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看殘花漫卷雲

    這裡面有幾層意思。一是作為一般初學者,善於運用成語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成語用多了就會很大程度上淡化讀者對文章深層次情感的認知。二是作為像沈從文這樣的文學大家,駕馭文字的功底非一般人能比,他要留給人們的就是與眾不同的文字意境,當然要突破成語這種相對固定的模式。學習寫作途徑很多,但絕不可以只用一招。舉個例子講,當初五祖傳道,神秀的詩沒錯,惠能的詩更沒錯,為什麼讓大家學神秀的,卻把惠能的擦掉呢,因為神秀的詩更通俗易懂,而惠能的詩是在更高的層級,學不好就會誤入歧途。

  • 2 # 水鄉張光偉

    五四運動反對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白話文,白話文也成為文人寫作的時尚,與沈老同時期的大文人陏達夫,朱自清,矛盾,胡適,魯迅,巴金等等雖有極厚國學根底,但大都擯棄古代漢語的寫作格調,都極少,甚至不用成語,以示與舊文化的割裂。當然也有舊文化的衛道者,如辜鴻銘之類的非主流文人。

  • 3 # 傳遞人生正能量

    這裡分兩個層面,一個是關於成語對景色的描寫,其實在讀者的心中,大家所理解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話就很難準確的表達作者的意思或者說很難有效、準確的傳遞作者的情感。第二也不是說不能用,用的話最好是要作進一步的描述,使讀者能有效感受身臨其境的感覺,又能加深對成語的理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練。

  • 4 # 李輝歷史

    現在來看有點絕對。1.沈老說這句話也許和當初的社會環境有關。當時,提倡白話文,摒棄古文,成語作為古文一種表現形式,應在其中。2.寫景文章不能說不用成語,應根據寫景中的需要取捨。成語有時有畫龍點睛的神奇效果,增加文章的美感和流利性。

  • 5 # 狼煙一九三一

    事物只有相對,沒有絕對!寫景的文章,大多屬於抒情類,觸景生性,文字自然暢快明亮,用語要與景色融為一體,越攜詠越好。中國文字特別是成語,短小精幹,是文藝的精品,用在文章中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非不能用也,而是不能濫用也。沈老當時說這話時是“五四”倡導白話文時期,當時是以突破僵化的古文,用白話文推動文化的普及,如果在文章中用典故如成語太多,不利於推廣白話文,因為許多典故對於普通人來說,由於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利於民眾的理解,因此當時儘量用白話文,使文章易於普羅大眾理解,少用典故,多用白話文是對的。但時過境遷,白話文已成為我們今天文字交流的主流,人民大眾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這就為我們推廣中國優秀文化提供了了舞臺,在一篇寫景的文章中,觸景生情,用精煉的成語典故崁入其中,起到畫龍點晴,如珍珠瑪腦美不勝收,有何不可用呢?

    因此不必拘泥於一種形式,而是用適者生存的原則對待事物,方不至被桎梏!

  • 6 # 獨立寒秋191814165

    好的文章一定是有特點的文章,有特點的文章一定具有獨創性,用成語自然會流於俗套!我贊成沈從文的觀點。他的散文裡面,極少用成語。

    我也是個寫作者,感覺用成語更方便,不用成語,又沒有拆分語言的能力,苦惱!

  • 7 # 周讀一本書

    認同。首先,成語是語音豐滿的詞彙,本身蘊含多種情感,而每個人對於景色的認知不同,情感也不同,用成語反而不太容易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清楚。

    其次,寫景文章自然關注點應該放在景物本身和作者的情感體驗上。使用成語堆砌反而容易把人的注意力轉移到華麗的辭藻上,本末倒置。

    最後,有些成語雖然本就是用來描寫景物的,但寓意太過凝鍊和豐滿,反而不利於理解。如果用平時的語言描繪反而更容易把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 8 # 文史稻讀

