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五千年,我們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而自豪。不過,中華的歷史其實要更久遠一些,更可以往前追溯。從哪裡去追溯呢,這就要從姓和氏來說起了。
在古代,姓與氏是有區別的,姓這個字從字形上看就知道,它是個會意字,是由一個女和一個生字兩部分組成,它能說明最早的姓,是母親生的就跟母親的姓。姓其實表明的是一種族號,是母系社會的族號,一個母系氏族部落的圖騰暗示了先民曾經經歷過母系社會。據考古學資料證明,西周銅器的銘文當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30個,大多都是女字旁,如蛙姓,姬姓,姜姓,姚姓,嫪姓,嫦姓,妃姓,好姓,妣姓等等。這些女字旁的姓原意是指同一個部落祖先母親所生的子女,他們就同姓。
漸漸的,隨著社會由母系社會發展成父系社會,姓就從隨母姓轉為隨父姓了。到了父系社會,家族已經發展壯大,隨之而來的就是矛盾開始顯現,部落之間因為爭奪支配權,發生了大規模的掠奪戰爭,強勢部落的男子透過武力,將另一個部落的男子殺死,然後霸佔對方的婦女孩子,以及食物,被征服的部落也淪為征服者的奴隸。所以父系氏族逐漸過渡到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勞動力過剩,逐漸產生了階級制度,以家族血緣為主的貴族階級開始誕生,而這一批貴族都是有姓的人,所以最初的姓是族號,也就是同一家族的成員。
而氏是姓的一個分支,大多由於貴族分封中產生,炎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那麼姬和姜兩大姓就是族號,從炎黃一族,走出去了很多子女,又分為若干的氏,這些有姓的人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可以說,最初有氏的不是炎黃的兒子,就是隨炎黃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因為中國最早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奴隸是沒有姓氏的,只有貴族才有,所以,百家姓都源於炎黃二帝。在當時,一個家族的姓氏永恆的,而氏卻是隨時可以改變,慢慢的,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而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
根據通鑑外記記載,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孫之所自分。姓是為了區分祖籍,而氏是為了區分住所。比如,秦國的姓是嬴,而他們的氏則是趙。在周代,姓氏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氏是用來明貴賤的,而姓是用來區別婚姻的,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但是同姓的男女是不可以通婚的。所以姬姓國家不會與兄弟國通婚,比如周天子不與魯國、晉國、鄭國等姬姓國通婚,但是可以透過齊、秦、宋等異性國通婚。同姓不通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優生優育的組訓。
我們現在講的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是北宋時期編寫的,宋朝的皇帝姓趙,所以趙姓排位第一,其他的一一拍下來,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
現在華夏的姓氏從起源上講,大致有這麼幾種,第一類是古代的幸沿用至今,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女字旁的姓基本上都是母姓,像姬姓、姜姓、姚姓之類的,這是最古老的姓氏了。
第二類是諸侯受封的國號繼承來的姓,像齊、魯、楚、魏、曹。第三類是以居住的地方作為姓氏的,比如西門、南宮等,這類姓氏當中,一般複姓較多,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第四類姓是以先祖的字或者諡號作為姓氏的,這樣的姓很多,大概於二三百個,比如周平王的小兒子字林開,他的後代就開始姓林了。宋戴公的公子名充實,字皇父,他的後代就用祖父的字當作了姓氏,到了漢代改皇父為皇甫。第五類姓氏是以官職為姓的,像司馬、司徒、司空等等。第六類是以技藝作為姓氏的,像巫、卜、陶、匠、屠等等,知道他的姓,就知道他的祖上是幹什麼的了。
姓氏即是一個文化符號,一種自豪的標誌,一條傳承的血脈,更是我們祖先一路走來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中華文明五千年,我們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而自豪。不過,中華的歷史其實要更久遠一些,更可以往前追溯。從哪裡去追溯呢,這就要從姓和氏來說起了。
在古代,姓與氏是有區別的,姓這個字從字形上看就知道,它是個會意字,是由一個女和一個生字兩部分組成,它能說明最早的姓,是母親生的就跟母親的姓。姓其實表明的是一種族號,是母系社會的族號,一個母系氏族部落的圖騰暗示了先民曾經經歷過母系社會。據考古學資料證明,西周銅器的銘文當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30個,大多都是女字旁,如蛙姓,姬姓,姜姓,姚姓,嫪姓,嫦姓,妃姓,好姓,妣姓等等。這些女字旁的姓原意是指同一個部落祖先母親所生的子女,他們就同姓。
漸漸的,隨著社會由母系社會發展成父系社會,姓就從隨母姓轉為隨父姓了。到了父系社會,家族已經發展壯大,隨之而來的就是矛盾開始顯現,部落之間因為爭奪支配權,發生了大規模的掠奪戰爭,強勢部落的男子透過武力,將另一個部落的男子殺死,然後霸佔對方的婦女孩子,以及食物,被征服的部落也淪為征服者的奴隸。所以父系氏族逐漸過渡到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勞動力過剩,逐漸產生了階級制度,以家族血緣為主的貴族階級開始誕生,而這一批貴族都是有姓的人,所以最初的姓是族號,也就是同一家族的成員。
而氏是姓的一個分支,大多由於貴族分封中產生,炎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那麼姬和姜兩大姓就是族號,從炎黃一族,走出去了很多子女,又分為若干的氏,這些有姓的人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可以說,最初有氏的不是炎黃的兒子,就是隨炎黃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因為中國最早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奴隸是沒有姓氏的,只有貴族才有,所以,百家姓都源於炎黃二帝。在當時,一個家族的姓氏永恆的,而氏卻是隨時可以改變,慢慢的,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而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
根據通鑑外記記載,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孫之所自分。姓是為了區分祖籍,而氏是為了區分住所。比如,秦國的姓是嬴,而他們的氏則是趙。在周代,姓氏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氏是用來明貴賤的,而姓是用來區別婚姻的,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但是同姓的男女是不可以通婚的。所以姬姓國家不會與兄弟國通婚,比如周天子不與魯國、晉國、鄭國等姬姓國通婚,但是可以透過齊、秦、宋等異性國通婚。同姓不通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優生優育的組訓。
我們現在講的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是北宋時期編寫的,宋朝的皇帝姓趙,所以趙姓排位第一,其他的一一拍下來,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
現在華夏的姓氏從起源上講,大致有這麼幾種,第一類是古代的幸沿用至今,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女字旁的姓基本上都是母姓,像姬姓、姜姓、姚姓之類的,這是最古老的姓氏了。
第二類是諸侯受封的國號繼承來的姓,像齊、魯、楚、魏、曹。第三類是以居住的地方作為姓氏的,比如西門、南宮等,這類姓氏當中,一般複姓較多,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第四類姓是以先祖的字或者諡號作為姓氏的,這樣的姓很多,大概於二三百個,比如周平王的小兒子字林開,他的後代就開始姓林了。宋戴公的公子名充實,字皇父,他的後代就用祖父的字當作了姓氏,到了漢代改皇父為皇甫。第五類姓氏是以官職為姓的,像司馬、司徒、司空等等。第六類是以技藝作為姓氏的,像巫、卜、陶、匠、屠等等,知道他的姓,就知道他的祖上是幹什麼的了。
姓氏即是一個文化符號,一種自豪的標誌,一條傳承的血脈,更是我們祖先一路走來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