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拓荒蠻牛

    1、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2、春節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幹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不想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

    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擴充套件資料:

    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

    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 2 # 樹德漢碩

    春節即是指現在的陰曆正月初一。我們中國在很早時,就把立春前一天叫“迎春”,認為立春是四時的開始,所以當時認為是重要的節日。到了陰曆正月初一這一天,皇帝為顯耀自己的“天子”尊貴,禮賢下士,體察萬民,總要率領群臣舉行迎春典禮。從秦漢到魏晉,人們常把“立春”這一天叫為春節。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推翻了清朝統治,據孫中山建議,“行夏曆,順農時,從西曆,以便統計”,決定使用公曆,又用農曆,把公曆元月1日定為“元旦”,陰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春節是佳節,象徵著團結、興旺,寄託著新一年的希望。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舊有叫“元旦”,“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的。也初月第一日,故有稱正月而一為“三元”的,即“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因單奇為陽,也有稱“三陽”的,月日時之陽。更希望三陽開泰。

    春節一般在立春前後,一般前不前十五,後不後十五,多在之內徘徊,也有碰巧正月初一立春的。時值立春、春節,萬物復甦,過之後便進春耕春播了。現立春已過,春節即將到來,祝友友們新春快樂,闔家幸福安康吉祥,牛年牛勁十足,牛氣沖天!

  • 3 # 秦東馬克兔

    春節的由來和司馬遷有關。

    在中國實際上有兩個年,一個是與全世界共同的公曆年,一個是具有4000年悠久傳統和民族特色的中國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可以說是全球華人集體的送舊迎新。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是農業文明的重要節日。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

    那麼為什麼要過年?華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中國古代早期,人們主要有兩種信仰:信天地、敬祖先。為了表達對天地神明和祖先前輩的尊敬,華人會選擇在良辰吉日對神明或先祖進行祭祀。一是叩謝天地神明、先祖恩德;二是祈求以後的生活能夠更加美滿。這些觀念反映了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固本思源的樸素人文精神。

    在中國古代把朝代更換王者易人的年份與月份分別定為元年和正月,公羊傳說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那為什麼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呢?“春節”這個稱呼,有一個演變過程,因為每一個朝代的歲首所在的日期都不盡相同。

    上古時期:叫“歲首”。舜代替堯即位天子,當時的習俗是天子需要帶著部下臣子以及百姓們,在農曆正月初一的這一天去拜祭神靈,以求未來的一年風調雨順,從此,人們也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夏朝時期,人們把春節叫做“歲”“上日”,定於農曆元月初一,即正月初一為元旦。

    殷商時期,將春節叫做“祀”,把“祀”定在十二月初一,提前了一個月。傳說在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就是傳說中的“臘祭”。每逢臘盡春來,便殺豬宰羊,祭祀神明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安康,免去災禍。

    周朝,將春節叫做“年”,由此有了“過年”這個說法,還把“年”提前了一個月,即十一月初一為“年”。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以十月為正月,把春節提前到了十月初一。

    漢朝建立後,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採納司馬遷的建議,行夏曆,定“太初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之月。才把春節又改回了正月初一,並稱之為“正日”“歲旦”等。

    一直到清末,“元日”“歲首”“元旦”“正日”等稱呼,一直是指代現在的春節。都是採用的這個夏曆,時間長達兩千零八十年。

    民國建立後,採用西元紀年,農曆與公曆並行,為了區分公曆的歲首和農曆的歲首,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舊曆的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1949年9月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正式規定公曆的1月1日為新年統稱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的正日是正月初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四祭灶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我們的中國年過得紅紅火火,這一事實表明,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不斷推陳出新,繼承弘揚自己優秀傳統的能力以及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寬廣胸懷。

    可見,春節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首,歷史很悠久。我在這裡隔屏提前祝大家春節愉快,身體康健,萬事順意!

  • 4 # 江湖小曉生

    一、夏朝的春節。

    最早的春節,要追溯到夏朝。那個時候春節也是在正月,所遵循的歷法是夏曆。所謂夏曆,其實就是最早版本的陰曆。

    當時按照月亮繞地球一圈作為一個月,實際上是有一定偏差。但是對當時的人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牛掰了。

    他們根據月亮出現的形狀,來確定時間的變化。因此形成了一整套的夏曆,短期內看夏曆是比較準確的,因此夏朝的春節,是定在了正月,和現在類似。

    二、商朝的春節。

    到了商朝以後,夏曆已經運行了幾百年時間,因此商朝人發現了嚴重的偏差。於是開始修訂夏曆,這裡面對春節的日期也做了一個重大調整。

    夏朝的春節在正月,而商朝將春節改到了臘月,也就是說提前了一個月。雖說對曆法的修改有了一定覺悟,卻依舊,沒有察覺曆法和大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三、秦朝的春節。

    秦始皇一統六國以後,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文字、度量衡、車軌全都統一了,這曆法自然也要得到統一。

