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費玉山
-
2 # 孫家勝
包粽子:自己在家包粽子,沒包粽子條件或者懶得包粽子的,就去超市買上幾個,回家直接煮熟即可食用了,方便快捷。賽龍舟:賽龍舟多出現在南方,畢竟南方河流湖泊比較多。在北方則有劃旱龍舟的習俗。帶香包:香包是用艾草、菖蒲磨成粉,用布包起來戴在身上,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驅散夏天的蚊蟲。放紙鳶:就是放風箏了,也是小朋友們非常樂意做的事情。避五毒:五月天氣開始燥熱,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經常出沒,為了避免被蛇蟲咬傷,就要想方設法避開。端午習俗各地不同,這裡說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3 # cfc陳叔望
端午節包粽子要選用新鮮完好的粽葉、質量好的糯米,將粽葉清洗乾淨,糯米淘洗好,然後開始包紮,包出來必須有四個角,粽體圓潤飽滿。粽子的味道分甜味、鹹味、本味,可以根據自己的的喜好包成葷粽素粽,在糯米中新增各種食材。煮的時候也要小心伺候,大火燒開後轉入小火,水要淹過粽子,半小時後翻動一次,糯米發漲後將四個角填滿,翻動時要小心,約兩個小時煮好起鍋。
端午節與三個人有關,伍子胥、屈原、曹娥,記載很多,傳說很多,最後人們更願意說起屈原,因為他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感動了大家,大家更願意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在中國,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入雨季,天氣燥熱乾旱,容易爆發瘟疫疾病,民間就形成了燉藥根根、煮大蒜吃的習慣。吃飯時要喝雄黃酒,將雄黃酒抹在小孩臉上,吃完飯還要遊百病。
-
4 # 視野零距離
端午節,為紀念屈原文化而煮雞蛋、包粽子、門楣插艾等。
楚國時期,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因不滿楚王帝制,投汨羅江而亡,留下《離騷》《九歌》等經典作品,傳頌至今,後人難忘。即把那天定為端午節。
-
5 # 五花肉wd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關於粽的描述,“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這是距今為止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
粽子早先為了祭祀使用,還有傳言說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但到南北朝時期,粽子就變成了契合時令的特色食物。
粽子有很多種類,不同地區的人們會有不同的搭配。日常我們見的最多的就是白粽子,煮過的菰葉來包裹粽子,內部填滿糯米,還可搭配白糖食用味道更佳。人們也會隨著個人口感喜好,新增一些別的食物,減輕糯米對人體造成的身體負擔。
除了白粽子,肉粽子在南方也非常普遍,內部將糯米換成了肉餡,一般是醃過的豬肉做內餡,再無其他食料,口感也是非常不錯。各個地區會結合當地的地域環境特質,對粽子做一個改變,廣東的肉粽會放入火腿和蛋黃等食材,而到了西南地區,人們則會放入雞肉和香腸。傣族擅長香草粽子,用香料和豬肉搭配。
另外還有甜粽子,如今的甜粽子會加入紅糖,花生,棗泥,豆沙等,各地製作手法有所區別,味道和材料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甜粽子是八寶甜粽,口感非常棒。
講完粽子的分類,製作也是非常複雜的,需要將箬葉洗乾淨並用開水燒煮幾分鐘,之後瀝乾備用,之後用糯米或者其他的喜好口感的材料和各種調料混合搭配做內餡,然後包裹在箬葉裡,包紮成一定的形狀就可以。
粽子的文化,起初人們很簡單只是作為食物,後來才被人們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端午的必備食物。聞一多先生在其文章《端午考》中談及過“筒粽投於江中”,詳細解釋了粽子與端午節緊密結合的原因。粽子之所以能成為端午佳節必須的食物,這也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分不開的,是歷史和自然環境,以及生活環境綜合影響下產生的,這也側面反應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端午將至,希望大家喜樂平安!
(完)一隻惦記吃粽子的五花肉
-
6 # 鄧工280
端午節,包粽子都有那些講究和文化習俗?
