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略輸文采,這是毛澤東《沁園春·雪》中的名句。
很多人因為這句詩,就以為漢武帝沒有文采。
實際上,毛澤東這話就是藝術手法,漢武帝文采還是非常出色的。
漢武帝不僅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皇帝,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詩人、文學家。
在皇帝當中,漢武帝文學水平非常高,絕對位居前列;就算與當時文學家比,漢武帝也不遑多讓;而與秦始皇相比,漢武帝更是個大文豪。
黃曉明《大漢天子》劇照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其母王娡在嫁給漢景帝之前已經有過一段婚姻,而且還生過一個女兒。
她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先後為漢景帝生下過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她在懷著劉徹的時候,說自己夢到一輪太陽撲入腹中,就把這件事告訴給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
夢日入懷這種事,有可能是後世史學家附會的,更有可能是王娡為了提高兒子的身份,編的故事。
果然,漢景帝聽說這話後,大喜道:
“此貴徵也。”
而這個孩子就是劉徹。
劉徹還沒出生,他的祖父漢文帝去世,漢景帝繼位。漢景帝即位當年,王娡生下了劉徹,被封為王夫人。
子憑母貴,漢景帝非常喜歡劉徹。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竟打破太子與他子不能同年而封的舊例,同時封長子劉榮為太子,立劉徹為膠東王 ,並且不顧皇帝仍在世、皇帝妻妾不稱太后的世俗忌諱,封王娡為膠東王王太后。
王娡很有野心,她不滿足自己的兒子只當個藩王,不久她就和漢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聯姻,讓劉徹娶了館陶公主的女兒陳阿嬌為妻,這就是著名的金屋藏嬌典故。而後兩人開始陷害太子劉榮和他的母親慄姬。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太子劉榮被廢為臨江王,四月,王娡被立為皇后,七歲的劉徹被立為太子。
從劉徹出生開始,漢景帝就對他寄予厚望,給了進行帝國最精英的教育。
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漢景帝逝世,太子劉徹繼位,是為漢武帝。
漢武帝在位54年,是漢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也是名氣最大的皇帝。
漢武帝雷厲風行,掌握大權後,進行很多強有力的舉措。
政治上:頒行推恩令,又制訂左官律和附益法,規定諸侯王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打擊藩王勢力;
建立正規的察舉制度,令郡國舉孝廉及秀才、賢良方正等,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提拔有才能計程車人為侍從,以備顧問;
裁抑丞相職權,依靠親信和近臣參與決策,從而形成內朝和外朝的政治體制,又設十三州部刺史,加強對郡國的控制。
經濟上:為解決財政困難,改革幣制,禁止郡國鑄錢,又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制度。頒佈算緡、告緡令,向商人徵收重稅
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設五經博士,在京師長安興建太學,又令郡國皆立學官。
軍事上:自元朔二年(前127年)起,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岀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絡;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氏北韓,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定郡縣。
儘管漢武帝晚年因迷信神仙,熱衷於封禪和郊祀,曾多次巡遊各地,為求長生,揮霍無度,多年的窮兵黷武,導致階級矛盾日益加深,關東流民達二百萬,多地爆發農民起義。最後發生“巫蠱之禍”,父子相殘,導致太子劉據自殺。
但瑕不掩瑜,漢武帝仍不失為一代雄主,中國歷史上優秀的皇帝。
漢武帝增強漢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對大統一國家以及漢民族的形成,取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秦皇漢武並列,實在名至實歸。
正是因為漢武帝取得了耀人的成績,很多人只注意他極具特色的性格,只注意到他的豐功偉績,以及他造成的遺憾,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漢武帝本人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和文學家。
事實上,漢武帝是西漢唯一一位有辭賦作品傳世的皇帝,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非常多。
而且,他可不像著名的乾隆皇帝一樣,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他的作品數量多,質量也很好。
陳寶國版漢武帝
比如《李夫人歌》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成語姍姍來遲即出自於此
比如《瓠子歌》: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慮殫為河兮地不得寧。
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弗鬱兮栢冬日。
