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白帆

    叛逆期的孩子不是不懂道理,而是聽煩了道理。或者說聽煩了父母重複嘮叨一遍又一遍的道理。父母的嘮叨當然是對孩子的愛,但在叛逆期,愛的表達還是少說話,多用行動。

    如果有和孩子對話,請不要把它當做孩子,要當做成人和你一樣的成人一樣看待,然後再開始對話。雖然青春期的孩子並未在各方面完全成熟,但在他們的內心卻有著強烈的獨立自主的意識。

    不願意去學校,不一定是因為青春叛逆期的原因。這個可能要和老師聊一下,瞭解一下真正的原因所在。

    很多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問題沒有得到好的解決,有很大原因是因為在小時候父母教育和陪伴的時間太少。一旦他們逐漸長大,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之後,如果沒有深厚的親情牽著他們,他們更容易我行我素,甚至離家出走。

  • 2 # 盛放的向日葵

    其實,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叛逆期這一階段。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可以有以下幾種應對方式:

    1、先分析孩子的心裡狀況。

    不願意上學的原因在哪裡?是不喜歡學習還是在學校遭到了霸凌。

    2、接納孩子已經進入叛逆期這件事。

    我們要先從情感上接受叛逆期是人生必經階段,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搞特殊。既然你我都經歷過叛逆期,為什麼孩子就不能有叛逆期?其實叛逆期從另一方面意味著你的孩子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也許是變的更有主見了,所以作為家長可能有點難以接受。

    3、感情上與孩子產生共情,切記嘮叨。

    當孩子願意與你交流的時候,一定要耐心且專注的與他交流,更不要把自己看成權威一樣,震懾孩子,這樣只能把他越推越遠。

    4、尊重孩子的意願,學著讓他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叛逆期,可能正是初中階段吧,小學可能一直被家長包辦,到了初中就覺得自己長大了,需要獨立。所以家長需要適當放手,讓他學習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最後,推薦一本最近正在看的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對我很有啟發,希望也對你有用。

  • 3 # 永恆may

    叛逆期的孩子不能過於囉嗦和管制,需要鼓勵和引導,多瞭解他們的興趣爭取更多的共通話題,叛逆期孩子就像彈簧,越壓得緊反彈力度越大

  • 4 # 布乃金

    青春叛逆人常情,

    性格倔強任我行。

    多加引導匆爆口,

    學校家長多溝通。

    人人都由此經過,

    風雨之後見彩虹。

  • 5 # 優樂學堂

    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種比校穩定的,對客觀事物表現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傾向。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於處理和自我調節,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係僵化,甚至對立,學生就會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可能會造成大錯。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產生逆反心理時,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的人格。

      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影響

      其實,逆反心理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作為未威年人,他們面對緊張的學業,升學的壓力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係,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較突出的表現。進入青春期以後,由於活動領域的逐漸擴大和交際圓的不斷拓寬,他們更願意跟朋友在一起。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威人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自尊感明顯增強,做事喜歡自作主張,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獨立,他們對父母和老師之言不再“唯命是從”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得太嚴、太羅嗦,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大於其他人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很長,約佔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的心理和物質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強加的、不正常的無形的壓力,易於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也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易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長提出要求的方式也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擺出封建家長式的威風,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間。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對父母的這種敬育方式就會產生反感、牴觸,而且以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長期的分歧、敵對、爭吵不休、緊張衝突,會使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心神不寧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以及反社會行為。

      3、學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師在數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不公正的處理,這樣也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的教師比較偏愛某些成績好、聽話的學生,當好學生犯了錯誤也會很容易地原諒他,即使批評也是和顏悅色、和風細雨式的。而聽說一些成績不好、喜歡調皮搗蛋的所謂“差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表現是疾言厲色、大聲訓斥,即使“差生”沒有明顯的過錯或根本沒有過錯時,教師也不道歉。結果是“差生”不喜歡這個教師、甚至恨這個教師,上他的課就是不聽、故意搗亂,與教師作對。即使理智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這個教師。前蘇聯教育家費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說過:“請你不要忘記,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裡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

      其次,學生在班集體中的位置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

      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時間生活在班集體裡,班集體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社會,學生們在以社會化學習為中心的共同活動中形成各種關係,每一個學生在這種關係結構中佔據一定的位置,並由此決定了他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級社會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班級中活動和交往的主導動機之一是他們力求在同齡人群體中尋找自己滿意的地位。如果這種慾望經常得不到滿足,那麼社會與個性的對立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在班級中沒有知心朋友,他們中不少人也向往集體生活,想與同齡人交往,希望在班級裡取得一定的地位,試圖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學們的注意,甚至不借用與常態相反的行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於逆反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不利於中學生的成長。因此,作為被師,我們有責任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之科學轉化。

