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弟弟二

    已矣歸去來,白雲飛天津……別爾東南去,悠悠多悲辛。前志庶不易,遠途期所遵。已矣歸去來,白雲飛天津。——卷十三《穎陽別元丹丘之淮陽(河南)》王元明說,該詩末二句“已矣歸去來,白雲飛天津”,特別值得注意。“已矣”,《中文大辭典》的解釋是:“絕望之詞也……賈誼《吊屈原賦》‘已矣,國其莫我知兮,子獨壹鬱其誰語?’”;“歸去來”,本為東晉文人陶淵明的文章名,全名為《歸去來兮並序》,“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由此可知,“歸去來”的本意是迴歸故鄉。“天津”,橋名,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道一》中是“河南府,洛州,東都……天津橋,在縣北四里……《爾雅》:‘箕、鬥之間為天漢之津’,故取名焉。”“天津曉月”是洛陽八大景之一,其遺址在今洛陽市西工區南、安樂窩北的洛河上。本詩中,用“天津”借指東都洛陽。這兩句詩用現代漢語翻譯,就是“唉,算了吧,我還是乘坐白雲,飛回我的故鄉洛陽去吧!”由此可以看出,李白的故鄉在洛陽。在卷二《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六《天津三月時》,李白還借描繪這座“故鄉的橋”,表達自己功成身退、迴歸故鄉的願望:“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朝為斷腸花,暮逐東流水。前水復後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怨尤。黃犬空嘆息,綠珠成釁仇。何如鴟夷子,散發棹扁舟。”用“舊國”暗指洛陽……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一本後四句為:遊人悲舊國,撫心亦盤桓。倚劍歌所思,曲終涕泗瀾)——卷二《古風五十九首》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王元明說:“且復歸去來”,已見1之論述。“遊人悲舊國”中的“舊國”,則大有文章。《中文大辭典》的解釋是:“【舊國】1、故鄉也,舊鄉也。《莊子·則陽》:‘舊國舊都,望之暢然。’……2、故國也,舊邦也……杜甫《寄韋氏妹》詩:‘郎伯殊方鎮,京華舊國後。’”在李白的這首詩中,“舊國”兼有故鄉、故國雙重含義,均指唐代東都洛陽。因為洛陽既是李白的故鄉,又是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的故國、舊邦。就唐朝來說,唐高宗自顯慶二年(公元657年)二月移都洛陽,武則天稱帝后亦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李白就出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所以自然可以稱洛陽為故國、舊邦。本詩中李白的“歸去來”,是迴歸故鄉洛陽,這首詩又將“歸去來”和“舊國”相配,所以可知東都洛陽是李白的故鄉。異乎尋常的“慟哭”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谷。鳳皇鳴西海,欲集無珍木。鸒斯得匹居,蒿下盈萬族。晉風日已頹,窮途方慟哭(一本“瓊草隱深谷”以下雲:翩翩眾鳥飛,翱翔在珍木。群花亦便娟,榮耀非一族。歸來愴途窮,日暮還慟哭)。——卷二《古風五十九首》其五十四《倚劍登高臺》王元明說,“晉風日已頹,窮途方慟哭”二句中的“晉”,指西晉,國都在洛陽。“窮途方慟哭”,典出《晉書·阮籍傳》:“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歸來愴途窮,日暮還慟哭”二句是說李白自“北門厄事件”後就逃到四川峨眉山避難,當他再回到故鄉洛陽來,悲傷過於“途窮”、“日暮”,不由得像魏晉之際的阮籍一樣為之“慟哭”。阮籍之“慟哭”,是在國都洛陽的郊外,李白回到洛陽後的“慟哭”也在郊外,由此可證李白的故鄉在洛陽。如果再深一層進行探究,可知李白是到自己的祖墳前“慟哭”。“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谷”的“層丘”,應指洛陽的北邙山。漢唐時期,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洛陽人的墳墓多在北邙山。從“蒼榛”二句來看,李白家族的墳墓也在北邙山。由於李白在15歲左右遭遇“北門厄事件”後,全家被對手殺害,故其墳墓自然被“蒼榛”所覆蓋(蔽)。與此同時,有不少家族卻非常“榮耀”,其墓地的景色是“翩翩眾鳥飛,翱翔在珍木。群花亦便娟,榮耀非一族。”對比之下,李白怎能不“愴然”、“慟哭”呢?“梁甫吟”吐露心聲罪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開軒聊直望,曉雪河水壯。哀哀歌苦寒,鬱郁獨惆悵。傅說版築臣,李斯鷹犬人。飈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而我胡為者?嘆息龍門下。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卷二十一《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洛陽)》王元明說: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李白還有兩首詩的標題和內容分別提到《梁甫吟》,一是卷三《梁甫吟》(“長嘯《梁甫吟》”),一是卷十三《留別王司馬嵩》(“餘亦南陽子,時為《梁甫吟》”)。王元明說,《梁甫吟》詩往往有兩種含義:一是“思其父母”,一是不為眼前的困境所嚇倒,像李斯、諸葛亮一樣待機而起。李白這三首有關《梁甫吟》的三首詩,這兩種含義都有。