正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皇謂河公兮何不仁。
氾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比如《西極天馬歌》
天馬徠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比如《天馬歌》: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這些作品,都是很能體現漢武帝水平的作品。
漢武帝不僅好辭賦,而且還親制辭賦。其中水平最高的當屬——《李夫人賦》。
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妃,西漢著名音樂家李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妹,她是著名的大美女,成語傾國傾城,姍姍來遲,絕世佳人最早都是形容她的。
《漢書》稱其為:“實妙麗善舞。”
而且她非常聰明,臨死前絕不讓漢武帝看到她病重的樣子,將漢武帝對他的思念停留在最美的一刻。
李夫人劇照
李夫人病逝後,漢武帝思念不已,便悽然寫下《李夫人歌》: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又自作《李夫人賦》,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美連娟以修嫭兮,命樔絕而不長。
飾新官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
慘鬱郁其蕪穢兮,隱處幽而懷傷。
釋輿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陽。
秋氣憯以悽淚兮,桂枝落而銷亡。
神煢煢以遙思兮,精浮游而出畺。
託沈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
念窮極之不還兮,惟幼眇之相羊。
函荾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
的容與以猗靡兮,縹飄姚虖愈莊。
燕淫衍而撫楹兮,連流視而娥揚。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
歡接狎以離別兮,宵寤夢之芒芒。
忽遷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飛揚。
何靈魄之紛紛兮,哀裴回以躊躇。
勢路日以遠兮,遂荒忽而辭去。
超兮西征,屑兮不見。
寖淫敞,寂兮無音。
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亂曰: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闟茸,將安程兮。
方時隆盛,年夭傷兮。
弟子增欷,洿沫悵兮。
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
向不虛應,亦云己兮。
嫶妍太息,嘆稚子兮。
懰慄不言,倚所恃兮。
仁者不誓,豈約親兮?
既往不來,申以信兮。
去彼昭昭,就冥冥兮。
既不新宮,不復故庭兮。
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這首《李夫人賦》是中國文學史上悼亡賦的開山鼻祖,是漢武帝悼念其寵妃李夫人之作。賦分正文與亂辭兩部分。
正文主要透過幻想與追憶,抒發對亡妃李夫人的綿綿傷痛。
漢武帝在哀悼李夫人的同時,對生命的短暫進行了深沉思考。
漢武帝充分利用辭賦長於鋪陳的優勢,不寫自己如何傷懷李夫人的早逝,而是寫李夫人的亡魂在墓室中為思念自己而心傷。
接著又用比興手法,借秋景抒心中哀情,再次傳達出對愛妃早逝的傷痛。
想象大膽奇特,如夢似幻,虛實相間,更加抒發了自己的無盡哀傷。
亂辭再次抒寫了漢武帝對李夫人早逝的無限悲痛,表示將不負其臨終所託,描寫悽惻,極其感人,極富人情味。
從這首賦,我們不難發現漢武帝雖為一代雄主,亦有普通人真摯感情的一面。
《李夫人賦》在漢武帝時期甚至整個漢代,都是頗具特色的重要抒情賦作,其文學史意義不容忽視。
第一,《李夫人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悼亡賦,在辭賦題材方面具有開拓意義。
在此之前,悼亡文學只有《詩經》的《邶風·綠衣》和《唐風·葛生》,而文學史上的第一篇悼亡賦,則非《李夫人賦》莫屬。
文學史專家馬積高曾高度評價此賦亂辭一段“寫得頗親切,為後世悼亡之作所祖”。
自此之後,中國文學史上悼亡賦,佳作不斷,漢武帝實有開拓之功。
第二,《李夫人賦》的藝術手法為後世悼亡文學提供了借鑑。
比如《李夫人賦》以“桂枝落而銷亡”比喻李夫人之死,這一手法為後世悼亡詩賦所因襲。
比如《李夫人賦》以幻覺抒哀情,將心理幻境與眼前實景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也為後世悼亡詩賦所繼承。
第三,《李夫人賦》是漢代抒情賦作的先導。
在《李夫人賦》之前,騷體辭賦已成為漢人抒情的主要文體,但大多是在代屈原立言之際表達個人的不遇情懷。
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惜逝》、嚴忌的《哀時命》等,情感雖摯,但都不如《李夫人》這般平易近人,感人肺腑。
《李夫人賦》雖為騷體,但是融合了《詩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特點和《離騷》“發憤以抒情”的傳統。
直抒漢武帝在李夫人死後的內心感受,這種抒情手法不僅較借代古人立言來抒情要自然親切得多,而且開啟了漢代抒情賦作的先河。
自此之後魏晉的傷悼賦,基本上都是直抒胸臆的賦作。
第四,漢武帝在沉痛傷悼李夫人的同時,體現出對生命易逝的思考,為魏晉時代人生命意識的普遍覺醒開了先河。
明朝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曾評價此賦道“長卿下、子云上”。
既漢武帝這賦只在司馬相如之下,而在楊雄之上。
這樣的評價不可謂不高。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后土,正好當時,秋風蕭颯,鴻雁南歸。
