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菇涼的手作日常

    不僅月是故鄉的明,水也是故鄉的甜,華人講究落葉歸根,那份歸屬感是怎麼都割捨不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本就蘊含著思念的意思,看著月亮,就不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家人,想起了以前的點點滴滴……小時候的回憶總是美好,那時候是多麼的快樂啊!生活充滿了樂趣,沒有煩惱,就連夜晚因月亮的照拂也不再黑暗,那時候的月亮一定比現在明亮,因為那時候的夜晚我並不會感到孤獨。

    而現今,我的腦海裡只回檔著“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

  • 2 # 蓬萊君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如果我們看一個物質,只是從結構上去看就會失去物質本身帶給人的愉悅或者憂傷或者思念情懷,失去了人情味道,物質存在也就沒啥意義。故而,文人墨士多喜歡把自己清楚賦予在東西上,特別是賦予在那種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東西上,更能得到讀者的共鳴,一下子就能把作者的情感與讀者的情感畫上等號,讓讀者寄託月亮傳情到作者,一下子把空間距離拉近。這是文學的一種修辭手法,以物擬人更能表達作者的相思之情。把作者的相思之情一下子,放大到空間的極致,美好油然而生,讀者感覺走在畫裡一樣,跟真的似的。故而,月是故鄉明,思鄉之切。

  • 3 # 泉水的亦苦亦甜

    月是故鄉明,所抒發的是人的一種,遠在異鄉,深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其實哪裡的月亮都是一個月亮,因為家長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是一種與生俱來就生活的地方,那種鄉思,是深深的烙印在心裡,就如我們都是華人,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信念和根。

  • 4 # 鄉下讀書人

    同一個月亮,為什麼總是說月是故鄉的明呢?

    月是故鄉明,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句詩,此句詩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整首詩:

    月夜憶舍弟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亮”一詞出現在古人的詩句中,我們都知道他們並不是為了描寫月亮而寫月亮,他們描寫月亮一般都是為了借描寫月亮而寄託相思,這種相思可以是對親人的相思,也可以是對故鄉(家鄉)的相思。古人為什麼會用描寫月亮來寄託相思呢?我想這和中秋佳節,家人團聚是分不開的,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就是每一年的中秋節,而中秋節是全家人團圓的日子。每逢家人團圓之日,並是遊子思念家人,想念故鄉的時候。同一個月亮,“月是故鄉明”,作者是帶著一種懷念家鄉,思念家人的感情來描寫月亮的,也可以是說是借這句詩來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而並不是說別處的月亮不明,而是此時他最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 5 # 道成肉身

    月是故鄉明,是常年在外的遊子表達對故鄉的思念。沒有出過遠門的人,也許沒有這種感悟。本質上明月還是那個月,在哪裡,月亮都是一樣。但人都是有情眾生,故鄉是自己生命的根,那片水土養育了自己。不論故鄉曾經給了你多少的災難,在你久別異鄉的月圓之夜,都會引發思鄉之情。

    世上哪有什麼修佛證道的化外高人,既然是在人間,人心人情就是大道。誰不知道月亮都是一樣的圓?人心世界就是這樣。中國既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能轉境的修行,也有觸景生情,感時花濺淚的情懷。情境世界,絕情都是深情,深情最是絕情。

    跑題了。

  • 6 # 運河文化書院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

      有人說當你在一個地方生活了超過十年,那麼,那個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第二故鄉。時至今天,在第二故鄉生活的歲月已不比第一故鄉少,但當人提及故鄉,那個縈繞在心頭的鄉名卻總是以馬拉松第一的速度佔據腦中。因為那裡有父母,有我們長大的痕跡,有我們回不去的曾經年少。

      我們自初始便遇見了母親,遇見了父親,遇見了後來和我們很親的人,相聚源自一出生,但我們終其一生學習的卻是如何離別。上學時期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因為只是奔著背誦的目的,所以總如小和尚唸經一般有口無心;時過境遷,回過頭再讀,卻早已是情不自已,淚流滿面。

