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娑婆世界之永珍

    時代賦予不同的使命,就象科學家對立的人可能都對科學有貢獻,皇帝有《黃帝內經》,炎帝有《神農本草經》,都是中醫典籍

  • 2 # 墨蠡鞅

    炎帝和皇帝應該不算敵對,準確的說是競爭對手。炎黃分屬黃河上游和中游的兩大部落聯盟,彼此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大戰爭一直沒有,還聯手驅逐周邊小部落騷擾,有點像戰國的兩大諸侯國。由黃帝發起的融合戰爭,是先徵求炎帝部落,希望合併,遭到反對後,才動用武力強行征服,爭奪中原霸主地位,這個地位一直歸炎帝部落所有,這裡又有些像朝代更替。所以儘管炎黃之間的戰爭聲勢浩大,然而傷亡並不嚴重,大多數屬於對陣,公平公正,炎帝集團的衰落黃帝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所以炎帝部落在爭霸失敗後,自然的歸順黃帝,融合成華夏族群很正常,就好像楚漢之爭一樣。但是也有不服輸的,比如說炎帝集團內部以蚩尤為代表的81個小部落聯盟九黎族,後來的東夷族組成的蚩尤集團,就再次與皇帝爭霸,而炎帝此時和黃帝聯手鎮壓了蚩尤,而後失敗者內部的頑固派南下,形成了三苗及其他民族。所以華夏開族並非只有炎黃,還有蚩尤大神。三祖是炎帝,黃帝和蚩尤。

  • 3 # 龍支子

    “戰爭中的敵對方”這種說法,明顯是現代人的渲染,傳說中炎帝與黃帝兩個遠古部族之間發生的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神話故事的色彩過濃,難免有誇張的成分,雖然為後世史料記錄下來,但也僅僅是神話故事,很難得到證實,因此不能當作信史對待。

    但姬姓黃帝部落和姜姓炎帝部落兩姓之間的聯姻關係,則可以在史料中得到印證是真實存在的。據《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一記載中黃帝和炎帝同出一祖的傳說,在周初就已存在,是否有血緣關係依然屬於神話傳說的範疇,很難得到證實,但黃帝部落為姬姓,炎帝部落為姜姓,而姬、姜兩姓聯姻,並建立初步統一的周王朝,則可以在史料中相互印證完全可信,不像黃帝和炎帝的傳說那樣渺茫。

    《詩·大雅·生民》記載:“厥初生民,時為姜嫄……載生載育,時為后稷。”還有《魯頌·悶官》也記載:“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后稷是周始祖,其母姜嫄為炎帝之後,這是周人對姬、姜聯姻關係的說法,但依然屬於神話傳說的範圍,很難證實,真正有考據意義的記載來自《詩·大雅·綿》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爰及姜女,聿來胥宇。”這裡的亶父即太姜,是羌族首領,《國語·周語》中記載:“齊、許、申、呂由太姜。”這四個姓氏部落是太姜為首領的姜姓羌族部落,因為太姜的功名在周代商後被封為諸侯,而周文王的母親大任和周武王的妻子邑姜皆出身於羌族,所以《後漢書·西羌傳》就認為:“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雖然由於上古時代沒有文字,很多史料都屬於神話傳說而無法採信,但周朝時期已經有了文字記錄,姬、姜之間的聯姻關係基本可以得到證實,由此可以推論炎黃合族為實,因此,炎黃二帝共同成為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為歷代各民族所接受。即便是一些少數民族建立各自的政權時,也從沒有自外於中國,都以華夏文明的正統自居,比如匈奴人劉淵自稱“漢王”,認漢高祖、文帝、武帝“是我祖宗”;建立夏國的匈奴人赫連勃勃“自以匈奴為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自稱“朕大禹之後也”;北魏拓跋氏也自認為出自黃帝少子昌意;西夏則直接稱南宋為蠻,自認是夏民;遼國則將“中國帝王名數”盡襲用之;到元朝時修《宋史》、《遼史》、《金史》,以記錄正史的方式認同自己也屬於華夏正統;清朝的雍正皇帝自稱“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相對於這樣的同宗同族認識,近年來不斷有人在網路上釋出一些“異族統治”的言論,反而迎合附會了西方分裂中國的圖謀,試想一下,如果真要認同所謂的“異族統治”說,華夏文明共同體則不復存在,中國也不是現在的中國了,不知口口聲聲叫罵別人為“漢奸”的人,可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漢奸!

