴的網上去賣東西,賣到國外去,人家都會認為你是精神病,被趕出來的都有,啥是網?阿里巴巴是什麼?賣到國外去?你騙子吧!這種情況最多,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但凡有點退路的人都走了,能留下來的,要麼是有銷售天賦的,業務做得好,有實質的金錢獎勵,才有動力堅持。另一類留下來的多是沒有退路的,這類人裡面,要麼家裡本來就很窮,農村出身,有吃虧不怕累的毅力,有憨厚忠誠的品質,耐得住磨,一點點好就能獲得滿足,所以這點苦對他們而言不怕,能擔得下來。
同時,這種人容易被洗腦,因為見識少,思維簡單,而阿里巴巴的中供鐵軍從建立的那天起就非常重視銷售的技能培訓和文化的培訓,馬雲更是親自上課,這類工作人員非常認同阿里巴巴的文化,馬雲說,中供鐵軍的精神就是阿里巴巴的精神,中供鐵軍的品質就是阿里巴巴的品質,勇於開拓,耐得住寂寞。沒有中供鐵軍就沒有阿里巴巴。
確實,在2000年網際網路危機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網際網路企業是騙子,所以馬雲才提出要建立102年的企業,當時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百年企業是長久的象徵,華人都信任百年企業,阿里巴巴提出做102年的企業,就表明自己是要做百年企業的,不是騙子企業,後來才衍生了其他更為豐富的內涵。
在2003年非典襲來,貿易更加是雪上加霜,人和人不能見面,網際網路的銷售模式的長處就顯示出來了,在阿里巴巴現金流最匱乏的時候,是依靠中供鐵軍的地推部隊,一個客戶一個客戶推進,把現金流推進了公司的賬上,才讓阿里巴巴在寒冬有了足夠禦寒的儲備資金。阿里巴巴在前期也犯了很多錯誤,花錢沒數,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在香港建立團隊,工資薪酬遠遠高於國內的員工,但是並不能產生現金流,所以,很快阿里的現金流就吃緊了,隨後就把海外和香港給裁撤掉了。節省了大量的資金的支出。
中供鐵軍成了網際網路銷售的黃埔軍校,出來了大量的網際網路創業者,滴滴的程維、美團的運營負責人。有人說網際網路大戰就是中供鐵軍的“內鬥”,這也可以說明中供鐵軍的人才之多。
網際網路被認為是科技產業,但是銷售為什麼總是地推,這麼low了?因為網際網路很多時候是一個平臺,是B2C業務,B端提供產品/服務,C端個人來消費,是先有B端的入住,然後才有C端的使用者來使用,產生交易,如果沒有足夠B端提供服務/產品,C端是無法去消費的。
阿里早期的電子商務就是把B端把產品賣到國外去,首先得有B端商家入駐,淘寶也是如此,首先得有服裝賣家的入駐,這個就需要地推,吸引第一批賣家和使用者,美團也一樣,首先地推讓商家入駐平臺,滴滴也是一樣,首先地推出租車司機登入註冊入駐平臺,然後才有使用者使用,對使用者的吸引是不能靠地推的,是其他的營銷方式。
所以,地推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平臺是需要B端提供產品服務的,騰訊需要地推嗎?不需要,因為騰訊是即時通訊提供商,直接面對C端,沒有B端,所以,騰訊不需要地推,你能想到的不需要地推的網際網路企業還有哪些?
中供鐵軍對阿里的產生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現在中供鐵軍的作用在減弱。
創業公司應該找什麼人?同樣條件下,選擇那些沒有退路的人,他會拼了命的幹活,人的驅動有四類:第一、金錢;第二、榮譽;第三、興趣;第四:生存。而生存帶來的驅動最大,因為是生死之戰,自然更拼。
人的決策都是有成本的,可選擇的越多,就越不穩定,站在個人角度來講,也要明白個人的優勢在哪裡。
-
3 # 馨輝3
這貨不就是因為收供應商回扣被攆走的嗎?事實證明這種人到哪都是有利益自己先要佔,沒有一點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他很適合自己創業。別人在他手下是不太可能搞出什麼鬼的。
-
4 # 奇葩財經說
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在理,可以說中供鐵軍一直都是阿里巴巴最具開拓性、最具傳奇色彩的團隊。在那個網際網路並不普及、人人都不看好的年代,中供鐵軍需要這種身具“狼性”特徵的員工、阿里巴巴更需要這樣“苦大仇深”的員工。
有人笑說,看馬雲原來在阿里巴巴創業階段時期的演講影片,和現在的傳銷模式簡直一模一樣。這句話仔細想來說的不無道理,透過網際網路銷貨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沒有任何人接觸過,大家不相信還有這樣的銷貨手段,或者說不相信這種方式能成功,你不給中供鐵軍招這樣吃不上肉、渴望成功的員工,其他人根本就不可能陪著你幹這種看不見希望的工作。從現在回望過去,你可以說他們目光短淺,但是試問又有幾個人會像馬雲一樣對未來的網際網路商機看的如此透徹呢?