      年少不知文中意,讀懂已是文中人。

      時間太瘦,指縫太寬。父母就在指縫的間隙中不斷老去。往日的青絲不再,曾經矯健的步伐不再,利索的牙齒亦不再,取而代之的卻是一步步走向老人的跡象。年少時,嚮往著長大,嚮往著有朝一日掙脫出父母的魔掌,希冀著天空的那一頭能出現七彩雲朵;而如今,想在重要的日子回去陪父母吃一餐飯都成了一種期盼和奢望。過去和現在一直在變化,但唯一沒變化的卻是希冀天空的另一頭能出現七彩雲朵。小時,是希望載我出去;現在,是渴望載我歸來。

      相聚,總是滿溢著幸福;離別,總是充滿著太多的憂傷。但時間亦是個奇怪的東西,它總因幸福而流失的特別快。雖然不忍,雖想挽留,但正如媽媽所說:反正都是要走的,留也留不住。憋著在眼眶打轉的淚水,默默拿起行李,悄然地走在媽媽身後。

      我在站外揮手告別,媽媽在隔著玻璃的室內一步一回頭的擦拭淚水,雖然她極其小心,時而裝作抓頭髮的樣子,時而裝作撓癢的樣子,但其實都是以此為遮掩的目的。看破但不說破,是人到青年的成熟。給媽媽一個暢所欲哭的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洗滌心靈的時刻。

      隔著玻璃,發微信給媽媽,讓她找到座位給我一個資訊,媽媽不屑一顧地搖搖頭,投之我一嫌棄的神情,那意思就是說你媽媽我也是走過南闖過北的人,這一點點短距離還能難倒你孃親?哈哈,難當然是難不倒,只是我當時的心情就像我小時候每次出門她在站外一直忐忑不安是一樣一樣的。

      龍應臺老師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來都是她送我多,原來眼睜睜地看一個人遠去的背影真的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親人一場,註定了更多的時刻在背影后度過。

      我們在父母的目送中漸漸長大,父母在我們的背影后漸漸老去……(來自朵魚)

  • 7 # 李爾勳

    這句話體現了華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故鄉親,故鄉土難離,故鄉水也甜。在故鄉生活長大,留戀故鄉這是可以理解的。不管走到那裡天涯海角,總有思念之情,情有獨鍾,認為故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哪裡給了我生命,為報答思念之情,故鄉一切都好,雖然同是一個月亮,總覺得故鄉月亮圓,故鄉月亮明。

  • 8 #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月亮以遙遠深邃、清麗淡雅而寄寓了人們豐富的情感,所以才有望月思親、攬月壯懷、邀月訴憂、問月解惑的許多名篇。

    愛家戀家是人之常情,當客居異鄉的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時,唯有共賞一輪明月以解思念之情。雖同屬一月,但因寄身異鄉,且因不能與家人團聚,因而心中不免生出些許惆悵,望此地之月時總覺不如家鄉月之明、之親、之美。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些都寄寓了人們對家鄉的熱愛讚美之情,因為行盡萬水千山,唯覺只有故鄉是最溫暖、最親切、最包容、最幸福的地方,所以月,永遠是故鄉的最明亮。

  • 9 # 坐看風雲再起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有人說,中華民族是最愛月亮的民族,這話一點都不錯,月亮堪稱華人的精神家園。你瞧,到了國外,首先就感嘆“月是故鄉明”,中秋節更是以月亮的名義團聚過節。月亮在華人心目中有極其豐富的含義:

    1.象徵著團圓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十五的月亮是圓滿的,那麼一家人不分離,團團圓圓,是中秋月圓不變的主題。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2.代表著鄉愁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不能團圓的人,勢必遠在他鄉,他們或是羈旅,或是貶謫。當一輪清輝灑下,遊子獨在異鄉,家人肯定會牽腸掛肚的吧。徹夜難眠,思念家鄉,乃是應有之義。