穿越到公元前220多年的中國戰國時期,在秦國強大的軍事行功打擊下的六國,形勢岌岌可危,楚國更是處於危如壘卵風雨☔️飄渺之中。愛國詩人士大夫屈原,由於自己的救國主張沒有得到楚國統治者的重用及採納,眼見楚國行將滅亡,為了明志,於農歷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而亡。後來勞動人民群眾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於每年縛好粽子,在五月初五早上投入汨中,這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便定為‘’端陽節‘’(我們家鄉叫‘’五月節),縛粽子投江紀念這一習俗也延續下來,直到今天,而且還加上了龍舟比賽活動。
縛粽子,在我們家鄉是很講究的,可以說是一種美食藝術,美食文化。它講究的是色,香,味,口感,在自然條件下起碼可以存放半個月而不潮溼不變質,因此我們海南定安的粽子可是響譽海內外,每年端陽節都有很多海內外的商家及使用者訂單。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五至五月初四,我們地方有能力的人都要上山採摘嘉冬葉(簡稱粽葉。現在絕大多數都在家裡的前後左右的空地裡種植)銷賣到省內各地,因為要縛出有質地的美香味具全的粽子,就心須用嘉冬葉作粽子皮包,而且必須是油麵粽葉(粽葉分油麵,粉面,紅圯三種,油麵粽葉為上品)。用粽葉縛的粽子,自然散發出一種使人吸之有特別好受的香味,而且粽子吃起來有一種很舒服的爽滑而沒有油貳的感覺,還有用粽葉縛的粽子不容易變質,可以存放很長時間。
我們地方縛粽子歷來選用的素材根本上都是本地的富硒糯米,秈米,小米。粽心(粽餡)為本地黑豬肉(主要是豬腿和五花肉),還有原生態飼養的鹹雞蛋鹹鴨蛋(取蛋仁用)。還有選用蝦米,尤魚作粽心的。以上材料之所以富硒,是因為我們地處老火山口地區,含硒元素非常豐富。
要把粽子縛得有味有色又要可口,對於粽心的醃製才是真正的技術活兒。首先把買回來的豬腿用碳火燒到金黃色(注要不要烤焦),然後清洗乾淨,切成二,三公分大小,加入五香粉,少量的米酒,少量的白糖,少量的食鹽,少量的黑抽,白抽,南乳,蒜蓉,醃製約一個約一個小時,就可以用於縛糯米粽,記住縛粽之前,糯米中加入一點點丁香(中藥店有賣),這樣的糯來粽,吃起來不但味美,而且建胃。秈米粽心是用肥肉或五花肉,醃製與豬腿一樣,但縛粽時不要加入丁香。至於蛋仁或蝦米,最好只用於縛糯米粽子用。蝦米用之前,最好用蒜蓉和蝦米放在一起,用文火在鍋內炒香。這是縛鹹粽子的方法。還有一種是焦白糖或蜂蜜食用的甜粽,那就是用糯米,小米縛的清粽,縛前糯米,小米中加入一點點鹹沙就可,主要是保護粽子的幹度,使它可以存放三,五天。另一個要注意的是,所用的米料縛粽之前洗淨後一定要涼幹再用,縛粽時,繩子不要捆得太緊,但也不能太鬆。放在鋼鍋裡煮時,水要浸過粽面,中途水半要補水,鍋蓋要蓋嚴,大概煮8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嘗試,如粽已熟就可以撈出,並把鍋水戽幹,把粽放在空鍋裡,利用餘火蒸乾就可
端午節,全國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紀念屈原。我們地方的習俗是:初四下午要找齊檳榔花,金銀花,水君藤花,不老松(屢)花,椰子花,放在乾淨的小土缸裡泡浸,初五卯辰時用來漱口,洗臉,洗眼,據說可以保衛臉容和眼晴。小孩,青年人還要到河溪裡洗龍水,據說可以建身。作為家長,則把各種粽(每種約三個)拿到中堂,排在八仙桌上,點上香燭,斟上香茗(茶水),舉行祭拜列祖列家,祭拜民族英雄屈原的儀式,直到晚上才能完成祭拜儀式,其間不準燃放煙花,炮仗,否則便是對英雄不敬。早上用粽子作早攴(其實一整天都可以用粽子作正攴)後,如果有興趣,可以到南渡江,萬泉河(我們家離南渡江40多公里,離萬泉河24公里)觀看民間龍舟比賽。到了晚上,有些村莊青年人還捐資請瓊劇團演出觀看。這就是春節後接著元宵節,清明節,軍期,三月三(苗族節日,因離我們家不到20公里,有興趣也可以參加慶祝),直到現在的端陽,真的是節節相連,人人高興。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粽子文化和祭拜民族英雄屈原的地方習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7 # 織給一個人的圍脖
粽子無疑是承載著我們小時候的記憶的。每年端午節前,怎麼去選葦葉,簡直成了我們那時候最興奮的事情,