  • 4 # 狄飛驚

    這個沒毛病!炎帝和黃帝(不是皇帝)本是敵對方,雙方相約打仗,黃帝把炎帝打服了,倆人一商量,咱們一塊過日子吧,於是手牽手過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後來才有了我們這些炎黃子孫。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古老的部落裡,出了兩個神奇的人物。

    一個叫炎帝,長的牛頭人身,是一個醜男。

    一個叫黃帝,長的比較帥,算一個帥哥。

    後來醜男和帥哥各自統領一個部落,都很強大,成了勢均力敵的對手,雙方看著對方都不順眼,於是相約在阪泉展開一場大戰。

    這一戰雙方是殺的飛沙走石,昏天暗地。

    黃帝帶領熊、羆、貔、貅、虎和雕、鷹、鳶等一幫野獸猛禽,更有“上古神獸”熊貓助陣,在戰鬥中佔據上風,最終擊敗炎帝,這場面簡直就是歐美魔幻大片《指環王》的即視感。

    炎帝一看打不過,就商量和黃帝一塊過日子,黃帝一聽好啊,於是兩人手牽手,肩並肩,過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漸漸融合成華夏族,後來才有我們這些炎黃子孫。

  • 5 # 阿斗不傻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故事有多久呢?我們現在都不可考。

    有一個叫少典的偉大人物,娶啦於有嬌氏為妻。這個少典呢,生育能力卻不咋地,她和於有驕氏生有兩個孩子。

    第一個叫黃帝,第二個叫炎帝。那時候也沒有計劃生育,也不會因為沒錢,生不了孩子,教育問題基本上也是不管,所以生多少都ok,他們只生二個算少的。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孩子長大了就要分家:子以長立而分之嗎。

    這兩孩子也都很出息,他們各自出外奮鬥,各自劃地盤,各自成了部落首領。

    黃帝的地盤在姬水之畔,而炎帝的地盤也在水邊,就是姜水之畔。

    因為靠水畔而生,所以他們就各自將姓名命名為姬姓和姜姓,這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兩個姓氏。

    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知名的最早的知名人物都是這兩個姓氏的,比如說武王姬發,文王姬昌,太公姜子牙。(其他我不知道肯定有很多)

    因為同宗同源,在開始之初,他們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就變得越來越不對味。

    不對味怎麼辦呢?只有打唄,原始部落都需要爭奪什麼東西?第一,水源地,第二,糧食產區。第三女人。

    沒辦法,打來打去,打來打去,你家的女人進到我家,我家的女人進到你家,兩個姓氏就交融相合。

    簡單說吧,他們就是互相搶親,互相搶錢,也互相搶女人。

    最後女人搶來搶去,打過去之後突然發現,哎原來你是我親戚,哎這邊也是我親戚,然後兩邊都是親戚了,就不打了。

    於是他們就要攜起手來,組成一個部落,就是炎黃部落,在兩個部落的發源地,終於和平共處共同繁衍。

    然後本就是一家人的兩個部落,經過不斷的爭鬥和互相繁衍,終於融合成了一個部落,這是我們現在中華民族的原始起源炎黃。

  • 6 # 青城散人1962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之岸,姓姜。黃帝(軒轅氏)長居姬水,姓姬,兩人在五百年前是同族。

    炎帝和黃帝作為敵對方的過程:到神農氏時,由炎帝一族統領各部落已有五百餘年。當時,炎帝部落已經衰落,其他小部落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其中蚩尤部落最為強暴。炎帝無法控制混戰局面,所以其他小部落都投向了軒轅氏部落。於是炎黃二帝之間發動了阪泉之戰,經過三次戰鬥,黃帝戰勝了炎帝。

    阪泉之戰結束後,蚩尤不服,繼續作亂。黃帝乃率諸部在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由黃帝統領天下後,最大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及其他小部落逐漸融合,形成了華夏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是中華民族被稱作炎黃子孫的原因。

  • 7 # mimang830

    三皇五帝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為青帝白帝黑帝赤帝黃帝。

    東方屬木其色為青,西方屬金其色為白,北方屬水其色為黑,南方屬火其色為赤,中央為土其色為黃。

    五行中,火生土,火為土之母。火為赤色,土為黃色。所以,炎帝與黃帝不可能為敵。五行之中,土據中,承載萬物,水得土則止,火得土則息,金得土則生,木得土則旺。所以黃帝理應統一四方,稱帝天下。

    胡說一番,如有觀者,一笑了之,萬勿怪罪。

  • 8 # 瓷器鑑定真知堂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題目說的皇帝應該是黃帝吧?說炎黃為敵對方也對也不對,至於我們為何被稱為炎黃子孫,從歷史的角度上來講,卻是一場必然的事情。

    中國上古時代,有三皇五帝的說法。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清這些概念。

    三皇,主要的一種說法是伏羲,女媧,神農氏。

    五帝,則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而炎帝就是神農氏,據說傳了十幾代,都稱為神農氏,到了末代炎帝榆罔時,已經無力號令天下,此時有能國君軒轅氏就站出來代替榆罔征伐諸侯,結果在戰爭中越大越強大,最後諸侯都聽從軒轅氏的號令。榆罔見情形不對,如是帶領本族和軒轅氏翻臉。此時已經非常強大的有熊部落之後(小王為後,大王為帝)軒轅氏於是渡過黃河北上太行山,在河南修武地區與炎帝神農氏榆罔的隊伍決戰。這場仗打得很辛苦,史料記載前後大戰三次,而炎帝降服。所以,帝號也就從神農氏轉到了有熊氏手裡。這就是炎黃大戰的全部經過。