      1、教育者要有正確的觀點

      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清逆反心理的客觀存在及科學轉化的方法。可以告訴學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顯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對。這樣做實際上是頭腦簡單、幼稚、不夠成熟的表現。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他們是長輩,學識和經驗比較豐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從良好的願望出發,目的是教育、關心和幫助青少年,而不會是故意找茬。也許長輩的態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厲耳利於行。”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選擇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們也應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積極的一面:有時,家長和教師的做法可能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反抗這一做法則是正確的行為。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一味順從的人,盲從或盲拒都是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事事順從也不是心理鍵康的表現,相反意味著另一種不健康,不利於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利於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培養奇主見、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其中包括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獨立性指善於獨立地提出問題,獨立地尋找答案,而不是依賴別人。思維的獨立性與思維的批判性密切聯絡著。思維的批判性指思考問題時不受別人暗示的影響,能嚴格而客觀地評價、檢查思維的結果,冷靜地分析問題。

      在這裡,我們要區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絕,前者是一種缺乏思考的機械的行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後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選擇,體現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們應該把前者科學轉化為後者,這樣才是正確科學的態度。

      2、教師應努力尊重學生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的斥責、懲罰,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教師懷有戒心敵意, 但他們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的關係。為此,教師應自己帶頭真正實意地幫助這些學生。

      俗話說:“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作為教師,我們應改變過去嚴厲而單一的批評式的語態,儘量對學生和藹可親、態度誠懇、多與學生交流、談心聊天,讓這些“特殊”的學生覺得老師真心實意地對他友好,消除他們的敵意和戒備心理。我們還應降低對“差生”的要求,儘可能多地鼓勵、表揚而儘可能少地批評、指責。蓋傑和伯令納曾在他們,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於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生的方法。有時教師忘記了他們對於學生的表揚是多麼重要。”教師還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善於發現“難看”的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尋找時機讓他發現自己的長處,表現自己,改變他在老師和同學中的形象。

      3、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學生在班級中生活,這種班級生活構成學生的“心理活動空間”。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把個人行為的產生變化規律,用一筒單公式示之: B=f〈p、E〉,其中B代表行為(Behaviour) f是變數,p是個人〈Person〉,E是環鏡〈Environmeat〉,P和E的互動作用形成心理場,即情境。當代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這個情境中,關鍵在於“場中人”的主觀感覺,即心理氣氛。不同的班級具有不同的心理氣氛,不同的情境產生不同的具體行為,學校的教育實踐也證明,營造一個具有民主、寬容、善意友好的班級氛圍,有利於改善學生的逆反心理等攻擊性心理及行為。

      教師應善於採用組織手段,在班內組織起有一定層次的正式關係的網路,為學生日益擴充套件交往範圍、建立多樣的生活聯絡、形成豐富的責任依從關係提供充分的條件,從而使他們逐步深入到人際關係的各個方面去,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充實和美好。針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幫教小組,給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行為習慣等方面予以特別的關心和幫助,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善意,他們會逐漸消除對立情緒,樂於接受大家,樂於參加集體活動並從中得到教益。

      教師可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教育情境,併發揮其教育效能,以培養積極的人際關係、減少消極的人際關係的影響。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努力使班級體成為良好的交往環境,使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對交往發生一定的興趣,並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學習交往,從而對活動感興趣、對集體感興趣,逐漸改變原先的態度和看法。

      4、指導家庭教育最佳化

      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家長如果能夠意識到與子女和自身雙重角度上考慮教育問題,合理調整教育行為,這將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糾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產生良好的作用。

      我們可以引進一個原理——適度原理。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期望應採取適中的原則,即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要符合子女的實際,否則家庭教育的功效就會消弱。

      首先,家長對子女應給予適度的愛。愛的缺乏和過度的愛都會對子女的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和後果。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嚴勵和慈愛——是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正如奎寧一樣,正如食物一樣,愛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對子女應該有理智、有分寸地愛。

      其次,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水平也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目前,在相當一部分的家長中,對子女期望過高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他們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東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補償。這樣脫離子女實際、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長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牴觸情緒,必須得到改變,作為家長應該面對現實,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水平,這樣才有利於子女的成長。

      總之,適度原理對家庭功效的正常發揮、最佳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關係、糾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敏育與學生的心理相匹配。這就要求我們在瞭解學生心理特點的情況下,對症下藥,採取多種方法,轉變學生的不良心理,使學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實踐證明,在青春期常見的逆反心理經過合理的調適、疏導,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轉化,有利於青少年學生形成鍵康心理、健全人格。

