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的產物,宇宙的歷史有138億年,經歷了無數恆星變為黑洞,而質量越大的黑洞存在的時間會越久,那麼,現在這個宇宙中,黑洞的數量是不是實際上已經超過恆星的數量了呢?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31067435662

    按照天體面積的比例,恆星數量多。黑洞只是大質量的空間,收集垃圾粒子,再生新的粒子的空間。好比一杯咖啡,被攪動時,中間的旋渦部分是黑洞,咖啡物質部分是一切恆星構成,杯子是宇宙粒子的皮殼。杯子的外面,是本粒子釋放出來的正能量磁場。

  • 2 # 千辰澯海天文宇客

    個人認為宇宙中恆星比黑洞多得多。

    在晴朗的夜空中,閃閃發亮的大多數是恆星。

    我根據相關資料統計一下,銀河系中約有10億個黑洞,約有1000億-4000億顆恆星。顯然黑洞數量是恆星數量的1%都不到。

    形成一個黑洞需要大於太陽8-25倍質量的恆星,在經歷超新星爆發後形成中子星,然後再由中子星收縮而成。如果中子星的質量超過三倍太陽,就會具有強大的引力,然後所發生的任何電磁波都無法向外傳播,變成看不見的獨立天體——黑洞。

    然而宇宙中恆星數量數不勝數,所以黑洞的數量也不會低。

    宇宙中恆星數量是由銀河系恆星數量推算而來的。假如銀河系的恆星數量以最低的2000億顆計算,由此推算出宇宙恆星數量是20萬億億顆~40萬億億顆。

    美國發射了斯維夫特探測器每天最低會探測到一次伽馬射線暴,而每個伽馬射線暴都預示一個黑洞的誕生。而宇宙已誕生了138億年~200億年,以此推算出宇宙最低有幾萬億個黑洞存在了。

  • 3 # 小宇堂

    從絕對數量上來說,當然是恆星的數量多啦。

    黑洞必須是由大質量恆星衰亡時塌縮爆炸而成

    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超過奧本海默極限(大概是太陽質量的三倍。),在它生命的末期便會塌縮成為黑洞。所以並不是每一顆恆星都有資格變成黑洞的。每一個黑洞誕生的時候都伴隨著一次超新星爆炸,而這樣爆炸的結果就是無數小質量恆星的形成。

    可見宇宙的年齡大概是130億年,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大質量恆星比較常見(通常光譜偏藍端)。但是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也就越短。因此這些大恆星很快就變成了黑洞和小恆星(通常光譜偏紅色)。我們的太陽就是在多次這樣的大恆星變黑洞和小恆星的投胎轉世的過程中形成的呢(這個由核反應形成的重元素的比例,可以精確的確認“轉世”的次數)。每一次這樣的“轉世”都會形成無數的小質量恆星,因此恆星的數量在這樣的過程中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並且隨著宇宙中大質量恆星的減少而逐漸減緩。

    黑洞也會合並

    黑洞因為質量巨大,因此它形成的引力場也是非常強大的。因此兩個黑洞必然會發生強烈的引力作用,而使他們的距離越來越近。於是最終他們合而為一,形成了大黑洞。在每個星系中央(尤其是旋渦星系)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樣的黑洞就是在前面說的,在宇宙早期大質量恆星塌縮形成的小型黑洞不斷聚合而成的。黑洞不斷聚合,便會導致黑洞的數量大大減少。

    但隨著宇宙的發展,大量的恆星也會逐漸被黑洞吞沒殆盡

    從目前來看,可見宇宙中恆星的數量從觀測和理論上來說是遠大於黑洞的數量的。但是未來隨著宇宙年齡的增大,黑洞會不斷吞噬它周圍的恆星,並且與其他黑洞合併。最終宇宙中的恆星會被全部吞噬,天空會陷於一片黑暗。只有黑洞強大的引力場瀰漫宇宙空間。

