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極客視界
-
2 # BlenderCN極D創意
這件事主要體現了現代社會團體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剛得到一個芝麻,恨不得當做一個西瓜用。本身他們所做的事情意義非凡,到過度的誇大自己的功勞反而還將已經爭取的功勞落空。這也給後人尤其是創業期的人們一個警示,腳踏實地,謙虛低調才能贏得他人的讚賞。這也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他們重新開始,不要在譁眾取寵,畢竟他們是站在國際舞臺。
-
3 # 七麥資料
一次“裝X”引發的“鬧劇”
近日,“紅芯瀏覽器事件”在科技圈、網際網路圈甚至融資圈都鬧得沸沸揚揚,事件過程已無需多言,一張圖就能概括:
一次融資的“誇誇其談”,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打假鬧劇”。
不僅“紅芯公司”自身名譽受損嚴重,就連“森馬服飾”、“科大訊飛”等“關聯”企業,也受其影響,市值在短短的三天內,蒸發了 40 多億。
瀏覽器為何無“國核”?
無論是大廠出品,還是小眾的“瀏覽器”應用,其產品“核心”,基本都是來自“谷歌”、“微軟”、“蘋果”、“火狐”等科技巨頭的開發研製。
這有點像國內安卓手機各種“系統”:例如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華為的“EMUI”,但這些都是基於“安卓系統”開發的,也就是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為什麼不去自主研發“瀏覽器核心”呢?日前【360 瀏覽器】的事業部總經理稱,國內廠商不去自主研發核心的原因主要是兩點:
1.入局較晚,錯過了制定標準的黃金時期。
2.研發成本較高。(自主研發核心的預算通常高達幾十億美金)
根據國外流量監測機構 StatCounter 的資料顯示:截止今年 7 月,【Chorme】(谷歌瀏覽器)的市場佔有率高居世界第一,其次是蘋果的【Safari】,中國的【UC瀏覽器】排名第三。
所以,基於以上三個原因,中國至今還沒有一款完全“自主研發”的瀏覽器。(除未公開的產品)
chromium(谷歌瀏覽器核心名稱) 問世後,帶動了中國產瀏覽器行業的發展,一些基於 chromium 的單核、雙核瀏覽器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例如 搜狗、360、QQ 瀏覽器等,無一不是套著不同的外殼用著相同的核心。
瀏覽器市場的“BAT”爭霸
“瀏覽器”App 屬於許多使用者的“必裝 App ”,一些國內使用者不習慣手機的原裝瀏覽器,(例如許多人用不慣 iOS 的【Safari】),就會另外去下載一款“瀏覽器 App”。
國內的瀏覽器應用雖然都是基於國外的“核心”,但是本地化優勢明顯,通常集成了“瀏覽搜尋”、“影片播放”、“文件檢視”、“應用下載”等多項功能。
App Store 上關鍵詞“瀏覽器”的搜尋指數也是一直居高不下,從未低於過 8000,可見“瀏覽器”在使用者心中的重要程度。
因為瀏覽器應用帶有強大的“流量入口”屬性,所以“瀏覽器”市場也是“群雄割據”,無論是科技大廠,還是個人開發者,都想從“瀏覽器”這個領域分一塊蛋糕。
隨著 2014 年 UC 被阿里巴巴收購,瀏覽器市場也開始呈現“BAT”三足鼎立的現象,“瀏覽器”也從工具化時代,開始慢慢向“娛樂化”方向轉型。
【UC瀏覽器】——老牌強者轉型“資訊平臺”
提起【UC瀏覽器】,可能很多朋友就算沒用過,也一定聽說過。這個在 2004 年就成立的科技公司,旗下的“瀏覽器”也是久負盛名。
(【UC 瀏覽器】早期 logo)
【UC瀏覽器】早在非智慧機時代就非常注重產品研發,據說在別家瀏覽器的研發部門只有 5、6 個人的時候,【UC瀏覽器】的研發團隊就已經超過了 25 人。
在早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UC瀏覽器】以其“穩定”、“全面”、“流暢”等特點,迅速佔據了瀏覽器市場眾多份額。
【UC瀏覽器】在早期大多數手機還是“塞班”系統時,它就是瀏覽器中使用體驗最好的一個,如此用心的打磨產品,使得【UC瀏覽器】獲得了絕大多數使用者的好評。
App Store 上搜索關鍵詞“瀏覽器”,【UC瀏覽器】已經霸佔搜尋結果頭名一個月之久。
當然,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怎麼也繞不開“BAT”。
