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邯鄲令

    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登位伊始,曾決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大興“靖難”之師,公開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軍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有的說“建文帝為僧遁去”。《明史·鄭和傳》則直截了當地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後來,不少人附和其說,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寫道:“永樂皇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後,建文帝失蹤了,永樂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複闢,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以外,還帶著皇上的秘密使命,這秘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贏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臺,即使逃到國外還會有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也應當明白,因此他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朱允炆的下落。再說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於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另外還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耀兵異域”,“教化異族”,使海外諸國“賓服中國”,同時還擔負著溝通中國同海外經濟貿易的任務。

      近年來,探索鄭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變,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後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闊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一)一文中持這種觀點。他首先否定“耀兵異域說”,他說鄭和在海外兩次動用武力制服異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自衛反擊。鄭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針是以“懷柔”為主的,以友好和平為前提的。說鄭和下西洋是經濟因素是一葉障目之見,考察明代有關文獻,未見過鄭和屯兵異域,進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鄭和出使帶回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經商,永樂皇帝下令不要徵稅,他說:“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

      朱晨光認為,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開啟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王朝剛建立,臨近的小國常來朝貢,當時的朝貢實質上是交換物產,番國入貢,明王朝恩賜,賜常大於貢。明初經濟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於是明朝與海外關係幾乎斷絕,經濟貿易幾乎停頓。於是,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永樂皇帝上臺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任務的。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將長期盤踞在三佛齊剽掠的海盜陳祖義一夥捕捉歸案,為溝通海道掃清了道路,提高了永樂政府的聲譽。

      由於明成祖外交方針的成功,結果“太宗皇帝德澤洋溢於天下,施至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視,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但是,這項外交政策給明朝初期社會經濟所造成的耗費“也不貲”,故明成祖一死,鄭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對。

  • 2 # 魔童丶哪吒煮歷史

    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可能是任務之一,或者是順帶。明朝下西洋主要還是想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帝國,明朝當時無論經濟實力,科技水平都有能力去和周邊國家建立外交,把別的國家變成明朝屬國的本事。把中國的朝貢體系鋪設到西洋。另一個是明朝商業管控太嚴,相關物資需要進口,而政府又不允許私人販賣。所以只能是政府出面去採購。明朝有倭患,海禁是很嚴的,有些走私的商人,被官兵抓到,都是按照倭寇處理,這也導致了明朝自己不能生產的物資緊缺,明朝的倭寇,不完全是日本人,好多就是中國沿海的海盜、走私者組成。

    《明史·鄭和傳》大概有以下說法:

    1尋找建文帝

    2宣揚大明威德

    3防範帖木兒帝國

    4獲取海外朝貢

    5出於宗教目的

  • 3 # 付款驗證碼

    我們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透過“靖難”篡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位上臺的,他是朱允炆的四叔,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兩人的關係就不好,但表面上兩人顯得叔友侄恭,其實朱元璋是知道的,他在臨終時還問過朱允炆這個問題,但朱允炆以一個文弱書生的眼光表示不成問題。結果。。。

    當朱允炆察覺到朱棣有異心時還放過了進京祭拜朱元璋的他和他的兒子。。。

    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的夏天,守將李景隆開啟金川門,放朱棣的軍隊入城,而朱棣卻不馬上攻擊內城,他的目的是等待朱允炆自殺或者投降,而朱允炆卻選擇了第三條路。

    宮城起火了,朱棣慌了,立刻命令士兵進城,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樣東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結果,毛都沒找到一根。。。

    朱棣只好向外界宣佈,建文帝已經自焚,並找到了屍體(意思就是建文帝的忠臣們,你們就死了這條心吧)。

    但是他同樣派人暗中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具體的工作由兩個人去做,這兩個人尋訪的路線也不同,分別是大陸和海外。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叫胡濙,另一個叫鄭和。

    鄭和深得朱棣重用,七下西洋,藉著聯絡海外經濟發展、互通有無,掩蓋尋找朱允炆的實情。

    胡濙卻是默默無聞,只是一個小小的給事中,正是他不受注目,才適合這個密探的職位。

    永樂二十一年(1423)七月,朱棣親親征阿魯臺,但阿魯臺問訊而逃,朱棣在征途的一個夜晚接見突然趕來的胡濙,兩人談論許久,這極有可能是有朱允炆的下落了。

    次年,朱棣病逝在又一次征途中。

  • 4 # 榮耀歷史

    明初,朱元璋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後來朱允炆削藩,燕王朱棣不服,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從北京一路打進了南京,最終奪得皇位。

    坐在龍椅上的朱棣滿意地看著拜服的臣子,但是他此時還有一個心病——南京城破後,沒有找到朱允炆!

