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燃燒的島群

    繼續用廉頗,趙軍會斷糧,先是減量供應,再是偷偷退兵,或是象趙括一樣猛攻中圈套,沒有更好的招。另外五國都在看二虎相爭必有一傷,然後再去幫弱的一方。

  • 2 # 筱談天下

    關於長平之戰。

    趙王是不可能不換下廉頗的,為什麼換下廉頗,讓年紀輕輕的趙括替換,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所謂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就是一句最著名的話,戰爭打的就是錢,糧草、軍械、以及醫藥。

    而當時秦國與趙國,因為這長平之戰,都勒緊了褲腰帶。

    可以先捋一捋,趙王為何會換了廉頗,選擇年紀輕輕的趙括。

    在趙括上場之前,廉頗的表現,也確實有老矣的樣子。

    廉頗剛上場,趙軍就被秦國,斬殺了斥候副將,以及第一道陣地失守,數名都尉殉國。

    然而面對這種不利的情況,廉頗選擇了防守戰,高築牆,然而秦國卻看破了弱點,利用趙軍的側方的太行道突襲,結果顯然可見,第二道陣地被破,又有都尉被俘虜。

    這樣一來,廉頗只剩下了百里石長城,以及長平關為第三道壁壘,而後廉頗採取了龜縮戰術,就是任憑秦軍如何挑釁,始終不出戰,不給秦軍任何可乘之機。

    並且不斷對後方索要增援、糧草,堅定的選擇了消耗戰,以求秦軍支援不住,退兵。

    秦軍確實也無法突破,在此之前做了眾多準備,面對固守城池的廉頗,怎麼會善罷甘休,而是讓秦國不斷增援部隊,戰爭開始了升級,變成了決定兩國的國運之戰。

    在長平之戰前,趙王對於上黨之地,也有了充分的瞭解,知道這地方的重要性,代表了未來爭奪天下,這一戰避無可避,所以才有了之後的長平之戰。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這一戰會變成決定兩國爭霸天下的一戰,戰前沒準備好決戰的準備,在戰鬥升級之後,也首鼠兩端。

    趙王沒有決戰認知,然而秦昭王對這一戰卻有了充分的認知。

    為了這一戰,秦昭王早在公元前266年,採用了丞相範睢的遠交近攻,交好齊國,讓齊國與趙國斷了往來。

    這也導致了,在日後趙國長平之戰時,四處借糧無果,五國坐山觀虎鬥,只能依靠自己的國力,強行對抗秦國。

    面對這種情況,國中疲憊,糧草不足的情況之下,趙王對廉頗的龜縮戰術,實在是忍無可忍,換下了主將之位,讓趙括上位。

    讓趙括採取主動,趙括也絲毫不客氣,成為主將便採用了全線進攻的行動,這主要是國中無糧,不得不進攻。

    但是在白起這名,戰無不勝的老油條面前,萌新的趙括陷入了白起那,如同神蹟的穿插包圍戰術,最後被包了餃子。

    最終結果,“至九日,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而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

    1,這一戰,秦軍有了萬全之策,早在前幾年,就斷了趙國與其餘五國的關係,以至於長平之戰,沒有哪一國,肯借糧給趙國。

    這就是政治上的先機,遠交近攻!秦國得一分,趙國失一分。

    2,而在長平之戰各國的君主表現。

    秦昭王身為秦國君主,親自來到河內動員,十五歲以上的人,前去支援長平,以及籌備糧草,支撐白起的行動。

    而趙王卻無所事事,起碼並沒有秦昭王的表現,親自去發動全員。

    要知曉這是君主時代,兩國君主比較,老謀深算的秦昭王不要太強,秦國得分,趙國失分。

    3

    趙國零時換主將,把廉頗換下,新的趙括上位,軍中中上層將士,從廉頗一脈的人,變成了趙括父親趙奢一類的人,人心浮動。

    從龜縮戰術,變成了相反的主動全線進攻,造成了軍中人心浮動。

    而秦國也從主將明面變成了白起,然而這是從一開始就制定好了的策略,並且白起是秦國的一面旗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旗幟,軍中人心非凡沒有浮動,反而士氣大增。

    戰術也是一開始規定好了的,並沒有變動。

    這裡還是秦國勝。

    這長平之戰,從一開始就倒向了秦國,秦國佔據了所有先機,趙國不得不進行決戰。

    在面對一直被打壓,國內財政窘迫的情況之下,趙王是不可能不換下廉頗,就算不是趙括,也會是別人,除非趙王未卜先知。

    長平之戰,一步錯,步步錯,趙國從一開始就失去贏的機會。

    情報、聯合、財政、人員、各種方面,趙國都輸了。

    老謀深算的秦昭王VS萌新趙王丹

    戰無不勝老油條白起VS 一步錯廉頗,步步錯萌新趙括。

    深謀遠慮的範睢VS 若干人..