“UC”在 2014 年併入“阿里巴巴”,【UC瀏覽器】也一併成為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的核心部分。
在“阿里雲”大資料的支援下,【UC瀏覽器】的資訊推薦演算法更加精準,雖然也曾鬧出過“UC 震驚部”這樣的笑話,不過背後反映出的,是“瀏覽器”應用從“工具化”過渡到“泛娛樂化”的時代變遷。
【QQ瀏覽器】——生態佈局下的流量入口
要說國內眾多的網際網路企業,哪家產品生態佈局的最好,那麼做“社交”起家的“騰訊”,不是第一也是前三,畢竟騰訊的理念就是“連線一切”。
而在騰訊的生態佈局中,【QQ瀏覽器】一直是重要的一環。
早在“塞班時代”,【QQ瀏覽器】雖然從口碑上和使用體驗上,都不如【UC瀏覽器】,但在那時,“騰訊”就已經看到了“生態佈局”所帶來的紅利。
【QQ瀏覽器】——是訪問“QQ 空間”,和在 QQ 空間“偷菜”最方便快捷的“瀏覽器”。
(產品初期比較粗糙,但誰讓別人有“獨家優勢”呢)
僅憑這一點,【QQ瀏覽器】雖然並不完美,但依舊保持著不錯的市場佔有率。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對手機瀏覽器的上網的需求由簡單的瀏覽網頁發展成遊戲、社交、閱讀等多元化訴求,手機瀏覽器也逐漸成為集社交、娛樂、商務等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QQ瀏覽器】更多的扮演著精選內容聚合平臺和 IP 孵化平臺的角色,透過智慧的篩選和大量使用者選擇,更高效地孵化出明星 IP,並進行小說、漫畫、遊戲、影視等各種形式的轉化。
【百度】——破“舊”立“新”
說起來,【百度】真的非常可惜,曾經手握全中國最大的流量入口“百度搜索”,但是在從 PC 時代轉型至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戰略佈局上卻常常慢同行一步。
百度入局瀏覽器領域較早,但是一開始【百度】只是作為“百度搜索”在移動端的復刻產品,並未有多少創新,這導致在移動端“泛娛樂化”時代來臨時,“乏味”的百度被更有“娛樂精神”的競品所超越。
但是“百度”還是那個百度,怎麼說也是國內頂尖的網際網路公司。
百度近年戰略性放棄了【百度瀏覽器】,轉而把重心放在了同類產品【百度】身上。
百度逐漸加強對於品宣和技術上的重視,內部依靠“AI 技術”、“大資料”完善產品功能,外部依靠贊助綜藝等方式,改變人們對於【百度】“老舊”、“乏味”等印象。
近期【百度】就贊助熱門綜藝《中國新說唱》,這對於幾年前的百度來說,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百度給人印象比較科技嚴謹,很難想像會去贊助熱門綜藝)
依靠著綜藝的熱度,【百度】在 App Store 上的排名表現也是非常不錯,一直位於總榜(免費)20 名左右,在一眾瀏覽器 App 中排名也是最高的。
結語
除了上述三個“BAT”出品的瀏覽器應用,“360”等網際網路大廠也從未放棄“流量入口”的爭奪,從瀏覽器 App 的發展變遷,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的結論。
1.對於“工具屬性”較強的應用來說,保證其“穩定”、“流暢”是最基本的需求。這也是此類產品推廣的最好手段,例如前段時間爆火的【Alook瀏覽器】,正是憑藉著“流暢”、“無廣告”等強工具屬性,贏得了使用者的認可。
2.打造產品矩陣,加強應用之間的關聯性。在保證滿足使用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應用之間的關聯性越強,帶來的效果是 1+1>2 的。
3.產品的發展應當跟上時代。當今大環境下,產品的“邊界意識”越來越模糊,對於開發者來說,應當及時瞭解當下最有可能成為風口的領域,及時調整產品發展戰略,不盲目跟風,但也不能完全落後於時代。
回覆列表
8 月 15 日一條有關純中國產自造瀏覽器融資了 2.5 億的訊息在網路上開始傳播,一時之間各吃瓜群眾及付費水軍迅速將紅芯瀏覽器推到了大眾面前。
可還未藉著國貨自強的名頭風光多久,便光速被幾個懂技術的網友打臉,發現所謂中國產核心竟然是魔改自 Chrome ,甚至連安裝包的名字都沒變就直接用了。
▲解壓後紅芯安裝包出現Chrome 49.1.2623.213版本安裝包
而且借鑑的還是兩年前的版本,當然可能是因為考慮到了這個版本是 Chrome 最後一次支援 XP 系統,畢竟紅芯企業瀏覽器的定位,要照顧到許多仍舊在使用 XP 系統進行辦公的企業單位人員。