    但是黑洞的下場也並不好。最終黑洞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消失之後慢慢蒸發,在一個極其漫長的時間內蒸發殆盡(因為霍金輻射)。整個宇宙最終會變得冷寂,而且空無一物(可能最終只會剩下暗能量)。

  • 4 # 科技和生活

    在每一個可見的星系中,都有著大量的恆星存在。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在1000~4000億顆之間,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中,這個數值還要翻上一倍,為星系的恆星數量通常都可以計算出來,如透過星系體積和質量、恆星的密度和執行狀況等計算出恆星的大致數量,然而星系中黑洞的數量卻難以計算出來。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迄今為止透過天文觀測可以確認的星系大約只有60多個,其中有一個星系級黑洞就是銀河系的中心黑洞人馬座a*,質量高達太陽的431萬倍,這個黑洞誕生於宇宙之初,是由宇宙大爆炸直接形成的。

    銀河系中其他的黑洞都屬於恆星級黑洞,其質量相對較小,大多在太陽質量的3~100倍之間,但是這樣的黑洞非常難尋找,因為除非它們的引力對周圍的天體造成影響,或者有恆星等天體距離他們特別近,裡面的氣體被黑洞吸引形成氣流和黑洞附近的吸積盤,這樣的吸積盤可以發出極為明亮的光,這樣才能被觀測到。如果沒有這些現象的話,那麼黑洞將無法被觀測到,因為黑洞本身不會發光,對各個波段的電磁波都只會吸收不會發射,因此我們無很難發現它的蹤跡。

    由於觀測上的困難,所以人類至今只通過黑洞對周圍天體的影響觀測到了數量很少的銀河系黑洞,那麼銀河系中會有多少個黑洞呢?是目前還沒有被廣泛認同的大概數值,有人認為有上萬個,也有人認為有幾百萬個,一般認為它們的數量都遠少於恆星的數量。

    2017年的時候,美國加州一所大學的三位天文學研究者阿爾伯特、布洛克和科普林特用最新的方法估算了銀河系中黑洞的數量,他們認為由於恆星級黑洞的形成主要是兩種手段,即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碰撞,質量達到太陽30倍以上的恆星,其內部核聚變進行的鐵元素的時候,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進而形成一個黑洞;而如果兩顆質量相加超過三倍太陽的中子星發生碰撞的話也會成為黑洞,但是這兩種黑洞形成方式都會拋灑大量的金屬重元素,所以或許可以根據重金屬元素的丰度來計算黑洞的數量,他們根據銀河系的總質量與已觀測到的銀河系的平均金屬丰度,計算出銀河系中的黑洞數量或有1億顆左右,雖然也要少於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但相比以前的估計,不得不說這個資料多到出乎預料了。

    不過因為所採用的資料都太過籠統,而且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也比較大,所以這個數值的誤差被認為也比較大,但他們估算的本也只是大概的數值而已。如果以他們得出的資料來估算宇宙中黑洞數量的話,通常認為宇宙中約有2萬億個星系,若以銀河系為基本單位簡單計算的話,就是宇宙中約有2萬億億個黑洞了,這個數值看起來還是很嚇人的呀。

  • 5 # 張家小智兒

    我覺得恆星的數量要比黑洞多。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看看黑洞和恆星各是什麼樣的存在。目前我們認為的黑洞一般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的過程中形成的,而恆星是一個質量大到核心能夠發生核聚變的星體。明白這一點,這個問題就很好理解了。

    恆星的質量區間大概是0.08倍的太陽質量到265倍的太陽質量,但在宇宙中的恆星有相當一部分的質量都比太陽小。其實在我們的銀河系當中,就有百分之七十的恆星屬於質量比太陽小的紅矮星,這種恆星死亡是不會變成黑洞的,而且這種恆星的壽命很長,也許從宇宙誕生初期就形成的一個恆星,到現在還“活”的好好的,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基數。能夠變成黑洞的是那種質量比太陽大了幾十倍上百倍的恆星,但這種恆星的數量在宇宙中佔比並不是很大。