端午節起源於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又俗稱角黍,筒粽,算是一種非常有名的小吃。
據說是因為屈原投汨羅江後,每年老百姓為了不讓他的軀體被魚蝦吃掉,就固定的時間投入粽子……
這些其實只是民間傳說,粽子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起初是用來祭祀和拜神用的。
古代民以食為天,一切都靠莊稼,所以他們對於能夠給他們帶來豐收的神靈非常崇拜虔誠,粽子只不過是一種祭祀用品,用來獻祭給神靈的美食而已。
粽子一般都是用葦葉包裹糯米而成,再加入比如紅棗,肉,八寶,火腿,蛋黃等,搭配成不同口味,
當然這也跟地域口味有關。
總之,在吃方面,人類的創造力總是難以想象。
大抵是一開始有個吃貨,突然感覺葦葉味道挺好,又感覺糯米黏黏糊糊的像十七八歲大姑娘說話一般,於是一琢磨,哎不錯,用葦葉包裹糯米弄出來不是夾雜有葦葉香味的糯米了嗎。
於是,粽子就出現了。
後來,越來越多的吃貨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改革,最後有了今天的粽子的五花八門。
-
8 # 毋講爾聽
陸河縣端午節稱為五月節。有句諺語叫:冇食五月節粽,祆婆毋好落甕。意思是五月節之前,厚的衣還不能收起來。在五月節還要吃糯米粉加灰水做的粽粄ban。這天有個特殊的風俗叫:走黃巢。就是沒吃早飯就出去轉,採摘樹枝艾葉插門囗,叫走朝。中午走出去轉叫走晝。
-
9 # 阿楚故事
鹹粽子,自然不必說了。有豬肉的,板栗的,還有其他花生混合餡兒的,根據個人口味調配,每個小地區,甚至每條村都有不一樣的餡兒料變化。比如像是廣西的還會加入艾草作為粽子的外包。混合著糯米一塊包裹著餡兒料,別有一番滋味。
甜粽子的話,主要是脆,爽口。蘸著白糖或是紅糖漿,多半是沒有餡兒料的。用芭蕉葉一個個包裹起來,泡發的糯米達到最好的粘稠度,不粘牙,又Q彈,是比鹹粽子更具有特色的美食。現在還有加入棗泥的,這個是最近才衍生出的品種,紅棗的香氣混合著糯米,艾葉的清苦,是一種特有的夏天氣息。
本來大家做粽子是要紀念屈原,因為他是投江而亡,百姓們擔心他餓著肚子上路,所以往江裡投了楚地特有的粽子。從此以後,吃粽子就成為了端午的習俗之一。
-
10 # 學文說話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家家戶戶勤快的主婦們都在開始準備包粽子了。
現在,粽子這一傳統食品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粽子也從時令食品、節日食品,演變成了一種大眾美食,超市裡貨架上幾乎全年都有新鮮粽子,可以滿足人們常年需要。
所以,“端午節”包粽子,幾乎就是一種文化符號和傳統習俗傳承,文化意義大於實際食用功能。人們會更超脫更多更大膽嘗試創新粽子的新花樣,幾乎各種餡料都能入內,粽子的花色品種越來越多了。
那麼,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用茭白葉把黍米包成牛角狀,叫“角黍”,用竹筒裝上米密封烤熟,叫“筒粽”。
到了晉代時期,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那時候,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有中藥益智仁,叫做“益智粽”。以後,逐漸加入紅棗,赤豆,板栗,肉類等,種類開始豐富起來。
南北朝時期,粽子成為人們交往走親戚的禮品。 唐朝時期,粽子傳入日本。以後逐漸傳入北韓,東南亞地區,現在這些地區也有吃粽子的風俗習慣。
每年的端午節這天,中國不論南方還是北方,農村還是城市,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好糯米、粽葉、彩繩等包粽子,滿懷期待的浸泡糯米,清新粽葉,準備餡料。從各地粽子的餡料來看,北方多數是包棗粽子。南方則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嘉興粽子。嘉興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而著稱。尤以鮮肉粽最為出名,被譽為“粽子之王”。嘉興粽子以它極高的美味與營養價值深受大眾的喜愛。
“包粽子”跟“端午節”一起,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回覆列表
投粽飼蛟護屈原,
忠良貴體免被殘。
習俗代代相傳續,
五月端陽紀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