即使沒有內行網友出來質疑,身為普通使用者也能在介面設計和操作邏輯上輕易發現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不是照搬也是妥妥的抄襲跟中國產自造什麼沾不上邊。
▲左:紅芯瀏覽器 右:Chrome瀏覽器
原本紅芯打算在自主研發、中國產和 2.5 億這幾個關鍵字上帶一波節奏,卻沒想到這麼快便被抓住了把柄,也只能說是吹牛需謹慎,騙錢也別大聲嚷嚷。
或許自造瀏覽器難的並不是核心技術
在官網上,紅芯專門用了一幅圖來展示其賣點定位,那就是一款能打破美國瀏覽器核心壟斷地位的純中國產製造。這句話乍一看的確很唬人,跟華為造了顆麒麟晶片的效果好像差不多。
但其實並非這樣,雖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中國產瀏覽器用的都是 IE 及 Chrome 的核心,卻並不意味著不用中國產是由於技術原因。更多的還是市場話語權的問題。
Blink 、Trident 、Gecko 等入場早,開發者們已經習慣了基於現有的核心進行開發工作,多一種核心意味著要多做一次相容,這對技術人員來說無疑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佔據市場比開發核心更重要
所以現在大多數瀏覽器也都是基於通用的四個核心做個小修小改,本土化一下便可以拿出來用了。360 瀏覽器就是 Trident+Blink ,一個是相容模式一個高速模式,這樣做對開發者來說也更為友好一些。
事實上蘋果的 Safari 瀏覽器核心 WebKit 最早也是源自於 Chrome 的 Blink ,但蘋果因為硬體出貨量極大,所以使得蘋果產品中的標配瀏覽器 Safari 也開始被主流市場所接受。
而紅芯提出中國產自主造核心,偏向於在技術上的宣傳,卻沒有告訴普通大眾一個瀏覽器核心能不能成功最主要的還是得看市場接不接受的問題。
紅芯利用資訊不對稱來了一波好營銷,只是由於內部實在是懶的太明目張膽所以迅速被打臉,但紅芯的這個行為可不僅僅是蠢而已。
他們知道但是他們不說
事實上開發出紅芯瀏覽器的美通雲動老總並非是個不懂技術、要求員工根據使用者手機殼改變桌布的外行產品經理,陳本峰本人早年供職於微軟,2006 年便加入了 IE 瀏覽器的核心研究團隊,並且還是 HTML5 國際標準的制定者之一。
他回國後創立了雲適配,近幾年又開始重拾老本行做起瀏覽器來,按理說應該是輕車熟路,也應該明白自造瀏覽器更難的是市場話語權的問題。
但陳本峰卻打出要自造核心的技術名號,如果不是被揭穿恐怕還有那麼一絲要反壟斷反老東家的科研者意味。
陳本峰的履歷使得紅芯專案在開發過程中一直不缺錢,前前後後一共有十幾家投資方參與了融資。而處在風口浪尖上的科大訊飛在出事後表明投資該瀏覽器的並非直系上市公司,而是關聯公司在 2013 年天使投資中的一個專案。
不過,不管怎麼說紅芯這樣一款瀏覽器也能融到 2.5 億,難道只證明了投資人都是人傻錢多嗎?
▲訊飛關聯公司6月認繳117萬元投資額
紅芯瀏覽器出事之後,負責人之一高婧便解釋紅芯瀏覽器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藉助了 Chrome 開源程式,但還有其他方面的創新。
而這個創新大概就是紅芯的另一大賣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或許是唯一的賣點,那就是辦公安全上網。
紅芯團隊意欲打造一個能全方位監控使用者並做到安全上網的瀏覽器,主要面向企業使用者,「讓每個華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開啟紅芯瀏覽器」、「為辦公而生」是紅芯的主要定位。
而此前提到的純中國產自造則只是營銷定位,在這一點大概無論是紅芯的開發人員還是投資方都已經達成了共識。
▲創新安全系統
但此次事件的發生,無疑是給紅芯戴上了個山寨的帽子,並且很難摘下。目前官網已撤下了下載連結,進行系統修復工作,但這件事顯然很難透過更改一下安裝包檔名就可以逆轉的了。
Geek有話說
雖然紅芯瀏覽器的主打方向是安全上網,但拿中國產自造來作為營銷噱頭則一定程度上與詐騙無異,如果開發人員打從一開始就能夠大方承認自己的瀏覽器就是基於開源的 Blink 核心進行開發的,那麼還不至於落到現在這種難堪的境地。許,對於陳本峰及他的專業團隊來說,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的這個把戲能被「無知」的群眾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