    而星系質量級別的黑洞,每個星系才有一個,單論數量的話,直接淹沒在龐大的基數中了,可以忽略不計了。

    有一點需要考慮到,那就是所謂的“太初黑洞”。只不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還很少,因此我們很難統計其數量。據說星系級別的黑洞就屬於太初黑洞。而且根據霍金的理論,那些小質量黑洞會很快蒸發殆盡,因此可能太初黑洞現在也剩不下多少了。

  • 6 # 太空科學站

    人類的可觀測宇宙直徑現在是930億光年,也就是以地球為原點半徑465億光年的一個天球,天文學家們估計宇宙中的星系總量在兩萬億左右,而每個星系都有上千億顆恆星,往往在星系的中心區域還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的周圍還會有一群小質量黑洞,但總體而言恆星的數量是遠大於黑洞數量的。

    黑洞本質上也是一種天體,而宇宙中的所有天體其實都差不多,只不過是質量不同而已,宇宙大爆炸後的稀薄物質形成了第一代恆星,形成的重元素為後來的天體打下了基礎,但是恆星和行星的分界線主要在於質量,如果木星的質量能增加100倍,那麼它也能變成恆星。

    黑洞其實就是恆星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後的產物,我們的宇宙被嚴格的物理定律所束縛,質量越大引力越大這條規則適用於全宇宙,當恆星質量達到太陽的8倍以上時就有可能變成黑洞,但恆星變成黑洞前還需要做幾千萬到數十億年的恆星才行。

    宇宙中有並不是所有恆星的質量都能變成恆星,大部分恆星質量甚至還不如太陽,這就註定了黑洞數量遠不如恆星數量,科學家估計我們銀河系中有10億個黑洞,但是銀河系的恆星數量在1000億到4000億之間,兩相對比一目瞭然。

    雖然黑洞的數量稀少,但是黑洞的壽命可能是我們宇宙中最長的了,質量越大的黑洞霍金輻射就越微弱,壽命也就越長。

  • 7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在人類的可觀測宇宙中,是恆星的數量多還是黑洞的數量多?

    即使在可觀測宇宙中經過我們觀測的區域仍舊之只佔非常可憐的一小部分,那麼為何說宇宙誕生於138.2億年前,而可見光已經能夠觀測到134億光年,設點波段能夠觀測136.8億光年呢?似乎剩下不多了?

    儘管哈勃深空場展示的是100億光年意外的宇宙深處,但哈勃卻是花了3個月時間,累計曝光11天我們才看到瞭如此遙遠的宇宙!而這僅僅佔據了天空中的極小一部分,滿月約為0.25平方度,而這個區域約只有滿月的1%,假如哈勃要對整個天球來一遍深空照的話,需要144000倍當前深空照的時間,即使按累計曝光時間計算(各位位置以及任務甚至哈勃望遠鏡本身影響),那麼也需要1584000天,約為4339.7年哈勃才能將全天區130億光年左右的區域拍攝一遍!(必須提醒一下的是,更遠的距離需要更長的曝光時間,而再遠可見光就沒法觀測了)

    因此您可以想象一下,可觀測宇宙內是多麼毛糙,太多的區域沒有詳細觀測,NASA只是將哈勃對準了自己感興趣的目標,而絕大部分只是一張大範圍天區的廣角照!!

    那麼在這些天區中黑洞有多少呢?恆星又有多少呢?就無法用觀測來統計了(而黑洞也不會如此輕易被哈勃觀測到,一般需要X射線望遠鏡來觀測),但卻可以用天體的演化來推測估算兩者的大致比例!