    為什麼非得找到朱允炆

    很多人有疑惑,此時的朱允炆已經如喪家之犬了,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再加上才能有限,就算他還活著也無法翻起太大波浪,朱棣為什麼一定非得找到他?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這就是普通民眾的想法,只是看到了朱允炆的表面,而沒有看到朱允炆身份背後的巨大代表意義。

    朱允炆,明朝名正言順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冊封的皇太孫,遺詔傳位給他,所以所有忠於大明朝的臣子就應該聽他號令。

    朱棣,本是藩王,起兵作亂已經是大逆不道,就算現在他奪了皇位,也無法改變他奪侄子皇位的事實,所以他名不正言不順。

    在封建社會,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信奉嫡長子繼承製,那是因為在他們所受的教育裡,這就是正統!不要小看這正統的力量,在有些時候它能號令天下有志之士,所以朱允炆雖然現在已經落魄,但是在表面上他還是有資格號召天下人反抗逆賊朱棣的。

    這一點還不是朱棣最擔心的,朱棣最擔心的就是朱允炆被有心人利用,從而造成大明朝內部動亂,目前依靠武力鎮壓下去的朝堂是否會出現分裂,國家的內亂會造成多大損失,嚴重的話不僅他朱棣皇位坐不穩,甚至他朱家的江山都會坐不穩。

    所以朱棣一定要找到朱允炆,徹底杜絕這些風險。

    朱棣的努力

    在尋找朱允炆的過程中,有兩個人非常出名。

    第一個是胡濙,他是明初重臣,建文帝時期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朱棣入主南京後,胡濙成為朱棣的親信,他的任務不是在朝堂建言,也不是幫助朱棣監督百官,而是替朱棣體察民情,其實就是暗中追查建文帝的下落。

    這項艱鉅的任務胡濙一共幹了14年,在這14年裡,胡濙的足跡遍佈江、浙、兩湖、福建等地,各地的名山大川、道觀廟宇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期間母親去世,胡濙向朱棣申請回家守孝都未被允許。

    雖然胡濙很辛苦,但是朱棣一直惦記著他!14年後的一天夜裡,胡濙回到南京,此時朱棣已經就寢,但是胡濙來了,侍衛還是大膽入內通報,朱棣一聽馬上召見,胡濙的回覆很簡單:“建文帝已經從海上逃離!”

    這個訊息朱棣只能算滿意一半,不管怎麼說朱允炆逃到海外,自己的奉獻小了很大一部分,但是斬草未除根,還是有絲絲擔憂。

    與胡濙同時進行的尋訪建文帝的第二波人馬就是鄭和的船隊,鄭和下西洋始於永樂三年,還要早於胡濙尋訪建文帝時的永樂五年。

    鄭和原本是明軍整套雲南時的俘虜,後被淨身服侍朱棣,隨朱棣參加了靖難之役,是朱棣心腹中的心腹。

    所以尋訪建文帝的任務他當仁不讓,鄭和下西洋轟轟烈烈展開。

    鄭和下西洋尋訪建文帝並不是唯一目的,卻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他的船隊基本上沿著下南洋的海岸線走訪,每到一處地方都會登岸派人四處查詢。

    在清朝張廷玉修建《明史》的時候,對鄭和的任務都有詳細解釋,其中有一條就是尋找建文帝!