    趙國不輸,都有鬼了!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長平之戰之所以被反覆提及,其首要原因在於此一戰而決天下歸屬。至於天下歸秦之後,中華帝國的政治走向為之一轉,秦始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改革家——與其說是改革,不如說是革命。在秦之前的中華帝國,與秦之後的中華帝國,在民族秉性、政治倫理、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影響直至今日。因此,這一場曠世之戰,才更為引人注目。

    “紙上談兵”是長平之戰的註腳之一,並被作為了趙國兵敗長平,國勢中衰的重要原因。這個典故里的主角有幾個人,趙括、廉頗、趙王。一言以蔽之,曰趙王為速決長平戰事,以趙括代廉頗為將攻秦壁壘,終至大敗,趙前後所亡45萬人。秦統一後,整個帝華人口在兩千萬左右,趙國在七雄之中人口居中,大概有300萬左右,長平之戰被殺45萬,而且是青壯年男子,也就是說趙國幾乎家家舉哀,以致於舉國同仇。

    (秦國長平逞殺威)

    上黨地區位於太原以南,邯鄲以西,中間分別隔著長平關、壺關。秦國如果得到上黨郡,佔據壺關,再東出太行第四陘滏口陘,便可以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北上則可進佔長平關,攻打趙國舊都晉陽。趙國有三個政治中心,上黨地區如果掌握在秦軍手裡,其中的兩個中心就將無險可守。因此,上黨地區對南韓來說是雞肋,但對趙國確是生死攸關之地。秦國打上黨,表面是與韓戰,實際上是為下一步攻趙做準備。範睢入秦為相,所定“遠交近攻”之策,即是結好齊楚,專攻三晉。而趙國經過“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陡然增強,已起整合三晉,進而爭霸天下的野心。因此不管趙國接受馮亭(南韓上黨郡守)所獻上黨與否,秦趙國策之間,趙秦之間必有一戰,而接受上黨,趙國可以爭得主動權事先佈防,做好應戰準備,實為明智之舉。

    公元前262年,趙國名將廉頗帥趙軍接受上黨,同時於長平一帶佈防,阻止秦軍。趙軍的突然出現,讓秦軍猝不及防。進入上黨地區的秦軍原本是打算拿著韓王獻地的寶書,要求郡守開門投降,可是前線卻傳來了趙軍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戰的訊息。

    秦軍探明瞭趙國膽敢搶奪已份屬秦國的上黨地區的情況後,盛怒之下,而發大軍往攻。趙國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四月,……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遭遇戰中,秦軍攻勢銳不可當,秦軍很快就突破了趙軍空倉嶺一帶呈犄角之勢的防衛體系。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至西壘壁完全陷落了。

    (上黨爭奪戰結束,長平之戰開始前的態勢)

    至此,上黨地區的爭奪戰其實結束了,因為上黨谷地都已經在秦軍手中了。嚴格來說,是能夠種莊稼的土地,都被秦軍奪走了。不過,趙國一番忙前忙後,也不是全無所得。廉頗帥兵撤回丹河東岸沿山一線,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河防線。廉頗在丹東不獨有水寬谷深的丹河可憑,更有大糧山、韓王山兩大制高點,可鳥瞰數十里丹河兩岸,敵我動靜,如指囊中。

    趙國有大糧山、韓王山兩處基地,相距不過10公里,彼此呼應,猶如兩把尖刀插向上黨地區。至此,趙國雖然奪占上黨谷地的戰略目的沒有實現,但是藉助於在上黨谷地北部建立晉陽的防衛屏障的目的是達成了。因為秦軍在一鼓作氣進抵丹河西岸一線,形成隔河與趙相峙的態勢後,秦趙兩軍已經陷入了對峙。趙國君臣認為,秦國只是來奪地的,既然上黨地區的好地都被你奪走了,那就別打了吧。因此,趙國派出了使者前往咸陽求和。

    秦國的伐交之戰就不多說,單從趙軍方面看,有很強實戰經驗、老謀深算的統帥廉頗,應該是摸透了秦軍戰力不可與之正面硬拼,或是出於儲存實力以伺機後發制敵的考慮,未經趙王同意,就撤回了丹河東岸沿山一線。

    自此,廉頗高掛免戰牌,“……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就這樣,廉頗得以充分利用有利地勢,固守陣腳,以不變應萬變,可以一連堅持3年。大兵懸於外而急於速戰的王齕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跨河作戰向來是兵家大忌,韓信有背水一戰,前秦有風聲鶴唳,因此,此時的王齕也是乾著急。

    (年輕的趙孝成王戰和不定)

    秦軍遠道而來,糧芻輜重補給維艱,且是客軍作戰,情報、民心都大為不利,這可能也是秦軍得勝後將上黨軍民一概殺死的原因。而趙軍則以逸待勞,三晉本為一體,上黨軍民心向趙國,補給可源源而來。這就決定了秦軍利於速戰速決,趙則利於持久之戰。