當然,馬雲和阿里巴巴最讓佩服的也不是對網際網路敏銳的洞察力,而是知人善用的能力,知道招用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中供鐵軍成功了,所以阿里巴巴順理成章的也成功了。現在,中供鐵軍艱苦創業時的“狼性”作風也成為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之一,員工不怕苦、不怕累,並以此為榮,我個人雖不認同這樣的工作方式依然沿用到現在,但在網際網路這種瞬息萬變的行業當中想要取得一份滿意的答卷,確實需要這樣的一批員工去為你打天下!
-
5 # 早餐么么
其實不會阿里,華為也喜歡苦大仇深的年輕人。
什麼是苦大仇深?
苦大是不怕吃苦,從小吃盡了苦,再多再難的苦,都能嚥下。
仇深是害怕吃苦,從小吃盡了苦,窮過餓過怕過,渴望成功。
總結下就是:我窮,但我渴望成功!
這群人身上具備的特點:
1,永不滿足。不滿足於現狀,用極致的標準要求自己。
2,承受力強。勤奮努力,不玻璃心,不需要盯著進度,即使遇事,好好睡一覺又能滿血復活。
3,願意奮鬥。願意學習,能夠積極有效的把工作做好。
堅信一個道理:雖然改變不了出生,但能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明天。有血性!
-
6 # 波士財經
衛哲從前的用人理解,跟多年前一家國內知名媒體的用人規則比較一致:來自農村,大學畢業,文學青年。這些人,優秀,有追求,且願意追隨正確的理想。最終,這家媒體輸出了非常多優秀的媒體人。
衛哲所說小時候長時間吃不上肉、“苦大仇深”的人,因為識得曾經的艱難,所以追求未來的改變。
這一類人,首先比較適合在網際網路行業工作。也許一個模式、一種理想、一個有戰鬥力的團隊,就能崛起一個巨頭。像電商行業、遊戲行業,還有這兩年崢嶸偶露的共享經濟,等等,在資本的烘托下,在團隊的激情下,總有一些奇蹟在產生。比如一家公司做成了中東地區的手遊影響力品牌,在這之前,也遇到不少困難,團隊中也有衛哲所說“苦大仇深”的人,堅持下來,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一類人,也很合適製造業、物流業及快遞行業。“小時候一個月吃不上肉”的人,對貧窮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恐懼感,給予他們機會,他們就會全力以赴,為企業創造儘可能多的業績,這也是他們立足社會的重要資本。只要待遇到位,只要目標在望,他們便能毫無怨言地自覺付出與自我成長。
上面只是舉些個例子。期待改變與成長自己的人,其實跟李雲龍的“亮劍精神”無二,這樣的人,幾乎在所有行業都很需要,而且不僅從前很需要這樣的人,現在也更需要這樣的人。
不過,隨著大多數人生活水平的提升,現在具有那樣急於改變自身命運路徑的人,越來越少了。簡單的說,理想主義與激情主義少了,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現實主義與享受主義。
這也是時代進步、經濟提升的一種體現。過去的只能是過去,我們認同不顧一切的奮鬥精神,也認同慢下來享受歲月靜好的生活態度。
-
7 # 家族財富密碼
對於那個年代,對於當時創業初期的阿里,對於中供鐵軍所作的事情,“吃不上肉,苦大仇深”的人,確實是非常合適的
首先,中共鐵軍說到底,是銷售團隊,在阿里初期,大家誰都不知道阿里的產品,加上那個時候網際網路不像今天一樣發達,銷售變得格外重要
那麼衛哲所說苦大仇深的人為什麼適合呢,因為他們窮怕了,為了一件事情可以拼命,首先吃苦是絕對不怕的,另外有一種執拗,本身苦大仇深的人心理較為敏感,對失敗的釋懷能力低,這樣對於客戶就會不斷的進行宣傳,不斷的想辦法進行商談,介紹,無時無刻要談成這些單子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人,這些人容易被鼓舞,最初支撐阿里的,就是那一股熱情,領導幾句話,就能點燃這些人的熱情,這也是阿里看重他們的一點