  • 6 # 東方文化

    如果孩子到了不聽話,不願上學,不回家吃飯,哪麼這個孩子已經脫常了,他的內心和想法和常人異差也大,這種情況的孩子一定有別的愛好和習慣,家長應及時觀察,判斷孩子的長短優劣,不要去打罵孩子,要從孩子錯務的地方,耐心反覆的對孩子一一言明錯在哪裡,錯下去的後果嚴重性,慢慢引導孩子往對的方向走。教育是一條很長的路,改變也是需要時間的。家長們切記無論多忙,對待孩子都耐心的教導。

  • 7 # 藍天論見

    應該帶他去農村體驗一下農村耕種的生活 特別是暑假,要他幫忙做農活,割草,割禾,拔花生,曬穀等等,別寵著,不然長大不得了

  • 8 # 高鹿

    如果你是家長的話...

    我只能是謙虛的說聲 叔叔阿姨了

    我也才初二

    我只想說說自己的感覺

    孩子父母都是花了很多心思,照顧自己的孩子,

    天下沒有哪個父母說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的..

    但他們有些時候,只會用一些不正當的方法, 最後還是敗在他們的手下

    我很明白, 父愛與母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我曾經叛逆過,什麼比較壞的事都做過...但現在我學習很好,我懂得感恩

    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就我一人在家, 我很珍惜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

    所以,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只要是個人 ,不會無情的..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一定還隱藏著那份孝敬的心

    所以,你們,我希望你們不要太刻意 ,去傷害她,每天對她嘮叨...

    你們,最好就是默默的,暗暗的去幫助 你們的孩子..

    比如說,本書 有關學習重要性的.. 你們不要生氣,要誠懇, 不要發怒,我是個孩子,你們越生氣,越發怒,作為學生的我們,會越來越反感的..

    所以 ,只要你們, 對這件事 不要太刻意去了解,瞭解大致情況..然後,默默的,好好對她, 讓她知道家庭的溫暖..有父母的 幸運, 讓她知道,有多少孤兒在這個世界上...

    每天她回家, 高興的喊一聲 回來啦 堅持please

    相信, 一直這麼堅持下去.她一定會感動的, 一定會轉會正軌的..

    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階動物,不是機器人.相信自己你們要

    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她..不要強行去對她這麼樣..這樣的結果會更糟..

    但也不要讓她太放縱..

    這些只是我的真心話, 你們可以 參考下相信我

  • 9 # 賴頌強講孩子叛逆厭學

    孩子叛逆、厭學的原因是什麼?

    1、家長沒有把握好管教孩子的時間。管教孩子要趁早,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做父母的就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而不加以糾正他的錯誤。例如:不尊重長輩,什麼東西得不到就以鬧、不吃飯等為手段,要挾父母。如果父母讓步,孩子就會錯誤的認為,原來我用這種方法對待父母,父母就會讓步。待孩子長大時。習慣己經養成,要改變也不再那麼容易

    2、家長忽視了與孩子間的界限。很多時候,由於父母不合。母親為了爭取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便會時常對孩子訴說做父親的不是,做母親的苦處,這等於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談,告訴孩子自己多無助。這樣的角色扮久了,很難再建立起父母的權威,孩子也不可能順從自己。還有些家長,為了討孩子歡心,會以金錢收買孩子,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結果使得孩子得寸進尺,不斷要求,終至超過界限。這時,做父母的要劃分界限已經來不及了。

    3、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高中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面對孩子叛逆、厭學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

    1、家長要有耐性。面對倔強的孩子,家長要有耐性,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家長要不怕在孩子面前丟面子,肯在孩子面前放下架子,耐住性子,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講話,學會傾聽孩子聲音,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或許只是短短的幾分鐘,暖暖的幾句話,輕輕的幾次撫摸,孩子的心結就已解開。

    2、孩子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父母覺得就是應該這樣做,就必須讓孩子這樣做。久而久之,孩子心裡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反抗。如果孩子提出異議,那麼家長就要去探究原因,你為什麼不要去做這件事情。

    3、如果孩子還比較小的情況下,父母有兼職類的工作。可以放手讓孩子去體會你的工作。不要求孩子是否會做,但是,這樣可以讓他在工作之中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這樣他們才能更加的去理解父母的難處。

    孩子叛逆、厭學怎麼辦?

    第一步,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第二步,父母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技巧。

    第三步,幫孩子分解學習目標。

    第四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迴應防止青少年男性女性化。多配備體育老師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