    3.寓意著相思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之間在月圓之夜,最是難熬,因為月光剪不斷,如絲如縷,揮之不去,擾人清夢。它轉朱閣低綺戶、入香閨,照無眠。請月光代我給遠方的人兒寄去相思吧。

    4.寓意著祝福和祈福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並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

    5.代表著美好的容貌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以月光映襯人物美是傳統。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相傳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6.代表科舉高中

    古代讀書人都夢想著金榜題名,也叫“蟾宮折桂”。蟾宮即廣寒宮,是中國神話中嫦娥居住的宮殿,相傳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有個叫吳剛的仙人,不停地砍啊砍,可總也砍不完。當時的讀書人都夢想著只要吳剛將砍下的一枝半枝,肯賜給自己,就能科舉高中。

    7.寓意世事無常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前赤壁賦》

    天地悠悠,月亮亙古不變,而我等凡人的一生皆是轉瞬即逝,豈不令人感嘆人生無常,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人生苦短,更應及時一杯酒。

    8.是愁緒的代名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有家國之愁、離愁、仕途多舛之愁、抱負不展之愁,種種愁緒,逢了月光,皆是剪不斷理還亂!這如水的月光給了中國詩人多少靈感啊,詩仙李白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詩與月亮有關。可說是“無月不成詩”。

    9.代表著虛幻

    《紅樓夢》中賈寶玉在太虛幻境中,聽眾仙女彈唱的歌曲《枉凝眉》,詞曰“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令寶玉聽得痴了。

    10.佛教的心月光輝澄澈

    實相門中非我所,一輪心月鎮光輝。

    在佛法中,心即是月,月映照在波心。我們的真心自性,如明鏡高懸,光輝皎潔,纖塵不染,但妄想煩惱如烏雲,時時遮住明月,然而只消自我時時觀照,則妄想不生,妄念不動,即能證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當一輪皎潔的月亮升上天際,華夏大地共賞此景,祝願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這也是中國夢的顯現。這輪圓月從盛唐照到了今日,詩人們因月而成詩,如今的中國當地人“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不久的將來“嫦娥飛行器”即將叩開月宮的大門。可以說,傳統華人的靈魂,也許就是夜空那片皓月,它是華人的集體意識的顯現。它那皎潔無瑕的光芒,以及光芒下的一草一木,已經和家,和哀傷,和遠方融為一體,留在華人的詩中,淌在華人的心裡。“月是故鄉明”,在華人的心目中它分外明亮。

  • 10 # 胖胖的雪小仙女

    同一個月亮,但為什麼說月是故鄉明?

    因為我們所謂的“月亮”是指在家鄉的親人。中秋節本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晚上一起賞月吃月餅的節日。所以我們在看到月亮的時候,其實是在睹物思人,我們看到的是月亮,想到的其實是親人。

    月亮寓意就是團團圓圓的意思。所以我們在外的遊子看到圓圓的的月亮,想到的是家人,不能陪伴家人一起。我也是這樣的,我今年是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在外面過節,雖然去年也沒有回家,但是是去自己的親戚家吃飯聊天一起過得節日,所以感覺不是那麼憂傷。但是今年是我一個人,爸媽很早就打電話讓我自己一個人出去吃點好的,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節。我說好,你和爸爸也在家好好過節,媽媽說你跟你弟弟都不在家,我們兩個人就隨便過過。其實我不想出去,一個人過節沒什麼意思。後來晚上小姐姐約我出去看電影,看完電影我們走在路上,看到那月亮,我就覺得自己很想念爸爸媽媽。我想陪在他們的身邊,跟她們吃頓飯,聊聊天就好。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節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說的不就是我們嘛。雖然是同一個月亮,但是總覺得自己家鄉的月亮最圓,有家人在的地方的月亮最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掉進黑洞一定會死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