簡單的說,阿里當時無法用高薪資招到專業性極強的人才,中供鐵軍當時也不需要,招收一些家庭困難的人,薪資待遇不需要那麼高,並且這些員工極有理想抱負,更容易被鼓舞激勵,更加賣命,不得不說,中供鐵軍的創造者,在用人上確實高明
但今天的阿里就不一樣了,有了資源,有了實力和地位,其今後的發展不僅僅是有熱情就可以的,它需要更專業的知識水平以及管理概念,更加豐厚的待遇來吸引更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是否苦大仇深不重要,阿里看重的是他們的專業能力,說白了就是工作經歷和學歷
-
8 # 趙冰峰財經
衛哲曾經在阿里位高權重,可是因為供應商造假問題太嚴重,嚴重到馬雲必須做出選擇,最終衛哲成了犧牲品。
阿里當年的家底,的確都是中供鐵軍打下的,業務模式也很簡單,阿里做個貿易網站,然後找那些做外貿的工廠,讓他們在上面投放廣告,就是買會員。就靠著這批強大的地推人員,阿里才沒有在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危機中倒下,成為倖存者。
我也看過專門寫中供鐵軍的資料,當年的很多人,如今都是網際網路領域的領軍人物,
王剛 知名投資人
幹嘉偉 原美團網COO
陳國環 原趕集網COO
呂廣渝 原大眾點評COO
張強去 原哪兒網COO
程維 滴滴出行創始人
當年的中供鐵軍,戰鬥力是非常的強,定的目標拼死也要完成,業務員每天拜訪幾十個客戶,保安不讓進去,想方設法都要進去。幾個人擠在一個小房間,泡麵……現在網際網路人,恐怕很少再有這樣的鐵血血統了。
這批人用後來的成就,證明了當年吃的苦,都有了巨大的回報。
無論做什麼,能吃苦都是優勢。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很大部分就是有這樣一群人在吃苦,拼命。
-
9 # 木工魯班
衛哲被清理了,說話會被人覺得沒有說服性。華為一直也有這個招人標準。窮苦人家孩子願意賣力的比例肯定高於一般人家!
-
10 # 速讀財經
有一定道理,但也要看崗位,如果是銷售類崗位的話,這麼做確實有效果,但如果是研發類崗位的話,這麼做效果存疑。
阿里前CEO衛哲說這一段話的時候,是有前提的,“以前在阿里巴巴打造了一個叫中供鐵軍”。這是一支什麼樣的團隊?其實就是一支銷售團隊,這樣的團隊要求員工執行力強、肯吃苦、敢打敢拼,有強烈的透過自身工作改變自己生活狀態的意願,而小時候一個月吃不上肉、“苦大仇深”的人,大機率是符合這種崗位要求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小時候窮過,長大後窮怕了。
但如果是研發類崗位呢?研發類崗位需要潛心做學術,能耐得住寂寞,不為一時的利益誘惑,堅持學術理想和科學精神,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類崗位通常小時候一個月吃不上肉、“苦大仇深”的人,是不適合的,因為他沒有靜下心做研發的條件。試想一下,員工剛走進實驗室,遠在老家的母親就打電話過來說家裡沒錢吃飯,房子又塌了一角,父親病了醫藥費還沒著落,他能集中精神做研發麼?
1月15日,前阿里CEO衛哲在2018傑出商界領軍者頒獎典禮上表示,以前在阿里巴巴打造了一個叫中供鐵軍,團隊成功的秘訣是招人要招苦大仇深的人。特別喜歡招小時候一個月只能吃一頓肉或吃不上肉的人。
回覆列表
然而現實很打臉,窮人家孩子急於改變生活狀態,往往很功利很現實很著眼當下,如果是大企業可以招,窮人家孩子也會珍惜,而發展中的中小企業千萬慎重招之,昨天很殘酷,明天很美好,但是今晚就會跑掉很多人。而富人家孩子比窮人家孩子要多一份從容,他們更會考慮些長遠的事。富人家孩子拋棄企業只有一個原因,老闆實在太無能或者太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