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秋風辭》。
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曰: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全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
全詩共有九句,開頭二句寫秋景如畫,三、四句以蘭、菊起興,融悲秋與懷人為一。
以下各句寫舟中宴飲,樂極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嘆作結。
此詩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毫無直瀉無餘之感。
在清麗如畫的寫景中,輕輕撥動懷想家人的思弦;
於泛舟中流的歡樂飲宴,發為逸興遄飛的放懷高歌;
然後又急轉直下,化作年華不再的幽幽嘆息,將漢武帝這個一代雄主的複雜情思,書寫的曲折而又纏綿。
漢武帝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以清新流麗之辭,和劉邦所作的蒼莽雄放的《大風歌》並同流傳百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清朝詩人沈德潛在《古詩源》高度評價此詩道:
“《離騷》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
魯迅先生也稱此詩
“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因為這首《秋風辭》,漢武帝又有“秋風客”之稱。
足見漢武帝此詩水平之高。
結語。
漢武帝之所以文名不顯,除了因為他的皇帝身份,他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
也有文學歷史上的因素。
漢朝文學以賦為主,詩還在處於承前啟後階段。
其實我們現在知道西漢的文學家,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賈誼、司馬遷、司馬相如,頂多還知道個楊雄。
而對他們的作品,除了賈誼的《過秦論》、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或者《史記》名篇),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閱讀過。
或者說,受制於當時文學作品的體裁,西漢時期的作品,流傳度並不廣,這也是客觀事實。
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漢武帝的文學水平早已經征服了後世無數文學家、文史家。
漢武帝就算拋去皇帝身份,他也是那個時代頂尖的文學家,也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頂尖的文學家。
食堂謹以此文,為文武雙全的漢武帝證明。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這是毛澤東《沁園春·雪》中的名句。
很多人因為這句詩,就以為漢武帝沒有文采。
實際上,毛澤東這話就是藝術手法,漢武帝文采還是非常出色的。
漢武帝不僅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皇帝,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詩人、文學家。
在皇帝當中,漢武帝文學水平非常高,絕對位居前列;就算與當時文學家比,漢武帝也不遑多讓;而與秦始皇相比,漢武帝更是個大文豪。
黃曉明《大漢天子》劇照
一、一代雄主。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其母王娡在嫁給漢景帝之前已經有過一段婚姻,而且還生過一個女兒。
她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先後為漢景帝生下過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她在懷著劉徹的時候,說自己夢到一輪太陽撲入腹中,就把這件事告訴給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
夢日入懷這種事,有可能是後世史學家附會的,更有可能是王娡為了提高兒子的身份,編的故事。
果然,漢景帝聽說這話後,大喜道:
“此貴徵也。”
而這個孩子就是劉徹。
劉徹還沒出生,他的祖父漢文帝去世,漢景帝繼位。漢景帝即位當年,王娡生下了劉徹,被封為王夫人。
子憑母貴,漢景帝非常喜歡劉徹。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竟打破太子與他子不能同年而封的舊例,同時封長子劉榮為太子,立劉徹為膠東王 ,並且不顧皇帝仍在世、皇帝妻妾不稱太后的世俗忌諱,封王娡為膠東王王太后。
王娡很有野心,她不滿足自己的兒子只當個藩王,不久她就和漢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聯姻,讓劉徹娶了館陶公主的女兒陳阿嬌為妻,這就是著名的金屋藏嬌典故。而後兩人開始陷害太子劉榮和他的母親慄姬。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太子劉榮被廢為臨江王,四月,王娡被立為皇后,七歲的劉徹被立為太子。
從劉徹出生開始,漢景帝就對他寄予厚望,給了進行帝國最精英的教育。
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漢景帝逝世,太子劉徹繼位,是為漢武帝。
漢武帝在位54年,是漢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也是名氣最大的皇帝。
漢武帝雷厲風行,掌握大權後,進行很多強有力的舉措。
政治上:頒行推恩令,又制訂左官律和附益法,規定諸侯王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打擊藩王勢力;