    當然,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朱允炆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朱棣的統治也是越來越穩固,反倒是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與邦外的聯絡,是開放的一次偉大嘗試,可惜朱棣駕崩後便停止了,明朝也關起了對外開放的大門,東方世界開始落後於西方世界。

  • 5 # 飛龍一把刀

    近代對鄭和下西洋的原因,都不能蓋棺定論,因為涉及沒有

    確鑿的證據來最強說服力,喜歡明史或研究明史之人,觀點其三。一,耀兵於海外,用武力臣服於明朝。二,發展貿易,提高經濟收入。三,政治因素,尋找建文帝,消除政治隱患。

    綜合上述熱力觀點,不妨來個一個個分析。

    耀兵海外。朱棣“靖難之役"後,戰事歷經四年,國曆尚未恢服元氣,封建社會世界觀狹隘,一家之姓。朱棣沒有政治家的胸懷,耀兵海外朱棣沒有這樣的高度,而出使的最高統制者鄭和,其軍事指揮能力有待考究。

    發展經濟勢力。封建社會閉關政策佔主流。明朝手工業欠發達年代,只要手工業高度發達,或者互利互助,流通域發達,才可能促進經濟來往,大家都知道,明朝滅國原因,貧富分化差距明顯,重文輕武。

    政治原因,這點可能有點靠譜。靖難之役,朱允炆火燒寢宮,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朱棣在明史具有記錄。確定朱允炆還在世,傳說朱棣經常夜不能寐,惡夢纏綿,可見建文帝在朱棣的心裡位置多麼重要,在古代,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不受待見,倘若建文帝還在逃,朱棣一日不可消譴。朱棣要做的事於是擴大搜尋範圍。甚至找到了海外,鄭和下西洋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一點非常符合歷史巧合,往往越簡單的答案,就是真正的答案。

  • 6 # 老貓談史

    我來說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吧,朱元璋死後,被他一手提拔的親孫子朱允炆終於沒有後顧之憂的登機了。朱元璋到了晚年在經歷朱標去世之後,他的性情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他開始變得喜怒無常,在他的眼中,昔日的功臣全部成為了潛在威脅皇位的人選。

    在經歷了一頓殺戮之後,原本明初的建國功臣被他殺的幾乎一乾二淨,光是如此他還不滿足,他甚至還將藩王進行了一頓教導,在沒有極特殊情況之下不許進京。朱元璋算得很好,以為這樣一來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朱允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頒佈了“削蕃令”,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之下,朱棣打起了“清君側”的旗號開始起兵,在數年的對抗之下,朱棣贏得了勝利,但建文帝朱允炆卻沒了蹤影。

    朱棣非常著急,他很擔心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人們會說他殺了朱允炆公開造反。但是第二件事情還是更重要的,那就是朱棣是亂臣賊子,沒有資格當皇帝。就這樣,朱棣暗中極力尋找朱允炆,另一方面證明自己是合法的繼承人。

    為了加強他的威望,他的確在早期頒佈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這也為之後的永樂盛世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為了宣揚國威,他一方面派鄭和七下西洋,另一方面召集許多國家的使臣 用一場威震天下的演練嚇得他們俯首稱臣。這麼一看,永樂皇帝為了樹立威望可是下大了力氣啊。

    朱棣究竟有沒有大規模搜尋朱允炆呢?這件事情的確被史書所記載,相傳朱棣為了找朱允炆將南京城幾乎翻了個底朝天,除此之外他還暗中資助不少人員來秘密搜尋朱允炆,這樣來看,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去秘密尋找朱允炆也就不是沒有可能了。畢竟這件事是朱棣揮之不去的夢魘。

  • 7 # 陌存幾許聚

    你好,歷史上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著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為了證明明朝的國力強盛;第二種是為了擴充套件海外貿易;第三種是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雖然最重要的目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鄭和的壯舉我們銘記在心。

    鄭和是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最出色的Nautilus之一,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達非洲、亞洲兩大洲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創造了遠端航海史的壯舉。

    眾所周知,明成祖的皇位不是朱元璋給的,而是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裡搶過來的。

    “靖難之役”以後,朱棣並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建文帝下落不明。當時社會流傳一個說法就是建文帝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

    明成祖內心十分憂慮,所以派自己的心腹鄭和去海外追尋建文帝的蹤跡。

    《鄭和傳》中就曾明確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其蹤。”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但是鄭和並沒有查出建文帝的下落。 因此,鄭和下西洋有秘密尋找建文帝的使命是存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一的女生跟自己的任課老師有矛盾,該如何教育?家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