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92398146138

      指鹿為馬  拼音:zhǐlùwéimǎ成語典故  典故: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藉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害死了。  愛屋及烏  拼音:aiwujiwu  典故: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係的人或事物。  殃及池魚  拼音:yāngjíchíyú  典故:出處: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裡邊快樂地遊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火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絡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絡,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絡,它是透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絡的。比喻無端受禍。  東施效顰  拼音:dongshixiaopin  來源於:《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攝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至死不悟  zhìsǐbùwù  成語典故: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出處:唐·柳宗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當車  ānbùdàngchē  成語典故: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成語出處:《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不二法門  bùèrfǎmén  成語典故: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成語出處:《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成語例句: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暗室不欺  ànshìbùqī  成語典故: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成語出處: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語例句:知縣生平暗室不欺,既讀孔、孟之書,怎敢行盜蹠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三)  匕鬯不驚  bǐ chàng bùjīng  成語典故: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成語出處:《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成語例句:贛、寧之亂,坐鎮上游,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  筆大如椽  bǐdàrúchuán  成語典故: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出處:《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成語例句:詞清若玉,筆大如椽。(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筆下生花  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語典故: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寫作的詩文極佳。  成語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例句:晚唐詩人杜牧才氣過人,筆下生花,創作了許多詩文佳品,尤以《阿房宮賦》傳誦千古。 不蔓不枝  bùmànbùzhī  成語典故: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成語出處: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語例句: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後,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  赤子之心  chìzǐzhīxīn  成語典故: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成語出處:《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語例句: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低唱淺斟  dìchàngqiǎnzhēn  成語典故: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並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成語出處:宋·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摺疊焚骨揚灰  féngǔyánghuī  成語典故:燒掉屍骨,揚棄骨灰。形容非常仇視。  成語出處:《梁書·侯景傳》:“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摺疊焚膏繼晷  féngāojìguǐ  成語典故: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成語出處: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成語例句:相傳文人目多眚,歸咎讀書,焚膏繼晷,以致損明。(清·張潮《虞初新志·三儂贅人廣自序》)  摺疊噤若寒蟬  jìnruòhánchán  成語典故: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出處:《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成語例句:他的話完了,臺下有幾個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摺疊俗不可耐  súbùkěnài  成語典故: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語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摺疊懸崖勒馬  xuányálèmǎ  成語典故: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成語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成語例句: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懸崖勒馬吧!(華而實《漢衣冠》三)  摺疊朝三暮四  zhāosānmùsì  成語典故: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  成語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成語例句: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魯迅《墳·燈下漫筆》)  摺疊作威作福  zuòwēizuòfú  成語典故:原意是隻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藉職位,濫用權力。  成語出處:《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闢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語例句:姜三膘子一輩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摺疊作繭自縛  zuòjiǎnzìfù  成語典故: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成語出處: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成語例句:我們需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但不可過於繁瑣,弄得作繭自縛,捆住自己的手腳。  摺疊重蹈覆轍  chóngdǎofùzhé  成語典故: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成語出處:《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成語例句: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摺疊重熙累洽  chóngxīlěiqià  成語典故:熙:光明;洽:諧和。指國家接連幾代太平安樂。  成語出處:漢·班固《東都賦》:“至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張銑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繼之,故曰重熙累洽。”  摺疊砥柱中流  dǐzhùzhōngliú  成語典故: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語出處:《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摺疊斷章取義  duànzhāngqǔyì  成語典故: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成語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成語例句:宋人攻擊王介甫,說他將明妃寫成一個不忠君不愛國的人,其實是斷章取義,故入人罪。(朱自清《清華的一日》)  摺疊對酒當歌  duìjiǔdānggē  成語典故:對著酒應該放聲高唱。原意是人生時間有限,應該有所作為。後也用來指及時行樂。  成語出處: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成語例句:盡都是把手為話,對酒當歌,鄭州浪漢委實多。(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  摺疊阿諛諂媚  ēyúchǎnmèi  成語典故:阿諛:迎合別人的意思,向人討好;諂媚:巴結,奉承。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討好。  成語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墮甑不顧duòzèngbùgù  成語典故: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成語出處:《後漢書·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摺疊奉天承運  fèngtiānchéngyùn  成語典故: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成語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摺疊婦人之仁  fùrénzhīrén  成語典故: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例句: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摺疊甘之如飴  gānzhīrúyí  成語典故:甘:甜;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成語出處: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成語例句: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臺,而張曜甘之如飴。(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甘瓜苦蒂gānguākǔdì  成語典故: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語出處:清·翟灝《通俗編·草木》:“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也。”  摺疊邯鄲學步  hándānxuébù  成語典故: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成語例句:寫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樣會像邯鄲學步一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摺疊含英咀華  hányīngjǔhuá  成語典故: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裡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成語出處: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成語例句:短小、精煉、深刻的文章,值得人們含英咀華。  摺疊好高騖遠  hàogāowùyuǎn  成語典故:好:喜歡;騖: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成語出處:《宋史·道學傳一·程灝傳》:“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  成語例句:但是好高騖遠,貪抄捷徑的心理,卻常常妨礙人們去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畫蛋·練功》)  摺疊囫圇吞棗  húlúntūnzǎo  成語典故: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語出處:《朱子語類·論語十六》:“道理也是一個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  成語例句:讀書要善於思考,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摺疊狐假虎威  hújiǎhǔwēi  成語典故: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成語出處:《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成語例句: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別人狐假虎威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摺疊毀家紓難  huǐjiāshūnàn  成語典故:毀:破壞,毀壞;紓:緩和,解除。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  成語出處:《左傳·莊公三十年》:“鬥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成語例句:某等願從眾志,毀家紓難,興復宋室。(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摺疊蕙心紈質  huìxīnwánzhì  成語典故:心靈如蕙草芬芳,品質似紈素潔白。比喻品行高潔。  成語出處: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挽回愛情 你做過哪些卑微的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