建立正規的察舉制度,令郡國舉孝廉及秀才、賢良方正等,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提拔有才能計程車人為侍從,以備顧問;
裁抑丞相職權,依靠親信和近臣參與決策,從而形成內朝和外朝的政治體制,又設十三州部刺史,加強對郡國的控制。
經濟上:為解決財政困難,改革幣制,禁止郡國鑄錢,又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制度。頒佈算緡、告緡令,向商人徵收重稅
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設五經博士,在京師長安興建太學,又令郡國皆立學官。
軍事上:自元朔二年(前127年)起,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岀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絡;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氏北韓,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定郡縣。
儘管漢武帝晚年因迷信神仙,熱衷於封禪和郊祀,曾多次巡遊各地,為求長生,揮霍無度,多年的窮兵黷武,導致階級矛盾日益加深,關東流民達二百萬,多地爆發農民起義。最後發生“巫蠱之禍”,父子相殘,導致太子劉據自殺。
但瑕不掩瑜,漢武帝仍不失為一代雄主,中國歷史上優秀的皇帝。
漢武帝增強漢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對大統一國家以及漢民族的形成,取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秦皇漢武並列,實在名至實歸。
二、允文允武。
正是因為漢武帝取得了耀人的成績,很多人只注意他極具特色的性格,只注意到他的豐功偉績,以及他造成的遺憾,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漢武帝本人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和文學家。
事實上,漢武帝是西漢唯一一位有辭賦作品傳世的皇帝,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非常多。
而且,他可不像著名的乾隆皇帝一樣,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他的作品數量多,質量也很好。
陳寶國版漢武帝
比如《李夫人歌》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成語姍姍來遲即出自於此
比如《瓠子歌》: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慮殫為河兮地不得寧。
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弗鬱兮栢冬日。
正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皇謂河公兮何不仁。
氾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比如《西極天馬歌》
天馬徠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比如《天馬歌》: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這些作品,都是很能體現漢武帝水平的作品。
三、悼賦大家。
漢武帝不僅好辭賦,而且還親制辭賦。其中水平最高的當屬——《李夫人賦》。
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妃,西漢著名音樂家李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妹,她是著名的大美女,成語傾國傾城,姍姍來遲,絕世佳人最早都是形容她的。
《漢書》稱其為:“實妙麗善舞。”
而且她非常聰明,臨死前絕不讓漢武帝看到她病重的樣子,將漢武帝對他的思念停留在最美的一刻。
李夫人劇照
李夫人病逝後,漢武帝思念不已,便悽然寫下《李夫人歌》: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又自作《李夫人賦》,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美連娟以修嫭兮,命樔絕而不長。
飾新官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
慘鬱郁其蕪穢兮,隱處幽而懷傷。
釋輿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陽。
秋氣憯以悽淚兮,桂枝落而銷亡。
神煢煢以遙思兮,精浮游而出畺。
託沈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
念窮極之不還兮,惟幼眇之相羊。
函荾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
的容與以猗靡兮,縹飄姚虖愈莊。
燕淫衍而撫楹兮,連流視而娥揚。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
歡接狎以離別兮,宵寤夢之芒芒。
忽遷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飛揚。
何靈魄之紛紛兮,哀裴回以躊躇。
勢路日以遠兮,遂荒忽而辭去。
超兮西征,屑兮不見。
寖淫敞,寂兮無音。
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亂曰: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闟茸,將安程兮。
方時隆盛,年夭傷兮。
弟子增欷,洿沫悵兮。
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
向不虛應,亦云己兮。
嫶妍太息,嘆稚子兮。
懰慄不言,倚所恃兮。
仁者不誓,豈約親兮?