    只有超過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晚年超新星爆發時才有可能形成黑洞!而且在紅巨星階段會有大量質量流失!另外大質量恆星(超過太陽10倍)在宇宙中的比例約只有1%,而超過30倍的甚至是鳳毛麟角,假如以1‰比例算,那麼黑洞大約是恆星1‰!但有一個很有趣的事實擺在各位面前,因為無法形成黑洞但可以形成中子星的超新星爆發後的星雲,依然可以形成恆星,這就很好玩了,恆星越來越多,而黑洞比例卻不變,並且越小的恆星比如紅矮星壽命超長,而二代甚至三代的恆星大都只能達到中子星!

    其實已經很明顯了,經過宇宙上百億年的演化,銀河系中絕大部分的恆星質量都小於太陽,而我們觀測到的黑洞即使按大數量估計也只有數千個,對於銀河系數千億恆星來看,也許不值得一提!

    但請不要忘記了,黑洞的質量是可以無限增加而且陰魂不散的,可以禍害宇宙數千億年,甚至可以等到紅矮星熄滅的那一刻,黑洞從來都不能小覷,即使它數量並不那麼多!

  • 8 # 時空通訊
    若論數量,肯定是恆星多啦,黑洞的個數與恆星顆數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宇宙年齡雖然已經有138億年了,也已經死亡了很多的恆星,但並不是都變成了黑洞。只有大質量恆星才會變成黑洞,從目前科學界的認知來看,要大於太陽質量30倍的恆星,在死亡發生超新星大爆炸後,殘餘的核心才有可能變成一個黑洞。

    而在我們銀河系,大質量恆星佔有很少的份額。根據觀測分析,銀河系比太陽還要小的紅矮星佔據了80以上的比重,而0.8~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佔據了7%左右的比重,真正大於太陽質量30倍的恆星佔比不到3%。

    恆星的壽命與質量大小有密切關係,質量越大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壽命越長。

    紅矮星的壽命一般都在幾百億年以上,最小的紅矮星壽命可能在10000億年以上。因此到現在為止,在宇宙中還沒有發現完成主序星階段的紅矮星,就是說所有的紅矮星都在青壯年時期,更沒有死去的紅矮星存在。

    因此黑洞的數量是遠遠小於恆星數量的。但黑洞一般都很大,這是因為黑洞一旦形成,就會不斷的吞噬靠近它的恆星和星際物質,使自己越來越長大。

    人類已經發現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在距離我們104億光年的類星體包裹中,編號為TON 618,這個黑洞質量相當於660億個太陽,視界直徑達3840億公里;S5 0014+81黑洞距離我們121億光年,質量相當於太陽的400億倍,視界直徑有2367億公里。

    像這樣巨大的黑洞宇宙中已經發現了不少,幾乎每個巨大星系中心都有巨大的黑洞,相比之下,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就小多了,只有太陽質量的400萬倍。而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只距離我們約3萬光年,多麼可怕呀。

    這些巨大的黑洞還在不斷的吞噬著想投靠它們的恆星,一些大的黑洞每年吞噬的恆星物質相當於幾千個太陽。

    這些黑洞壽命都超長,它們會瀟灑的活到與宇宙同歸於盡。

    有人擔心,宇宙最終會不會全部被黑洞吃掉呢?不會的,它們即使有這麼大的度量,但也沒有這麼多時間去一個一個的吃。宇宙壽命是有限的,體量又太大,光是銀河系就有數千億顆恆星,而整個宇宙有數萬億個星系,恆星還在不斷的新生,它們能夠吃的完嗎?

    我們太陽系已經存在50億年了,距離才3萬光年的巨大黑洞不是也沒能動我們分毫嗎?

    上面所說的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的屍骸。其實從理論上說,在宇宙誕生初期有一些原初黑洞是很小的。根據霍金輻射理論,黑洞的壽命與質量成反比,越小的黑洞壽命越短,人造質子級的黑洞瞬間就會蒸發掉。所以原初黑洞只是理論上存在,人類至今還沒有發現。

    綜上所述,宇宙中恆星數量比黑洞數量多了去了,如果黑洞數量多於恆星,我們還能穩定的坐在這胡說八道嗎?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工作中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