李白《梁甫吟》中所寫的“悲”(“梁甫吟,聲正悲”、“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比起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之悲,顯然要痛得多、深得多。他的“悲”,正是因為洛陽“北門厄事件”後父母和全家被殺而“悲”;他的“殷憂”,也不僅僅是自己“富貴未可期”的“殷憂”,而是“北門厄”“此恥竟未刷”的“殷憂”。由《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洛陽)》一詩可知,李白在洛陽“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說明他父母的墳墓在洛陽,更說明他的故鄉也在洛陽。多次以洛陽才子賈誼自比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慄。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裙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行路難,歸去來!——卷三《行路難三首》其二此處有三處證明李白的故鄉在洛陽:一是歸去來,見上面1的論述;二是“淮陰市井笑韓信”,李白以少年韓信遭受“胯下之辱”自喻,暗喻自己在洛陽“北門厄事件”“此恥竟未刷”;三是“漢朝公卿忌賈生”表明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和洛陽老鄉、漢代文學家賈誼類似。借蘇秦典故訴說“北門厄”門有車馬賓,金鞍耀朱輪。謂從丹霄客,乃是故鄉親。呼兒掃中堂,坐客論悲辛。對酒兩不飲,停觴淚盈巾。嘆我萬里遊,飄颻三十春。空談霸王略,紫綬不掛身。雄劍藏玉匣,《陰符》生素塵。廊落無所合,流離湘水賓。借問宗黨人,多為泉下人。生苦百戰役,死託萬鬼鄰。北風揚胡沙,埋翳周與秦。大運且如此,蒼穹寧匪仁?惻愴竟何道,存亡任天鈞。——卷四《門有車馬客行》其二王元明說,本詩中引用蘇秦的典故。蘇秦,字季子,東周時期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他師從鬼谷子,開始遊說秦惠王而不得,落魄而歸,父母妻嫂皆冷遇之,乃發奮苦讀。學成之後,他遊說燕、趙、魏等山東六國,合縱御秦,蘇秦為縱約長,身佩六國相印,迫使秦國十五年內不敢向東擴張。後因六國不能真誠合作,縱約瓦解,蘇秦在齊國被刺客所殺。王元明說,本詩中李白用了蘇秦的典故,不但巧妙地暗示他的故鄉在洛陽(謂從丹霄客,乃是故鄉親),而且利用詩中所述蘇秦遭遇,和李白在“北門厄事件”後基本吻合。“借問鄉黨間,多為泉下人”,則暗示他的父母及全家人在“北門厄事件”中或事件後全部被殺,他的宗族(“鄉黨”)中,也多有被殺的。四句詩中,三句與洛陽有關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卷五《洛陽陌》“白玉誰家郎”,用的是西晉文人潘岳在洛陽道上的風流韻事。《晉書·潘岳傳》記載:“(潘)嶽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王元明說,此詩中不但用了發生在洛陽的典故,而且點明洛陽的“天津橋”,更在最後明確指出“驚動洛陽人”,四句詩,居然三句與洛陽有關,暗示自己是洛陽人這個秘密。北上途中“返顧思舊鄉”……奔鯨夾黃河,鑿赤屯洛陽。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卷五《北上行》王元明認為:這四句詩前言“黃河”、“洛陽”,後言“返顧思舊鄉”,可見李白的“舊鄉(故鄉)”就在他點的明明白白的洛陽。詩仙“本在孟津居”?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顏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故人東海客,一見相吹噓。風濤倘相因,更欲凌昆墟。何當赤車使,再往招相如。——卷八《贈崔侍御》王元明說,本詩中的“孟津”,又名盟津,系古渡口,在今洛陽市孟津縣境內。李白利用“鯉魚跳龍門”的神話傳說,把自己比作“黃河三尺鯉”,又“本在孟津居”,說明他的籍貫、誕生地均在“孟津”。“孟津”,唐代在東都河南府內,在這裡代指東都洛陽。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洛陽因劇孟,託宿話胸襟。但仰山嶽秀,不知江海深。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笑吐張儀舌,愁為莊鳥吟。誰憐明月夜,腸斷聽秋砧!——卷八《贈崔侍御》王元明指出:本詩中“洛陽因劇孟,託宿話胸襟”二句,用了西漢時期洛陽遊俠劇孟的典故。詩中提到兩人先在洛陽徹夜長談,又在長安聚首,只提到洛陽、西安兩個地點,既然李白不是西安人,那他在“愁為莊鳥吟”句中所思念的故鄉當然是洛陽了。悶為洛生詠雙鵝飛洛陽,五馬渡江徼。何以上東門,胡雛更長嘯。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廟……悶為洛生詠,醉發吳越調……——卷十一《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王元明解釋說,《晉書·五行志》上有兩個典故:“雙鵝”,用典故:“(晉)孝懷帝永嘉元年二月,洛陽東北步廣裡地陷,有蒼、白二色鵝出,蒼者飛翔沖天,白者止焉……陳留董養曰:步廣,周之狄泉、盟會地也。白者金色,國之行也。蒼為胡象,其可盡言乎?是後劉元海、石勒相繼亂華”;“五馬”,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渡浙江,一馬化為龍。”經中原大亂,宗藩多絕,唯琅琊、汝南、西陽、南頓同至江東,而元帝嗣統矣。