    僵持的戰局若長此發展下去,顯然是越來越向有利於趙國。戰局形勢是不可能長期僵持的,因為內外部變數太多。除了秦趙兩國都在扛著巨大的經濟和軍事壓力之外,其他五國也作壁上觀,看著秦趙雙雄爭霸的最終結局來決定政治站隊。

    因此,戰局的發展要麼是按照廉頗的戰略思想繼續發展下去,相機反攻,擊潰或消滅秦軍;要麼中生變故,或趙廷自相掣肘,或來自秦廷對策,致形勢向相反方向發展。

    這時,秦國率先在伐交的戰場上出招了。範睢厚待趙使,並遍示五國使者,示以秦趙約合,迫令他國不敢助趙。表面工作做的很足,可是前線的仗照打不誤。秦國的家底畢竟厚實,秦昭襄王還能沉得住氣,而年少輕躁趙孝成王望著各地報來的糧庫虧空的文牘,以廉頗以逸待勞、後發制敵的戰略為“不敢戰”,"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幹金於趙為反間,……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秦昭襄王拿出了大秦的家底)

    趙國君臣並非不知持久戰對趙國有利,可是即使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仗算起來有人頭的盈餘,趙國也消耗不起了。因此趙王派遣使者責備廉頗不敢出戰。迫於壓力,廉頗就硬著頭皮打了幾仗,結果都失敗了。自此,堅壁不出,任誰不管說什麼話也不出戰了。廉頗對此戰,已經無能為力。趙王遍求諸侯借糧借兵,可是沒有一個諸侯肯幫。趙國再拖下去,不管前線勝負如何,趙國邯鄲都要鬧糧荒了。

    趙括帶著生力軍來決戰,廉頗騎行百里,在老馬嶺樹林處於趙括完成了軍權的交接。沒有選擇在軍營交接指揮權,大概也是廉頗也被趙王的壓力和現實的困境折磨的毫無辦法了吧,他想盡快將這個燙手山芋甩出去。

    (廉頗對戰局和時局感到無能為力)

    所以,如果按照廉頗的戰役設想,長期作戰利於我,在長平一線就不應主動發起進攻。趙括帶著趙王的旨意,發起大規模進攻,結果卻進了白起為趙軍準備的口袋陣:由泫氏(高平)至長平關一線,丹西秦軍縱深壁壘森嚴而突擊不動;以25000奇兵為先導的秦軍,已繞到百里石城敵後封鎖了長平關至故關一線;以5000騎兵為先導的秦軍,則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故關一線。

    這就是說,趙軍主力被秦軍主力和奇兵包圍於以韓王山為中心的泫氏一長平關一故關一泫氏的周約50千米範圍的三角形地帶;趙軍南線部隊被秦奇兵和河內部隊包圍於大糧山地區。趙軍主力部隊兵多將廣而無糧芻輜重;南線部隊具有大量糧芻輜重而兵力甚少無主將。趙軍戰力迅速削弱,無論北線、南線均不能有所作為,無奈“築壁堅守,以待救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而趙國可能增派的援軍又被秦河內部隊由外線城公村一馬鞍壑一丹朱嶺(長平關)即從西南一東北一西北給堵住了。而且由於訊息不通,邯鄲方面和趙括軍方面都不知道彼此的情形,陷入了“囚徒困境”。趙國君臣做了最壞的打算,開始部署縱深防線,防備秦軍乘勝進攻邯鄲。

    (口袋陣的設計師白起)

    如果此時在趙軍陣中的統帥是廉頗,想來除固守之外,也別無他法。須知,大口袋陣的設計者是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廉頗老成持重,白起更是持重老成。戰局發展至此,趙軍斷無突圍可能。即使廉頗統帥趙軍,在剛剛陷入包圍時,就全力往東北方面的長平關突圍,白起作為總設計師,難道不會把更多的後援部隊調往東北方向嗎?此時的戰役的主動權,已經完全掌握在秦軍手中了。趙軍連秦軍鍥入大陣中的5000人奇兵,以30萬重兵輪番攻擊,都沒能打下來,又怎麼能夠捨棄營壘,奔襲50公里外的長平關?此時戰場上到處都是秦軍的眼線,趙軍的一舉一動都處於秦軍的監視中。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在如此極端困難條件下,趙軍廣大將士作了堅苦英勇地抵抗,堅持了46天,終於發展到“內陰相殺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的地步。趙括把主力部隊分成四隊,組織輪番突圍不遂,最後赤膊上陣,親率精兵強行突圍,為秦軍所射殺。

  • 4 # 會游泳的小老頭

    自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家漸漸強盛,軍力也有所提升,對外戰爭勝多敗少。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世上新人換舊人。作為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也不能阻擋歷史程序。歷史再一次證明,打仗不是過家家,需要用東西來償還的。只不過,這次趙括被選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看一眼就想拿來發說說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