    關於沈從文“寫景不能用成語”的記錄,出自汪曾祺的散文《成語·鄉談·四字句》。

    春節前與林斤瀾同去看沈從文先生。座間談起一位青年作家的小說,沈先生說:“他愛用成語寫景,這不行。寫景不能用成語。”這真是一針見血的經驗之談。寫景是為了寫人,不能一般化。必須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這樣才能為人物設定一個特殊的環境,使讀者能感觸到人物所生存的世界。用成語寫景,必然是似是而非,模模糊糊,因而也就是可有可無,襯托不出人物。《西遊記》愛寫景,常於“但見”之後,寫一段駢四儷六的通俗小賦,對仗工整,聲調鏗鏘,但多是“四時不謝之花,八節常春之草”一類的陳詞套語,讀者看到這裡大都跳了過去,因為沒有特點。

    沈從文年輕時籍籍無名,“北漂”京城後努力上進,最後成為執教北大、西南聯大,專職從事文學創作講授的文學大師。

    在他創作的80多部文學作品中,語言風格大多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

    特別是《邊城》等早期作品,強化浪漫主義的詩意效果,具有特別的鄉土風情。

    沈從文在寫作時不願落於俗套,往往以隨性文字為主,保持特有的文學神采風韻。

    因此他提出“寫景不能用成語”觀點,筆者基本認同,或者說盡可能“少用成語”。

    其一

    成語雖然約定俗成,往往不夠有個性。就像我們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大段格式化景物描寫時,往往會直接跳過去,因為跳過這些正確的廢話,不會妨礙故事情節;

    其二

    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成語的理解達到寫作者表達的意圖。我們面對的讀者群體千差萬別,當讀者和作者的理解不同時,容易產生與作者期望的圖景相差很遠的想象;

    其三

    用多了成語,容易框住寫作者的思路。有時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成語,往往絞盡腦汁,容易造成思路不連貫,不能流暢地寫下去,最後得不償失。

    當然,對於運用各種寫作手段得心應手的大咖們,多用成語也無妨。

    以上僅代表一家之言,供參考。

  • 9 # 106492757089

    寫景文不用成語是至高要求。成語屬於陳詞,但陌生的成語給人以新鮮感,例如:不可方物,貌似新詞,一查就露餡兒了,不耐咀嚼。成語往往是形容,非親眼所見不能認同,讀者必親往一觀以驗證之,這就成了風景旅遊廣告宣傳的文章了。

    寫景文最好能自己錘鍊一些詞語,成為新形容詞,成為新成語的誕生之地,例如滕王閣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甚至精美的落霞秋水這樣的新短句,古人看重的就是這個,並且成為傳統。

    初步,以合轍押韻自娛。再提高,必須講究語言用詞之美,例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好在哪裡?清代文人廖炳奎總結的就很好,他說李詞:

    不將牙慧拾前人,譜出新詞字字新。

    可見,美好的文詞屬於一種發明創造活動,應該受到表揚。美學的重要原則就是要在新穎中求美好。同樣,寫景文也要秉持此種美學原則,寫好了,就是一種前無古人的美的發明創造。當然,這是一種很高階的勞動,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

  • 10 # 江南俗士1972

    沈從文先生的“寫景不能用成語”,十分有道理。不愧為現代文學史上頂尖的寫作大家。

    為什麼“寫景不能用成語”?可以用俄國形式主義美學理論來解釋。

    俄國形式主義美學有個著名的論斷——美是陌生化的過程。簡單地理解就是:第一個把美女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把美女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個把美女比作花的人是蠢才。

    所謂成語,就是古代漢語(也有少部分現代漢語)中長期沿用的固定短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文學創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有“新鮮感”,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寫景,就要寫出他人沒有的味道,否則,你的文字就毫無價值。比如,寫西湖,你引用蘇東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只能證明蘇東坡的偉大以及你的幹筆頭。

    寫景引用成語,自然沒有什麼“新鮮感”,無法“陌生化”,無法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當然不可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家鄉的方言有哪些,你會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