    我們說的炎黃大戰,在《史記》中是這麼說的:“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個就是史稱的阪泉之戰,也就是炎黃大戰了。

    在其他史料裡,炎帝和黃帝本為同父所生。這個說法和考古發掘的現象還是比較吻合的。上古時代黃河流域下游有山東海岱龍山文化,黃河流域中上游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後來在河南廟底溝地區匯合,形成了河南龍山文化,又稱廟底溝二期文化。而廟底溝二期後來成了中國後世文化的最主要源頭。黃帝有熊氏起源的河南新鄭,後來居住的河南靈寶,就是廟底溝二期文化的核心區。

    而末代炎帝的山西高平,最後也被廟底溝二期型別取代,就是炎黃文化合二為一的反映。廟底溝二期文化,本發源於炎帝的仰韶文化,所以說炎黃本為一脈是沒錯的。但廟底溝二期也融合了很多山東龍山文化的型別,則應該是此時侯山東龍山文化比仰韶文化進步的表現。融合了兩大文化精華的黃帝有熊氏,打敗炎帝成為新的天下共主,從此炎黃合二為一,我們成了炎黃子孫。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考古發現,公元前2300年前後,一場浩劫,黃河下游的海岱龍山文化遺址大面積消滅,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毀滅,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遺址毀滅。史料記載黃帝駕崩,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戰敗,怒撞不周山,天下暴雨成災。《尚書》有堯舜禹時期大禹治水的記載。

    可見史前極有可能有一場大洪水,消滅了本來先進的良渚,龍山,石家河文化,只剩下當時地處高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得以保留下來。而號稱堯都的山西陶寺遺址。目前不明的陝西石峁遺址,建造年代均大約為公元前2300年,並且都建立在高臺之上。極有可能就是洪水氾濫初期所建。

    所以,我們之所以被稱為炎黃子孫,一方面是由於炎黃大融合,廟底溝二期文化成為華夏正統,還有一方面則是因為對手完全消滅了。先進的山東龍山,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文化在此時期全部毀滅,多元化的中國古代文化,變成了後世的炎黃獨尊成為主流的正統,這或許就是中國上古史的真實面貌。

  • 9 # 奧斯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稱為炎黃子孫?——因為他們是同一個民族,都出自於古崑崙山麓。走出來的一支,居於姜水(今渭河)故姜姓;另一支居於姬水(今汾河)故姬姓。

    距今5100多年前,姜姓成功入主中原,成為天下霸主號令天下!史稱炎帝。長江以北都在其管轄,應該是一種聯邦制或者稱為藩屬,宗屬國制度!在其統治500年後,九黎逐步壯大,要擺脫炎帝的統治,並以炎帝爭奪天下!炎帝招架不住,遂請兄弟之國姬姓來幫忙,姬姓國君聽從謀士的建立,等到對方兩敗俱傷時出兵,想一舉滅了對方,但戰爭打得很殘酷,炎姬兩國的盟軍在廣袤的華北平原與九黎聯軍打了好幾些年的拉鋸戰,最後單單攻克九黎的首都“黎城”就用了三年!

    滅了九黎後姬國反手打敗了炎帝之國,但保留其社稷,建立全新的統一的天下大國——史稱黃帝,至此中華帝國完全建立!由於此前的炎帝入主中原與其民族語言文化相同,也是華文化的開端,故炎黃二帝統稱中華的始祖。

    好思考的黃帝治國採用了許多創新的高妙治國方法,使得帝國曆經三、四千年不敗,直到蒙古人的入侵才移手外族,但蒙古人仍然遵循華文化!

  • 10 # 眸子8552

    炎帝與黃帝,都是華夏族,分為兩個部落。

    後來炎黃聯合,與蚩尤展開涿鹿之戰,並殺死蚩尤。

    之後為取得″中央"統治權,炎帝與黃帝又展開史上有名的第二次大戰,″阪泉"之戰。最後,黃帝勝,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組成一個大部落。

    炎帝也好,黃帝也罷,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部族的總稱(並各位都有好幾代,都稱做:帝)。如:炎帝部落懂得用火,所以叫:炎氏,而其部落首領被稱做:炎帝。後來炎帝部落懂得了農耕,所以又稱:神農氏(炎氏、神農氏都為一部落統稱。而炎帝,為炎氏部族首領)。黃帝部族也是如此,炎黃兩個氏族合併,所以稱:炎黃。

    說我們是:炎黃子孫,並不一定是首領的子孫。而是首領領導下的氏族裡邊(炎帝或黃帝),某一氏族成員的後代。便於和容易稱謂,所以統稱為:炎黃子孫。

    (炎黃都是同一祖先分開的兩個部族,所以只因為″爭權"才敵對。最後一方服軟,兩部合成一大部落,又成一家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視巴基斯坦警告,印度正式霸佔克什米爾,爭議地區成了印度轄區,對此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