利用這兩個典故,以西晉國都洛陽城遭受“五胡亂華”危機的典故,詩中說的“洛陽”,指作為西晉國都的洛陽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以東,即今天孟津縣平樂鎮金村、翟泉一帶;“上東門”,西晉洛陽城有三座,北上上東門,中為中東門,南為耗門;“中原”,在此代指洛陽一帶。王元明說,“何意上東門,胡雛更長嘯”二句,含蘊至深。李白《結客少年場行》中說“平明相馳逐,結客洛門東”,曾經描寫他十四五歲時在洛陽和遊俠少年在“洛門東”結交、奔馬的情景,誰能想到而今的洛陽“上東門”一帶,竟成了“胡雛更長嘯”的地方。“烈火焚宗廟”句,本意是指西晉及以前歷代帝王的宗廟、墳塋,在這裡實際暗指李白家族在洛陽的宗廟。“悶為洛生詠,醉發吳越調”二句,更說作者在清醒、愁悶時便帶著自己的洛陽口音進行詠唱。這首詩的前十句以晉代唐,描述“安史之亂”後,洛陽慘遭叛軍蹂躪的淒涼景象,後面又以“洛生”自比,充分證明李白的故鄉在洛陽。……長劍復歸來,相逢洛陽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煩。迷津覺路失,託勢隨風翻。以茲謝朝列,長嘯歸故園……——卷十一《聞丹丘子於城北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風遺蹟僕離群遠懷亦有棲遁之志因敘舊以寄之》“長劍復歸來,相逢洛陽陌”二句,用了《戰國策》中的典故:“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在這裡,李白以馮諼自比,說自己在雁門“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所以回到洛陽來,與元丹丘相逢在故鄉洛陽的路上。這句詩再次證明了他的故鄉在洛陽。如果拿“長劍復歸來,相逢洛陽陌”和我們前邊論述過的“已矣歸去來,白雲飛天津”對比,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本詩中的“以茲謝朝列,長嘯歸故園”,更將回歸洛陽故鄉的願望徹底點明。“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卷十二《憶舊遊寄郡元參軍(金陵)》本詩中“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更是點明瞭李白和洛陽的密切關係。稱嵩山為“故山”、“家山”思君穎水綠,忽復歸嵩岑。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賈名。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卷十五《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其二“嵩山”,為五嶽之一,因居四方之中,故稱中嶽。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境內,古代,登封縣一直為河南府、洛州屬縣。“謝公終一起”,系用東晉名將謝安東山再起的典故,嵩山在洛陽東邊。詩中說,作者早晚要和裴圖南“同歸”“嵩山”,也就是同歸故鄉洛陽。在卷十五《送楊山人歸嵩山》中,李白稱:“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徑直把嵩山成為自己的家山;在卷十六《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中,李白說“故山定有酒”,在卷二十一《秋夜獨坐懷故山》,分別在詩句和標題中,“故山”稱呼嵩山。短短20字詩,居然點到4個洛陽人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卷二十二《田園言懷》王元明說,賈誼是洛陽人,班超也曾徙籍洛陽。這點而“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更是用了洛陽人許由、巢父的典故。晉皇甫謐《高士傳》中記載:“堯又召為九州長,(許)由不欲聞之,洗耳於穎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問其故……牽犢上流飲之。”短短20字的詩,李白竟然點到4個洛陽人,足見他與洛陽的密切關係。李白父母死葬北邙山……一朝摧玉樹,生死殊飄忽。留我孔子琴,琴存人一沒。誰傳《廣陵散》?但哭邙山骨。泉戶何時明?長歸狡兔窟。——卷二十一《憶崔郎中宗之遊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誰傳《廣陵散》?但哭邙山骨”二句,用“竹林七賢”之一的稽康典故。《晉書·稽康傳》中說:“……康將刑東市……索琴彈之,曰:‘……《廣陵散》從此絕矣!’”據王元明考證,稽康在洛陽西邊的華陽亭學習《廣陵散》,後來在洛陽東市被殺,死後葬於北邙山。北邙山,在今洛陽市北,自古為達官貴族和洛陽當地百姓死後的埋葬死人的“風水寶地”,至今尚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詹瑛賊《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對本詩的“題解”中說:“……詩蓋太白途經洛陽謁宗之墓時所作。”王元明說:李白的籍貫、故鄉及出生地均在洛陽,他的父母、宗人的墳墓在北邙山,此詩為李白祖墳在洛陽提供了又一鐵證。關於李白父母的墳地,他在卷二十二《萬憤詞投魏郎中》中寫道:“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戀高堂而掩泣,淚血地而成泥”。詩中“高堂”,顯然指李白父母,李白在遭遇“北門厄事件”後逃亡蛾眉山,父母被仇家殺於洛陽,被葬北邙山。王元明說,李白在與洛陽有關的大量詩文中,充分暗示了自己是洛陽人這一事實。在大量證據面前,誰又能說李白不是洛陽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魚翅怎麼吃?