    在秦始皇看來,十月份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值得慶祝的季節。所以秦始皇便將春節釘在了十月份,也可以稱之為豐收節。

    四、漢武帝時期,正式推出了正月春節的概念。

    漢武帝時期,兩個搞曆法研究的老兄公孫卿和司馬遷發現,過去的歷法已經亂得一塌糊塗了,所以必須要重新修訂。

    因此漢武帝就把這個重任交給了他們倆負責,他們則拉來了包括落下閎在內的一幫讀書人,一起來研究新的歷法,最終確定了《太初曆》。

    因為是在太初年間修訂成功的,而臣子們又不敢貪功,所以便命名為《太初曆》。在《太初曆》中,規定了正月,那是一年最開始的日子,所以春節應該定在正月。

    其中落下閎這個人很了不起,他是漢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沒事兒就喜歡搬個小板凳坐在院子裡數星星。長大以後,更是成為了優秀的天文學家。

    由於他在天文史上的卓越表現,因此被稱之為中國天文史上最燦爛的星座。此外西方有聖誕老人,由於他確定了春節的日期,所以也被稱之為春節老人。在漢朝確定了春節以後,一直到現在,春節始終都是在正月。

    五、民國時期,袁世凱確定了春節的日期。

    清朝在1912年正式滅亡了,歷史進入了民國時期。這個時候孫中山等人引入了陽曆來計算日期,因為更加便於計算時間。

    所以出現了陽曆1月1號為一年的第一天這種情況,這跟我們千百年來所實行的春節出現了巨大的區別,因此一時間不少人接受不了。

    在袁世凱當政時期,也開始研究陰曆和陽曆如何共存的這個問題。袁世凱是清朝走過來的人,是比較念舊的,所以他覺得雖然洋人的那一套比較方便,可曆法這一塊兒,咱們中國也絕對不輸給他們。

    因此袁世凱主張,依舊將陰曆的正月初一,確定為春節。至於陽曆的1月1號,則只是元旦而已。

    除了春節以外,其實袁世凱同時確定的,還有夏節、秋節和冬節,夏節指的是端午節,秋節指的是中秋節,至於冬節指的則是冬至節。

    這裡面很多人只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一般北方人對冬至節是比較感興趣的,南方的冬至漸漸地已經不能稱之為一個節日了。

    六、春節在各朝代的慶祝方式是不同的。

    唐朝的時候過春節,就跟咱們現在有些類似了。上班的小夥伴們一定都清楚,春節法定假日只有7天,唐朝其實也一樣。

    唐朝是在春節的前3天和後3天,再加上春節當天,組成的7天,作為春節的假期。當然了,這是針對普通打工者和基層工作人員的,對於高階公務員是不合適的。

    因為京城的京官們,在春節當天,必須要跑去給皇帝拜年,運氣好能領個紅包。而地方上的官員們,也是有家不能回,必須要在各地衙門守著,以防春節出現變故。至於基層公務員,那麼就是鼓勵就地過年,非必要不返鄉。

    宋朝的春節就舒坦很多了,除了春節放7天假和唐朝一樣外,還加上了元宵節的7天假。所以整個春節,大家夥兒能有半個月的假期。

    地方上的公務員,一到了臘月二十,就可以回家過年。只需要在正月二十之前趕回來上班,就不算曠工,實在是太人性化了。

    至於京城的京官們,依舊是大年初一不能休息,而且除夕夜也是沒得睡的,因為要守歲。到了凌晨就得小碎步跑去皇宮領紅包。

    總結:老百姓的春節,歷來都很樸實無華。

    我們作為老百姓,其實過春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跟家裡人團聚。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總結一下這一年的成長與歡樂。

    當然了,整天在一起的一家人,也會想著出去旅個遊啥的,調整一下心情。歷史上的老百姓們,一般過春節,都會貼對聯、放鞭炮、大掃除、祭灶等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

    由此可見,宋朝的春節,就已經開始放鞭炮、貼春聯來慶祝了。當然,針對不想長大的朋友們,也會面對一個無情的事實,因為大家又都長了一歲了!最後,祝大家春節快樂!

  • 5 # 功成在讀寫

    春節是民間生活風俗的一種綜合性呈現,一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它豐富多彩的體現方式,隆重具有特色的傳統,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用我們的最重要的方式來迎接它。

    它最先發展起來是祭祀,所以才會有民間的很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傳說,使我們對春節不由自主地腦補很多傳奇。

    不管是全國各地的不同習俗,還是歷史上對春節稱謂的變化,其實都體現了人們對它的重視。

    較多文豪也用自己的語言為我們留存下來很多資料,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記載了春節的習俗,寄託了希望。

    其實,為過春節前期也有很多習俗,比如宋朝詩人范成大《祭灶詞》: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戀,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鬥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我們都對春節寄予了很多,春節也會帶給我們很多,生活就是這樣,有你就不一樣!

    祝福我們的春節,祝福你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一度的中考將至,如何讓作文語言靚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