既往不來,申以信兮。
去彼昭昭,就冥冥兮。
既不新宮,不復故庭兮。
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這首《李夫人賦》是中國文學史上悼亡賦的開山鼻祖,是漢武帝悼念其寵妃李夫人之作。賦分正文與亂辭兩部分。
正文主要透過幻想與追憶,抒發對亡妃李夫人的綿綿傷痛。
漢武帝在哀悼李夫人的同時,對生命的短暫進行了深沉思考。
漢武帝充分利用辭賦長於鋪陳的優勢,不寫自己如何傷懷李夫人的早逝,而是寫李夫人的亡魂在墓室中為思念自己而心傷。
接著又用比興手法,借秋景抒心中哀情,再次傳達出對愛妃早逝的傷痛。
想象大膽奇特,如夢似幻,虛實相間,更加抒發了自己的無盡哀傷。
亂辭再次抒寫了漢武帝對李夫人早逝的無限悲痛,表示將不負其臨終所託,描寫悽惻,極其感人,極富人情味。
從這首賦,我們不難發現漢武帝雖為一代雄主,亦有普通人真摯感情的一面。
《李夫人賦》在漢武帝時期甚至整個漢代,都是頗具特色的重要抒情賦作,其文學史意義不容忽視。
第一,《李夫人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悼亡賦,在辭賦題材方面具有開拓意義。
在此之前,悼亡文學只有《詩經》的《邶風·綠衣》和《唐風·葛生》,而文學史上的第一篇悼亡賦,則非《李夫人賦》莫屬。
文學史專家馬積高曾高度評價此賦亂辭一段“寫得頗親切,為後世悼亡之作所祖”。
自此之後,中國文學史上悼亡賦,佳作不斷,漢武帝實有開拓之功。
第二,《李夫人賦》的藝術手法為後世悼亡文學提供了借鑑。
比如《李夫人賦》以“桂枝落而銷亡”比喻李夫人之死,這一手法為後世悼亡詩賦所因襲。
比如《李夫人賦》以幻覺抒哀情,將心理幻境與眼前實景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也為後世悼亡詩賦所繼承。
第三,《李夫人賦》是漢代抒情賦作的先導。
在《李夫人賦》之前,騷體辭賦已成為漢人抒情的主要文體,但大多是在代屈原立言之際表達個人的不遇情懷。
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惜逝》、嚴忌的《哀時命》等,情感雖摯,但都不如《李夫人》這般平易近人,感人肺腑。
《李夫人賦》雖為騷體,但是融合了《詩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特點和《離騷》“發憤以抒情”的傳統。
直抒漢武帝在李夫人死後的內心感受,這種抒情手法不僅較借代古人立言來抒情要自然親切得多,而且開啟了漢代抒情賦作的先河。
自此之後魏晉的傷悼賦,基本上都是直抒胸臆的賦作。
第四,漢武帝在沉痛傷悼李夫人的同時,體現出對生命易逝的思考,為魏晉時代人生命意識的普遍覺醒開了先河。
明朝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曾評價此賦道“長卿下、子云上”。
既漢武帝這賦只在司馬相如之下,而在楊雄之上。
這樣的評價不可謂不高。
四、悲秋佳作。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后土,正好當時,秋風蕭颯,鴻雁南歸。
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秋風辭》。
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曰: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全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
全詩共有九句,開頭二句寫秋景如畫,三、四句以蘭、菊起興,融悲秋與懷人為一。
以下各句寫舟中宴飲,樂極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嘆作結。
此詩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毫無直瀉無餘之感。
在清麗如畫的寫景中,輕輕撥動懷想家人的思弦;
於泛舟中流的歡樂飲宴,發為逸興遄飛的放懷高歌;
然後又急轉直下,化作年華不再的幽幽嘆息,將漢武帝這個一代雄主的複雜情思,書寫的曲折而又纏綿。
漢武帝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以清新流麗之辭,和劉邦所作的蒼莽雄放的《大風歌》並同流傳百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清朝詩人沈德潛在《古詩源》高度評價此詩道:
“《離騷》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
魯迅先生也稱此詩
“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因為這首《秋風辭》,漢武帝又有“秋風客”之稱。
足見漢武帝此詩水平之高。
結語。
漢武帝之所以文名不顯,除了因為他的皇帝身份,他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
也有文學歷史上的因素。
漢朝文學以賦為主,詩還在處於承前啟後階段。
其實我們現在知道西漢的文學家,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賈誼、司馬遷、司馬相如,頂多還知道個楊雄。
而對他們的作品,除了賈誼的《過秦論》、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或者《史記》名篇),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閱讀過。
或者說,受制於當時文學作品的體裁,西漢時期的作品,流傳度並不廣,這也是客觀事實。
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漢武帝的文學水平早已經征服了後世無數文學家、文史家。
漢武帝就算拋去皇帝身份,他也是那個時代頂尖的文學家,也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頂尖的文學家。
食堂謹以此文,為文武雙全的漢武帝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